陳才生
引子
四十多年前,一個臘月的清晨,太陽剛從拐頭山露出半張臉來,村莊的上空便已飄起裊裊的炊煙。屋頂瓦棱間殘存的積雪深深淺淺,在陽光照耀下明晃晃一片。不知哪里傳來幾聲悠揚的雞鳴,幾聲急促的狗吠,或是一陣有力的驢子的歡叫。青石板鋪就的小街,潔靜而清冷。胡同深處,有人在打招呼:“吃的啥?”“紅薯稀湯(兒),不吃沒法(兒)?!毙〗致放裕腥嗽陂e聊,“高鼻子尼克松訪華了?!薄拔覀兒托」碜咏ń涣恕!薄吧钔诙矗瑥V積糧,不稱霸?!睅讉€老頭戴著氈帽,雙手插在棉襖袖筒里,正講著不知從哪里聽來的“小道消息”。突然有人喊:“那不是井泉村的秦易嗎?讓他來說段快板吧?!表樦侨说氖种竿ィ粋€矮瘦的老人出現在村口。他中等個,光頭,黑襖黑褲,背有點駝,用木叉挑個糞筐,正慢悠悠地在路上走著。有人高喊:“秦易老哥,來一段?!贝蠹腋埃骸皝硪欢危瑏硪欢?。”于是,老人停下腳步,將糞筐擱在路邊,拄著糞叉,微笑著溜達過來。那粗布襖褲顯然已穿過多年,肘上、膝蓋上打著藍色的補丁。他指指身后那盛滿糞肥的柳筐說:
冬天是農閑,地閑人不閑。
糧食要豐收,積肥是關鍵。
眾人哈哈大笑。
“說得好!”
“您多早就起來了,拾這么多?”
他不慌不忙地說:
不趕晚,不趕早,
全在拾糞有訣竅。
“啥訣竅?”有人急問。
他笑了笑,有板有眼地說:
拾人糞,急拐彎;
拾驢糞,找上坡。
拾狗糞,荒草窩;
拾牛糞,上山尖。
拾羊糞,圓池圈;
拾得糞筐堆了尖。
眾人笑得前仰后合,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拾人糞咋到急拐彎?”
“還用說?你大白天的在馬路中間屙屎???”
“拾驢糞咋的找上坡?”
“老驢上套屎尿多!越是上坡,老驢越忙活?!?/p>
“拾狗糞咋的要到荒草窩呢?”
“狗的習慣,就像在樹根尿尿畫記號一樣!”
“拾羊糞咋的在圓池圈?”
“羊待見圍著池塘喝水啊。”
“還真是這個理兒?!?/p>
“沒有經見過還真說不出來?!?/p>
“還恁格聯(林縣方言:押韻),這才叫本事!”
于是,大家爭相模仿,你一句我一句,很快把老人講的快板記住了:“拾人糞,急拐彎;拾驢糞,找上坡……”
人群中,有個剛滿10歲的少年,大眼睛,長睫毛,濃黑的頭發(fā),瘦長臉,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他腳上穿雙露著腳趾的布棉鞋,手里攥一個用熟皮筋做的彈弓,兜里裝著已折成兩截的課本,正好奇地擠在前面看熱鬧。那老人微笑著,在掃視眾人的同時,似乎特意盯了他一眼。雖然是瞬間的對視,但他的心卻觸電似的,一陣狂跳,隨即奇跡般地安定下來,靜靜地聆聽。那種平靜,那種凝神,是他在學校課堂上從未有過的。與老人的相遇,雖然僅此一面,但那慈祥的笑容、自若的神態(tài),那出口成章抑揚頓挫的聲調,卻深深地烙在他的腦海里。
兩年后,少年聽說,那個叫秦易的老者死了。
少年讀書之余,還替父親放牛。牛是生產隊的牛,可以沿著西溝的羊腸小道進入禁坡。那里山高路險,百草豐茂,十幾頭牛在山洼里覓食,就像進入一個四周有屏障的牧場,可以吃得肚圓,且不會亂跑。少年樂得自在,摘野果,掏鳥蛋,看螞蟻上樹,練百步飛石。有時會爬上高高的峰巔,向四處眺望,看天外之天,云外之云,山外之山,村外之村,想象著云彩的那端山嶺的那邊村路的那頭會是怎樣的世界。他曾一次次地凝望北方那座孤山,白色的巉巖上那道朱紅的廟墻,墻內那座矗立的高塔,還有山下的層層梯田,紅瓦綠樹,狹窄的街道,茂密的樹縫隙露出半道黃色琉璃飛檐的寺院,他知道,那里就是會說快板的老者的故鄉(xiāng)。
對老者而言,他或許不曾想到,在鄰村的一次即興演說,會在一個少年心中烙下不滅的印象。數十年后,少年步入中年。在一個蕭瑟的秋天,他特意尋到老者的墓前,瞻仰那高聳的石碑,默讀那碑石上的詩句,似乎要追回早年的記憶,似乎在踐行冥冥中的一個約定。他或許更沒有想到,自己的一首快板詩,會在一個少年心中播下藝術的種子,數十載春風秋雨,那種子會生根、發(fā)葉、開花、結果,化作一篇篇記述家鄉(xiāng)的文字,包括這篇關于老者的記述。
文化的因緣是如此奇妙,有意無意之中,欲言未言之間,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一段韻語,便如東風徐徐,春雨綿綿,能使萬物復蘇,冰融雪化,鳥語花香,生機盎然。
苦山苦海度光陰
林州城東南三十里,有圣山,上尖下圓,突兀而立,因翠柏遍布,狀若寶塔,人稱柏塔山。
話說圣山南北腳下各有一村,皆百十戶人家,依山傍水,借勢而建。兩村都有同一個名字:景色。南為南景色,北為北景色。千百年來,村民以耕桑為業(yè),沾著仙山靈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淳樸、安寧而自由的田園生活。
大約清朝末年,南景色的井泉村出了個拳師,姓秦,身材魁梧,力大無窮,擅長太極、形意和八卦拳。當時的社會,凡有些功夫者,要么循門路做衙差,要么仗著匹夫之勇,稱霸鄉(xiāng)里。但秦拳師不是那樣的人。他處事公道,為人正派,憑著精湛的武藝,開館授徒,在方圓百里小有名氣。拳師年邁時,已家業(yè)豐厚,據說有一百七十多畝土地,是地方數得著的殷實之家。但可惜的是,他在龍門寺教書,隨著時俗抽起了大煙。那時正值民國初期,由于地方軍閥將種植罌粟作為生財之道,本地的“雜膏”“劣土”和印度來的“洋土”隨處可見,大煙的價格和普通煙葉的價格不相上下。因此,社會上抽大煙的情況已十分普遍,包括種田的耕夫、打柴的樵夫、運貨的腳夫,坐路邊喘口氣,許多人首先不是喝水吃干糧,而是美美地吸上一筒大煙。有的地方部隊更是拿大煙充軍餉,外號“雙槍兵”(煙槍和洋槍)。秦少爺上過洋學堂,跟區(qū)里的頭面人物皆有交往,可謂見多識廣。但在時潮的裹挾下,也未能免俗,不僅抽起大煙,而且整天提個畫眉鳥籠,和一些游手好閑的人混在一起。眼見得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眼見得家境衰微,每況愈下。沒過幾年,秦家的田地房宅被當賣一空,剩下的只有南胡同里的幾間土坯房了。
話說這少爺生有五個兒子,其中排行老三的叫秦易,生于1899年。那是一個動蕩而混亂的年代,八國聯軍入京,俄毛子占了東三省,慈禧西逃,義和團起,《英德協(xié)議》《議和大綱》簽訂……內憂外患,國將不國,四萬萬五千萬華夏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秦易五六歲時,縣城已有倡導新學的學堂,但收費高昂,有條件就讀者,多是富家子弟,鄉(xiāng)下的孩子要識字,只能進當地的私塾。此時,秦易家里尚足溫飽,他被送到一個先生門下。那時候的蒙學,除了“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還有《聲律啟蒙》之類。秦易天資聰慧,記憶超人,尤其對一些韻文讀物,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似乎有種天生的敏感,一首小詩常常讀過兩三遍就能熟記背誦。塾師得意地說:“照此下去,考個舉人應該不難?!笨上У氖?,沒過多久,抽大煙的父親已將家敗得家徒四壁,吃飯都成了問題,哪里還供得起孩子上學?于是,在十二歲時,正是梨花盛開的季節(jié),秦易和大哥二哥一樣,拎著鞭子,背著雨傘,趕著地主家的羊群上了山。
看著別的小伙伴照常去學堂念書,小秦易十分悲傷。他想不通人的命運為何會如此懸殊,只知道自己不該出生在一個大煙鬼的家庭,以至于淪落為天下最苦命的人。
古人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币苍S,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苦難記憶使斯人對社會產生深刻的思考,在未來的生活中,專注于一,憑著原有的天賦和靈感,憑著精神的剛毅與執(zhí)著,展示出非凡的技能和才華。
南景色之南,與柏塔山相望的是連綿起伏的山地,通稱鳳凰山。山上土石交雜,草木叢生,荊棘遍野,蒼莽無際。因為有這天然草場,許多大戶人家便牧養(yǎng)山羊,以擴充經濟。山羊這種生物,善行走,愛扎堆,喜歡食用清潔的草料,凡是有異味、污染、沾有糞便或腐敗的飼料,或已被踐踏過的野草,它們都不愛吃。這種生活習性,使得牧羊人不得不選擇高遠的山地,以保證羊群的興旺。
為了使羊能吃到鮮嫩干凈的山草,秦易和許多羊倌一樣,要翻山越嶺,把羊群趕到偏遠高峻之處。來去一遭三五天都屬正常。如果是夏天,又高溫多雨,羊群極易出現羊痘、腐蹄,還易中暑,因此,他們必須長途跋涉,把羊群帶到氣候涼爽的山西,直到立秋才返回。那可不是十天半月,而需要在山上度過兩三個月的時光。出發(fā)前,他們會帶好干糧和水,雨具和衣被,荒山野嶺,羊腸古道,便是生活的世界。有時水沒了,只能喝山里的泉水;泉水也找不到了,便喝石凹里積下的雨水。晚上睡覺,為防狼蟲侵害,常常要爬到懸崖石隙間,或將羊毛氈子的四角扯在樹上,睡在空中。
就這樣,他從十二歲放羊,在山上度過了三十個春秋。
這期間,在深谷,在高坡,在炎熱的夏日,在凜冽的寒冬,在風雨里,在霜雪中,面對茫茫蒼穹,漫漫長夜,狼嚎蛇襲,蚊蟲叮咬,他有過恐懼,有過孤獨,有過悲傷,有過絕望,三十年的花開花落,看日月東升西墜,看萬物方死方生,對世界刻骨銘心的感悟已成為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生活之源。每當羊群安靜地吃草時,他都會面對群山,凝神冥想,并嘗試著用韻語的形式編成歌謠,以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一個炎熱的夏日,太陽像一輪火球懸掛在空中,大地像蒸籠一般,烤得百獸遁形。秦易趕著羊群,朝一座陡峭的山嶺攀爬,在揮手揚鞭的時候,突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但見烈日下,一只只山羊在頭羊的帶領下,像接到命令一般,昂首奮蹄,爭先恐后地朝峰巔沖去。隨著一陣滋滋啪啪的聲響,山間的野草,如抓地虎、鬼圪針、狼尾草,轉眼間便被吃掉一大片,只有一側山崖上的野花,在驕陽下綻放著或紅或粉的花瓣。他頓時激情勃發(fā),靈思泉涌,學著舊戲里的腔調,高唱起來:
我秦易,好威風,苦難垴上調領兵。
令旗一揮山河動,千軍萬馬向前沖。
抓地虎,鬼圪針,狼尾草,別逞兇,
一口一口把你吞,要讓山花遍地紅。
他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領兵的元帥,能夠號令三軍,為百姓除霸懲惡,成為一個英雄??!他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山崖上的野花,能獨立于天地間,不為人指使,不寄人籬下,自由自在地生長啊!
他喜愛看戲,但牧羊人的生活哪里會有看戲的機會。有一天,龍門寺來了一個梆子戲班,他聽說后,好想把羊群趕回去。但財主早已發(fā)話,晚上不準回村。當他在巖壑間聽到遠方村里的咚咚鏘鏘的鑼鼓聲時,不由悲從心起,自編唱段,傾吐心中的不平:
高山放羊真苦惱,說書唱戲看不到。
幾年難瞧一回戲,唯有不少聽狼叫。
在那樣的時代,在長工的眼里,財主就是主人。吃人家飯,就得受人家管。秦易身不由己,只有忍氣吞聲。這一年,掌柜患了重病,請來神婆,說有妖鬼纏身,需要“鎮(zhèn)鬼”。夜里“鎮(zhèn)鬼”的事就交給了他。接過差事,他十分苦惱,在漆黑的深夜,滿眼含淚,學著地方戲的調子,凄凄慘慘地唱起來:
我秦易,真苦情,苦山苦海度光陰。
白天山上與狼斗,夜里還得鎮(zhèn)鬼神。
沾光秦易膽子大,妖魔鬼怪不敢侵。
要問鬼是什么樣,還得去問巫婆神。
常言害怕才有鬼,哪個膽大人見過鬼神?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今夜我來把鬼鎮(zhèn),安安穩(wěn)穩(wěn)到天明。
這段唱詞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對人間悲苦命運的不滿,同時也透露出對天地世界的理解,和樸素的人生信仰。世上哪有什么鬼神,只要不做虧心事,胸懷坦蕩天地寬。這對一個生活在偏僻山區(qū)的底層農民而言,彌足珍貴。
民國三十一年,林慮大旱。夏無麥,秋無谷,赤地千里,萬戶蕭疏。地里的草根挖完了,山上的樹皮剝光了,有人在吃白矸土,有人在賣兒賣女,加上胡虜隊和日本兵的不斷騷擾,到處傳來死人的消息。秦易的東家在大災之年也把家里的牛羊處理光了。此時,他已四十三歲,育有一兒一女。眼看家里已經斷頓,便和妻子商量,是否把女兒章英賣掉,一來少張嘴吃飯,二來可緩解家里的危難。但章英死活不從??粗畠旱难蹨I,兩人又沒了轍。無奈之下,他們加入了逃荒的隊伍。從合澗集西去,沿著河交溝的崎嶇山道,朝壺關方向流浪。據傳,那里的岳陽山地廣人稀,適合生存,但就是水土不好,易生怪病,民謠說:“喝了岳陽水,粗了胳膊短了腿?!倍鴮λ劳鼍€上的饑民來說,只要能活命,誰還考慮那么多!每當說起這段逃荒往事,秦易只有一句話:“差點餓死。”
兩年后,他得知林慮山已改朝換代,日本兵被打退了,胡虜隊被趕跑了,新政府成立了,并且要分財產給窮人。于是,拖家?guī)Э?,日夜兼程,返回了家鄉(xiāng)。
秦易徹底翻了身
新政府的土地改革,使秦易這樣的赤貧戶,無異于獲得了新的生命。在南景色的南崗村北路邊有個六角亭,立有三塊“翻身解放”碑,其中一塊題為“血汗歸家”,記錄著當年村里各家各戶分到田地的數量。名單的第七名便是秦易。他分到了近八畝好地,三間瓦房。好像一夜之間換了個世界,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都如做夢一般。懷著對新政權的感激和期望,在分到田地的當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也許是牧羊時期自編自唱的長期歷練,也許是情感積累到了迸發(fā)的關口,秦易很快進入快板詩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他用快板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新政權的感情:
秦易一陣淚盈盈,想起過去真苦情。
白天高山把羊放,黑夜躺在半懸空。
冬天冷,春天困,嘴片盡早崩著璺(wèn)。
吃不正,穿不正,下起雨來鉆石縫。
這是對牧羊人生活的真實描述。行無常蹤,居無定所,一年四季在風雨霜雪中漂泊,沒有生活規(guī)律,沒有安全保障,過著一種迥異常人的另類生活。他以女性的口吻訴說放羊之苦:
為人不嫁放羊漢,三年守寡兩年半。
初一五更見一面,三十晚上守羊圈。
長年守根放羊鞭,冷熱病死誰可憐。
他對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進行大膽的控訴:
舊社會,真不強,胡虜隊好比一群狼。
牽小驢,倒瓦缸,衣服被子搶個光。
誰要說不給,皮鞭挨身上。
胡虜隊還沒走,接著來了黃保長。
又逼款,又逼糧,窮人咋能過時光。
有的逼得賣兒女,有的逼得去逃荒。
有的逼得賣土地,也有逼的賣了莊。
無奈沿街去要飯,想想舊社會傷不傷。
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聲討舊社會對窮人的不公,表達對新中國的熱愛和贊美,成為他早期快板的主要內容:
吹散烏云天氣晴,來了恩人八路軍。
千年冤氣揚眉吐,秦易徹底翻了身。
好地分了八畝半,一頭黑驢渾身勁。
起早搭黑鬧生產,糞滿圈來糧滿囤。
秦易翻身不忘本,永遠跟著毛澤東。
對于一個農民而言,土地就是生命,就是財富,就是依靠,就是幸福。作者在土改中受益,以自己的感受現身說法,表達出對新社會的肯定和謳歌。
在創(chuàng)作快板的同時,他還嘗試劇本的編寫,創(chuàng)作了小劇本《秦山全逃荒》。作品主要講述農民秦山全在軍閥橫行時代的逃荒經歷,表達了新舊社會兩重天的主題。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對話通俗生動,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文學天才。那天,縣里的劇團在南采桑村演出,周圍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全去了,可謂人頭攢動,人山人海。一開場,在急迫的鼓點下,舞臺上閃出一個歪戴軍帽、手持皮鞭的軍官,自我表白說:
我的名字叫任凡,成天光好吸大煙。
從小嬌生慣養(yǎng)大,萬貫家產不缺錢。
好喝酒,好吸煙,好逛窯子好賭錢。
又收租金又放債,花天酒地使不完。
如今投靠中央軍,好似猛虎進了山。
蹾潡槍桿就有糧,卷卷皮帶就有錢。
哪個百姓敢不給,劈頭給他兩皮鞭。
寥寥數語,一個好逸惡勞、為非作歹的軍閥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尤其是他揮動皮鞭趾高氣揚的動作,兇神惡煞如狼似虎的表情,令剛從那個黑暗時代走過來的人們不寒而栗。接著是秦山全出場,他身穿破爛衣服,瘦得皮包骨頭,步履蹣跚,悲悲切切地唱道:
秦山全,作了難,心中好似滾油煎。
胡虜隊逼糧步步緊,二升小米也倒干。
鍋滾沒有下的米,孩子哭餓我心酸。
交糧期限又來到,眼前就是鬼門關。
蔣介石,狼心肝,大睜倆眼瞎了圈。
大旱絕收你看不見,還層層加碼逼糧款。
繩捆鞭打還不算,還要逼我賣莊田。
哭蒼天,叫皇天,誰能救我秦山全?
秦山全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命運深深地牽動著觀眾的心,臺下黑壓壓的人群鴉雀無聲,靜靜地看著聽著,空氣好像凝固了一般。但見他攜兒帶女踏上了逃荒路,悲傷地唱著:
秦山全,淚汪汪,挑起擔子去逃荒。
一根扁擔兩只筐,哭哭啼啼出了莊。
今天逃荒出了門,不知何時回家鄉(xiāng)。
扔了地,撇了莊,心中好似刀刮腸。
不是國民黨逼糧款,咱咋能過成這時光?
臺下有人輕聲啜泣,有人發(fā)出長長的嘆息。對有過逃荒經歷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他們當年生活的重現。那時候,誰能在饑餓中走下去,誰能活下來,誰能熬到平安回家,只有天知道。秦山全一路缺吃少喝,沿街乞討,邊走邊唱:
叫孩子,和他娘,咱蹲在地上作商量。
肚里沒飯難行路,弄不好就要死路旁。
一人一個討飯碗,沿門乞討度時光。
男人大的稱大爺,女人大的叫大娘。
呼爺叫娘去討飯,小心惡狗把你傷。
此時,臺下傳出了哭聲,坐在前排的秦易亦是眼淚汪汪。劇中人的遭遇其實就是他一家逃荒山西的再版,秦山全的吟唱,就是他當年走投無路時的心聲。因為討不到飯吃,秦山全最后被活活餓死。戲演至此,臺下已是哭聲一片。
應該說,這出短劇是秦易對快板藝術的一種綜合運用。作品有情節(jié),有人物,有對話,有場景,語言土而不俗,細節(jié)刻畫和議論抒情都運用得恰到好處,代表了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峰。該劇后來參加平原省戲劇大賽,被評為優(yōu)秀劇目,獲一等獎。
秦易其人,中等個子,體型偏瘦,腿腳勤快,為人厚道,村委會成立時,干部們一致選他當支書,他卻連連搖頭:“不行,要是給我?guī)装僦谎颍冶9苣芙o咱放好,要叫我當支書,這擔子我可挑不起來。一來沒文化,二來能力小,還是讓我負責宣傳吧?!?/p>
就這樣,他成為南景色村的宣傳委員兼生產隊長。
在那個時代,窮人翻身作主人,農民參與政治的熱情之高,是現在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在秦易心中,宣傳委員是國家政策的傳播者,換句話說,他嘴里發(fā)出的是黨的號召、是政府的聲音,這榮譽有多大,這作用有多大,這面子有多大,這重要性有多大,任怎么比方都不過分。如果他講不到位,國家的政策就得不到落實,村里的工作就會打折扣,村民的利益就會受損失,社會的穩(wěn)定就會受影響。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深感工作的艱巨與光榮。那時候沒有喇叭,沒有電話,宣傳工作就是嘴皮子的工作,只能面談口授,口耳相傳。每天雞還沒打鳴,他已走出家門。南景色有五個自然村,分別是井泉、南崗、河溝、東崗、水南峪,他每次宣傳都要走個遍。不論街旁村口,田間地頭,見人就講,不厭其煩,直到對方點頭聽懂為止。常常是披星戴月,三頓飯不照鐘點。從憶苦思甜到支援前線,從查奸反特到婦女解放,從科學種田發(fā)展農業(yè)到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從開發(fā)礦山支援工業(yè)建設到積肥滅鼠反對封建迷信,可以說,政府面對基層的所有工作,都通過他的宣講傳遞到了村民的心中。他就是政府的代言人。為了使宣講的內容深入人心,他把政策條文編成快板,編成故事,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有人總結說,秦易的快板有幾大特征,一是需要宣傳啥就說啥;二是見啥說啥;三是群眾想啥他說啥;四是人們要求他說啥他就說啥;五是說啥是啥。至于他編的東西是什么,鄉(xiāng)親們說順溜了,都叫它“快板”。
常聽人們講:
“加油干啊,干好了讓秦易給說段快板。”
“再不正經干,就叫秦易給你編快板了。”
有一天,在村旁的修渠工地上,社員們正砌石挖土,冒雨大干。有兩個姑娘推車運土,一個人推,一個人拉,由于人多路滑,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兩人急得流出了眼淚,秦易見狀,馬上跑到跟前,對她們說:
陰雨連綿六月天,修庫人兒干得歡。
你一推,她一拉,一下子摔了個仰八叉。
摔一跤,也沒啥,咱都是為的水利化。
他邊說邊把她們扶了起來,兩人欲哭又笑,扶起車子繼續(xù)干起來。
當初建立初級社時,農民要將牲口入社,首先涉及到作價評議問題。有的主戶怕評議不公,議論很多。秦易知道后,覺得事關重大,趕到評議現場,對評議員們做工作:
評議員,要注意,千萬不能講客氣。
好牲口不能叫吃虧,次牲口不能占便宜。
一是一,二是二,這樣社員才滿意。
說著他走到院子里的幾頭毛驢旁,指點著說:
這頭驢,是好驢,四條蹄子一般齊。
前看脖頸短,后看屁股齊。
看這四根柱,再看這張皮。
尾巴寬,耳扇大,叫它干啥就干啥。
再看這頭驢,肚大肋肢稀。
長得個子大,吃多沒力氣。
毛兒長,骨頭尖,渾身好像棍支天。
咋也作不了大價錢。
如此一說,在場的農戶們像吃了定心丸,不再說三道四了。
公社化時,他常到鎮(zhèn)里開會。有一次,會后返家,走到鎮(zhèn)東邊的橋溝,遇見一個推煤的農民,正彎腰弓背撅著屁股往上推。那車子是新型的小膠車,和很多人用的木轱轆車相比,要輕巧許多,所以人稱“先進車”。秦易趕上去幫他拉車,邊拉邊說:
工人手頭巧,造的小車好。
平地推著走,下坡跟著跑。
上坡鼓鼓勁(兒),也沒多大會(兒)。
推煤的農民哈哈大笑,連聲道謝。
在柏塔山道上,經常能看到一些香客,到山上求神拜佛。當時,政府號召破除迷信,反對燒香磕頭,于是,他編了《破除迷信歌》,被人們廣為傳播:
有些人,真胡來,常進廟門拜泥胎。
泥胎有眼看不見,看它有嘴不會歪。
看有鼻子不會動,看有耳朵不會聽。
看它有腳不會站,看它有手不會抬。
又磕頭,又燒香,到底沾了多少光。
有些人,迷了心,磕頭燒香去敬神。
這打套(兒),那打套(兒),誰人沒有雙膝蓋(兒)。
如果敬神能管用,天下哪還有窮人?
相信科學破迷信,再不上當做蠢人。
如果把這篇作品與當年給財主“鎮(zhèn)鬼”的唱詞相比較,可以發(fā)現,作者反對迷信崇尚科學的世界觀,并非空穴來風、被動的宣傳,而是對社會問題深有感觸,是長期思考不斷反省的結果。“如果敬神能管用,天下哪還有窮人?”犀利的質問可謂一針見血,擲地有聲。
見啥說啥,要啥說啥,秦易的快板已經到了生活化的程度??芍^快板生活化,生活快板化。有一次,他侄子秋山結婚,到區(qū)里民政所去登記,秘書一看秋山個子小,以為年齡不夠,不給他辦。秦易走到秘書跟前,指著秋山說:
他長得小,歲數大,我說這話真不差。
如果你要不相信,景色街里去問問。
秘書撲哧一聲笑了,經過詳細詢問,還是給他把手續(xù)辦了。
南景色的井泉村有片佛地,叫龍門寺。該寺建于明朝嘉靖之前,門前有金龜探水、鯉魚跳龍門、九井十泉等奇景,碑記有詩曰:“北塔山高秀插屏,龜盤魚躍呈奇形,龍門寺剎垂千古,顯得東南一半靈?!彼吕镉腥齻€院落,四個大殿,分別供佛祖、觀音、龍王、關公等。早年有和尚、長工,還有八十四畝土地,香火十分旺盛。后來寺廟改成了學堂,秦易的父親當年就在此教書。民國三十一年,也就是秦易一家人逃荒上山西的那年,林縣簡易師范學校為避戰(zhàn)亂,從木影山遷到了龍門寺。一時間,南景色鐘聲悠悠,書聲瑯瑯,潛移默化中對山村的文化教育產生重大影響。這一年,建在龍門寺的村小學整修一新,秦易非常高興,走到學校參觀,看到孩子們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室,想起當年自己輟學的情景,悲喜交加。這時,幾個學生圍上來,請他教說快板,他邊看邊說:
石根腳,白泥墻,柏樹林里露新房。
紅漆門窗多寬敞,咱們學校真漂亮。
后來,學校還把這首快板的內容登在了墻報上,并邀請他定期到校講演,把他的講演作為學生思想教育課的重要內容。
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快板詩,自然有作者的天賦在,但天才出自勤奮,秦易在創(chuàng)作上的努力和刻苦,亦是家喻戶曉。他在說快板之前常常要打腹稿,由于思想太投入,還鬧出不少笑話。手里明明拿著鐮刀,卻在家里到處找鐮刀。去池塘擔水,本來應送到飯棚,他卻拐進了茅房。當時村里的院墻低,為了防雨淋,墻頭壓著石板。他邊走邊想著自己的快板,結果一頭撞上墻頭的石板,額頭上起了個大疙瘩。還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他嘴里念念有詞,卻莫名其妙地走進了鄰家的院門……
由于每天忙于宣傳,他有時連去登記工分的時間都沒有,以致于常常做了工,卻忘了記工分。有一年分糧時,別人家分100多斤,他家只分了54斤。
他雖然讀過幾天私塾,但幾十年與羊群為伴,不沾書本,基本上已寫不出什么字來,故常常為快板的記錄發(fā)愁。也許是天意,當時,龍門寺學校有個年輕教師叫郭新林,酷愛寫作,秦易知道后,主動找上門去,請他幫忙。兩人一拍即合,很快成為忘年交。每有新作,他都會跑到寺里,請新林幫忙抄錄,加工潤色。后來,由于工作變動,新林從南景色調到了澗東,又從澗東調到南峪、采桑等地,但幫助他整理快板的工作從未中斷。秦易每有新的構思,無論冬夏,無論雨雪,總會跑幾里幾十里去找他,征求意見,整理抄錄。正是在這種不斷的切磋和修改中,他的快板文化氣息更加濃厚,藝術上也有了明顯提高。
1950年,《平原日報》以一版半的篇幅,發(fā)表了作家黃兵撰寫的通訊《訪農民詩人老秦易》。
195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編印了《農民快板詩人秦易專集》。
1960年代,林縣文化館曾多次派專人到秦易家里采訪,收集其快板作品。
……
許多人稱他是“林縣的李有才”!
李有才是著名作家趙樹理的小說《李有才板話》中的一個人物,在抗戰(zhàn)時期解放區(qū)的改選村政權和減租減息斗爭中,他以快板為武器,團結群眾與地主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人們認為,秦易的快板幽默風趣,充滿智慧,是李有才精神在新生活中的再現。在三十多年里,他究竟創(chuàng)作了多少快板,恐怕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但從其作品內容里,我們大體上能窺到建國前后時代的變化和社會風貌,能感受到當時的生活氣息和生產畫面。
豐收靠人不靠天
解放初期,林慮山區(qū)的農民,由于剛剛經過戰(zhàn)亂,尚未從貧困中掙脫出來,因此,如何發(fā)展生產,勞動致富,便成為當時政府的主要工作,自然也成為秦易快板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
他提醒大家要順應農時,早計劃,早安排,爭取生產的主動性: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
春爭日,夏爭時,錯過時間后悔遲。
五黃六月爭回耬,分秒時間不能丟。
看好季節(jié)巧安排,才能奪取大豐收。
荒的苗,崩的豆(兒),不能耽擱一小會(兒)。
如果耽誤一小會(兒),荒地少打還費勁(兒)。
伏天劃破皮,勝似秋天犁一犁。
棉花鋤七遍,桃子結的像雞蛋。
谷子鋤四遍,米多糠少又省碾。
在充滿節(jié)奏和韻律的句子里,蘊藏著作者豐富具體的生產經驗。生動有趣,易懂易記。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政府號召冬閑變冬忙,他督促社員們趕快行動起來:
收罷秋,打完場,要把冬閑變冬忙。
打旱井,挖旱池,清淤排障疏通渠。
加土嶺,壘好岸,多積肥料勤墊圈。
平整地,搞深翻,塊塊土地平展展。
豐收靠人不靠天,戰(zhàn)勝災害奪高產。
積的肥料堆如山,來年糧食收滿囤。
每一項生產任務的作用和意義,都在快板里解釋得清楚明白。
在生產過程中,他向群眾傳授種棉技術:
二月清明三月天,播種棉花好時間。
棉花苗,頭不硬,種得深了頂不動。
不深不淺二指半,老農多年好經驗。
有些人,不想聽,一下種得過于深。
過于深,過于淺,捉不住苗要減產。
到那時,沒辦法,又是撓頭又跺腳。
要想奪取好收成,不講技術可不中。
他向村民們介紹積肥的經驗:
立了秋,掛鋤鉤,背擔拿鐮上山溝。
到山上,割青蒿,割夠擔子往回挑。
挑到家,用鍘鍘,用水潑,用土壓,
幾天發(fā)的白瘩瘩(白瘩瘩:方言,草肥發(fā)酵后發(fā)白狀)……
掩茬糞,好五月,
保證明年多打麥。
從快板里可以看到,作者是一位宣傳員,更是一位種地行家。正是他對田間耕作的熟悉和精通,才使他的作品不流于抽象的口號和空洞的說教,有血有肉有骨頭,充實、生動、具體、飽滿。
有一年春天,久旱之后,好不容易盼來一場陣雨,群眾喜出望外,紛紛趁墑下種,看到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場面,他激動萬分,用快板記錄下了這場搶種的戰(zhàn)斗:
忽雷閃電下一陣,互助組趕緊把地耕。
先選種,后浸種,種子好了保收成。
落雨遲,季節(jié)晚,選用糙種往前趕。
趁有墑,搶時間,男男女女齊忽亂(忽亂:方言,合作干某事)。
背著耬,拉著砘,趕著毛驢怪有勁。
只要搶墑下好種,秋季會有好收成。
就在大家忙著插秧點種的時候,秦易來到田間,大家不約而同地要求:“老秦,說個快板吧?!彼剡呉徽荆∑鹨淮榧t薯苗說:
紅薯不能晚,稙了能增產。
大的像盆子,小的像大碗。
劈頭咬一嘴,噎個白瞪眼。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張著嘴巴,瞪著眼睛,逗得在場的人們哈哈大笑。
秋收過后,社員們喘過一口氣,坐在街頭聊天,他走過來提醒大家說:“糧食歸了倉,老鼠吃得香,要防止鼠害啊?!辈⑶医又f:
小老鼠,尾巴長,一天要吃三兩糧。
又穿墻,又打洞,還會傳染鼠疫病。
吃飽了,就做愛,繁殖速度特別快。
不幾天,生一窩,一年就生一百多。
老鼠害人真不輕,大家滅鼠快行動。
大家聽了,覺得防鼠確實重要,紛紛贊美老秦提醒得好。
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個急劇變化的年代,人們所進行的那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也看到了一幅幅奮發(fā)圖強、集體合作的時代畫卷。
忽然想起花木蘭
就在秦易當上村干部的第三年,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大舉進攻解放區(qū)。地處太行山區(qū)的林縣,亦彌漫著戰(zhàn)火的硝煙。共產黨政府號召人民擴軍備戰(zhàn),從城市到鄉(xiāng)村,掀起了參軍上前線解放全中國的熱潮。但在當時的農村,農民剛分到土地不久,生產勁頭正足,誰都怕家里少了人手,因此參軍熱情并不很高。秦易急了,到處做工作:
參軍放寬心,村里有照應。
困難要解決,種地有代耕。
為配合形勢,他還編寫了《送子參軍》小劇,在全縣演出,反響強烈,并通過新舊對比,說明參軍的重要性:
看現在,想從前,新舊社會兩重天。
國民黨逼糧要給養(yǎng),苛捐雜稅頭上攤。
多少人傾家蕩了產,多少人無罪住了監(jiān)。
八路軍帶來窮人天,放糧放賑又分田。
合理負擔好政策,交售公糧不作難。
家家有吃又有穿,日子過得比蜜甜。
蔣介石,真混蛋,調動大軍打內戰(zhàn)。
地主老財不死心,天天想的搞倒算。
為了保衛(wèi)好時光,快快報名把軍參。
在說服群眾報名參軍的同時,他還想身體力行。自己是干部,干部帶了頭,才有號召力。但他年紀大了,顯然不能上前線,兒子還上小學,也不符合條件。想來想去,他想到了古代的花木蘭從軍,自己不是還有個女兒章英嗎,于是回家把想法講了,女兒滿口答應。他高興得心花怒放,激動地吟誦道:
今天大會作動員,號召報名把軍參。
回到家中細盤算,叫我秦易作了難。
我的年齡已超限,兒子年幼更無邊。
想來想去怎么辦?忽然想起花木蘭。
參軍不能分男女,為國立功是英賢。
女兒章英正當年,何不送她上前線?
章英一聽心喜歡,積極報名把軍參。
秦章英,成為林縣解放后第一個女兵,在當地引起巨大轟動。
女兒參軍后,老伴王玉珍在家悶悶不樂。這天,老伴得了病,臥床不起,想到女兒不在身邊,更加傷心,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這時,秦易走到老伴炕前,一字一頓地說:
王玉珍,淚漣漣,躺在床上作了難。
女兒參軍上前線,撇下爹娘誰照管?
老伴聽了,表情更加悲傷,竟抽抽答答地哭了起來,他卻笑了:
秦易笑哈哈,玉珍聽我說,
女兒去參軍,全家都光榮。
打倒蔣介石,人民得安寧。
咱那幾畝地,村上管代耕。
家中穿戴別作難,合作社里樣樣全。
想穿黑,想穿藍,隨心如意去挑揀。
生病臥床別客氣,身邊還有俺秦易。
縫洗衣服別著慌,親朋鄰居來幫忙。
不久全國得解放,女兒回家看爹娘。
立功喜報讓你看,全家團圓喜洋洋。
一番話把老伴勸得喜笑顏開。
當時,村里有個退伍軍人叫常三,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困難,他便動員妻子把家里的一床被子送了過去。那時候的被子,大都是手工制作,要經過紡花織布套棉花等數道工序,十分不易。常三知道秦易也不富裕,不肯接受。秦易說:
我家雖不富,也比過去強。
比起舊社會,過的好時光。
互幫又互助,風格才高尚。
請你收下它,不要再推讓。
他的率先垂范和對軍人的幫助,不僅感動了全村的群眾,也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人人都知道,秦易不是個只會說嘴的干部,而是一個腳踏實地身先士卒的帶頭人。
那一年,南景色村有二十多名青年上了前線。據村志記載,五年之后,有12人在部隊立功,分別獲得“戰(zhàn)斗英雄”“甲等功臣”“人民功臣”等稱號,有4人傷殘,有9人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他們的名字至今仍鐫刻在井泉村水庫西岸的紀念碑上。
天上下雨地上流
在20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男女平等,家庭和睦,是農村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但由于舊風沿襲,封建思想的殘余依然存在。秦易的快板里,對此亦有生動的反映。
買賣婚姻,是中國農村千百年來難以解決的一個痼疾。而且越是貧困之鄉(xiāng),此風愈甚。女方要彩禮,坐花轎,大操大辦,不僅浪費了男方錢財,造成婚后家庭困難,而且許多人因此娶不起媳婦,成不起家。對此,秦易在快板中說:
有些姑娘不能提,一說婆家就要彩禮。
又要糧食又要錢,又要布來又要棉。
光要這些還不算,拉著男家到商店。
畢幾呢,好綢緞,毛氈子,大床單。
洗臉盆,梨花鏡,手巾襪子不用問。
樣樣東西買得全,一用就是好幾年。
結了婚,家里窮,給婆家戳下了大窟窿。
借債多,過不好,小倆口天天把嘴吵。
刨刨底,挖挖根,造成家窮啥原因?
我勸大家要想清,新事新辦來結婚。
從快板中人物所購的物品,可知當時農村的經濟狀況。床單面料,臉盆鏡子,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物件,卻亦是普通農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有一年春節(jié),秦易到鄉(xiāng)里供銷社采買年貨,見一對未婚青年正在門市部買嫁妝,因女方想買,男方錢少,鬧起了別扭,惹得女方噘嘴鼓腮,任男方怎么解釋也不理睬。秦易看到這場面,就上前勸說:
叫聲姑娘別生氣,聽俺秦易說幾句。
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起嫁妝沒有足。
這一套(兒),那一套(兒),件件都是新時樣。
就這你還不如意,又是噘嘴又賭氣。
叫姑娘,你別生氣,回家找你奶奶去。
找見奶奶問仔細,她出嫁時穿的啥東西。
一番勸導,在情在理,說得女方不好意思地抿嘴一笑,不再堅持要東西了。
如今有許多上年紀的村民,還能背誦秦易講的關于買賣婚姻的快板,其中有一段講男方請女家到集上買彩禮吃飯的,甚為傳神:
家里有錢一千六,就那算了算都不夠。
他爹借,他娘找,孩子沒法兒到處跑。
錢倒借的差不多,全家拱進窟窿窩兒。
有了錢,去結婚,娘家去了一大群。
有她娘,有她爹,還有她嫂和她哥。
去了兩仨妹,還有好幾個旁不干的姐。
孩子一見這么多,吃不起錢來買蒸饃。
小妞一見光蒸饃,扭過臉去把嘴噘。
爹娘也嘟嚷,小妞也埋怨:
咱來結回婚,就叫吃些這。
真要吃不起,不中算了吧。
漢子一瞧不好辦,趕緊就給把飯換。
買肉菜,買燒餅,麻糖稱了十幾斤。
嘴里吃,手里擰,光嫌肚小牙不中。
一邊吃,一邊拽,光嫌肚小牙不快。
開始光嫌買的少,最后弄哩吃不了。
吃不了,有辦法兒,拿開竹籃小包單兒,
燒餅麻糖放進去,一下包了個凈不蔫兒(凈不蔫兒,方言:凈光)。
作品有人物,有情節(jié),細節(jié)真實生動,語言通俗幽默。它的原作者是誰,說法不一,但經過秦易的加工和潤色,知道的人更多,傳得更遠了。
這年春節(jié)前,水南峪有戶人家要成親,也許是女方要求,也許是男方想講排場,總之場面搞得相當大,響器班嗩吶蘆笙吹得吱吱喔喔,抬花轎的晃得前仰后合,鞭炮轟鳴,彩旗飄飄,圍觀者成群結隊。結果,剛出村口,就被兒童團和婦女會攔住了。秦易看到這個場面,當場編出一段快板,對成親的家長進行勸導:
有些人,沒想通,娶媳婦還是老作風。
吹嗩吶,放鞭炮,新媳婦還要坐花轎。
不叫坐轎就不中,拿住男家二股筋(方言:關節(jié)處)。
婦女會,兒童團,村莊外邊把她攔。
咱們政府有號召,為啥你還要坐轎。
新媳婦一聽敗了興,出來轎門永不吭。
把轎的,沒啥說,瞪著倆眼光撲煞(方言:眨眼)。
抬轎的,一邊笑,俺就為的人民票。
叫同志你要想通,學學政府的新法令。
新事新辦要做到,千萬別再老一套。
家長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停了響器,退了花轎,還省下一筆錢來,心里自然十分歡喜。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但在林慮山區(qū)的農村,這種談條件講排場的觀念非但沒有消除,甚至隨行就市,有增無減。男方要想成婚,不僅需出天價彩禮,還必須在縣城買房,否則免談。一套房動輒幾十萬,并且房價年年漲,許多農民舉全家之力亦難以達到。娶不起媳婦成為許多鄉(xiāng)下子弟的人生之痛,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光棍村”。這究竟是舊俗的延續(xù),還是歷史的倒退?要是秦易還在,他該是如何無奈,又該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來呢?
那時候,政府提倡男女平等,但與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思想相碰撞,村里的家庭矛盾層出不窮。有一天,村東頭一對小夫妻吵起架來。丈夫好吃懶做,不僅耍大男子主義,還對妻子大打出手。妻子忍無可忍,奮起反抗,結果兩人從床頭打到院里,從家中打到門外,依然難分難解。男方抓著女方的頭發(fā),女方揪著男方的耳朵,正在不可開交之際,秦易來了。他先喝一聲“住手”,沖了上去,面對兩張憤怒的面孔,大聲說:
小兩口,別打架,我來說句公道話。
毛主席,教導咱,婦女能頂半邊天。
半邊天,真不假,不是大話把你嚇。
家里沒人來料理,叫你啥也不是啥。
聽他這么一說,男人先松了手,他接著說道:
有些人,還封建,常把婦女來小看。
不是罵,就是打,光覺哩自己本事大。
要我看:有些男人不值仨,指望老婆拴住他。
三天不給他洗衣裳,渾身上下泥圪痂。
他拍著男人的肩膀說:“咱這男人,也得體諒婦女的困難呀!你看人家整天忙的——”
一天得做三頓飯,不是套磨就套輾。
涮涮鍋,洗洗碗,光嫌白天時間短。
這一說,在場的人都笑了,有人幫腔:
“就是,當個女人多累?。 ?/p>
“你娶個媳婦容易嗎?”
“人家是來和你過日子的,可不是挨打受氣的!”
秦易對小倆口說:
也甭打,也甭罵,商商量量成人家。
你敬他,他愛你,時光越過越美氣。
幾句快板說得小兩口轉怒為喜,火氣頓消,執(zhí)意拉他到家里吃飯去。
還有一次,村西一對夫婦也干起仗來。男的想利用晚上時間到夜校學習,女方說孩子沒人照管堅決反對,于是爭來吵去,越鬧越僵,最終升級為“武斗”。亦是從門里打到院外,從胡同打到了街上。鄰居見狀,紛紛上前勸說,二人仍不服氣。秦易趕來了,他見兩人像斗雞一樣怒目而視,便微笑著勸道:
小兩口,消消氣,我來給你評評理。
各說各理怨氣大,咱可不能片面化。
要評理,顛倒比,先說自己哪不是。
說到這兒,小兩口的目光不再敵視了,但仍然噘著嘴鼓著腮,瞪著對方。他趁熱打鐵,接著講道:
天上下雨地上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白天一起搞生產,晚上談心熱炕頭。
成年累月過日子,不投心的事兒難免有。
意見不同要商量,誰也不能把氣慪。
接著他轉向男的說:
男女平等要牢記,婦女進步要支持。
錯了就要“跪寒樓”,可不能動手“打金枝”。
又轉向女的說:
婦女地位要提高,不能再受窩囊氣。
可是不能拖后腿,學習生產要支持。
男人在外干活重,知冷知熱知飽饑。
錯了就要把錯認,幾句好話笑嘻嘻。
兩人的表情緩和下來,似乎氣也消下去了,他接著說:
小兩口,別生氣,商商量量過日子。
你敬我來我敬你,日子越過越如意。
現在下地搞生產,有啥晚上說仔細。
這一通快板,使干仗的小兩口臉上由陰轉晴??吹酱司?,秦易向他們講起了識字的好處:
文化不翻身,睜開倆眼黑窟窿。
書不會讀,報不會看,親友來信不會念。
買東西要用人民票(兒)
不會看字光記樣(兒)
到城市,更難辦,男女廁所找不見。
共產黨,發(fā)號召,村村都把民校搞。
男女老幼都學習,很快摘掉文盲帽。
這時,圍觀的群眾已有一大片,他面向大家說:“鄉(xiāng)親們,你們不知道沒有文化的難處,咱要是一出門,那真是一抹黑啊。前段時間我到外地出差,在火車站看到一片地圖,可是在場的誰也不識字,看不懂啊,那真是——”
出門來到火車站,墻上地圖一大片。
又有省,又有縣,還有各種交通線。
東西南北分不清,也不知哪站接哪站。
沒有文化真作難,瞪著兩眼看不見。
請大家都把民校上,搬掉文盲這座山。
村里民校辦得好,學員來的真不少。
老師教,大家學,開頭就學玻坡摸。
草帽燈,亮堂堂,照著教室明晃晃。
手捧書本把學上,三個月里掃文盲。
說到這兒,他大聲問:“你們說我說的對不對?”
大家齊聲喊:“對!”有女人在說:“俺也讓家里那口子去。”
聽了大家的話,秦易非常高興,他轉身對吵架的媳婦說:“我去給你婆婆商量商量,讓她幫幫你們,最好你們倆一起去,年輕人學習最重要啊?!贝藭r,兩口子早已眉開眼笑,不住地點頭道謝,扛著工具各自干活去了。
除了夫妻矛盾,還有婆媳關系、妯娌關系、姑嫂關系、贍養(yǎng)老人等等,都是秦易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河溝村有個叫秦二春(化名)的,父親早逝,從小嬌生慣養(yǎng),長大后,不僅不贍養(yǎng)老人,還處處惡待母親。他的母親六十多歲,患有關節(jié)炎和白內障,走路抬不起腿,做活看不清物,生活幾乎不能自理。但秦二春只顧自己過小日子,將母親弄到一間草棚里,經常讓她連飯都吃不上,引起村人的共憤。秦易得知后,找到他,用快板歷數當娘的不易:
二春好好想一想,娘是如何把你養(yǎng)。
冬天只怕你寒冷,紡花把你揣身上。
夏天又怕熱著你,躺下娘管扇風涼。
吃飽喝足安然睡,夜夜都要尿濕床。
左邊尿濕右邊挪,右邊尿濕左邊躺。
左右兩邊都尿濕,娘把你抱在身子上。
正吃飯時你屙了,娘趕緊把碗扔一旁。
又擦屎來又刮尿,娘可沒有嫌過臟。
孩子你一下有了病,黑夜白天愁壞娘。
請來醫(yī)生去抓藥,為兒煎藥又熬湯。
恐怕藥熱燙著你,未曾灌藥娘先嘗。
只待我兒病好轉,娘才能咽下一口湯。
哪頓飯不合我兒口,娘又是哄來又是央。
吃酸娘我忙加醋,吃辣娘我忙加姜。
有好吃的娘不用,留給我兒作干糧。
一歲兩歲懷中抱,三歲四歲不離娘。
五歲六歲貪玩耍,你打娘罵娘喜壞娘。
七歲八歲知好歹,娘送我兒上學堂。
拉扒我兒二十載,娘可沒嫌過時間長。
投親告友說媳婦,如今兒女也滿堂。
你看老娘沒了用,狠心把娘扔一旁。
吃喝穿戴你不理,再比比咱倆住的房。
就說這些我不講,給后代造個啥影響?
兒子長大向你學,到那時你也會悲傷。
手拍胸膛想一想,怎樣公平對待娘?
這一番講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得秦二春淚流滿面,愧疚萬分,當場向秦易表態(tài):“老叔,您放心,我要是再不孝敬老娘,那就和豬狗一樣了?!?/p>
秦易不僅用快板解決群眾中出現的家庭糾紛,對自己家中出現的矛盾也常用快板來消解。有一天,他在外面搞宣傳,回家晚了,老伴生了氣,躺在炕上,不說話,也不去做飯。他一看這情景,趕忙走到炕前,滿面笑容地說:
婦女日做三頓飯,不是套磨就套碾。
喂豬喂雞喂牲口,還要下地把活干。
晚上又要做針線,天天只嫌時間短。
今天總是使累了,嫌我秦易回來晚。
秦易知錯就認錯,先賠禮來再道歉。
說罷,扭頭一看鍋里的水開了,連忙“將功贖罪”,對老伴說:
叫玉珍,聽我說,小鍋滾的圪瘩瘩。
你想吃,你想喝,對俺秦易說一說。
說得老伴哈哈一笑,起來做飯去了。
在五六十年代,為移風易俗,秦易除了編寫快板,還創(chuàng)作了《自由婚姻》《和睦家庭》《劉梅翠談對象》《小二妞結婚》等劇本,為當時政府推動新婚姻法的貫徹實施做出了重大貢獻。
組織起來力量大
土地改革之后,中國農村經歷了由互助組到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不同階段。秦易是參與者,也是見證人,他對每一時期的發(fā)展可謂了如指掌,其間的曲折變化,百姓的喜悅憂患,在他的快板里都有真實的反映。
剛入社時,不少農民是有顧慮的。土地好、家產大的感到吃虧,不想入;土地條件差的,怕以土地好壞分紅影響收入,也不愿入。對此,秦易設計了常伏成和小東兩個人物,創(chuàng)作了對口快板《常伏成入社》,在當時非常流行:
甲:
我的名字常伏成,一說入社就頭疼。
土改至今七八年,生活過得比蜜甜。
小黑驢,紅眼圈,三十畝地一圪瘩。
毛主席你想的啥?為啥要搞合作化?
乙:
叫伏成往遠處看,富裕不能看眼前。
單干戶,力量小,一家一戶把生產搞。
平時只掃門前雪,一遇災害抵不了。
合作起來力量大,天災人禍都不怕。
毛主席,領導咱,發(fā)家致富要長遠。
只有合作社搞得好,幸福生活才牢靠。
甲:
我的名字叫小東,心里有個小圪丁。
俺人口多土地壞,塊塊都像束腰帶。
入社分紅不合算,不如在外搞單干。
乙:
叫小東你聽我說,你的想法不正確。
毛主席號召合作化,組織起來力量大。
土地統(tǒng)一作規(guī)劃,適合種啥就種啥。
山坡小地不用怕,不能種糧種棉花。
集體分糧有制度,按勞分配加照顧。
只要全家多出勤,甭怕生活沒保證。
作品通過人物對話,就事論理,娓娓而談,將政府的土地政策與農民的憂慮結合起來,講得入耳入心,自然受到群眾的歡迎。
在快板中,他把合作化的各個時期,用“橋”作比,編成快板,贊揚“人民公社好”:
單干戶,難有橋,大小河流過不了。
互助組,搭石橋,跌跌撞撞受煎熬。
初級社,是木橋,風吹雨打不牢靠。
高級社,是鐵橋,時間久了也動搖。
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
入社之后,因為每一寸土地都和自己相關,社員們的積極性更高了。政府依靠集體的力量,建起眾多巨大的水利工程。秦易在工地擔任宣傳員,自然又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緊密配合形勢的作品,總計有三十多篇,其中有一首寫道:
組織起來力量大,農村要搞水利化。
打旱井,挖旱池,還要修那英雄渠。
條條渠道繞山轉,抗旱澆地不作難。
這水庫,威力大,閘門一開把水下。
又澆地,又澆菜,生活越過越不賴。
舊社會,真胡鬧,唯有不少修大廟。
又磕頭,又燒香,半年過的窮時光。
新社會,大改變,領導人民斗自然。
修道路,搞水利,日子越過越美麗。
在那個年代,地方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建水庫、挖旱池、打旱井、筑長渠,為農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贊揚。秦易的快板詩,從某種程度上講,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
五十年代后期,全國的糧食比較緊張,政府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號召農民賣余糧,但政策頒布后,部分農民有抵觸情緒,秦易便耐心地進行勸說:
有余糧,要賣完,回想民國三十年。
吃粗糠,喝涼水,大便時候咧著嘴。
不賣余糧是不對,放在家中是浪費。
存余糧,管啥用,光叫老鼠來打洞。
又屙屎,又拉尿,不如賣成人民票。
人民票,不要放,趕快儲蓄到銀行。
存款利國又利己,你看如意不如意。
公社化后,村里分為不同的生產小隊,集體派工,集體生產,記為工分,年終以工分結算分紅??吹綗狒[的派工場面,他高興地說:
生產隊里撞了鐘,男男女女來上工。
隊長站在點將臺,一五一十調遣兵。
你推土,他出糞,深翻改土搞平整。
婦女勞力摘棉花,整修梯田去上八(方言:八個,此指八人)。
隊里是個大家庭,誰能干啥就干啥。
一天,社員們擠在記工房里,等記工員記工。他也來了。大家一見到他,要求來段快板,他一邊敲著桌子,一邊說:
記工房里鬧哄哄,各位社員來記工。
做啥活,記啥分,誰也甭怕吃了虧。
人有冊,隊有簿,一月一兌不會錯。
按勞取酬好政策,多勞就能叫多得。
快板中描畫出一幅鮮活生動的生活畫面,是公社化時期農民集體生產的真實寫照。
在公社化生活中,他緊密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就地取材,見啥說啥。解放前,林縣沒“林”,南景色周圍亦是光山禿嶺,于是政府號召植樹造林,他率先進行宣傳:
植樹造林好處多,聽我給你說一說:
種上桃,吃的脆,桃仁還能把藥配。
種上杏,吃的甜,杏仁還能賣著錢。
嫁接柿樹好處大,災荒年景不害怕。
種上核桃吃的香,又健腦來又潤腸。
吃梨好處說不完,又清肺來又化痰。
紅果山楂更有用,消積健胃治百病。
桃三杏四梨五年,果樹當年就還錢。
各種果樹都栽全,不愁吃來不愁穿。
綠化祖國好河山,幸福生活萬萬年。
1960年代,引漳入林工程啟動,秦易也加入了修渠的大軍。他用快板謳歌為修渠做出貢獻的英雄們:
太行山上炮聲隆,說說修渠眾英雄。
除險隊長任羊成,飛檐走壁半懸空。
生死關頭何所懼,為的民工得安寧。
放炮能手常根虎,牢記長征二萬五。
任憑歲月多艱辛,一心修渠為革命。
放炮重任壓在身,各種炮型他發(fā)明。
敢創(chuàng)奇跡度難關,一炮崩下半架山。
路銀事跡更可夸,他是渠上的土專家。
新式儀器購不上,他用土法來測量。
舍己救人李改云,危險時刻心不驚。
奮勇上前把人救,自己落下個殘廢身。
還有縣長馬有金,修渠指揮他擔任。
日夜操勞費盡心,各項工作很認真。
修渠任務能完成,應當為他記大功。
英雄人物說不盡,都是咱學習的好標兵。
在修渠工地上,采桑的十二姐妹赫赫有名,因為她們的名字后都有一個“英”字,故叫“十二英”:
十二姐妹十二英,劈山開渠立奇功。
手扶雙釬鳳展翅,掄起鐵錘似拿針。
婦女賽過男子漢,頂天半邊不虛名。
工地人多沒處住,不少民工住在巖石洞里,他為了鼓勵大家的斗志,指著民工的住房說:
這座房,是好房,玉石柱子玉石梁。
圓圈壘的玉石墻,民工躺在玉石床。
千辛萬苦志不移,苦盡甜來是曙光。
總之,他走到哪里,就把快板說到哪里,有時去縣城開會,步行去步行回,常?;貋頃r天已很晚,倒不是因為散會晚,而是在途中被人攔住讓說快板了。
好山好水好平川
沒有吃過舊社會的苦,很難體會到新社會的甜。沒有看到過落后的舊中國,很難對新中國產生熾熱的感情。在苦水里泡大的秦易,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活。熱愛家鄉(xiāng),贊美家鄉(xiāng),是他快板詩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為教育群眾建設家鄉(xiāng),他編出了許多關于家鄉(xiāng)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縣好》:
林縣好,好河山,好山好水好平川。
城西有座太行山,古跡風景真美觀。
金燈寺,深溝灣,古落水殿在里邊。
桃園上去小西天,天上三光人造完。
靠北黃華寺,珍珠倒卷簾。
天熱水磨玉,流水顛倒顛。
冰冰洞,黑龍?zhí)?,避暑宮緊靠母豬巖。
走一盤,又一盤,張果老騎驢在上邊。
走一灣,又一灣,劉秀心肝掛崖懸。
十八盤紅巖峭又陡,層層石梯能登天。
往東看,米糧川,村村上空冒炊煙。
魏家莊的好李樹,葛木洪峪柿子甜。
桑園板栗甜又面,任村東崗核桃綿。
辛安木纂好紅薯,柳灘三孝種稻田。
臨淇南園好白菜,淇河鯉魚味道鮮。
晉家坡的好煤土,鐵爐馬店好燒煙。
北有漳河天橋斷,將來能修發(fā)電站。
漳洹淇淅各河流,兩岸修渠把田灌。
今后種地不靠天,糧食打得堆如山。
咱們跟著共產黨,前景美好樂無邊。
這篇作品放眼全縣,縱談古今,歷數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風光,神話傳說,物產風情,語言精練,音調和諧,是一篇生動優(yōu)美的抒情長詩。
弓上水庫建成后,他應邀去參觀,看到那雄偉壯觀的大壩,清粼粼的庫水,來來往往的漁船,情感激越,一腔贊歌脫口而出:
秦易來到水庫邊,看見水庫眼發(fā)饞。
風擺水面波浪起,鯉魚不住來往翻。
有的庫邊把魚釣,庫里還有打魚船。
八十老翁撒魚網,一撒撒個月兒圓。
鯉魚水中迷了路,一頭碰到網里邊。
巍巍山峰墜庫底,把它映個顛倒顛。
詩中寫老翁撒網打魚的細節(jié),形象生動,優(yōu)美如畫。
1970年的一天,采桑公社在下川大隊召開“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現場會,當時的采桑,管轄28個大隊43個自然村,由于地處林縣中部,交通便利,糧棉連年豐收,且出現不少典型,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員絡繹不絕,為此,他編出了《采桑是個好地方》在大會上朗誦:
說采桑,道采桑,采桑是個好地方。
二十八個是大隊,四十三個是村莊。
南北兩條繞山渠,鉆山穿谷澆田忙。
又產糧,又產棉,蘋果飄香杮子甜。
人民勤勞又勇敢,先進事跡說不完。
“旱井世界”出土門,下川沃土搞深翻。
澗東劈山把田造,迎來不少參觀團。
植棉勞模張新才,畝產百斤是皮棉。
說交通,真方便,村村能把汽車轉。
初中小學隊隊建,文化徹底把身翻。
人民生活大改善,日子過得比蜜甜。
只要大家鼓勁干,家鄉(xiāng)定會變江南。
人人都說江南好,要把家鄉(xiāng)變江南。
這首快板受到采桑公社領導的高度重視,認為是介紹采桑、宣傳采桑的好材料,曾印發(fā)各個村隊和學校,在社會上得到廣泛流傳。
談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南景色,秦易的心情更是難以平靜:
林縣南景色,風景很獨特。
五個自然村,毗鄰又祥和。
東西十里長,南北五里寬。
北靠英雄垴,南靠鳳凰山。
中間龍系水,九井十個泉。
山上松柏樹,層層是稻田。
花果山,米糧川,鮮紅的柿子一串串。
棉花白,紅薯甜,棵棵白菜像雪團。
論交通,很方便,出門坐車到咱縣。
景致多,說不完,龍門寺前去看看。
鯉魚跳龍門,金龜把水探。
攔河把庫建,一庫網百泉。
庫里邊,真可觀,五色魚群游得歡。
柏塔山上轉一轉,古落廟宇真好看。
三仙奶奶坐正殿,藥王魯班在兩邊。
破除迷信變觀念,逢年過節(jié)來游玩。
天時地利人又和,咱再說說農副業(yè)。
糧食畝產過“黃河”,副業(yè)一年幾十萬。
又有糧,又有棉,手中不缺花的錢。
高瞻遠矚向前看,社會還要大發(fā)展。
點燈不用油,犁地不用牛。
走的林蔭道,兩旁賽花樓。
“三轉一擰”家家有,幸福生活樂悠悠。
“三轉”指的是縫紉機、自行車和手表,“一擰”指的是收音機。那是當時人們的生活理想。在作品中,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他都如數家珍,字里行間,飽蘊著他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深情。家鄉(xiāng)的物產人文,通過他的快板化為山水的靈魂,存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打破情面撕破臉
秦易是一個宣傳者,也是一個思想者。他對自己宣講的內容,并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有一個學習、吸收和思考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對許多問題,能明辨是非,愛憎分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常說:
宣傳員,睜開眼,打破情面撕破臉。
表揚好,批評壞,鼓勵大家來競賽。
也正是這一點,使他的許多作品充滿了批判性,步入一個比較高的藝術境界。
他曾說過一首關于女懶漢的快板,批評生活中某些婦女不事家務的現象:
叫同志,不要亂,聽我說段女懶漢。
女懶漢,真搗蛋,清早不想起,光想吃早飯。
一見天明了,撩蓋地(方言:被子),坐炕沿,趿拉上一對破鞋片。
東家走,西家串,看看人家吃啥飯。
不洗手,活糠面,捏個了疙瘩刺猬蛋。
這篇作品,在當時的林縣流傳甚廣,原創(chuàng)是誰已難以考證,但通過他的生動講說,顯得格外傳神。
他還講過一個叫《常繼高縱火》的故事,充滿了喜劇性。作品里主要有區(qū)長、村長、干部和常繼高等四個人物,通過對話,表現出當時的人情風貌:
常繼高,運氣通,共產黨來了翻了身。
分了好地幾十畝,施肥學校擔大糞。
美好的日子他不過,給捏(方言:人家)福貴點了干草垛。
點干草,認證明,唯有法群看的清。
開始法群沒當事(兒),以為哪點了一盞燈。
眼看火苗著得歡,他趕緊拿了一張锨。
火勢大,人手少,一垛干草全完了。
這件事,民不忿,村上紛紛來議論。
常繼高一看沒法辦,跑到區(qū)上去投案。
到區(qū)上,沒有問,他趕緊掏開介紹信。
區(qū)長看了一小會(兒),知道他是景色一農戶(兒)
區(qū)長問:你都干過啥壞事?
他說:我以前當響馬,不斷給人家砍小樹(兒)。
區(qū)長說:
你點干草你有錯,送你到司法科去推磨。
他推磨,趕不上,他說他是老木匠。
又讓他推了不大會(兒),就送他南關木匠鋪(兒)。
木匠鋪里干得響,叫他回家去反想。
到路上,未進村,碰見村長李躍彬。
村長說:
你來找我倒也對,還得開個群眾會。
群眾會,人到齊,福貴就把意見提。
也不知道俺說的對不對,俺小驢現在就沒干草喂。
干部說:
誰點干草誰有罪,必須如數來包賠。
繼高說:
點干草俺也沒拿秤,賠多賠少還得群眾來討論。
干部說:
光賠干草不算了,還得當眾作檢討?
常繼高,受敗興,廣大群眾有教訓。
要遵紀,要守法,犯法行為要不得。
他的快板不僅詼諧幽默,而且常常有故事,有細節(jié),在揭示和抨擊現實生活中不良現象的同時,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1958年,全民大辦鋼鐵,采桑營在王家溝負責開礦石,供應兵團用礦。他隨兵團駐進了礦山,在營部負責宣傳工作。起初,被熱火朝天的工地氣氛所感染,他也曾唱過贊歌。如:
肖書記,起帶頭,領人馬進了王家溝。
溝溝嶺嶺排開戰(zhàn),帳篷搭了一大片。
沒啥吃,怎么辦?山上去挖老母蛋(紅薯)。
克服千難和萬險,要把礦石搬下山。
供給兵團多煉鐵,鋼鐵早日把身翻。
又如:
放老炮,威力大,一炮崩了山半架。
楊書記,到現場,口口聲聲做表揚。
采桑民工有決心,不驕不躁繼續(xù)拼。
大辦鋼鐵做貢獻,要在兵團奪衛(wèi)星。
……
但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他對這場運動逐漸產生了懷疑:
五八年,搞鋼鐵,那才浮夸的沒法說。
毀家俱,砸鐵鍋,好物件毀成了鐵疙瘩。
樹砍光,煤燒盡,為的煉鐵搞革命。
鋼鐵兵團林南清,興師動眾到申村。
筑土爐,拉風箱,不分晝夜煉鐵忙。
花了錢,受了罪,回頭想想是浪費。
小火車,石軌道,那才盡是瞎胡鬧。
又花錢,又誤工,坑的百姓可不輕。
說積肥,掀鍋炕,撲通撲通推倒墻。
群眾有氣不敢說,說錯就用谷朵(方言:拳頭)戳。
黨中央,很英明,發(fā)出號召反五風。
實事求是干革命,沉痛接受這教訓。
這種直面現實的批判意識,尖銳而深刻,使作品上升到一個嶄新的思想高度,表現出一個真正的詩人的理性和良知。
大躍進時,“五風”盛行,后來政府又開始反“五風”,他對此亦深有體會:
政府號召反五風,先說五風啥內容。
共產風,浮夸風,命令風,
還有干部特殊風,生產上的瞎指揮風。
五股風,害死人,刮得人們忘西東。
深耕炮崩一丈二,揚言畝產一萬斤。
踢破地球沖破天,還要上天摘星星。
說大話,頂啥用,還說這是大躍進。
破舊俗,立新風,大年初一擔大糞。
花樣出盡法生光,咱再說說大食堂。
百家千口一個鍋,每到開飯就集合。
扶著老,抱著小,跌跌撞撞往前跑。
拿著碗,端著鍋,一日三餐可真啰唆。
到食堂,得排隊,每天吃飯活受罪。
詩中講到了大食堂,它是秦易一生中難忘的痛。當時,因為食堂的飯稀而且定量,缺乏營養(yǎng),沒實行多久,他和許多人一樣得了浮腫病,腿腫得水桶般粗,行走困難。當時,他家的西屋就是隊里的倉庫,里面堆滿了黃澄澄的玉米,倉庫門連鎖也沒鎖,但他卻從未走近過那門口一步。
“文革”期間,在群眾組織中,有人高喊革命大聯合,但也有人在拉幫結派,在林縣,主要有“人民”和“工農”兩派,各自扯起戰(zhàn)旗,組成隊伍,長槍長矛,打砸搶燒,互相開戰(zhàn),攪得社會一片恐怖氣氛。他對此十分反感,氣憤地說:
有些人,不像樣(兒),夫妻鬧派不說話(兒)。
你攻他,他攻你,都是說的圪裊理(方言:強詞奪理)。
拉山頭,搞派性,咋能說你為革命。
毛主席為咱掌大舵,號召革命大聯合。
要搞聯合有一條,誰的錯誤誰檢討。
團結起來向前看,革命目標早實現。
當時,修紅旗渠的總指揮楊貴任縣委書記,有人故意給他找茬:“你說楊貴是好是壞?”他不慌不忙地說:“是好是壞要看事實,不能光憑嘴說?!痹S多人只是憑著表面的印象便去判定革命與反動,對此,秦易有自己的主見,認為不管怎么說,群眾斗群眾,自己打自己,到什么時候也不能說對,于是,他旗幟鮮明地講出自己的觀點:
拿標槍,戴柳帽,聲稱站崗又放哨。
你一槍,我一錘,沒看看打的都是誰。
打死四(兒),砸傷三(兒),階級敵人沒少喲(兒)(方言:一個)。
內部鬧,敵人笑,可不能上當陷圈套。
對于一個在苦水中長大的布衣詩人,他未必能看清國家的政治動向,未必對社會有深刻的歷史反思,但他多么希望這個社會能安定下來,工人能正常上班,農民能安心種田,人與人之間能毫不設防地交往和交流啊。
十年動亂中,他被戴上了“黑詩人”的帽子。聽到大喇叭里的點名批判,他氣得大哭,恐懼之下,把保存多年的創(chuàng)作底稿和已發(fā)表過的作品統(tǒng)統(tǒng)燒了,包括自己珍愛的快板集和50余面獎狀也一起投入火中。如今,人們能看到的秦易遺物,僅剩一面林縣縣政府贈給他的獎旗,而且上面連贈旗年月幾個字也剝落了。
村里成了快板窩
秦易說快板出了名,也帶動了南景色村的文化風氣,許多人跟著學習,形成了一個“人人都能來幾段”的快板時代。秦易高興地說:
村里成了快板窩,多得還比牛毛多。
說上三天并三夜,還沒說個牛耳朵。
要用車輛來裝載,至少能拉幾火車。
他熱情地向人們傳授說快板的經驗,并且編成快板來講:
編快板,說快板,照著群眾心肝眼。
種莊稼,按季節(jié),編快板,按政策。
黨的政策樣樣好,有些群眾不知道。
不懂啥,咱說啥,思想明確干勁大。
他鼓勵那些愛好編快板的人說:
只管說,只管編,壞的去,好的添,
多下功夫改幾遍,快板越說越完善。
他發(fā)現一些流傳的民謠和兒歌,內容陳舊,思想低俗,便對其進行改造,對兒童的早期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比如有首兒歌原文是:
小板凳拖拖,里面坐的哥哥;
哥哥出來買菜,里面坐的老太;
老太出來燒香,里面坐的姑娘;
姑娘出來磕頭(兒),里面坐的孫猴(兒);
孫猴出來點燈,燒著貓的眼睛。
他把這首兒歌改為:
小板凳,四條腿(兒),俺給奶奶掂桶水(兒)。
小板凳,往前拖,俺給奶奶刷刷鍋。
小板凳,排成隊,俺給奶奶捶捶背。
小板凳,會走路(兒),俺給奶奶掃掃地(兒)。
如此一改,既教孩子學習了語言,又啟發(fā)了他們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的意識,思想健康,很有教育意義。
還有一首舊兒歌,原文是:
明奶奶(方言:月亮),常掛掛,爹織布,娘紡花。
淘氣孩(兒)要吃媽(方言:奶),拿上刀來割了媽。
他改為:
明奶奶,明晃晃,月亮地里洗衣裳。
洗得凈,漿得白,媽媽夸俺長了才。
他不僅指導村里的群眾說快板,還教家里人跟著說。小兒子建山六七歲時,他就編出快板讓兒子背,然后再讓他到臺上去說。幾十年后,建山還記得父親教他說的反對早婚的一段:
十五就出嫁,真還沒長大。
聽說要娶俺,心里真害怕。
一旦到婆家,天天受欺壓。
不是丈夫打,就是婆婆罵。
嫌俺力氣小,不會做任啥。
成天把氣受,飯也吃不下。
盡管秦易的快板在家鄉(xiāng)名氣很大,但在城里,有些人還是覺得它太土,難登大雅之堂。一次,他被安陽一中邀請到學校說快板,他的樸實和幽默,在師生中產生很大的反響。當時,他的大兒子就坐在學生中,卻不好意思和同學說站在臺上的就是自己的父親。他不知道,此時的父親已經是省文聯的委員,是河南文壇赫赫有名的農民作家了。
勿忘秦易一生輝
當年為秦易整理快板的郭新林老人在詩中寫到:
音容笑貌心靈美,留下詩篇口皆碑。
綿綿柏塔龍門秀,開創(chuàng)新紀細品味。
詩鄉(xiāng)邁入康莊日,勿忘秦易一生輝。
秦易,不僅是詩鄉(xiāng)的驕傲、林州的驕傲,同時也是中原大地的驕傲。
從藝術角度來衡量,他是太行山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藝術天才,是中國當代一位當之無愧的民間文學藝術家。
自古以來,中國的民間文學就以其特有的方式與作家文學并駕齊驅,屹立于華夏藝術之林。如先秦時期的《國風》,晉代的《子夜歌》,唐代的《竹枝詞》,宋代的話本,元明清時期的民歌、笑話、謠諺等等,如閃爍的星辰,在浩瀚的文學天空留下一束束璀璨的光芒。這一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新舊文化交替的巨大變革中,通過一大批民間藝人的努力,又得到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生活于采桑柏塔山下的秦易,就是其中成就卓著的一員。
口語化,是秦易快板贏得廣大聽眾的重要原因。在它的作品中,無論敘事描景,還是說理抒情,采用的都是存活于百姓口中的日常用語,親切隨意,質樸無華。比如在敘事中,“黑夜躺在半懸空”中的“半懸空”,“嘴片盡早崩著璺”中的“崩著璺”,“舊社會,真不強”中的“真不強”,等等,至今依然是林慮山區(qū)人們經常使用的口頭語言,聽來如話家常,形象生動,鄉(xiāng)土氣息十分濃厚。還有像“小妞一見光蒸饃,扭過臉去把嘴噘。/爹娘也嘟嚷,小妞也埋怨:/咱來結回婚,就叫吃些這。/真要吃不起,不中算了吧”,更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語言,人物的情態(tài),如在目前,極具藝術表現力。還有“小鍋滾的圪瘩瘩”中的“圪瘩瘩”,用方言寫聲音,聲中有象,真切生動。再如對人物的描述,像“撩蓋地,坐炕沿,趿拉上一對破鞋片”,其中的“蓋地”、“ 趿拉”,兩個方言詞,把一個不事修飾、邋塌懶散的農村婦女給寫活了。再有“打死四(兒),砸傷三(兒),階級敵人沒少喲(兒)”亦是運用了方言,鄉(xiāng)語鄉(xiāng)音,十分親切。同時,作者還擅于運用民間諺語來言事狀物,敘事說理,比如“春爭日,夏爭時,錯過時間后悔遲”“五黃六月爭回耬,分秒時間不能丟”“立了秋,掛鋤鉤,背擔拿鐮上山溝”,再如“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天上下雨地上流,小兩口打架不記愁”“荒的苗,崩的豆(兒),不能耽擱一小會(兒)”,等等,這些生產經驗的總結,人生的感悟,都是廣泛流傳于百姓口中的日常口語,能直抵聽眾的心中。正如作者所說,“編快板,說快板,照著群眾心肝眼”,這樣易懂、易記,而且易于流傳。
形象性是秦易快板語言藝術的重要特征。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感性化的語言,來反映客觀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愫。秦易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深諳此理,其快板常常以生動的細節(jié)形象的刻畫使聽眾眼前為之一亮。比如,作者對人物動作和情態(tài)的描寫:“你一推,她一拉,一下子摔個仰八叉”,一個“推”字,一個“拉”字,生動地表現出人物一前一后兩種行為的不同特征。再如,“劈頭咬一嘴,噎個白瞪眼”,“劈頭咬”的動作,表現出吃紅薯者的急不可待,而“噎”得“白瞪眼”,更是傳神,是作者對生活現象仔細觀察的結果,令人拍案叫絕。又如,“牽小驢,倒瓦缸,衣服被子搶個光”,這里連用 “牽”、“倒”、“搶” 三個動詞,生動地表現出在黑暗時代“胡虜隊”欺壓百姓、為害鄉(xiāng)里的強盜行徑??傊?,形象化的細節(jié)描寫,真實地表現出人物的情態(tài)面貌和個性特征,不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也正是它的審美價值所在。
時代性,是秦易快板具有較高社會價值的重要因素。古人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蔽膶W是與時俱變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秦易的作品,正是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從農業(yè)生產,到動員參軍,從男女平等,到破除迷信,從控訴舊社會,到謳歌新生活,無不與他所處的動蕩而變化的時代密切相關。他的作品已成為中國建國初期北方農村的縮影,從中可以一窺當時人民的精神面貌,看到一幅幅奮發(fā)圖強的農村畫卷,具有深厚的社會生活底蘊。
思想性,是秦易快板內容臻于成熟的重要標志。從歷史上流傳的民間快板來看,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或抒情,都具有故事性、娛樂性和一定的教育意義,但作家文學中經常出現的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并不多見。秦易作品在這方面則表現突出。他對愚昧落后的生活現象的諷刺,對社會運動中出現的錯誤傾向的批判,如對大食堂、浮夸風、大煉鋼鐵、文革等運動,都有清醒的認識,表現出民間藝人少有的批判品性,他的作品也因此而閃射出奪目的思想光輝。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劉知幾說:“觀乎國風,以察興亡?!苯缘莱鑫膶W作品的功用所在。自古以來,“文以載道”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秦易的創(chuàng)作也不例外。雖然其作品中有些地方尚有歷史的局限性,但整體上還是保留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優(yōu)秀特質。作品的口語化、形象化,是其產生趣味性和幽默感的基礎,而語言的形象性和內容的思想性則是其步入藝術至境的關鍵。他是那個時代農民詩人的代表之一,其藝術成就是中國當代民間藝術的一筆寶貴財富。
尾聲
1972年冬天的一個下午,七十四歲的秦易依然堅持去生產隊上工。這里是柏塔山西邊的銀針垴,山上以盛產銀針草著名。生產隊的地就在垴下的山洼里。由于去的太早,洼內一個人影也沒有,他便躺在一處向陽的荒草坡上休息。太陽暖洋洋地照著,他不知不覺地瞇上眼睛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似乎又走在逃荒要飯的路上,看到了雪堆下的白骨和路邊哀哀無助的老人。他為他們悲傷、哭泣,但又無能為力,因為他自己的雙腿已經邁不動了。后來,有人喊醒了他,但他感覺渾身無力,身上發(fā)著低燒。從此以后,這種感覺便常常出現,找醫(yī)生,進醫(yī)院,也沒診斷出什么毛病。但他隱隱地感覺,自己與這個世界揮手告別的日子不遠了。
接照當地風俗,他開始考慮給自己甃墓的事。在殯葬方面,他常常宣傳要移風易俗,現在輪到自己頭上了,怎么辦?他決定把墓建在村北的荒坡上,并用快板道其原由:
秦易死后葬埋山,坡上自打洞一間。
移風易俗破四舊,不占國家一厘田。
編成后,他覺得第二句里的“國家”二字用得不妥,不僅耕地是國家的,荒山也是國家的呀!為了避免產生歧義,他改成了“耕地”。
1974年1月24日,大年初二,秦易,這位創(chuàng)作出數百首快板詩的莊稼漢與世長辭,享年76歲。
柏塔山巍然屹立,四季常青,高塔依舊;山下的詩人墓,荒草沒膝,刻有他作品的石碑依舊。那位充滿詩心、笑對人間的老人卻永遠離開了人世。他是屈原再世嗎?不像,他沒有屈子的憂憤和孤寂;他是李白、杜甫的化身嗎?不像,他沒有李、杜的博學和典雅;他是秦觀的后裔嗎?不像,他沒有淮海居士的高古和婉約;他是韓柳的傳人嗎,更不像,他沒有二人作品的險怪與超然。他只是一個在風雨中與羊群和高山對語了數十年的牧羊人,一個靠土地謀生的莊稼漢。如果天上有文曲星,他肯定是那個躬耕田畝的土星。熱愛土地,熱愛勞動,熱愛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熱愛來之不易的田園生活,渾身上下散發(fā)著黃土的氣息,用泥土般樸拙的語言,講述著種田人能聽懂的話,為與泥土打交道的鄉(xiāng)親們,點亮一盞盞心靈之燈,給他們以光明,以快樂,以鼓舞,以禮贊。
轉眼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坐在村頭盤桓的老頭們都已不見了,那個擠在人群里聽快板的少年亦滿頭白發(fā)。秋日里,他拜謁龍門寺,遇一秦姓婆婆,娘家東崗人,年過八旬,然耳聰目明。少年問:“您還記得南崗村北那個六角亭嗎?”她笑了:“那叫‘翻身解放碑,我當姑娘時常到那里玩,后來沒幾年,碑亭就被一場狂風吹倒了?!闭勂鹎匾祝浀煤芮澹骸按鬅掍撹F時,他給我們帶隊,走一路,能說一路的快板。”旁邊一拄杖老翁說:“秦易是文曲星下凡,投胎到了書香門第,放在千年以前,會成為李白杜甫,成為詩圣詩仙??上Ъ业乐新洌拍闷鹆朔叛虮?,成了個說快板的?!?/p>
少年點點頭,但在他心中,秦易是上蒼派來的使者,是農民心中的詩仙。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