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建
摘? 要:少教,即基于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以學定教,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xiàn)生本課堂;多學,即基于探究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積累經(jīng)驗,增長知識、見識。對于試卷講評課,少教,教什么?基于少教又如何多學?通過實踐經(jīng)驗得出:少教則多思考,少教則多找點;多學重在方法,多學貴在反思。
關鍵詞:少教多學;試卷講評;薄積厚發(fā)
貴州省印江縣組織九年級月考質(zhì)量監(jiān)測,針對學生答題反映的學習獲得,就如何挖掘錯題資源將學習引向深入,筆者聆聽11節(jié)試卷講評課,發(fā)現(xiàn)對答案、逐題講、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等教學現(xiàn)象依然存在。為解決這種問題,基于理念和實驗,提出了“少教多學,薄積厚發(fā)”的教學實踐主張。少教,即要切入學生的經(jīng)驗背景,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挖掘“學”的資源,將課堂走向深入;多學,即要高于生長點,不同的學生在經(jīng)歷學習后獲得“四基”的發(fā)展,增長知識、見識,領悟智慧、道理。下面以初中試卷講評課為例具體闡述。
一、少教則多思考
少教,則先思考:哪些不教?為什么不教?教哪些?怎樣教?只有教師心里清楚,才會將教師的“清楚”教給學生。針對學生暴露的真實學習體驗,教師應該如何去思考“教”呢?一是要整體分析,明晰命題人的意圖,即為什么命此題?為什么以這樣的形式命題?用意何在?二是要化“錯”為寶,關注錯誤的背后,挖掘?qū)W生的錯誤資源,把課堂推得更深、更厚。例如,在“文化常識及文學名著”試卷講評課中,要抓答題分析,思考教師講的背景是什么,思考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什么,思考與錯題關聯(lián)的知識點在哪里。試卷講評課不是簡單的校對答案,就題講題,而是借題來拓展知識點,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首先,應用思維導圖歸納、梳理知識點,建構知識體系,入心、入腦地儲存;其次,以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為載體,案例呈現(xiàn),讓學習真正發(fā)生;最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對話,引發(fā)學生思考,獲得問題解決的經(jīng)驗。就這節(jié)試卷講評課來說,對于“文學流派”之“豪放派形成于宋代,與婉約派并為宋詞兩大詞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蘇軾、辛棄疾;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晏殊”,除了掌握此題中出現(xiàn)的流派,教師還要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其他的文學流派,如“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等,讓學生完全掌握此類試題的答題方法,體悟少教多學,薄積厚發(fā)的實踐價值。
二、少教則多找點
思考則以核心問題為引領,驅(qū)動生成問題串,引發(fā)更多的知識點和探究點,深化知識,內(nèi)化本質(zhì)。因此,少教的核心在于多找點,那么點又應該怎樣去把握呢?主要的“點”包括常見考點、高頻考點、交替考點、易錯考點。對于常見考點要反復練習,個性化地積累經(jīng)驗,獲得技能;高頻考點和交替考點要獲得解題的方法。錯因剖析要做到“兩找”,即找錯點和找錯因。例如,在教學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zhàn)》這篇課文時,對于學習線索的理解:課文中有兩條線索,一是事件發(fā)展的線索,“備戰(zhàn)—迎戰(zhàn)—勝戰(zhàn)—評戰(zhàn)”;二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論戰(zhàn)—參戰(zhàn)—釋戰(zhàn)”。如何深化理解文脈線索?要先找錯點,明白誤把“備戰(zhàn)”放在“迎戰(zhàn)”之前;再剖錯因,受思維定勢影響,總認為“備戰(zhàn)”應該在“迎戰(zhàn)”之前,只有打有準備之仗,才能夠打勝利之戰(zhàn)。殊不知,齊國要打魯國,魯國只有先被動“迎戰(zhàn)”,后主動“備戰(zhàn)”。通過學生理思路、找原因,輕松體驗“兩找”的快樂,既掌握了方法,又懂得了同類問題的解決策略。由此可見,試卷講評課不在于做多少題,而在于通過一道題引發(fā)學生多學的思考。
三、多學重在方法
試卷講評課,要想讓學生多學,重在找準方法。例如,《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位人物——“長坂坡橋頭一聲大吼,嚇得百萬大軍魂飛魄散,他就是粗中有細、勇而有謀的李逵”,這樣的表述是否正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正確?理由是什么?學生隨即答道:解決此類問題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看文學作品與人物是否相符;第二步是看人物與其形象描寫是否相符。題中人物李逵系《水滸》中的人物,而非屬《三國演義》,再說“長坂坡橋頭一聲大吼”指的是張飛,而非李逵,第一步檢驗完便知其結果是錯的。因為多學而掌握了方法,固然會事半功倍。
四、多學貴在反思
引發(fā)思維去反思問題是多學的提升點。針對檢測,反思問題分為考前反思、考中反思和考后反思。考前反思叫預設性反思,考中反思叫及時性反思,考后反思叫總結性反思。例如,對于“《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 362年間的史事,被統(tǒng)治者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名《資治通鑒》”這樣的表述是否正確進行考后反思時,學生恍然大悟考試時判斷錯誤,考試結束后才知道失誤的原因主要是知識不扎實,表現(xiàn)在對編年體和紀傳體混淆不清,對司馬光和司馬遷區(qū)別不開。學生反思:紀傳體是以人物為綱來記述各個時代史實的史書,代表作品有《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編年體是以時間為綱來記述史實的書,代表作品有《資治通鑒》《左傳》《春秋》等。學習一定要有困難和挫折,沒有過程中的問題就沒有結果的正確。
綜上所述,試卷講評課,教師要做到少教則多思考,少教則多找點,學生要多學,重在方法,貴在反思。努力研究與實踐“少教多學”的教學主張,做到“薄積厚發(fā)”,讓試卷講評課實現(xiàn)“教得輕松,學得快樂,獲得更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代澤斌. 流動的風景:“少教多學”的實踐與探索[M]. 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