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回春
摘? ? 要:語文是讓學生學習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課程,在教學中應活教活學,讓學生誦讀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關鍵詞:語用;積累;運用;創(chuàng)新
教育部2011年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基本概念”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正確使用祖國語言”,“語文課程是讓學生學習使用祖國語言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罢n程設計理念”中也指出:“語文課程應注意引導學生多閱讀、多積累,注意語言的實踐運用,在實踐中了解語文應用的文化內涵和規(guī)律?!币虼耍覀儜撟寣W生多讀多寫,在大量的漢語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掌握使用漢語的規(guī)律,認真落實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的任務。
一、調動學生“思”起來
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感受造就了每一個學生對不同事物獨特的看法和見解。而語文這門課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與我們日常的方方面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之間簡單的排列與組合,這些文字背后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與汗水,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的思考和感受,是對生活的記錄、加工、改造和升華。要想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對文章主旨進行個性化解讀的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回憶中獲取靈感。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生活和學習的方式,豐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與情感世界導致每個學生對于同一篇文章在理解上的多樣性。由多樣性引起的個體差異,是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重要資源。所以教師應該注重讓學生從課本知識回歸生活,讓他們將所學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一味地將文章中的文字照本宣科地給學生朗讀、講解。唯有基于文本,以文本為中心,同時又超越文本,才能夠做到透過文字表面,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見解,形成屬于學生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是以“預測”為主線編排的閱讀單元,如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預測策略進行閱讀,開動腦筋去思考故事的情節(jié)和發(fā)展過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應充分利用旁批,與課后練習相結合,提示學生可以在哪里進行預測(如故事的情節(jié)當中、故事的結尾部分),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交流從中想到了什么、借助什么來預測,等等,在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不斷豐富閱讀經(jīng)驗,并更好地遷移運用于后面兩篇課文的學習。又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小狗學叫》這兩篇課文都沒有呈現(xiàn)完整的內容。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的學習經(jīng)驗,大膽預測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及故事的結局,最后結合老師的講述,看看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這樣進行有目的性的訓練,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一舉兩得。
二、激發(fā)學生“動”起來
一節(jié)語文課只有四十分鐘,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講課的時間與學生的讀書時間此消彼長。如果老師用的時間太多,就會出現(xiàn)學生學完課文但還沒理解的情況。要摒棄過去那種從頭到尾的串講、串問,讓同學有更多的時間去摸索,并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閱讀和思考機制,使他們保持一種主動積極的讀書狀態(tài),喜歡閱讀、擅長閱讀,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樣可以使學生實現(xiàn)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汲取知識的轉變,成為課堂的小主人,真正“動”起來。在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時,針對“為什么說孩子們的這種沉默是可貴的”這一問題,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了積極的探究性閱讀,鼓勵他們發(fā)表個人的理解和感受。有的同學說,因為孩子們知道自己錯了;有的說,孩子們在老師的提問中沉默了,他們開始反思自己自私的行為,心里很愧疚;有的說,爸爸媽媽為我們的成長操碎了心,而我們平時卻很少關心他們,在沉默中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了;還有的說,孩子們從這次沉默中懂得了要回報父母愛,要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父母分擔憂愁……隨著思路被打開,同學們的思維也就得到開發(fā)。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發(fā)表見解,發(fā)展求異思維。當學生認知出現(xiàn)偏差時,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來自行修正;當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時,我們應該注重聆聽,而不是扼殺他們可能正確的想法。通過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和討論,得到大家一致達成共識的結果,摒除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老師說的為主,以教材寫的為準”的不良概念,打破標準答案對學生思維的束縛和枷鎖,讓課堂充滿知識的開放性以及答案的多元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言,讓學生享受包容、平等的課堂氛圍。這極大地促進了文本、老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交流。通過這些課堂訓練,學生對文章背后所要表達的情感把握得更加到位,從而取得不一樣的實踐感受和學習體驗。
三、吸引學生“鉆”進去
一個教育學家曾經(jīng)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遍喿x對象是否有趣,能否抓住學生的眼球,關系到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因為這決定了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學習熱情,關系到學生課堂閱讀活動開展的程度。一個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這正是教師們需要花心思琢磨的地方。教材作為一個文本載體,引導學生進入相關的學習氛圍之中,營造出一個沒有拘束的、充滿尊重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在里面獨立自主地學習,思維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自由馳騁,將生活經(jīng)歷和實踐融入閱讀之中,從而體會作者通過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同的文體會有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辦法,這需要教師學習和探索。如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這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戲,一個孩子爬上甕,失足落入裝滿水的甕中。大家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甕。甕破了,水一下子噴涌出來,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現(xiàn)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三年級的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其語言形式與現(xiàn)代文不一樣。為了讓學生對這類文體產(chǎn)生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課件出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接著指導學習生字,跟著老師朗讀(注意正確的詞句停頓),在老師的幫助下能流利地朗讀文言文。在此過程中,我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朗讀,一邊讀一邊加深對文言文的感受,初步獲得語感。本文雖然是文言文,但大多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文幾乎一樣,例如“戲”是“游戲”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擊”是“擊打”的意思,這些詞語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共同之處,幫助他們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讓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為理解課文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我設計的情境中產(chǎn)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很快理解了這篇文言文的內容,而且掌握了該篇文言文的語法特點。課后,我還鼓勵學生仿照其學寫一個簡單的場景,如:一群同學在操場上玩耍,一個同學跌倒了,李強把他扶起來,送到校醫(yī)室。有一個同學寫成了以下的文言文:群兒戲于場,一兒失足跌倒在地。眾皆圍之,明扶其找醫(yī),兒感之。這樣的訓練,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又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學效果非常好。
四、引導學生“創(chuàng)”起來
《新課標》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充分體現(xiàn)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閱讀才是知識轉化為技能的最大生產(chǎn)力。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關注他們在閱讀實踐中的主體地位,使其獲得思維成果,受到文化的熏陶,并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出真情實感。因此,我們要善于將多媒體、視頻等元素添加到日常的課堂學習中,搭建一條同學們喜歡的、由熟悉的生活場景組成的知識橋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積極思考,并最終學有所得。如在執(zhí)教三年級上冊第15課《搭船的鳥》一文時,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寫了翠鳥的捕魚情景。由于翠鳥很多學生沒見過,僅靠課文簡短的文字描述,很難讓學生體會翠鳥的形象及捕魚動作的敏捷,于是我借助翠鳥的圖片及小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翠鳥的捕魚過程,再結合文中“沖、飛、銜、站、吞”的動作描寫,使學生對這種陌生的鳥有了深刻的了解,又借此引導學生如何抓住動物的特點,安排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仿照作者寫翠鳥捕魚的情景來寫一段“小金魚吃魚糧”,并通過“游、張、咬、吞”這些動作描寫來呈現(xiàn)小金魚吃魚糧的情景。這些實實在在的講述讓學生開拓了思維,能真真正正將語用落到實處,使學生學有所長。
課本和課外文章為教師提供了閱讀教學的平臺,教師與學生在其中展開交流與互動,學生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強了閱讀的體驗感,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了思考的成果,接受了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享受著知識的樂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嘗試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