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繼東
清代學術(shù)思想的核心是重實用和講科學,所以整個清代的學術(shù)活動都是以“致用”為目的,即便是清中期由于“文字獄”等禁錮政策的影響,清儒仍尊崇漢儒而推行樸學。雖然此時的學術(shù)活動避免過多地參與政治,但仍以“實用”為目標,講求解經(jīng)的科學性,即以考據(jù)為手段追求經(jīng)學的本真。因此,在《管子》研究方法上,清儒多用小學手段圖謀達到文本的真,用文獻學手段試圖達到文獻的真,用義理和西學的手段達到思想的真。在此類方法的指導下,清代管學成果蔚為大觀。如果我們把清代《管子》研究作為傳統(tǒng)學術(shù)的代表的話,近現(xiàn)代的《管子》研究就是西方學術(shù)和現(xiàn)代學術(shù)的代表。從研究手段和內(nèi)容上看,清代的研究多采用考據(jù)法來訓釋義理,近現(xiàn)代的研究則用現(xiàn)代學科體系來關(guān)照義理。當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研究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近現(xiàn)代研究或多或少吸納傳統(tǒng)研究的精華,或受傳統(tǒng)研究的影響。筆者以為,清代《管子》研究對后世研究的影響主要有以下數(shù)端。
清代以考據(jù)為顯學,并以考據(jù)成果影響后世。在進行具體的考據(jù)活動時,必然有兩個方面準備,一個是證據(jù),一個是證明。證據(jù)是形成科學考據(jù)成果的基礎,證明是形成觀點的論證過程。清代考據(jù)學的形成是建立在長期的、大量的實踐基礎之上的,并且將實踐經(jīng)驗上升到理論認識,促使考據(jù)學學科體系建立乃至鼎盛。清代考據(jù)工作以經(jīng)學為主,兼及子史?!豆茏印肥窍惹刂T子中極為著名的一種,并在安邦治國的實施策略上有其他諸子不具備的優(yōu)勢,而清朝又是一個多事且紛亂的時代,急需一門有效的治國之學問來為我所用。另外,《管子》輾轉(zhuǎn)既久,傳抄訛誤極多,文字漫滅難讀,考訂注釋文字義理則為當時學界政界的迫切任務。因此,清代《管子》研究以考據(jù)為核心的一系列成果應時而出,訂文字而明義理,經(jīng)世致用,成就了一番宏烈之業(yè)。在諸多《管子》考據(jù)成果中,不乏有真知灼見者,對時賢及后學產(chǎn)生影響。
有清一代,學者在語言研究方面以小學見稱,而小學是以文字、音韻、訓詁三學構(gòu)成。一直以來,小學都是經(jīng)學的附庸,以解經(jīng)為最終目的,因此,小學長時期與經(jīng)學相伴,并發(fā)展為一門相當成熟的學科。當清儒將學術(shù)關(guān)注投放到諸子的時候,小學便成為最恰當?shù)慕庾庸ぞ?。清儒對《管子》以考證見長,文字考證尤為重中之重,他們的考證成果為后學所重視,并普遍被引用。
近人顏昌峣有《管子校釋》一書,以光緒五年(1879)影宋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楊忱本為底本,以明趙用賢本為參校,并參考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俞樾《諸子平議》、戴望《管子校正》、孫詒讓《札迻》等,一合己意,則全采上述諸子之說,不加刪改。如:
《牧民第一》:地辟舉則民留處。
顏氏注曰:舉,盡也,言地盡辟。則人留而安居處也?!鸫魍疲褐鞏|光本作地舉辟則可留處。據(jù)尹《注》,似亦作地舉辟。然舉處為均,上下文皆協(xié)均,此不宜獨異?!遁p重甲》篇曰:地辟舉則民留處。《事語》《地數(shù)》二篇并曰,壤辟舉則民留處,是其明證。朱本可字亦誤。[1]1
以上顏氏注,前采唐尹知章注,后續(xù)清戴望注,可見其盡信戴注。戴注以朱本為參校,用音韻知識證明此處的“地辟舉”不應作“地舉辟”,否則不協(xié)韻,同時又引《輕重甲》《事語》《地數(shù)》三處文字為證。戴注可謂展示了考據(jù)之風,他的考證也頗為合理。除顏氏引用外,當代學者黎翔鳳著《管子校注》,亦引戴氏此注,贊同戴氏對“辟舉”的考證。然黎氏對“舉”字之義的解釋又有超越前人之處,他說:“《說文》:‘舉,對舉也。’古人偶耕,對舉耒耜,故言‘辟舉’。”并以前人對《詩經(jīng)》《大田》《七月》中詩句的解釋為依據(jù),認為“辟”當訓為“法”,假借為“辟”。他說:“古本誤認‘舉’訓皆,改為‘舉辟’,不知訓皆為‘與’之借?!倥e’改為‘舉辟’失韻,決非管書之舊。”[2]4
這里,羅列了民國間成書的《管子校釋》和當代成書的《管子校注》二書所征引戴望《管子校正》一說。筆者認為,無論《校釋》還是《校注》,對戴望此說皆表示贊同。顏氏引尹《注》后全用戴氏之說。黎氏在引戴氏之說后,又進一步,不僅詮釋了“舉”字的含義,而且說明了“舉”“辟”二字的來源,更加確實地證明了戴氏之說,也指出了古本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說清儒的考證成果在后世得到重視,并且啟發(fā)和影響了后學更為深入的研究工作。
由于《管子》流傳時間較長,流傳地域較廣,這就造成該書文字漫衍難以卒讀。在考釋《管子》文字上,清儒做了很多努力。在句讀方面,他們也花了不小的工夫。文字明則義理出不假,但句讀失誤也易導致義理的偏差。清人以考據(jù)見長,以小學為學術(shù)研究根基,自然對句讀考證頗為留意?!豆茏印诽柗Q漫衍難懂,主要是因為文字在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錯誤,其中比較普遍的錯誤是由于對字義的不明而形成句讀的失誤。在清代,同其它經(jīng)史子籍一道,《管子》的文字考證是首要的,但句讀也是明義理的重要保證,故而句讀考證成為清代《管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成為后世學者研究征引的對象。如:
《法禁第十四》:“毋事治職,但力事屬。私王官,私君事,去非其人,而人私行者,圣王之禁也?!?/p>
“但力事屬”四字為句,“毋事治職但力事屬”,言不以治職為事,而其所竭力從事者,惟在互為連屬也?!八酵豕佟睘榫洌八骄隆睘榫?,言以王官為私,以君事為私也。“去非其人而人私行者”為句,“去”乃“法”之誤,言法本非其人所宜行而其人私行之也。尹失其讀,故所解皆非。[3]
俞樾對此句重新作了斷句,并分別指出所斷之句的含義。尹于“私”下斷句,并注曰:“其所勉力事務者,但屬其意于私。”于“去”下斷句,注曰:“王之官,私事則營之,君事則去之也?!薄八健薄叭ァ倍謱偕献x,語義難明,故俞樾糾正之。年齡比俞樾略大的張文虎和比俞樾略小的吳汝綸都認為這句話難明,懷疑其中有衍誤偽脫之處。后學多依俞樾,郭沫若雖未對句讀作明確說明,但他的說解顯然采用了俞樾的斷句,他說:“‘但事力屬’,力,務也;‘事’與‘吏’古字通?!酵豕?,私君事’,‘事’亦當為‘吏’。官與吏分言,官者在上位,吏者在下位。”[4]217郭氏的解釋明顯體現(xiàn)了俞樾的斷句成果,郭氏解釋中的斷句與俞樾的句讀考證結(jié)果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的《管子校注》,黎翔鳳所用亦為俞樾的句讀,并在注釋中全面引用了俞樾的觀點。
名物制度總體上變化不大,體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性,但也有一些具體名物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甚至消失,這些名物制度被文獻記錄下來并傳于后世,造成后世之人對這些變化了的或消失了的名物制度不能理解。歷代文獻釋讀者早已注意到這樣的現(xiàn)象,并試圖通過不懈的努力傳承古代的名物制度。清代學者對《管子》的考證活動中也有這類內(nèi)容的體現(xiàn)。如:
《幼官第八》:“二千里之外三千里之內(nèi)諸侯五年而會,至習命,三年名卿請事,二年大夫通吉兇,十年重適入正禮義。五年大夫請受變?!?/p>
丁云:“至”字疑衍,與上文“諸侯三年而朝習命”句例同。上文言“常至”,即指會朝言?!吨芏Y》“時見曰會”,是諸侯至王所見天子,非諸侯相會別來見天子也?!白儭弊x為辨,《說文》曰:“辨,治言也?!敝T侯大夫請命于天子,受教于象胥鼓史,若言語書名之屬,比當身習之?!吨芄佟ご笮腥恕ぷⅰ房勺C。俞云:“三年”“二年”之下,又云“十年”“五年”,于義難通。諸侯既“五年而會習命”矣,安得又使“大夫請受變”?再及五年,即為十年,亦是“五年而會”之期,安得又使“重適入”?今以上下文求之,蓋傳寫誤也。蓋三千里內(nèi)諸侯,二年而使大夫通吉兇,三年而使名卿請事,至五年則自來會矣。計五年之中,止空閑二年,適當未會前一年,及既會后一年,不容更有五年十年之事。此二句當在下文“三千里之外諸侯世一至”之下。蓋世一至,則太疏闊,故五年必使大夫請受變,十年必使重適入,正禮義也。[5]
會盟之禮是春秋時期重要的政治體制。丁士涵、俞樾分別從詞義和制度兩方面對會盟作了解釋,戴望引用丁、俞也正說明這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顯然三人的意見是一致的。
關(guān)于《管子》中提到的會盟之制,后人多以丁氏、俞氏、戴氏為確論。顏昌峣引俞氏之說,并以此為是。[1]83-84郭沫若丁、俞皆引,未加案語,亦以為是。[4]125-126黎翔鳳亦引丁、俞,不過他否定丁、俞的傳寫之誤說,至于會盟之制則與二人同。[2]163由此可見,后世學者在對《管子》名物制度的研究上同樣接受了清代學者的闡釋。
有清一代,以考據(jù)見長,考據(jù)的最終目的是明義理,而明義理的手段是多樣的。清儒的考據(jù)多解文字之義,此外,通過考據(jù)手段來接近原著文字也是重要的內(nèi)容。而這些又是典籍整理的重要一環(huán)。典籍整理的目的:一是為了讓當代人能讀懂古代的作品,這就涵蓋了典籍的注釋、???、句讀等工作;二是為了保存典籍的原有風格,即求真,這就涵蓋了典籍的審定、輯佚、辨?zhèn)蔚裙ぷ?。前一目的表現(xiàn)為解釋,即以今語釋古語;后一目的表現(xiàn)為整理,即保存古籍原貌。清儒在《管子》整理方面的成果也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在校勘、輯佚、辨?zhèn)畏矫嬗休^為顯著的成就,并對后世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清代的??笔俏覈糯?睂W的鼎盛時期,校勘名家甚多,??崩碚摵蛯嵺`成果甚多。據(jù)張之洞的《書目答問》記載,清代的學術(shù)名家中就有31人列入???。這些名家具有廣博的學識和求實的學風,凡經(jīng)過他們??钡牡浼蠖喑蔀樯票?。他們不僅校勘了大量的典籍,而且在校勘理論上也有所建樹,如葉德輝在??狈椒ㄉ咸岢觥八佬!迸c“活校”等。其中在《管子》??敝杏型怀鲐暙I的有王念孫、孫星衍、俞樾等,他們在較為成熟的??崩碚摰闹笇?,在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管子》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以??庇浕蜃x書雜記的形式寫出了研究心得,這些成果頗為精審,又成為后世學者借鑒和引用的典范。
在《管子》文字的??鄙?,他們收獲良多。如:
《法法第十六》:“是故先王制軒冕所以著貴賤,不求其美;設爵祿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觀也?!?/p>
兩“所以”皆當作“足以”,“足”與“不求”文義正相承。下文曰“明君制宗廟,足以設賓祀,不求其美。為宮室臺榭,足以避燥濕寒暑,不求其大。為雕文刻鏤,足以辨貴賤,不求其觀”,是其明證也。后人改“足以”為“所以”,則非其指矣?!度簳我芳啊端囄念惥邸し饩舨俊贰短接[·封建部一》引此并作“足以著貴賤”“足以守其服”?!段倪x·羽獵賦·注》引作“足以章貴賤”。[6]435
此處為王念孫對《管子》的???,認為文中兩“所以”皆當為“足以”,并以本校、他校的方式證明了??钡目尚哦?。宋翔鳳也認為“所”與“足”通,他說:“‘所’,宋本作‘足’,‘所’與‘足’古字通用。蓋古字多以‘足’為‘所’也,說見《弟子職》篇。”[7]總的來說,二人的意見是一致的,王說徑改,宋說可通。后學多依此而行,如顏昌峣注《管子》引趙用賢本前一“足以”為“所以”,并認為后一“所以”當為“足以”,同時引用王氏之說為證。[1]144黎翔鳳并引王氏、宋氏之說,但他認為,“軒冕惟大臣有之,小臣無有,故用‘足以’。爵祿則大臣小臣均有之,故用‘所以’?!盵2]300黎氏同意了前一“所以”為“足以”之說,而認為后一“所以”不應為“足以”,并認為是大臣、小臣的關(guān)系。筆者認為,黎說理由不太充分,根據(jù)語義,軒冕、爵祿皆起到區(qū)分等級的作用,而不應追求極致,故應以“足以”為恰當。當然,這種認識也是建立在語義基礎上的,除王氏、宋氏的考證外,亦無更多的證據(jù)。
清儒于《管子》??背晒粍倜杜e,此處僅僅談到訂訛一例。當然,他們的??背晒灿惺д`之處,但瑕不掩瑜,后人從他們那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
《管子》流傳時間很長,經(jīng)手眾多,載體多樣,故而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能夠保存下來,是一個奇跡,但必然會有散佚之文。從現(xiàn)存的《管子》看,共86篇,有10篇只有目錄而沒有正文,可見在傳抄過程中已佚。另有《封禪》篇是由《史記》的《封禪書》中管仲的言論填補的,也屬佚文之列。鞏曰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詳細地考證了《管子》中各散佚之篇的亡佚時間,認為《管子》佚篇的亡佚時間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從南北朝后期一直到隋末唐初的一段時間內(nèi)漸次亡佚的。[8]
清儒在《管子》輯佚中所起的作用不被人所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清儒的輯佚成果加以說明。一般來說,清儒研究《管子》著作大多以筆記體形式存世,筆記體的特點為散在而無系統(tǒng),因此在某一方面總結(jié)時便很困難。比如,在輯佚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清儒著作中關(guān)于《管子》文字的拾零,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存在形式必然是不系統(tǒng)的、不全面的,學者各有所得,各執(zhí)一端。再者,從??钡慕嵌葋碇v,原著散佚的文字一般用“脫文”這樣的術(shù)語來指明。當然,脫文主要是指那些抄寫版刻過程中脫落的文字,但如果一旦脫落的文字較多,并且原著各版抄中再難覓得,但可以從其他文獻引文中得到,這樣,脫文就可以認為是輯佚性質(zhì)的工作了。清儒在《管子》研究中,標注大段脫文、帶有輯佚性質(zhì)的工作普遍存在。如王念孫于《小稱篇》“齊衛(wèi)之間,不容數(shù)日之行”下注曰:“此下脫‘于親之不愛,焉能有于公’十字?!辈⒀悦鳌度簳我酚兄?。[6]460此處王氏便有輯佚工作之實。另外同書所引其子王引之于《戒篇》“其孰能一人之上也”下注曰:“‘其孰能一人之上也’,若作一句讀,則文不成義,當以‘其孰能’絕句。言此四子者,其孰能以國寧也?!涫肽堋庐斢小苤僦^其不能以國寧’之語。”[6]453顯然,這是以語境推斷原文有脫文之處。后人顏昌峣于其著《管子校釋》便直接采用王氏父子之說,但未提出更為合理的意見。[1]274,240
清儒對《管子》輯佚性質(zhì)的工作大多限于此,即從語意上意識到原文某處有脫文,參以原著它處或它書所引,或者是它書中與《管子》記載近似的地方加以解釋,至于真正全面的輯佚,卻十分罕見。值得一提的是,清儒洪頤煊在這一方面有較為突出的表現(xiàn)。就《管子》的輯佚成就,我們從目前所見的洪氏《管子義證》中沒有得到答案,因為目前刊刻的八卷本后沒有附錄他在序言中所提到的“逸文”。但我們還是從這段序言中看到了洪氏在《管子》輯佚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他在序文中談到《管子》所闕十篇,可從《文選注》《史記·封禪書》《北堂書鈔》《初學記》《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中輯得,并于書后附逸文,可惜此逸文在今本《管子義證》中未見,實為遺憾之事。而洪氏序中所言,或許就對上文提到的鞏曰國輯佚成果產(chǎn)生了影響。
《管子》并非管仲自著,歷來為學者認同。《傅子》曰:“《管子》之書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引,劉恕《通鑒外紀》引)蘇轍曰:“至戰(zhàn)國之際,諸子著書,因管子之說而增益之。其廢情任法遠于仁義者,多申韓之言,非管子之正也?!?《古史·管晏列傳》)葉適曰:“《管子》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莫知誰所為。以其言毛嬙、西施、吳王好劍推之,當是春秋末年。又持滿定傾,不為人客等,亦種蠡所遵用也?!?《水心集》)朱子曰:“《管子》之書雜。管子以功業(yè)著者,未必曾著書。如《弟子職》之篇,全似《曲禮》,他篇有似老莊;又有說得太卑,真是小意智處,不應管仲如此之陋。內(nèi)政分鄉(xiāng)之制,《國語》載之卻詳?!?《朱子語錄》)……至如宋濂《諸子辨》,姚際恒《古今偽書考》,紀昀等《四庫提要》,皆有疏辯之言,以其習見之書,不一一征引。惟既“非一人之筆,一時之書”。而各篇作于某家,成于某時,無人究論,故治周秦兩漢學術(shù)者,終于躊躕卻顧,而割而棄之也。[9]羅根澤簡述了歷代關(guān)于《管子》真?zhèn)蔚拇笥懻摚康氖亲糇C其“戰(zhàn)國前無私家著作”的理論。如果拋開羅氏此理論的正確與否不論,我們看到的是《管子》一書確有相當?shù)膹碗s性,歷代學者細數(shù)《管子》之真?zhèn)危瑓s也討論不清。
清際,由于考據(jù)學的興盛,疑古之風甚健,文獻辨?zhèn)蜗鄳踩〉昧孙@著的成就。清初學者萬斯同,著《群書辨疑》,大膽質(zhì)疑《周禮》《左傳》等經(jīng)書,在當時學術(shù)界產(chǎn)生了影響。之后姚際恒,是清代第一位對《管子》進行辨?zhèn)窝芯康膶W者,曾著《古今偽書考》,在子類下有《管子》一節(jié),定其為偽書。他說:“其《大匡》《中匡》《小匡》諸篇,亦本《論語》‘一匡天下’為辭。又曰,‘召忽之死也,賢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賢其死也?!啾尽墩撜Z》。又‘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尽秶Z》。又言‘《春秋》所以紀成敗?!芪匆姟洞呵铩芬病!稘h志》八十六篇,今篇數(shù)同。大抵參入者皆戰(zhàn)國周末之人,如稷下游談輩;及韓非李斯輩,襲商君之法,借管氏以行其說者也。故司馬遷嘗取之,以為《封禪書》。”[10]這里,姚氏舉三匡等文字襲《論語》《國語》等文字為由,認為《管子》乃戰(zhàn)國周末及以后人所為。姚說是有道理的,說明了早期著作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出于眾人之手。那么,出于眾手的書便為偽書,是否對我國早期著作過于苛刻了些。紀昀主編《四庫全書》,在《管子提要》中亦引歷代對《管子》辨?zhèn)沃o,主偽書之說。
后代學者受清人辨?zhèn)蔚挠绊?,對《管子》辨?zhèn)我蝗郧迦酥f,只是在證據(jù)上更為全面深入。如上面提到了姚氏《古今偽書考》,今人有黃云眉的《古今偽書考補證》,在《管子》辨?zhèn)紊鲜菍σκ献C據(jù)的補充,即補入陳澧的《東塾讀書記》、徐時棟的《讀書志》相關(guān)學說,又略加按語,佐姚氏之說。也有羅根澤《管子探源》一書,其說近是??梢?,關(guān)于《管子》真?zhèn)螁栴}一直是歷代學者關(guān)注的焦點,尤其是清儒依賴考據(jù)的手段,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上表現(xiàn)出了令后人信服的能力。
事實上,清代《管子》義理研究是基于兩點:一個是《管子》書本身包含了豐富的義理思想內(nèi)容,至少儒、道、法三家思想皆包容在內(nèi);另一個是《管子》非一人一時之書,必然造成書中所包含的思想不統(tǒng)一,因此,將內(nèi)容義理相近的篇章歸納在一起加以研究是最為恰當?shù)霓k法。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否為偽書,《管子》都是一本思想價值極高的著作。清人對《管子》義理的研究,在下面兩個方面對后學產(chǎn)生了影響。
《管子》的分篇研究的出發(fā)點是在于《管子》中蘊含著豐富而復雜的思想內(nèi)容,學者歷來認為,通過對思想類似篇章的研究可以更清晰地認識管仲本人的思想,也可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代管仲學派的主體意識。因此,分篇的目的是對不同的義理思想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其根本點還是思想研究。
清儒在《管子》分篇研究上用力甚勤。首先,這歸功于自漢代以來對《管子》復雜思想的認識和一定的研究基礎。其次,諸子學的發(fā)展再一次將《管子》研究推向深入,考據(jù)之后,義理成為易為操作而且十分必要的研究內(nèi)容?!豆茏印妨x理思想不像其它諸子那么單純,分篇分類研究可能是最合適《管子》的辦法。再次,《管子》義理思想的研究又符合了政治的迫切需要,學者分別從《管子》的不同部分汲取不同的義理營養(yǎng),升華管仲治國方略的現(xiàn)實可行性,從而報效國家。最后,《管子》的思想體系十分龐大復雜,清儒靠一己之力難以遍及全部,選取不同的切入點,即不同的篇章進行專門性的研究要比全面研究更有成效。因此,清儒在《管子》的分篇研究上顯得更為堅決。從清初到清末,《管子》分篇研究綿延不絕,主要在《弟子職》《地員篇》《小匡篇》《內(nèi)業(yè)篇》等方面有極大的貢獻。
我們看到,近現(xiàn)代的《管子》研究最為普遍的內(nèi)容為思想研究,而且基本上是就《管子》中的某一思想為核心進行討論的。而這種研究內(nèi)容的選擇明顯是受到清儒分篇研究的影響。分篇的目的是分義理的研究,而近現(xiàn)代的研究則是某一思想的研究,既一脈相承,又有所突破?,F(xiàn)代的《管子》思想研究呈全面深入之勢,實際上無論從哪一角度切入,皆可從《管子》中找到立論的依據(jù),形成一定的思想認識。據(jù)筆者所見,今人除對《管子》的儒、道、法三大思想進行研究之外,還進一步延伸至更為細微之處,如德治、法律、邊防、分配、倫理、教育、心理、管理、生態(tài)、軍事、農(nóng)本、人口、科技、社會保障、行政、地理、消費、犯罪、貨幣、人才思想等等,這些文章雖然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來闡釋《管子》的某一思想,但往往是將注意力集中于具體反映該思想的篇章中,實際上也是分篇思想研究的手段。另外,受清儒的影響,今人也有大量分篇研究的成果,如對《侈靡》《地員》《弟子職》《度地》《內(nèi)業(yè)》《輕重》《水地》、“三匡”(即大匡、中匡、小匡)、“四篇”(即心術(shù)上、心術(shù)下、內(nèi)業(yè)、白心)、《問》等篇的研究,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清代末期,清儒在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和思想之后,嘗試運用這些理論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政治上表現(xiàn)為與守舊傳統(tǒng)對立的維新革命,在學術(shù)上表現(xiàn)為用西方思想研究中國傳統(tǒng)問題?!豆茏印肥且槐窘?jīng)世致用之書,在清末疲弊之際,必然受到欲濟世治國學者的歡迎。當《管子》思想再次遭遇西方先進思想時,兩種思想的沖突與融合便成為清儒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雖然清儒的研究處于初始階段,但也足以對近現(xiàn)代學人的深入研究有推轂之功。
清代中西結(jié)合的思想研究成就突出者首推梁啟超。他是變法維新的主將,曾旅日本、歐洲,接受了大量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著有《管子評傳》一書,該書從管子出身及時代背景談起,全面評價了管子的一生,對管子的功績及建功立業(yè)的條件有所思考,并重點分析了管子的法治主義與經(jīng)濟政策,同時將其與近代資本主義的相應社會制度作對比,彰顯管子思想的優(yōu)越性??傊?,這本傳記不僅僅是管子的評傳,或者說不只是對管子一生的評說,更重要的是它體現(xiàn)了梁啟超以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家的眼光對管子外王思想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對近代管子義理的研究具有重要貢獻。再如,郭嵩燾的《讀管札記》、李寶淦的《管子文粹》、劉師培的《管子斠補》等,都是在西學影響之下寫成的。他們在著作中時常點綴著對西學的理解,教育和勉勵時賢和后學學習對社會有用的理論及實用策略,積極入世,成就功業(yè)。
近現(xiàn)代時期,學者對西方理論的應用更為得心應手,運用這些理論反觀中國古代的思想也更為普遍。學者對《管子》各種思想的研究自然運用新式的西方思想理論體系,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司馬琪主編的《十家論管》一書,精選了十位在《管子》研究中杰出的學者,除梁啟超為清末學者外,其余皆為近現(xiàn)代《管子》研究名家,如羅根澤、馬非百、俞寰澄、黃漢、胡寄窗、馮友蘭、關(guān)鋒、巫寶三、王德敏等,他們的研究心得大多是在西方思想影響下的時代成果。比如,黃漢的《管子經(jīng)濟思想》,就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重要的研究《管子》經(jīng)濟思想的著作。李春博在介紹黃漢及其著作時說:“綜觀全書,黃漢對《管子》經(jīng)濟思想的研究有如下特點:其一,利用西方近代經(jīng)濟理論學說對《管子》進行分析闡述,同時運用中國古籍中的文獻數(shù)據(jù)進行論證,將兩者有機結(jié)合融為一體,為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涠^早運用唯物主義理論研究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黃漢明確提出《管子》經(jīng)濟思想的基礎是唯物主義,并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解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概念。……其三,理論研究與社會現(xiàn)實的緊密結(jié)合。黃漢在對《管子》經(jīng)濟思想研究中,多次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情況進行思考。”[11]李春博明確了黃漢在研究《管子》的經(jīng)濟思想時運用了西方的經(jīng)濟理論、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等。可見,利用外來理論解決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問題已經(jīng)得到普遍的應用。
總之,清儒在《管子》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近現(xiàn)代《管子》研究中有兩個里程碑式的著作,一個是郭沫若等人的《管子集?!?,一個是黎翔鳳的《管子校注》。郭沫若等人的《管子集?!匪a寱?2種,其中所用清代學者《管子》研究著作24種,占所引著作的57%。黎翔鳳的《管子校注》,參考郭注,亦重清儒之說。這充分說明了清儒在《管子》研究領(lǐng)域所做出的努力,也證明了后學對清儒《管子》研究成果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