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望,姜冬梅,韓晶,涂景梅,王倩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往往會造成受損平面以下肢體和軀干嚴重的運動、感覺功能缺損,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礙,且這些缺損往往不可逆[1]。SCI后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由原發(fā)性損傷和繼發(fā)性損傷所造成。原發(fā)性損傷是指原發(fā)疾病對脊髓造成的直接損傷,而繼發(fā)性損傷與SCI后過度炎癥反應及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的破壞密切相關[2]。因此,SCI后如何控制炎癥反應和保護BSCB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是減輕繼發(fā)性損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BSCB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特有的屏障結構,與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類似,其主要由脊髓微血管內皮細胞、星形膠質細胞、血管周圍的小膠質細胞、周細胞及基膜組成,是維持脊髓神經(jīng)組織微穩(wěn)態(tài)的高選擇性屏障結構[3]。目前有研究證實,在SCI后,BSCB結構的主要組成細胞(微血管內皮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及小膠質細胞)出現(xiàn)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mical growth factor recepter,EGFR)的大量活化[4-6]。EGFR是位于細胞質膜上的受體型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protein kinase,TPK),在細胞存活、生長、分化、增生及凋亡等信號轉導通路中起著關鍵性調節(jié)作用[7]。研究發(fā)現(xiàn),EGFR信號通路參與細胞屏障功能的調節(jié),而微血管損傷、肺損傷及腸道內膜的通透性異常改變均與EGFR活化相關[8]。
有研究證實EGFR抑制劑能改善SCI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5,6,9],推測其機制可能與維持SCI后BSCB完整性,減輕脊髓繼發(fā)性損傷有關。本實驗通過建立BSCB體外模型,給予氧糖剝奪/復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處理,應用EGFR抑制劑PD168393對損傷的BSCB進行干預,觀察內皮細胞通透性、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及BSCB細胞分泌炎癥因子的變化,以探討EGFR抑制劑PD168393對BSCB通透性的影響及其可能的機制。
①實驗動物:新生24 h內SD大鼠10只,購自常州卡文斯實驗動物有限公司。②主要試劑:PD168393購于德國Calbiochem公司;異硫氰酸熒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xiàn)ITC)-右旋糖酐(dextranum)(F-D)購于美國Sigma公司;兔抗Occludin、小鼠抗ZO-1抗體均購于Invitrogen公司;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ELISA試劑盒均購于美國R&D公司;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ELISA試劑盒購于AVIVA公司。
1.2.1 建立體外BSCB模型培養(yǎng)原代大鼠來源的脊髓微血管內皮細胞和混合膠質細胞,細胞95%融合后進行消化,重懸后以5×104/mL密度取1 mL接種在12孔板Transwell(聚酯膜,直徑12 mm,孔徑0.4μm)下室,作為滋養(yǎng)層;脊髓微血管內皮細胞取200μL接種在上室(Transwell嵌套內),建立上下雙層細胞共培養(yǎng)體系。貼壁后每2天換液1次。常規(guī)培養(yǎng)約7 d后,Transwell嵌套內脊髓微血管內皮細胞即可形成內皮細胞屏障樣組織,模擬BSCB組成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建立體外BSCB模型[10]。
1.2.2 細胞分組①將體外培養(yǎng)的BSCB模型分為3組:對照組、損傷組和治療組。②損傷組和治療組細胞用PBS清洗上、下室3次,加入無糖無血清DMEM培養(yǎng)基;將Transwell及校準的測氧儀放入預缺氧小室中,通入95%N2,5%CO2直至測氧儀調至0.0~0.2,制造無氧環(huán)境。在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6 h后,將2組細胞取出,更換為正常糖、血清的培養(yǎng)基,放入飽和濕度、正常含氧細胞培養(yǎng)箱中進行復氧(此時氧濃度約20%),復氧時間分別為3 h、6 h和12 h;其中治療組在復氧開始時即給予10 nM PD168393進行干預(給藥濃度參照既往研究報道)[11]。對照組細胞用含糖、含血清的DMEM/F-12完全培養(yǎng)基洗滌3次,然后繼續(xù)放入正常溫度和含氧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1.2.3 熒光染料滲漏實驗將上述處理3組的上室培養(yǎng)液除去,在Transwell嵌套中加入200μL FITC-右旋糖酐(F-D)(1 mg/mL),置于培養(yǎng)箱中30 min。從各組底室分別取100μL(每孔取3次)置于96孔板,加入不同已知濃度的F-D,用熒光檢測儀在540 nm處讀取各孔溶液的熒光強度。根據(jù)標準曲線,計算各組滲透到底室的F-D濃度,評估滲透性隨時間的變化趨勢。
1.2.4 跨膜電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測量使用來自美國EMD Millipore公司的Millicell ERS-2電阻儀測量3組在不同復氧時間點的TEER值。單位面積電阻/(Ω×cm2)=(所測得電阻值-空白電阻值)×有效膜面積(本實驗采用12孔板Tranwell系統(tǒng),有效生長膜1.13 cm2)。
1.2.5 免疫熒光染色當各組細胞爬片的細胞長至95%融合時,取出爬片,常規(guī)4%多聚甲醛固定15~20 min,0.2%Triton/PBS液室溫透膜15 min,山羊血清白蛋白室溫封閉1 h,加預先用抗體稀釋液稀釋的一抗,于4℃冰箱中孵育過夜,用PBS替代一抗作為陰性對照;滴加二抗(1∶300),室溫避光孵育1 h;加核染料DAPI工作液(1 mg/mL),室溫復染5 min;50%甘油封片;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照相;上述每一步操作間均用PBS洗5 min/次×3次。
1.2.6 Western Blot法OGD/R后6 h,收集各組細胞,加入裂解液冰上孵育并徹底勻漿,離心后留取上清,BCA法測定蛋白濃度。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蛋白;全濕式電轉法轉移到PVDF膜上;5%封閉液封閉2 h,分別加入一抗兔抗Occludin、小鼠抗ZO-1(1∶1000);內參為GAPDH(1∶500),4℃孵育過夜。用TBST溶液洗滌10 min/次×3次;加入HRP標記羊抗鼠、羊抗兔IgG二抗(1∶1000),4℃過夜;TBST洗膜10 min/次×3次,加ECL發(fā)光顯示液在暗室中攝像,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進行分析。
1.2.7 ELISA法ELISA法測定各組細胞分泌的致炎因子IL-6、TNF-α、iNOS,具體操作步驟按ELISA試劑盒的說明進行。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及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滲透到底室F-D的平均濃度為(230±34)nmol/L;損傷組的F-D濃度在復氧3 h、6 h和12 h分別為(280±53)nmol/L、(300±57)nmol/L和(270±42)nmol/L,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治療組的F-D濃度在復氧3 h、6 h和12 h分別為(240±39)nmol/L、(250±40)nmol/L和(238±33)nmol/L,均低于損傷組(均P<0.05),見圖1 A。損傷組的TEER值在復氧3 h、6 h、12 h后均低于對照組(均P<0.01),而治療組在這3個時間點,所測TEER值均高于損傷組(均P<0.05),見圖1B。
與對照組相比,損傷組緊密連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達量顯著降低(均P<0.05),而治療組ZO-1和Occludin的表達量較損傷組顯著升高(均P<0.05),見圖2A、B。免疫熒光染色結果顯示,對照組細胞排列緊密,呈條索狀排列,符合正常內皮細胞生長形式,緊密連接蛋白ZO-1和Occludin在細胞間呈連續(xù)性的線條樣外觀,見圖2C1、D1;損傷組ZO-1和Occludin表達量顯著下調,線條顯著變細,部分線條斷裂或部分缺損,見圖2C2、D2;治療組ZO-1和Occludin熒光線條雖仍有缺損,但較損傷組的斷裂和缺損均明顯減少,表達均有所增加,見圖2C3、D3。
ELISA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損傷組分泌的致炎因子IL-6、iNOS、TNF-α均顯著上調。IL-6在OGD/R 6 h時表達量增幅最大,見圖3A。iNOS、TNF-α在OGD/R后的表達也增加,呈緩慢上升的趨勢,見圖3B、C。OGD/R 12 h時,損傷組IL-6、iNOS分泌逐漸減少,而TNF-α仍有持續(xù)的高表達。治療組在各時間點致炎因子IL-6、iNOS、TNF-α的分泌均較損傷組顯著下調(均P<0.05),見圖3。
BSCB是CNS高度分化的神經(jīng)血管特殊化內皮結構,而微血管內皮細胞是BSCB重要組成細胞[3]。緊密連接蛋白是微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特殊蛋白,可填補內皮細胞間隙,使內皮細胞形成緊密連接狀態(tài),對BSCB的功能維持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2]。ZO-1和Occludin是緊密連接的主要蛋白質,也被認為是CNS屏障結構正?;驌p壞時的敏感標記物[12]。Occludin是第1個被發(fā)現(xiàn)的完整的緊密連接膜蛋白,分子量56 kDa,可以通過羧基與ZO-1連接[12]。Occludin在CNS血管內皮上的表達較非神經(jīng)組織的高,這是BBB與BSCB通透性明顯低于其它血組織屏障的重要原因之一[12]。ZO-1蛋白不僅作為細胞內多個信號通路的支架,也涉及緊密連接蛋白的調節(jié)功能[12]。在SCI的過程中,ZO-1通過輔助緊密連接裝配、傳遞相鄰細胞間的信號、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基因表達等途徑,參與BSCB通透性變化的過程[13]。
圖1各組BSCB在OGD/R處理后的通透性
圖2 EGFR抑制劑對OGD/R處理后BSCB緊密連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達量的影響
有研究證實在SCI后BSCB通透性增大,緊密連接蛋白表達減少[14,15]。本研究構建體外BSCB模型OGD/R損傷后,免疫熒光顯示損傷后的BSCB緊密連接蛋白表達減少,熒光染料滲漏實驗及內皮細胞跨膜電阻檢測均證實BSCB在損傷后通透性明顯增加,說明BSCB的結構破壞、屏障功能受損。在western blot和免疫熒光檢測中發(fā)現(xiàn),治療組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較損傷組增加,說明EGFR抑制劑有助于減輕BSCB損傷后緊密連接蛋白的破壞。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體外BSCB在OGD/R損傷后致炎因子(TNF-α、IL-6、iNOS)分泌明顯增加,而應用EGFR抑制劑干預后致炎因子的表達明顯下調。有研究證實致炎因子的表達與緊密連接蛋白表達呈負性相關,抑制過度的炎癥反應可減少緊密連接蛋白缺失,保護BSCB完整性[10]。
目前有多個研究證實EGFR抑制劑對CNS損傷有保護作用[5-7,9],但其作用機制一直未完全明確。目前有研究證實SCI后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均出現(xiàn)EGFR大量活化,EGFR抑制劑既能有效抑制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EGFR活化,又能明顯抑制過度的膠質增生[5,6,9]。SCI后BSCB的破壞和膠質細胞活化引發(fā)的炎癥反應是導致脊髓繼發(fā)損傷的2個關鍵病理改變[16]。SCI后BSCB破壞導致血液中白細胞和致炎因子進入神經(jīng)組織,激活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2]。膠質細胞活化后引發(fā)炎癥損傷反應,不僅導致神經(jīng)元和少突膠質細胞損傷,還進一步破壞BSCB的完整性,使脊髓繼發(fā)性損傷作用不斷放大,形成脊髓組織炎癥損傷的惡性循環(huán)(即正反饋損傷)[10,17]。阻斷這一炎癥損傷的惡性循環(huán)是治療SCI的一個重要策略。根據(jù)本研究結果,我們推測在BSCB損傷后應用EGFR抑制劑,可能通過抑制膠質細胞EGFR的活化而減緩膠質細胞的過度增生,減少過度的炎癥反應所造成的炎癥損傷,起到保護BSCB的作用。
綜上所述,EGFR抑制劑PD168393可減少BSCB在OGD/R損傷后致炎因子的表達,并減少BSCB緊密連接蛋白的脫失,維護BSCB的完整性。
圖3 EGFR抑制劑對OGD/R處理后BSCB分泌致炎因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