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贊丹尼奇誤讀辨正*

2021-02-22 02:38:00尼古拉辛姆斯威廉姆斯杰弗里汗著尤小羽譯記
關(guān)鍵詞:丹尼世紀織物

[英]尼古拉·辛姆斯—威廉姆斯、[英]杰弗里·汗著,尤小羽譯記

一種名為贊丹尼奇(zandanījī、zandanī?ī)的織物,在若干中古伊斯蘭史料中被提及。該種布料因產(chǎn)于布哈拉(Bukhara)附近的贊丹那(Zandana)村而得名。不過,史籍也告訴我們,布哈拉的其他地方也有此種布料的織造。有一阿拉伯文獻提到花剌子模產(chǎn)贊丹尼奇,甚至作了如下說明:“布哈拉產(chǎn)的和花剌子模產(chǎn)的贊丹尼奇是兩個不同的種類?!雹僖曰貧v7 世紀(公元13 世紀)的阿拉伯語法律文書Qunyat al-munya,參D. G. Shepherd & W. B. Henning,“Zandanījī identified?”,in:Aus der Welt der islamischen Kunst:Festschrift für Ernst Kühnel zum 75. Geburtstag am 26.10.1957,Berlin:Gebr. Mann,1959,p. 39。

納爾沙希的《布哈拉史》阿拉伯語本寫于回歷332年(公元943—944年),原書不傳,今存者僅是該書的波斯語略出本,成書于回歷6世紀(公元12世紀)。在書中納爾沙希明確指出贊丹尼奇造于贊丹那,并補充道:“這是一種好布,織造量大,多數(shù)產(chǎn)于布哈拉的其他地方,但它被稱作贊丹尼奇,乃是緣于它首先出現(xiàn)在這個村子里。這種布出口到伊拉克(Irāq)、法爾思(Fārs)、起兒漫(Kirmān)和印度斯坦(Hindustān)等國家。王公貴族皆以這種料子制作衣裝,他們買入贊丹尼奇,花費和購買織錦一樣高的價錢。”②R. N. Frye(費耐生),The history of Bukhara,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e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al by Nar?shakhī,Cambridge(Mass.):Mediaeval Academy of America,1954,pp. 15-16.稍晚的一種文獻,尼札姆·穆勒克()撰寫于回歷5 世紀(公元11 世紀)晚期的《治國策》(Siyāsat-nāma),對該種織物的品質(zhì)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說法,稱之為一種效力于薩曼宮廷的大多數(shù)年輕奴仆們穿著的布料①H. Darke,trans. The book of government or rules for Kings:the Siyar al—Muluk or Siyasat—nama of Nizam al—Mulk,2nd ed.,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8,p. 103.。

晚近的波斯語辭典通常將贊丹尼奇定義為一種“白色粗布,多為棉質(zhì)”②R. N. Frye,The history of Bukhara,p. 115;idem,“Bukhara and Zandanījī”,in:R. Schorta(ed.),Central Asian textiles and their context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Riggisberger Berichte 9,Riggisberg,2006,p. 75.。不過,zenden'見于17世紀前的俄語,指的是某些單色棉紡織品③B. I. Marshak,“The so-called Zandanījī silks:comparisons with the art of Sogdia”,in:R. Schorta(ed.),Central Asian textiles and their context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2006,p. 49 及n. 6。他指出費耐生在上引1954 年的著作第115 頁注釋74中誤認該俄語詞指絲質(zhì)的料子。。

顯然,我們難以僅憑上述少量且明顯相悖的信息來鑒定遺存下來的織物,哪些是贊丹尼奇。不過,1959 年恒寧(W. B. Henning)宣布,比利時于伊(Huy)圣母教堂(Collegiate Church of Notre Dame)中圣徒芒戈爾德(St. Mengold)雜色錦衾上有兩行墨書粟特題銘,他釋讀并翻譯如下④恒寧在其文章的第38—40頁中將幾個字母的讀法標(biāo)為存疑,包括wyt?p中的w、t以及沒有提供譯文的y?sδh一詞中的y,另外也強調(diào)該字體的特異以及識讀書寫于織物上的文字具有格外的難度。:

恒寧在釋讀及譯文上都有些躊躇,因此他與謝珀德(Dorothy G. Shepherd)合寫的文章謹慎地使用了《贊丹尼奇已獲識別?》(Zandanījī identified?)這樣一個標(biāo)題。在恒寧的釋讀基礎(chǔ)上,謝珀德不僅將于伊錦確認為是大名鼎鼎的“贊丹尼奇”的一個標(biāo)本,更將此推廣應(yīng)用于一系列相關(guān)織物的命名,按照風(fēng)格及技術(shù)特點劃分出兩組:“贊丹尼奇I型”和“贊丹尼奇II型”⑤謝珀德1980年的文章里討論了“贊丹尼奇II型”,對該組的定年稍晚,她認為在8至9世紀間,同時又提出了第三組:贊丹尼奇III 型。參D .G.Shepherd,“Zandanījī Revisited”,in:M.Flury-Lemberg & K.Stolleis (eds.), Documenta Textilia:Festschrift für Sigrid Müller-Christensen,Munich:Bayerisches Nationalmuseum,1980,pp.105-122。。她認為,“有了于伊錦這一證據(jù),所有這些織物都可以判定為出自粟特地區(qū),年代大體在7 世紀”⑥Shepherd&Henning,“Zandanījī identified?”,p. 20,p. 40.,7 世紀之說當(dāng)是基于恒寧認為這一件粟特文字的書法風(fēng)格比8世紀的穆格山文書更早這一判斷而來⑦Shepherd&Henning,“Zandanījī identified?”,p. 20,p. 40.。

謝珀德、恒寧一文發(fā)表后的數(shù)十年間,他們將于伊錦判定為贊丹尼奇的看法被廣泛接受,類似的紡織品也往往被歸到這個名目之下。鑒于這一事實,二十年后謝珀德說:“恒寧對于伊題銘的釋讀及定年從未遭到挑戰(zhàn)?!雹郉. G. Shepherd,“Zandanījī revisited”,p. 118.恒寧最初發(fā)表這一鑒定時的嚴謹慎重終為人所忽視。時而還可見學(xué)人把比利時說成是發(fā)現(xiàn)過粟特文字材料最西端的一個地點⑨B. I. Marshak,Legends,tales and fables in the art of Sogdiana,New York:Bibliotheca Persica,2002,p. 2.。其實,人們反倒不應(yīng)該忘記,這種種推論全然基于恒寧對圣芒戈爾德錦衾題銘的試探性釋讀。

不久前,出現(xiàn)了一些反對意見,質(zhì)疑把于伊錦衾定性為贊丹尼奇、并在此基礎(chǔ)上把類似的多色絲織物歸之于公元7 世紀的觀點。首先,一個難以忽視的事實是所有記載到贊丹尼奇織物的文獻都說明白了,它由棉制成,而非絲質(zhì)⑩Marshak,“The so-called Zandanījī Silks”,pp.49-50.。其他疑竇還包括:于伊錦衾絲織實物的花紋與常見的粟特藝術(shù)特征之間大有差距;所謂的贊丹尼奇織物上并沒有顯現(xiàn)典型粟特紋樣主題;在公元400至740年間的粟特壁畫中,有不少表現(xiàn)紡織品的圖景,但是贊丹尼奇的特色紋樣卻了無蹤影?Marshak,“The so-called Zandanījī Silks;V. I. Raspopova,“Textiles Represented in Sogdian Murals”,in:R. Schorta(ed.),Central Asian textiles and their context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2006,pp. 61-73.。更有甚者,恒寧的釋讀提到“61拃”的長度,這比12米還長,而那塊于伊錦原本應(yīng)為一道門簾,長度大概是2.4米①K. Otavsky,“Zur kunsthistorischen Einordnung der Stoffe”, in: K. Otavsky (ed.), Entlang der Seidenstra?e: Frühmittel?alterliche Kunst zwischen Persien und Indien in der Abegg-Stiftung, Riggisberger Berichte 6, Riggisberg, 1998, p. 203. Marshak,“The so-called Zandanījī Silks”,p.50。于伊錦并不完整,殘存部分長1.95米。2.4米的這個估值是基于另一件相近、完整保存于法國桑斯(Sens)的門簾,其長2.42米。。馬爾沙克(Boris Marshak)意欲調(diào)和,提出粟特語題銘并不是指寫有那句話的織物本身,而是指跟這塊絲綢一起出售的一匹棉布料②Marshak,“The so-called Zandanījī Silks”,pp.50,60.。至于所謂的贊丹尼奇錦,他推斷它們是造于“8 世紀下半葉或9 世紀上半葉的阿拔斯哈利法王朝(即黑衣大食)東部省份,有可能是在不受阿拉伯帝國統(tǒng)御的中亞東部地區(qū)”③Marshak,“The so-called Zandanījī Silks”,pp.50,60.。

2009 至2010 年布魯塞爾王家藝術(shù)與歷史博物館題為“絲綢之路:生與死之旅”(La Route de la Soie:Un voyage à travers la vie et la mort)的展覽上,圣芒戈爾德錦衾參展。展覽圖錄的該條目④S. Whitfield(ed.),La route de la soie:Un voyage à travers la vie et la mort,Brussels:Fonds Mercator,2009,pp.32-33.不僅包括織物的圖片、題銘(圖1),還包括一幅德赫魯夫(P. de Groof)與德雍赫(D. De Jonghe)精心修復(fù)的織物原亮色復(fù)原圖樣(圖2)。相較于原照片,通過復(fù)原圖更能看清色彩及紋樣。該紋樣主要由典型的薩珊式聯(lián)珠團窠紋構(gòu)成,團窠內(nèi)為一對相向而立的動物圖案,該動物有人認為是公羊,有人認為是牡鹿。從紋樣到色樣都具備所謂的贊丹尼奇錦緞之特征,盡管這種類型的錦緞多數(shù)時候繪的是獅子。

圖1 于伊圣母教堂藏雜色錦衾?IRPA-KIK,Brussels

圖2 于伊錦復(fù)原圖?IRPA-KIK,Brussels

展覽后數(shù)月,這件圣衾保存在布魯塞爾,暫存王家文化遺產(chǎn)研究所屬下的紡織品實驗室,也就是在這里,幸得文獻部主管瑟勒芒斯(Christina Ceulemans)博士邀請,我有機會在2011年5月對之進行研究。我在檢讀題銘(圖3)后得到的第一個結(jié)論,是觀察到字母事實上是由相當(dāng)粗壯的字體寫成的,并非恒寧所想的那樣因織物不規(guī)則的表面而有顯著的變形。不過當(dāng)年他僅能從照片上讀取這一題銘①Shepherd&Henning,“Zandanījī identified?”,pp.18,38.。恒寧將這一假設(shè)作為一個情理上的根據(jù),由此出發(fā)對題銘作出再解說,事實上就是一種修訂,即把它當(dāng)作粟特文來看。他提供了一個題銘的清寫本(圖4),附以如下說明:“人們或可假定,這兩行字,書手本來是想寫成這個樣子的。”②Shepherd&Henning,“Zandanījī identified?”,pp.18,38.但如果這一題銘實際上并未因漫漶而導(dǎo)致客觀上無法卒讀,那么恒寧的清寫本就不可以作為釋讀的基礎(chǔ),則我們必須從原物出發(fā),而正是這一點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觀感。

在與比利時王家文化遺產(chǎn)研究所紡織品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交談中,我了解到該織物的一件取樣曾送去進行碳14測定,結(jié)果表明這一織物的定年基本可確定在公元780年至980年間(概率95.4%),更細致一點說,是在公元870年至970年間(概率68.2%)。這一結(jié)果顯然與恒寧將題銘定為7世紀的布哈拉之判定不合,而馬爾沙克將之定在“8世紀的下半葉或9世紀上半葉”,也過早了。

雖然當(dāng)時我不能識讀這段題銘,但這次復(fù)核讓我確信,織物上的文字不是粟特字母而更可能是阿拉伯字母。謝珀德最初也推想是阿拉伯字母③“通過檢查該織物背面,發(fā)現(xiàn)一處以印度墨水潦草寫成的古怪題銘,表明這是購買者或售出者的標(biāo)記,本文作者時或在其他織物上見到類似情形。初看上去,題銘似乎為阿拉伯文。”見Shepherd & Henning,“Zandanījī identified?”,p. 18。。于是,我將于伊錦的照片轉(zhuǎn)給我的同事杰弗里·汗(Geoffrey Khan)研究,他是早期阿拉伯文字學(xué)的行家,本文第二部分便是他的解讀結(jié)果。

圖3 于伊圣母教堂藏雜色錦衾題銘?IRPA-KIK,Brussels

圖4 恒寧清寫本

于伊錦上的墨書題銘無疑是阿拉伯文?,F(xiàn)存有數(shù)例8—10 世紀間的、以墨書寫于織物上的阿拉伯文題銘,紡織品的年代均經(jīng)碳14測定④J. Karabecek,J. Krall & C. Wessely,Papyrus Erzherzog Rainer:Führer durch die Ausstellung,Vienna:H?lder,1894,pp.11-12;A. Grohmann,Allgemeine Einführung in die arabischen Papyri,Vienna:Z?llner,1924,pp. 59-60.。

刺繡或有嵌飾的精美織物,在阿拉伯語中稱為t·irāz“提拉茲”,在這一時期廣泛流通于伊斯蘭世界⑤Liu Xinru,Silk and religion:An explorat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AD 600-1200,New Delhi:Oxford Univ. Pr.,1996,pp. 130-157;Y. K. Stillman & N. A. Stillman,Arab dress:A short history from the dawn of Islam to modern times,Leiden:Brill,2003,pp. 120-137.。這通常包括一些繁復(fù)的滾邊,它們作為服飾領(lǐng)口或袖口的奢華配飾,有時用作頭飾。提拉茲的做法是阿拉伯人從拜占庭人和薩珊人那里學(xué)來的。拜占庭人在埃及有作坊,后由倭馬亞人接手。然而中古伊斯蘭文獻中,提拉茲式樣被視作起源于伊朗世界,這一點由t·irāz 是一個波斯語借詞(波斯語tarāz,義為裝飾、修飾)這個事實所反映出來。大量的提拉茲生產(chǎn)是在伊斯蘭統(tǒng)治者的保護下進行的,他們把這種布料作為光榮的贈禮(阿拉伯語khila?,單數(shù)khil?a)賞賜給臣下扈從。早期伊斯蘭時期之前同樣也有證據(jù)顯示存在這種奢華物件的私人生產(chǎn)。

提拉茲織物經(jīng)常有書法題銘,最早的例證可追溯至倭馬亞時期①Y. K. Stillman&N. A. Stillman,Arab dress,p. 124.。典型的體式有表達虔敬的套語,制造這些料子的作坊的名字、地點,包括制造者、制造地,相國(vizier)的名字或者織造工坊監(jiān)督官署首長的名字。間或出現(xiàn)制作服飾的織造匠人的名字。很明顯,于伊錦是一種奢華的裝飾性布料,但其墨書卻并非書法體,這種書法體頗能構(gòu)成其原始設(shè)計的重要成分。那些事后加諸于布料背面的非書法體文字,不會是布料設(shè)計意匠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對題銘的釋讀如下:

題銘的阿拉伯文字體類似于9世紀時寫在紙莎草上的阿拉伯文書上的書法。阿拉伯紙草及大部分在埃及發(fā)現(xiàn)的紙草,對于我們而言都是有關(guān)這種文書的絕無僅有的材料。從7世紀到8世紀的阿拉伯紙草也有,它們通??赏ㄟ^字體明確地與9 世紀文獻區(qū)別開來。8 世紀末葉,阿拉伯紙草文書中的書法發(fā)生過一次轉(zhuǎn)變。7世紀及8世紀文獻里的字體通常吸收了諸多該時期較早的古蘭經(jīng)銘刻書體特征,但到了9世紀則使用更偏向草體的書法②G. Khan,Arabic Papyri:Selected material from the Khalili Collection,London:Nour Found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zimuth Edition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 27-46.。這種草體首先見于斷代在8世紀中期的呼羅珊地區(qū)的阿拉伯文書中,但在埃及文書中的出現(xiàn)卻明顯地晚,這很可能是阿拔斯時期受東伊斯蘭地區(qū)書寫慣例影響的結(jié)果③G. Khan,Arabic documents from Early Islamic Khurasan,London:Nour Found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zimuth Edition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2007].。一些獨特的9 世紀時期的典型草體特征出現(xiàn)在我們讀的這一題銘中。其中包括dāl(在?和)一字的寫法,以最小的彎度,字母上端沒有向右的彎勾。右彎勾是7、8世紀時紙草文書寫本的一個特征。另外,?alif在底部收筆時向左傾斜,反之,7、8世紀的寫本中筆畫往往朝右彎曲。

題銘的內(nèi)容說明的是物品的所有者,記錄了該布料曾歸某一名叫阿卜杜拉赫曼()的軍事長官所有,價格是第納爾。不過該布料并非給予阿卜杜拉赫曼的饋贈,而是經(jīng)正式交易而成為他的財產(chǎn)的。其內(nèi)容雖不是正式的法律文書,然而卻通過對該行為的核心內(nèi)容進行簡要的記述,將此合法行為記錄在案。正式的購買法律文書在9世紀往往以這樣的格式用語開頭:“本物為某某即某某之子所購(hādhā mā ?i?tarā fulān ibn fulān)?!逼湫形耐褂觅e格,句首用指示代詞引入,指代交易物品?,F(xiàn)存的大部分文書與購置地產(chǎn)有關(guān)。具體到“該物歸阿卜杜拉赫曼所有”一短語,正可將所購之物即賓語視作省略未提的主語。此類程式化文書的又一關(guān)鍵因素是對購買者所出價錢的強調(diào),在所述短語中以介詞bi-標(biāo)明。在此之前通常為一長段法律條款及標(biāo)的物的表述,不過許多文書通常使用補足語造句作為固定開頭來表述購買行為:“此為某某即某某之子購買所得(hādhā mā ?i?tarā fulān ibn fulān)?!彪S后是進一步的表述段落,最后以帶有簽名的證人結(jié)語條款收尾①G. Khan,Arabic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in the Cambridge Genizah Collections,Cambridge: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3,pp. 7-55.。本文討論的織物題銘只是一個不太正式的記錄,不是法律文件,這就解釋了為何缺少所謂的“誦真主之名”(即“奉特慈普慈的真主之名”,bismillāh al-ra?mān al-ra?īm)這樣一個開頭,這在法律文件中是必不可少的。題銘只寫出購買者名字的第一部分②保存于織物上的正式的法律文書有如下幾例:1894 年公布的65 號文書,參:Karabacek,Krall&Wessely,Papy?rus Erzherzog Rainer,65 號,以及1980 年公布的一件定年至法蒂瑪王朝的絲織物上的婚契,參:Y. Rā?īb,“Un contrat de mariage sur soie d'Egypte fatimide”,Annales Islamologiques 16,1980,pp. 31-37。。同樣地,在中古寫本中還發(fā)現(xiàn)了所有者標(biāo)記,有些用介詞li-(給;屬于)引入,正如本文所討論的題銘③A. Gacek,Arabic Manuscripts:A vademecum for readers,Leiden:Brill,2009,p. 176.。

在購買行為中使用第納爾黃金貨幣,這一情節(jié)或可為我們提供交易發(fā)生地的線索。盡管織物設(shè)計上的薩珊風(fēng)格讓人推斷它或制作于東伊斯蘭世界,但第納爾的流通則表明該項交易應(yīng)發(fā)生于相當(dāng)西邊的地方。這一時期的東部省份也流通金幣,但更通行的是迪拉姆(dirham)銀錢,官方也有意推動使用銀錢。出自呼羅珊地區(qū)定年在8世紀中葉的阿拉伯文書都是以迪拉姆計數(shù)④G. Khan,Arabic documents from Early Islamic Khurasan.。擴展到中亞地區(qū)11、12世紀的阿拉伯買賣文書,也是以迪拉姆計數(shù)⑤G. Khan,Arabic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in the Cambridge Genizah Collections,pp. 48-49.。反之,中古時期埃及的文書總是使用第納爾計數(shù),10 世紀早期的敘利亞文書情況也是如此⑥J. Sourdel-Thomine & D. Sourdel,“Trois actes de vente damascains du IVe/Xe siècle”,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8,1965,pp.164-85.。通過流通貨幣可判斷,這一購買行為更有可能發(fā)生在埃及、敘利亞甚至是伊拉克一帶,但不會是再更向東的地區(qū)了。開羅藏經(jīng)庫(Cairo Genizah)文書表明,中古時期埃及從東方國家進口絲織品,包括伊拉克、伊朗、印度和中國⑦S. D. Goitein,A mediterranean society:The Jewish communities of the Arab world as portrayed in the documents of the Cairo Geniza,Vol. 1,Economic Founda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 222.。

譯者附記:贊丹尼奇是撒答剌欺嗎?

如果按發(fā)表時間先后說,贊丹尼奇作為Zandanījī 的譯名,最早出自從俄文譯漢的《贊丹尼奇織物的鑒定》([前蘇聯(lián)]別列尼茨基、別達維奇撰,殷紅、李莉譯校:《絲綢史研究》1990年第2期,第40—46頁)。對Zandana 這個中亞地名,中國歷史學(xué)界有其他直音譯法,如把巴托爾德著作中提到的布哈拉村莊Zandāna 翻譯為“增達那”,織物名稱Zandānī譯為“增丹尼”(張錫彤、張廣達譯:《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2、263頁。譯稿完成于1983年),把布哈拉商人向成吉思汗推銷的Zandanachi譯成“曾答納赤”([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 年,第258 頁)。這兩個名字還有“扎旦村”“扎旦尼奇布”的譯法([俄]巴爾托里德著,王嘉琳譯:《從有史記載以來到俄國人來中亞之前中亞的植棉業(yè)》,《西域史論叢》第二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5—196頁)。

本文是伊朗學(xué)家尼古拉·辛姆斯—威廉姆斯和阿拉伯學(xué)家杰弗里·汗兩位教授對絲綢之路研究史上的一篇有關(guān)絲綢專題的名作的糾錯(“Zandanījī misidentified?”,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Vol,22,2008,pp.207-213)。D. G. Shepherd&W. B. Henning,“Zandanījī identified?”(《贊丹尼奇已獲識別?》)發(fā)表于1957 年,旋即在國際學(xué)界引起很大影響。國內(nèi)較早注意到恒寧、謝珀德的發(fā)現(xiàn)對胡錦研究的重要意義,將這一條帶有文字的絲織品實物材料引入中國絲綢之路歷史研究的是姜伯勤先生,時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姜伯勤:《敦煌吐魯番とシルクロド上のソグド人》,發(fā)表于日本《季刊東西交涉》第5卷第1—3號,1986年),中文本面世比日文版晚8年,收入《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第五章《敦煌吐魯番與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第三節(jié)《敦煌吐魯番所見的“胡錦”與粟特錦》第二部分題名為《“胡錦”、“番錦”與“贊丹尼奇錦”》,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211—217頁),為“贊丹尼奇錦”在東西物質(zhì)文化交流中的意義給出了定位。此后,贊丹尼奇錦漸成絲綢之路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概念,在中國學(xué)界引起熱烈的反響。

近年有學(xué)者主張漢文史料中存在贊丹尼奇的漢譯名,舉出三個名詞:撒答剌欺、贊嘆寧、沙沙那錦。尚剛認為,“撒答剌欺”(《元史·百官志一·工部》)、“撒答剌期”(《元典章·吏部一·典章七·職品》)為Zandanījī的對音(尚剛:《元代工藝美術(shù)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4頁;Shang Gang,“Zandanechi v Kitae”,in:Shelkovyi put’. 5000 let iskusstva shelka,Sankt-Peterburg:Slaviia,2007,pp. 28-38)。

其實,主張撒答剌欺這一比定的學(xué)者,比尚剛先生更早的有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的中文譯者何高濟、校訂者翁獨健兩位先生:忽氈的三個商人有意向蒙古做貿(mào)易,“收集了大量的商品——織金料子、棉織品、撒答剌欺(zandanichi)及其他種種,他們認為適用的東西之后,便登上旅途”(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93頁注3“不花剌以北約十四哩的撒答剌[Zandana]村出產(chǎn)的一種衣料名”),把作為考證結(jié)果的撒答剌欺直接納入譯本的正文,沒有給出具體說明。這是一項大膽的勘同,將波斯語中亞地名與元代漢文史料建立起了聯(lián)系,意義重大。此后元史學(xué)界接受了這一結(jié)論。“大約在公元1215年時,三名花剌子模商人曾運一批織金料子、棉織品、撒答剌欺等到漠北成吉思汗處”(邱樹森:《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30 頁)。也有稍加疏釋的,如“撒答剌欺這個詞,波斯史家朮外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作zandanichi”,“從《元史》的記載看,撒答剌欺無疑是一種絲織品,既然前至元年間元廷已組織生產(chǎn),當(dāng)早已為人所知”(黃時鑒:《元代扎你別獻物考》,《文史》第35 輯,1992 年,第154頁;收入黃時鑒:《東西交流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4頁)?!昂胫萁M練人匠提舉司后改名為撒答剌欺提舉司,說明弘州組練人匠提舉司以犬、兔之毛織成的產(chǎn)品,才是真正的撒答剌欺”(馬建春:《元代東遷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346 頁)。他們討論撒答剌欺,都是以中外地理文獻、史籍為據(jù),沒有涉及到恒寧對于伊錦的Zandanījī解說。

撒答剌欺,被等同于作為絲織品名稱意義上的Zandanījī,是近年工藝美術(shù)史學(xué)者和紡織史學(xué)者們大力提倡的主張,并在此基礎(chǔ)上作了專題性的推論,將撒答剌欺用作年代上早于元代數(shù)個世紀的“胡錦”“粟特錦”的本來名稱,流傳廣泛,影響很大。

贊嘆寧(《三朝北盟會編》卷55),尚剛先生認為“無疑就是Zandaniji”(尚剛:《撒答剌欺在中國》,《中國絲綢博物館·絲國之路——5000 年中國絲綢精品展》,圣彼得堡,2007 年,第26—27 頁;《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美術(shù)與設(shè)計)》2019 年第1 期,第9 頁;陳彥姝、尚剛:《撒答剌欺在中國》,包銘新主編:《絲綢之路:設(shè)計與文化》,上海:東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第42頁;陳彥姝:《遼金“贊嘆寧”》,榮新江、羅豐主編:《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53—70頁)。

沙沙那錦(敦煌文書S. 4609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節(jié)度都頭知衙前虞候閻章仵送鄧家財禮牒),趙豐、王樂兩位先生認為很有可能就是贊丹尼奇,并因沙沙那錦以量詞“張”為單位則“正是中亞織錦的規(guī)格”,“就是中亞系統(tǒng)的粟特錦”(趙豐、王樂:《敦煌的胡錦與番錦》,《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40頁)。

圍繞波斯語的一個詞一下子出現(xiàn)三個漢字譯音形式,而且出現(xiàn)在相近時期,同時都成立且都被實際使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具體而言,沙沙那(錦)、撒答剌欺作為譯音詞很難與Zandana、Zandanījī 劃等號,因為音理上存在實質(zhì)性的困難。事實上,有關(guān)撒答剌欺的語源,柯立夫在1991 年撰寫過專文,指出這個漢字轉(zhuǎn)寫詞的背后是一個有突厥語源的蒙古語詞:s?dr?k >*sadraγ,義為“織造紕疏的棉布、織物(loosely woven cotton,fabric)”(Francis W. Cleaves,“The VocableSa-ta-la-ch’iin theYuan shihand theYuan tienchang”,Ural-Alt?ische Jahrbücher,N. F. Vol. 10,1991,pp. 128-35)。這是一個與撒答剌欺絲織品說完全不同的主張,應(yīng)予注意。蒙古史學(xué)者有支持此說的(Thomas T. Allsen,Commodity and Ex?change in the Mongol Empire:A Cultural History of Islamic Textiles,Cambridge Univ. Pr. 2002,p. 73“a convincing explanation”)。國際學(xué)者有接受撒答剌欺即zandanichi/zandaniji 說的,但都是在藝術(shù)史、紡織品研究范圍將此作為一個工具概念使用。也有個別紡織史研究者對概念是否真實有當(dāng)表示不解,實物能否勘同發(fā)表質(zhì)疑(“[W]e have not been able to locate another Yuan text in whichsa-da-la-qiis mentioned,and there is no means of telling whether it is anything like the Sogdian silks which have been calledzandaniji”,James Watt&Anne Wardwell,When silk was gold: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textiles,New Yor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7,p. 140)。贊嘆寧在音韻上似接近于Zandanījī,但是有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短缺,能否勘同,還有待細致研究,周全論證。

事實上,如以本文辛姆斯—威廉姆斯和杰弗里·汗的解讀為依歸,那么贊丹尼奇之為一種織錦名稱的結(jié)論便不再成立,連帶影響到將漢文史料中的絲織物名稱與Zandanījī 劃等號的嘗試,基礎(chǔ)已去,樓閣懸空,“贊丹尼奇錦”“撒答剌欺織錦”這樣的叫法難以繼續(xù)沿用。贊丹尼奇作為一種紡織品——一般認為是布或棉布——的名稱,來自多種傳統(tǒng)文獻記載,所指明確,仍然可以而且應(yīng)該只在其本來的意義上使用。

至于撒答剌欺名實的勘定,目前有柯立夫在突厥語、蒙古語范圍內(nèi)的解說,是否成立,尚待斟酌(s?dr?k 系形容詞,非名詞,義為“有缺漏、有空隙、少見的”,有很多表示“牙齒稀疏、缺齒”的用例。此系茨默Peter Zieme 教授于2020年6月9日電子郵件中垂示)?!叭龃鹭萜凼且环N波斯或中亞地區(qū)的紡織品。此種織物的原料、結(jié)構(gòu)及品質(zhì)特點,迄今我國學(xué)術(shù)界均未弄清楚。但它是一種美麗又高貴的織物,則無疑義?!保惖弥ブ骶帲骸吨袊ㄊ贰返诎司怼吨泄艜r代·元時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7頁)王丁老師向我指出,提及撒答剌欺的元代史料,說的是工部所屬的“撒答剌欺提舉司”,由回回人札馬剌丁率領(lǐng)諸色工匠從事織造生產(chǎn)(《元史》85/2149頁),因此頗疑在這樣的語境中會出現(xiàn)某一種特定的織物名稱,換言之,撒答剌欺或許是某種中亞語言表達與紡織匠藝有關(guān)的一個概稱。

猜你喜歡
丹尼世紀織物
無Sn-Pd活化法制備PANI/Cu導(dǎo)電織物
《紡織品織物折痕回復(fù)角的測定》正式發(fā)布
世紀贊歌
竹纖維織物抗菌研究進展
20世紀50年代的春節(jié)都忙啥
1999,世紀大閱兵
My School Life
丹尼的皮坎肩
丹尼和她的動物朋友
童話世界(2016年35期)2017-01-11 07:54:52
丹尼特異現(xiàn)象學(xué)方法論研究
南开区| 长沙县| 丽江市| 海原县| 右玉县| 杂多县| 都匀市| 仪征市| 宝鸡市| 农安县| 岳阳市| 和静县| 苏尼特右旗| 庄浪县| 金湖县| 铜山县| 神农架林区| 台东县| 静乐县| 仁布县| 禄丰县| 宾川县| 长宁县| 枣阳市| 天长市| 阿图什市| 施秉县| 新建县| 鄂托克前旗| 抚远县| 香港 | 腾冲县| 大姚县| 新余市| 浪卡子县| 萍乡市| 油尖旺区| 黄山市| 光泽县| 阿拉善左旗|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