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波,夏 彬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大歷史觀的高度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總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經驗和重要啟示,并深刻指出了我們黨緊密依靠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使民眾感悟真理的力量、獲得投身社會改造的精神動力、明確社會發(fā)展與變革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參觀艾思奇紀念館時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1]。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明了方向。從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武裝與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視角來看黨的奮斗歷程,黨的百年輝煌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fā)展史。百年發(fā)展歷程凸顯出馬克思主義在不斷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和指導實踐的過程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理論的科學性、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效果的優(yōu)越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無產階級政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人民,使其被人民群眾所認同并運用實施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無產階級領導人民開展革命和進行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2]238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是通過黨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使科學理論與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相結合,使理論武裝起來的廣大民眾投入到革命實踐中。在回顧和總結黨的百年發(fā)展歷程中,深入分析和總結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有助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歷史經驗,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是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中逐漸形成的。雖然在理論總結上,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把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三化”結合在一起,作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根本任務,但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形成的“三化合一”重大問題,就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理論與實踐上努力追尋的目標,并形成了與這一時期黨的奮斗歷程相結合的歷史軌跡。從邏輯結構上分析,“中國化”是主體,“時代化”和“大眾化”為“兩翼”。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在“一體兩翼”的結構中不斷實現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并推動百年來黨的偉大事業(yè)不斷前進。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3]12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fā)芽和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運用于指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踐,使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目標追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其時代性和大眾性是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形成了“兩翼”對“一體”的支撐作用。任何一種理論如果沒有時代性,就缺乏了生存與發(fā)展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新力,就不能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并指導實踐。如果沒有大眾性,也就無法植根于社會的廣闊土壤中,就會變成“書齋里的學問”和“空洞的說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要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成為群眾在內容上真心接受、形式上喜聞樂見的思想意識,在應然意義上必須具有時代性和大眾性這兩個維度。從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程來看,正是圍繞著“中國化”的主體,配合著“時代化”之翼,逐漸形成了“三化合一”的“大眾化”的歷史軌跡。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就初步認識到了科學理論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歷史課題。李大釗很早就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民眾結合的重要性,認為一個社會主義者,“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4]3,并指出社會主義的理想“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5]197。中國共產黨的另一位早期領導人惲代英也指出:“我們的任務,在尋求一個適合國情,而又合于共產主義的方針來。”[6]258張?zhí)滓蔡岢觯阂鞍褔H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和方法正確地運用于各國具體特點的基礎之上”[7]32。由此可見,早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已經敏銳認識到了立足國情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而立足國情的根本在于讀懂中國民眾,并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有效結合。注重結合時代特點對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特色。如早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就對中國革命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深入探索,在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中國社會性質的基礎上,提出了當時歷史條件下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的黨的奮斗目標,即黨的最低綱領。同時,在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注重在群眾中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已經開始注重理論與群眾運動特別是工人運動相結合,立足當時的實際情況,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此喚醒廣大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特別是作為成立較早的北京地區(qū)黨的組織,在“到工人中去”的口號下,到長辛店籌辦勞動補習學校,在工人中廣泛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使得工人階級覺悟得到了很大提高,這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發(fā)動農民的重要性,創(chuàng)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是那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逐漸意視到農民運動的重要性,從1924年到1927年,先后在廣州、武漢等地創(chuàng)辦了多個農民運動講習所。這些講習所不僅與農工運動的時代特征相結合,也是中國共產黨以教育培訓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革命群眾教育相結合的探索,對此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走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動馬克思主義與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三化合一”的最早實踐。“三化合一”推動大眾化教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中不斷延續(xù)。例如,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對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命題,這一命題的提出正是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下回答“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這一時代之問,凸顯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內涵??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泛發(fā)動民眾投入拯救民族危亡的偉大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相結合推動偉大民族解放事業(y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聚焦于“用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化大眾”“馬克思主義如何化大眾”這兩個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問題努力破題。毛澤東提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盵8]467我們黨通過加強根據地政權民主建設,改善了根據地治理;通過大生產運動等經濟措施有效改善了根據地面臨的現實困難。這些行之有效、深入人心的措施,使得文化水平和理論水平普遍不高的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中體會到了馬克思主義是行之有效的,是有益于人民群眾的,使群眾真正理解了中國共產黨是可以擁護、值得信賴的。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必須堅持把教育本身與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緊密結合,圍繞不同歷史階段黨的中心任務積極推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領導全國人民完成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任務是這一時期黨的中心工作,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就是圍繞這一中心工作開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工農武裝割據、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解放全中國分別成為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中心工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人撰寫的一大批大眾化的理論文章大多圍繞中心工作展開,對推動黨的中心工作,使廣大黨員干部統(tǒng)一思想、形成正確的認識并向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寫下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寫下的《論持久戰(zhàn)》《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矛盾論》《實踐論》《新民主主義論》,以及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等重要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起到了教育黨員、統(tǒng)一思想、發(fā)動群眾、凝聚力量的作用,推進大眾化教育不斷開展和走向深入。這些大眾化理論學習對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領導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進而指導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起到了巨大的思想支撐作用。
具體到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結合當時的中心任務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與教育,很好地配合了當時最重要的工作。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實現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黨的革命環(huán)境也從大革命時期以城市為中心轉為以農村為中心,土地革命所要面對的是生活在各省交界處的偏僻農村、生活困苦不堪、文化層次水平不高的廣大農民。因此,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黨的綱領政策方針普及到民眾中去,使廣大落后鄉(xiāng)村的民眾認知、理解并且掌握以土地革命綱領為核心的黨的政策方針,就成為中國共產黨能否在農村站穩(wěn)腳跟、實現發(fā)展壯大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結合根據地建設、武裝斗爭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辦各類學校開展掃盲教育,依托文藝活動開展等方式進行了局部執(zhí)政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有效支持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開展和根據地建設??谷諔?zhàn)爭時期的中心任務之一是堅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喚起各階層民眾投身抗戰(zhàn)。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等抗日根據地開展的大規(guī)模持久性的社會教育活動始終堅持這一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抗戰(zhàn)實際,立足于抗戰(zhàn)進行動員、宣傳,為抗戰(zhàn)培養(yǎng)輸送人才服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過程不是簡單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更加注重具體化、實用化,教育內容從宣傳民族大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生產技能培訓支持抗戰(zhàn)前線、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增強農民文化素質等方面入手,使得廣大民眾在抗戰(zhàn)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價值性。正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的:“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zhàn),堅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堅持持久戰(zhàn)。然而一切這些,離不開動員老百姓。”[9]480-481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中國面臨兩種命運的大決戰(zhàn)時期,如何宣傳和貫徹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主張、執(zhí)行其政策是決勝的關鍵所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干部教育工作,教育模式主要為開辦各種學校,培訓黨員干部和各種專門人才,特別在東北、華北、華東等老解放區(qū)建立了東北軍政大學、華北大學、華東軍政大學、渤海公學等干部學校。這些學校非常重視以大眾化的方式開展理論教育與政治教育,重點開展對學員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知識教育,如開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史”“中國共產黨介紹和政策”等課程。群眾教育則重點結合解放戰(zhàn)爭中土地改革、支援前線、根據地各項建設、城市接管等重點工作。同時又注重根據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群眾的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教育。例如,在解放區(qū)農村重點宣傳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鼓勵廣大農民積極投身于土改工作、積極生產和參軍支援前線。同時針對農村文盲人口比例大、文化素質不高的情況,通過開辦民校、識字班等文化知識學習機構,以掃除文盲、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和政治覺悟為主。通過對農民群眾進行文化知識和黨的政策教育,堅持把“解放戰(zhàn)爭”這一中心工作與地方政權改造、土地改革、發(fā)展生產、擁軍支前等工作聯系起來。而在大眾化形式上,則采取基層群眾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如用漫畫、演出、板報等多種形式有效開展宣傳和教育,很好地實現了大眾化宣傳的目的,并有效支持了黨的中心工作。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理論的庸俗化、世俗化,而是要巧妙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用親近大眾、貼近生活、生動鮮活的語言,用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和靈活多樣的途徑,把深刻的道理講出來、說清楚。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探索用群眾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去解讀理論,實現了話語體系的通俗化和大眾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優(yōu)秀著作《大眾哲學》。作者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富有哲理而又深入淺出的案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重大邏輯關系等逐一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和闡明,寫作方法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理論深度,將深奧的理論問題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成為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讀物。同一時期胡繩等人撰寫的《哲學漫談》《思想方法》《辯證法唯物論入門》《怎樣搞通思想方法》《中國問題講話》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讀物也為有效開展大眾化宣傳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如何將學術化的理論、政治化的政策實現大眾化的闡述與宣傳,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功的關鍵。這些作品可以折射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路徑,即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和生活化的闡述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做日?;⑸罨?、通俗化的闡述。這一成功范例鮮明地指出了理論宣講與大眾化之間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建立在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如果僅僅關注內容的通俗化和形式的大眾化,而忽視了理論創(chuàng)新,不將大眾化的過程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結合起來,甚至用僵化的、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去開展大眾化,那么我們試圖去武裝、宣傳、普及群眾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失去了時代性、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將黨的事業(yè)引入歧途的“大眾化”。毛澤東曾經就延安時期的理論創(chuàng)新情況講過:“在抗日戰(zhàn)爭前夜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盵10]299以《論持久戰(zhàn)》為例,這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軍事理論經典著作,毛澤東通過對唯物辯證法的充分運用,實現了對中西古今軍事理論藝術的完美結合和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抗日戰(zhàn)爭實踐完美結合的理論成果。它以科學方法完整而又清楚地向廣大民眾論證了抗日戰(zhàn)爭發(fā)展的客觀趨勢,預見了抗日戰(zhàn)爭必將取得勝利。正如時人所評論的,這本《論持久戰(zhàn)》的小冊子,寫得淺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賞,萬人傳誦,中外稱頌。馬克思主義歷來強調,理論創(chuàng)新一定要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先進的理論一定要真正為民眾所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發(fā)揮出理論的力量。“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11]12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完成了改天換地的偉大社會變革,其成功的歷史經驗之一就是實現了理論創(chuàng)新與大眾化普及的有效結合。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2]285。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穿于黨百年發(fā)展的光輝歷程中,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經驗總結。堅持黨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領導,體現在堅持黨的組織領導、貫徹黨的路線方針、體現黨的思想意識,并通過大眾化教育來教育民眾、組織民眾。例如,根據抗日戰(zhàn)爭形勢和特點,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與策略;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發(fā)動全民族力量使敵人陷入“汪洋大?!钡娜嗣駪?zhàn)爭的軍事方針策略;在黨的有效組織下把大量農民用馬克思主義信仰鍛造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思想教育策略。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關鍵在于培養(yǎng)大批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能力的干部。黨員干部兼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對象和主要推動者的雙重身份,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理論,并能夠在此基礎上將其運用于具體工作,這既是大眾化教育的前提和內容,又是大眾化教育的實施路徑和可靠保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充分認識到干部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我們的革命依靠干部,正像斯大林所說的話:‘干部決定一切?!盵12]277而且終其一生,毛澤東始終積極倡導和鼓勵干部主動到群眾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以此推動領導群眾開展各項工作。
堅持黨的領導更好地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為了大眾、服務大眾、依靠大眾、提高大眾”的目標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革命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由少數人掌握變成被多數人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是農民,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經濟依然落后且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爭取到農民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關鍵,沒有農民的參加,“無產階級革命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2]684。因此,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就成為重大而又艱巨的歷史性課題。毛澤東是最早認識到農民運動地位重要性、黨加強對農民的領導是革命成功決定性因素的黨的領導人。到了延安時期,這一思想進一步系統(tǒng)化、理論化。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大眾文化,實質上就是提高農民文化。”[9]692黨的領導與大眾廣泛參與有機結合起來,是無產階級政黨獲得成功的關鍵。能否通過有效的理論傳播,教育和引導廣大民眾投入偉大的革命洪流中,是黨的重要使命任務。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問題,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廣大基層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積極開辦各類學校和補習班,開展掃盲運動,讓廣大農民通過學習知識來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并投入到黨領導的革命實踐中來。列寧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3]467從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及其歷史經驗分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無論是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都是推動黨的偉大事業(yè)不斷前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當我們黨順利完成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之時,總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對新時代不斷推進黨的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