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濤
(沈陽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遼寧 沈陽110034)
當今的世界飛速發(fā)展,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讓中國的孩子讀到世界各地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不僅能拓展兒童的思維、增長見識,還能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翻譯工作者需要將全世界的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譯介到國內,為中國兒童提供優(yōu)秀作品,培養(yǎng)扎實的文學素養(yǎng),讓孩子從小了解世界,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及文化差異。然而,實際情況并不樂觀,雖然翻譯領域的學者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然而由于對兒童文學翻譯特點認知的不足,以及兒童文學翻譯策略的缺失,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不免會有一些瑕疵。兒童文學翻譯不受重視,究其原因,大概是一部分人覺得兒童文學的語言和文字極其簡單,根本不用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兒童文學翻譯。其實越是簡單的文字,越是對譯者提出了嚴格要求,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翻譯對創(chuàng)作者和翻譯者都有很高的要求。本文將從翻譯目的論的視角出發(fā),分析目標群體的特性和閱讀習慣,探討兒童文學翻譯過程中能夠采用的策略和方法,為譯者提供參考。
兒童文學是專為兒童創(chuàng)作并適合他們閱讀的、具有獨特藝術性和豐富價值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總稱[1]。兒童文學屬于文學范疇,所以應具有文學作品的特征。此外,兒童文學因目標讀者的特殊性決定了它還應具有與普通文學作品不同的特點。
兒童文學翻譯必須考慮到特殊的閱讀目標群——兒童,作品應保證語言簡單易懂、句式簡短,同時兒童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需具有可讀性,為讓孩子們在閱讀時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提供空間,因而,兒童文學翻譯要在作品中體現兒童趣味、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拓展兒童的視野、傳遞正能量的信息??傊?,要以兒童為出發(fā)點,符合兒童心理需求,服務于兒童。
事實上,我國的部分兒童文學作品存在教育性突出、趣味性欠缺的問題。究其原因,應該是沒有考慮到目標受眾的特點而造成的。目前,我國兒童文學作品及譯作數量并不少,但優(yōu)秀作品數量有待提高。另外,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成年人需要精神滋養(yǎng),兒童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為孩子們帶來知識和樂趣,更是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還可以陶冶兒童性情,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孩子們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內在源泉。
翻譯目的論屬于功能派理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澳康摹痹从谙ED語的“Skopos”,表示目標、目的[2]。目的論認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
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作為目的論的先行者,最先提出了功能的概念,她從譯文功能的視角展開研究,發(fā)現譯文要實現的目的有時與原文的目的并不同,這種情況下,譯文的功能相對于原文而言顯得更加重要。賴斯認為不同類型文本對應不同的翻譯策略,這有助于譯者對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3]。
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是目的論原則的提出者,他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有特定的目的,翻譯自然也不例外。翻譯是“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生產的語篇”[4]。他提出的三個重要原則分別是:翻譯行為服從翻譯目的的“目的原則”;使譯文可讀并有意義的“連貫原則”;保持譯文與原文語義連貫的“忠誠原則”,后兩個原則必須服從“目的原則”。
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曾在《翻譯為有目的活動》中指出,目的論存在兩個局限性,并提出“功能+忠誠”理論?!肮δ?忠誠”原則上是目的論的升華,為翻譯研究提供更加合理的解釋[5]。
兒童文學翻譯總體上屬于文學范疇,譯作語言必須要具備文學語言的特點。文學文本能夠對讀者產生特定的審美或詩意效果,這可以稱為文學文本的特定效果或功能[6]。雖然兒童的認知水平有限,但是他們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來感受語言帶來的神奇力量,一本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能幫助到孩子們學習語言,而且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能力,所以兒童作品的語言風格尤為重要。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要實現翻譯的最終目的,把語言的美感傳遞給目標讀者,譯者需要通過翻譯策略來實現。
富有韻律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能夠培養(yǎng)兒童對美的感知。大家都知道,帶韻律的歌謠在最初孩子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韻律在兒童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就要注重美感的傳達,不丟失原文中每一個聲音符號,這對目標讀者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
1.擬聲詞的妙用
擬聲詞是兒童文學翻譯中常見的韻律表達方式。在篇幅有限的兒童書籍中,擬聲詞的使用能夠達到用最少的文字來最大化地實現故事情感的傳達。尤其是對兒童這個群體而言,擬聲詞更生動逼真地描述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情感,從而使兒童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麥克·麥克林托克在Stop That Ball(《抓住那個球》)中,以生動而朗朗上口的文字講述了一個風趣而幽默的瘋狂冒險故事。一個小男孩把自家院子里拴在桿上的球給打飛了,球越墻而出,小男孩跑來跑去,試圖抓住那顆到處蹦的球,每當他以為自己快要抓到球的時候,總會發(fā)生一些意外情況使他不僅沒能抓住球,反而讓球又蹦到別處去了。書中涉及擊球聲、爆炸聲、球撞樹的聲音等,譯者在翻譯時運用了不同的擬聲詞,給目標讀者兒童在聽覺和視覺上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和享受。
例1
原文:Then BOOM!BOOM!BOOM!Oh,what a thump!I saw the hill just kind of jump.
譯文:轟隆!轟??!轟??!奧,好嚇人的爆炸聲!我覺得那座山都在跳個不停[7]。
孩子們喜歡聽各種新奇的聲音,也愿意通過模仿聲音來探索世界,兒童文學翻譯中擬聲詞的應用能夠讓兒童把文本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體驗書籍帶來的快樂,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兒童對事物的感官描述,這對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不無裨益。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譯者應恰當地運用擬聲詞,這對目標讀者兒童而言有著特殊的積極意義。
2.疊詞的運用
除了擬聲詞能夠帶給兒童形象逼真的感覺之外,帶有韻律的其他詞匯的使用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如疊詞的應用。重疊詞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語言現象,在兒童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因為在兒童語言啟蒙階段,語言習得是通過不斷重復相同的詞語而實現的,疊詞對兒童而言簡單且容易習得。另外,重疊詞的應用令文本更加富有表現力。
目的論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考慮目的語的特點。因此,在翻譯中可以適當地使用重疊詞以達到令譯文更接近漢語的語言特點,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這也是使故事生動有趣并達到交流目的的有效途徑。
例2
原文:But they did not sleep well.Upstairs,Fred thumped and bumped And tossed and turned.
譯文:可是他們倆都沒睡好。樓上的弗雷德輾轉反側,好一陣乒乒乓乓。
例3
原文:Downstairs,Ted moaned and groaned And crashed and thrashed all over the bed.
譯文:樓下的泰德在床上哼哼唧唧,到處亂撞。
這是美國著名的卡通劇作家、兒童文學家、插畫家伊斯曼(P.D.Eastman,1909-1986)創(chuàng)作的Big Dog...Little Dog(《大狗和小狗》)中兩段描述,分別是大狗弗雷德和小狗泰德在入住了小旅館之后的情形。譯者在翻譯中分別用到了“乒乒乓乓”和“哼哼唧唧”兩個雙疊詞,準確地展現了大狗和小狗一夜沒有睡好的狼狽場景,疊詞的使用令目標讀者——兒童瞬間讀懂兩只狗狗睡覺時的忙亂和不堪,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無法安睡的無奈與疲憊。所以,在做兒童文學作品翻譯時,為了更好地實現翻譯目的,適當的疊詞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疊詞的使用契合了目的論的連貫原則,保證了譯文的正確理解。
例4
原文:Ted slept all day long in the cozy little bed.
譯文:泰德在小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整天。
原文:And Fred slept all day long in the cozy big bed.
譯文:弗雷德在大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整天[8]。
《大狗和小狗》里還有一段文字,泰德和弗雷德在換了床睡覺之后,兩個好朋友都“舒舒服服”地睡了一整天。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用“舒舒服服”這個疊詞來描述換床后的感受,孩子們非常輕松地就讀懂原文本表達的含義,達到了翻譯的最終目的,讓目標讀者接受,疊詞的適當運用對譯文功能的實現功不可沒。目的論的原則滲透在每一個兒童文學翻譯的細節(jié)里。
3.韻律的應用
兒童對于聲音非常敏感,當孩子們聽到故事中有以相同的初始音素開頭的一串單詞時,他們會利用內在的聽力技巧來識別聲音中細微的規(guī)律。兒童文學中對于聲音的描述除了有擬聲詞、疊詞等,還有一類是富有韻律的語音呈現,如頭韻和押韻。童謠在兒童語言啟蒙階段有著不可替代的非凡意義,兒童文學中也經常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詞構成的句子,單詞開頭的發(fā)音相同,這就是文學作品里的頭韻。現在不止是在詩歌里有押韻的現象,文學作品如果有兩個詞尾發(fā)音相同的短語和句子,我們認為也是一種押韻。
例5
原文:We like this way To spend a day.We make a sand house On the shore.We make some windows And a door.
譯文:我們喜歡這樣度過一整天——在海灘上建起一座沙城堡,窗戶和門一樣也不少。
例6
原文:Then waves come up.They come up fast.Sometimes our sand house does not last.But there is lots of sand to dig to make another just as big.
譯文:海浪涌了上來,就在轉眼之間。有時候我們的沙堡剛建好就被沖散。不過好在沙子多得很,再建一座同樣大的也不難[9]。
愛麗絲·洛文的Summer(《夏天暢想曲》)中,源文本幾乎每段文字都押尾韻,譯者在翻譯時,為了達到和原作相同的閱讀體驗,極為巧妙地使用韻律,再現了原作的形式美和音韻美。這令中國的兒童在讀到翻譯文本的時候,體會和感受到了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樂趣和愉悅。原文中以“On the shore”和“and a door”結尾的部分以[??]為韻腳,中文翻譯的“城堡”和“不少”也都是以漢語拼音“ao”為押韻,和英文的韻腳保持一致,非常巧妙,這個譯文堪稱亮點。另外一段文字是以“They come up fast”和“does not last”結尾,韻腳[ɑ?st],中文翻譯的“之間”和“沖散”的“間”和“散”也是押同一個韻腳“an”。譯者在翻譯時準確地定位了翻譯目的,力求做到形式和含義的雙重連貫及忠誠,目的論在此得到了完美體現。
1.口語化的具體詞匯
根據翻譯目的以及目標讀者的不同,目的論認為譯者要相應地采取適當的技巧和策略。兒童文學翻譯既然是面向兒童這個認知能力不足的群體,譯文中所應用的詞匯就顯得尤為重要,畢竟詞匯是構成文本的最基礎的結構。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更容易被兒童接受。所以,在目的語中使用口語化和接近生活的詞匯有助于兒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促進翻譯目的的實現,使譯文達到語內和語際間的連貫。
例7
原 文:“And a cherry jelly tower,says Peppa.“That was the princess’s favorite food!The princess and the knight invitedtheir friend Pedro Pony,and they all ate the yummy desserts.”“Yes,”says Mummy Pig.“And afterward,everyone was so full,they fell right asleep.The end.”
譯文:“還會做櫻桃果凍塔,”佩奇說,“這是公主最愛吃的東西!公主和騎士邀請他們的朋友小馬佩德羅一起來吃這些好吃的點心?!薄笆堑?,”豬媽媽接著講,“最后,大家都吃得飽飽的,他們都很困很困了。故事講完了?!保?0]
在《小豬佩奇》動畫故事書第四輯的Princess Peppa(《佩奇公主》)中,貼近生活的用詞與口語化的表達,都讓孩子們瘋狂地愛上這只粉色小豬。口語化的表達讓孩子們感覺到親切,每一個孩子在佩奇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書中把“everyone was so full,they fell right asleep.”譯成“大家都吃得飽飽的,他們都很困很困了”。接近生活的口語化表達使目標讀者感受到了與源語讀者相同的樂趣,成功地實現了譯文的語內和語際間的連貫,是兒童作品翻譯的可行性策略。
2.充滿童趣的詞語
童趣是兒童文學區(qū)別于其他文學形式的重要特征,它是以兒童的口吻和視角表達出的既幽默逼真又活潑有趣的語言。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拉近了與兒童的關系,令譯文沒有距離感,在輕松的氛圍下體會閱讀的快樂。
例8
原文:She can sing like an angle,and roar like a lion.My mum’s 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and as comfy as an armchair
譯文:她的歌聲像天使一樣甜美,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我的媽媽像蝴蝶一樣美麗,還像沙發(fā)一樣柔軟[11]。
國際安徒生大獎的獲得者安東尼·布朗在《我媽媽》一書中,運用比喻和夸張等修辭手法形象地刻畫了媽媽的模樣。“像獅子一樣兇猛”“像沙發(fā)一樣柔軟”這樣描述恐怕只有小孩子能想到,也正是這種充滿童趣的語言對兒童是極具吸引力的。因而,通過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可以實現兒童富有想象力的語言表達,這份想象力就是對童趣的最佳詮釋,是兒童文學翻譯不可或缺的翻譯策略。
兒童文學翻譯的最終目的是讓目標讀者兒童理解和接受譯文,譯者應力求達到在目標讀者閱讀譯文時感覺和閱讀中國作家的作品一樣容易接受。因此,譯者在翻譯句子時需要盡量避免譯文中英語的特征,使目標讀者盡可能在沒有理解障礙的前提下順暢地閱讀。
1.長句分解成短句
就句子而言,英語是一門結構語言,在句子主干的基礎上,還有類似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有時還有從句,所以句子比較長,這是英語的典型特征,但這樣的句子結構增加了兒童閱讀的難度。為了文本更容易為目標讀者閱讀和理解,譯者最好把英語原文中的長句拆分成幾個短句,這樣的結構符合漢語語言的特點,同時避免兒童在讀到長句的時候知難而退,產生挫敗感。
例9
原文:She was growing rapidly,and her constant walking and running about would have given her a keen appetite even if she had had abundant and regular meals of a much more nourishing nature than the unappetizing,inferior food snatched at such odd times as suited the kitchen convenience.
譯文: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又總是跑前跑后。就算一日三餐定時足量,營養(yǎng)豐富,胃口也應該好得很??伤F在吃的都是些難以下咽的剩菜剩飯,還有一頓沒一頓的,完全要看廚房里剩了些什么[12]。
《小公主》中的這句描述薩拉在長身體的時候卻吃不好飯的句子比較長,是包含了從句的復合句,翻譯時如果不采用適當的策略,句子太長容易給兒童帶來壓力,產生放棄的念頭,譯文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譯者在翻譯時將一個長句拆分成三個句子,這樣語義片段長短適中,令譯文讀起來輕松不冗長,使兒童更容易接受。
2.重復的有效使用
重復相同的單詞或句子在兒童作品中是可以接受的,因為語言的習得是不斷重復和積累的過程。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為了實現譯文的特定功能,達到良好的習得效果,適當地重復一些句子,不僅能讓孩子印象深刻,而且減少了故事的復雜性,會給兒童帶來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
S.Mc Bratney在《猜猜我有多愛你》中講述了一個關于大棕兔和小棕兔喜歡用競爭來衡量彼此的愛的故事,文中重復句的使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使故事符合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天性,書中無論小兔子做什么,大兔子都會做同樣的事情,而且做得更好。所以,書中不斷重復相同的句子,而故事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就是當重復停止,一個溫暖的結局便出現了,孩子們最終意識到原來父母的愛有那么多。孩子們的樂趣和感悟主要來自作者精心設計的各種重復舉動,這也正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譯文有目的地重復一些句子或短語,在實現譯文功能時會帶來出乎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