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智能社會視角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特征

2021-02-10 05:58:18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yè)人工智能智能

鄒 榮

現代文化產業(yè)的興起與工業(yè)革命演進息息相關,其間“工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了新的勞動方式與勞動觀念”(1)單世聯. 文化大轉型:批判與解釋——西方文化產業(yè)理論研究(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55.,正是社會的生產方式、價值取向、消費模式、文化觀念的嬗變促使從文化工業(yè)到文化產業(yè)演變過程的提速。時至今日,智能社會(2)智能社會是工業(yè)社會與信息社會廣泛深度融合、技術全面更新換代、產業(yè)系統(tǒng)升級、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調整演進的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融合、協同、共享、共治是其鮮明特征。(3)尚勇. 加快機器人科技和產業(yè)創(chuàng)新 迎接即將到來的智能社會浪潮[N].科技日報,2015-04-20(001).正加速向人類走來,楊述明判定“智能社會是經濟科技社會演進的必然趨勢”(4)楊述明.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智能社會背景[J].江漢論壇,2018(03):11-23.,更為重要的是“與農業(yè)社會轉型為工業(yè)社會不一樣,工業(yè)社會走向智能社會是全面的變遷與轉型,其速度、廣度和深度都將超出人類的想象”(5)楊述明.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智能社會[J].江漢論壇,2020(06):38-51.,特別是消費者文化需求的演變,促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文化需求的現代化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演變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兩個必要條件,即“第一,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創(chuàng)造了有效的文化需求。第二,產業(yè)資本的滲透與文化產業(yè)意識的覺醒?!?6)張曾芳,張龍平.論文化產業(yè)及其運作規(guī)律[J].中國社會科學,2002(02):98-106+207.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fā)展,文化需求的現代化將成為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本文著重探討文化需求的變遷使得文化生產、文化銷售等文化產業(y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變化,同時催生了新的文化業(yè)態(tài)和激發(fā)了新的文化現象。

現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承載海量內容的平臺層出不窮,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產品的增長受到“時間”這一要素的硬約束(7)江小涓.網絡空間服務業(yè):效率、約束及發(fā)展前景——以體育和文化產業(yè)為例[J].經濟研究,2018,53(04):4-17.,使得戈森“享受邊際效用”(8)邊際效用學派前驅、德國經濟學家戈森創(chuàng)立“享受邊際效用論”,用于解釋消費心理理論,本文將“享受邊際效用論”引入對文化需求的分析,其關鍵在于“需求”本身與“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很高的關聯度,特別是“文化需求”這種精神層面的、非具象的需要。戈森的“第一定律”認為,人們連續(xù)不斷地滿足同一種享受,其享受的量會不斷遞減;享受量的遞減還會使初始感到的享受量變小,享受的愉悅感時間變短,飽和感出現更早;重復享受頻率越高,初始的享受感則越少,滿意享受的時間也越短。(9)赫爾曼·海因里?!じ晟? 人類交換規(guī)律與人類行為準則的發(fā)展[M].陳秀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9.在文化需求的發(fā)展中得到驗證。在“五大技術階梯”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在文化傳播方式中加上智能媒介,并以此分析文化需求的發(fā)展進程。

(一)以身體為媒介的文化產品,對于消費者時間的依賴度最大

正如表1中所示,前工業(yè)社會時期以身體為媒介的文化需求,其技術基礎為表演者的身體技能,該時間段主要提供文化服務的行業(yè)為戲劇業(yè)、演藝業(yè)、各類體育活動等等。這一類文化服務的享受強調“在場體驗”,即對文化消費者的時間依賴度極高,且排他性較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在場體驗”式文化服務,正是因為“到場”的要求,更容易給文化消費者帶來“認同感”,例如現場觀看演唱會和足球比賽,相對于收看報紙介紹、電視直播、網絡直播、通過移動網絡終端收看,其感染力和享受度顯然更高。

表1 技術階梯與文化行業(yè)演進(10)傅才武.傳統(tǒng)文化行業(yè)的邊緣化困境與因應策略——基于技術階梯理論的視角[J].學習與實踐,2015(05):103-117+2.

(二)以紙質材料為媒介的文化產品,初步跨越“時間”的硬約束

隨著印刷造紙術的發(fā)展,印刷和造紙的生產效率得到飛速提升,其生產成本急劇降低,相關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信息交流和保存有了新的載體,特別是現代紙張相較于傳統(tǒng)的竹簡、毛皮、布料以及雕刻,信息承載的容量和便利度大幅提升,直接催生和發(fā)展了新聞出版行業(yè),這些因素使得“閱讀”這種文化消費方式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較于“在場體驗”,“閱讀”這種消費方式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時間”的硬約束,雖然其“感染力和享受度”不如“在場體驗”,但是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寶貴的要素——時間,“閱讀”這種消費體驗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這是“在場體驗”無法比擬的。

(三)以視聽技術為媒介的文化產品,享受多樣化的文化體驗

正如以紙質為媒介的文化產品在信息傳播和存儲的速度上遠勝以身體為媒介的文化產品一樣,以視聽為媒介的文化產品同樣遠遠超過了紙質媒介的文化產品。例如電視節(jié)目在視覺和聽覺上給受眾帶來的文化體驗,實現了對書報等傳統(tǒng)文化產品的全方位碾壓。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時期催生了一些主要文化行業(yè)如影視業(yè)等,其對下階段技術的吸收應用同樣有別于前兩個時期的主要文化行業(yè),其成長性也超過原有的一些文化行業(yè)。

(四)以數字技術為媒介的文化產品,開啟了從“被動式體驗”到“參與式體驗”的新時代

隨著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計算機網絡技術逐漸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行業(yè),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化行業(yè)如網絡游戲、動漫業(yè)等。與之前處于技術階梯高階的文化行業(yè)在技術上對原有文化行業(yè)的超越一樣,新興文化行業(yè)與傳統(tǒng)文化行業(yè)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開啟了從“被動式體驗”到“參與體驗”的新時代?!皡⑴c式體驗”與“被動式體驗”的不同之處,在于文化消費者的信息獲取、情感認同以及“共鳴感”相比于“被動式體驗”單方向的信息傳輸,具有巨大優(yōu)勢。

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文化消費習慣從以往“被動式接受”轉變?yōu)椤盎芋w驗式”。這種轉變給內容產業(yè)和行業(yè)融合發(fā)展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以手機和平板為代表的數字屏平臺,集成了聲音、影像、互動平臺等多種功能,信息高速傳遞存儲則為其文化功能的實現提供了便利?;邮襟w驗之所以成為此時期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傳播和存儲的速度,已經滿足消費者的文化消費需求。移動互聯終端的普及和良好的文化消費體驗,使得文化消費突破了空間的束縛,無論消費者身處何地,都能自如地進行有一定質量的文化體驗。

(五)以智能技術為媒介的文化產品,以模擬人類的思考與行為實現文化消費者的角色變化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從感知和認知兩方面模擬人類智慧,賦予機器學習以及推斷能力,在5G通信技術、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的協同下,成為能夠真正改變現有人類社會生產工藝的科學技術。隨著智能社會的到來,新時期文化需求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從現階段的互動式體驗逐漸轉變?yōu)槿藱C交流度更高的文化體驗,提供文化服務的主體與體驗文化服務的客體之間的互動將進入新的階段,文化服務的供給將為消費者量身定制,并通過大數據技術為消費者推薦類似文化產品。人工智能以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模擬人類的思考與行為,通過數據語言體現人類的文化需求,并在充分收集用戶消費行為和消費內容的同時,挖掘文化消費的種類和推薦潛在文化消費產品。例如優(yōu)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視頻音樂軟件根據會員觀看視頻的種類和頻率,自動為會員制訂私人影院和音樂庫等。另一個例子就是淘寶、唯品會等平臺,依托相應的數據庫,對每個用戶的消費產品和消費行為進行數據分析,并進行相關產品的推薦。

就當前消費者文化需求的整體狀況來看,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一樣,是一個“并聯式”發(fā)展過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文化需求的適應人群發(fā)展迅猛,新的文化消費習慣正逐步形成。文化需求的轉換,必將成為未來文化產業(yè)和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內生動力。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前沿性、戰(zhàn)略性技術,正在全面重塑傳統(tǒng)行業(yè)發(fā)展模式、重構全新版圖和經濟結構。對于文化產業(yè)和文化事業(yè)而言,人工智能同樣將引領文化產業(yè)和文化事業(yè)的技術發(fā)展,大量具有突破性的文化產品將進入文化消費領域,這些文化產品相較于現有文化產品具有巨大的技術優(yōu)勢,將會迅速替代現有文化產品,重塑消費者的日常文化需求。

二、智能社會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特征

目前人類社會進入了智能社會的窗口期,智能技術介入文化生產主要有三種方式:智能推薦、智能視覺和智能語言。這三種方式給文化生產提供了全新的發(fā)展范式,實現了功能重組,衍生出很多迥異于傳統(tǒng)文化行業(yè)的新業(yè)態(tài),出現了很多新的文化現象。與此同時智能社會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功能重組:文化生產的新范式

一是智能推薦為消費者提供“按需供給”的新體驗。人工智能時代的大數據技術和海量用戶數據為文化生產提供了比經驗更準確的生產依據,使得對于預測用戶偏好的模式經由人工篩選轉變?yōu)榛诖髷祿男枨箢A測,這種轉變無論是在目標人群的鎖定準確率上還是在對其消費行為的預測上,都實現跨時代的飛躍。基于此,智能推薦為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行為提供了“按需供給”的新體驗,例如今日頭條和百度根據用戶瀏覽新聞的頻率和重點關注的領域,進行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有針對性推薦用戶感興趣的新聞類產品,增加用戶文化體驗時間以達到積累瀏覽量,進而形成有一定忠誠度的用戶群體,培養(yǎng)用戶的消費習慣。

二是智能視覺為消費者提供“感同身受”的新觀感。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與增強現實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可視化和交互體驗為呈現形式的智能視覺對現實視覺世界進行了數據化處理——數據性的解構,智能視覺如今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視頻制作、圖像生產和設計創(chuàng)作等行業(yè)中。其中,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游戲行業(yè),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各種各樣的英雄裝備及套裝,例如目前王者榮耀、DOTA2、魔獸世界等電子競技類游戲,對于同一種英雄根據消費者個人喜好配備不同的套裝,加上逼真的三維圖畫以及人物模型。再如文化遺存的信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再現在消費者面前,不僅能為消費者提供了文化遺存的相關信息,還能虛擬重構相關的環(huán)境,這些使得文化遺存的展示更加全面、生動、逼真,同時使文化遺存脫離地域限制,實現資源共享。這些技術的出現,對消費者理想中的世界實現視覺世界的解構和再現,為消費者營造出一種“感同身受”的文化體驗。

三是智能語言為消費者提供“人機交流”。語言是人類社會交流的重要方式,智能語音介入文化生產已超越了對聲音單純的復刻和輔助性加工,從語音文字化、文字語音化、語音轉化組合、語音交互等方面直接拓展了聲音的維度與可能性。(11)李康化,姜姍.機器學習與文化生產變革——基于AI技術發(fā)展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01):74-79.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微軟Cortana、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小米的小愛同學等,已經初步實現通過智能語音指令與消費者進行交流,為消費者提供人機交互的新體驗。

(二)關系重塑:文化生產要素重組

一是人機互動,人工智能(AI)介入文化創(chuàng)意活動。隨著AI成為文化生產的新基礎,文化生產方式發(fā)生了轉變。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化生產工具——影響的是文化內容的復制、傳播、消費等環(huán)節(jié),AI作為需求預測器、內容創(chuàng)造者,直接介入了文化內容的“原創(chuàng)”或初始生產環(huán)節(jié)(12)劉方喜.當機器成為藝術生產主體:人工智能引發(fā)文論生產工藝學轉向[J].江海學刊,2019(03):119-128.。人工智能時代,AI將在文化創(chuàng)意最為核心的領域——內容制造方面,飛速介入內容制造。較早在內容制造方面引入AI的行業(yè)是新聞出版行業(yè),例如谷歌從2001年開創(chuàng)機器人編寫新聞到2017年推動“記者、數據與機器人”項目;2015年騰訊財經開發(fā)的自動化寫稿機器人開創(chuàng)國內新聞界先河,其他主流媒體紛紛效仿發(fā)展各自的新聞機器人。

二是回歸大眾,去中心化的文化生產。人工智能介入文化生產不僅重塑了人與工具的關系,也改變著文化生產的理念,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文化內容的價值判斷權不再只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隨著機器預測價值的凸顯,內容生產的分析決策權正越來越多地被交給算法。文化價值在算法中被重新理解。文化生產走向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生產,大眾擁有了更多的文化價值判斷權力。其次,生產主體的分布也不斷泛化。(13)李康化,姜姍.機器學習與文化生產變革——基于AI技術發(fā)展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01):74-79.回歸到現實,傳統(tǒng)文化內容生產集中于各大組織,例如報社、電視臺、出版社、影視公司等;而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文化內容生產者出現很多新主體,如自媒體的興起,使得斗魚、虎牙等平臺上人氣主播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

三是因人而異,按需供給的實現。在傳統(tǒng)的文化生產中,文化產品的大規(guī)模傳播是以機械化復制為基礎的——文化產品模式相仿、內容固定,并由機構進行生產。這導致過去的文化生產大多基于文化共性的分析,而大量文化差異被忽視。然而,機器學習技術的發(fā)展則突破了這一模式。憑借機器學習,我們可以輕松繪制千千萬萬個體間的差異,以及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空間中的需求差異。因此,文化生產也得以圍繞用戶展開,變得更為差異化、靈活化、精細化。(14)李康化,姜姍.機器學習與文化生產變革——基于AI技術發(fā)展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01):74-79.海量數據積累為人工智能實現按需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因人而異的文化產品銷售和推銷環(huán)節(jié)變得更加精準,例如在淘寶、當當網平臺上,技術后臺根據消費者的消費重點領域推送相關的產品,相較于傳統(tǒng)銷售模式顯得更為精準,對于個人而言則是享受了特色化的推送服務。

(三)二元初現:人工智能介入文化產業(yè)的未來取向

隨著機器學習介入文化生產的深度不斷強化,導致了文化生產中的功能重組、關系重塑和隱患重構,其間人與機器的二元結構初步建成,即在人發(fā)出指令后,機器自主地進行生產活動,人與機器成為文化生產的二元主體。面對這種劃時代的變革,作為擁有獨立意識的人在把握這種二元結構關系之時,則需從三個方面進行考量:

一是思維重塑,從唯一主體到二元主體。傳統(tǒng)文化生產的主體只有人類,靈感的迸發(fā)、創(chuàng)意的形成、內容的醞釀和生成均只有人參與。反觀智能時代,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不斷演進和各項技術的日益完善,各類機器陸續(xù)進入文化生產活動中來,且參與度不斷地提升,大有與人并駕齊驅的態(tài)勢。

二是技術重整,從簡單復制到機器理解。機器對于傳統(tǒng)文化生產而言,其功能主要在于被動地將人的文化創(chuàng)意變成能復制生產的文化產品,易復制性成為文化產品的重要特征,是十多年來文化產業(yè)高速發(fā)展的基礎。隨著機器介入文化生產、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技術對文化產業(yè)的影響從簡單復制轉向到機器理解上,通過模擬人類的思考能力和日常行為進行深度學習,將成為未來文化產業(yè)的主要內容。

三是傳承嬗變,從實物記載到文本表達。人類文明萌發(fā)以來,記載和傳承隨著文字的出現演進了數千年。就這樣,文字帶來了強大的虛構實體,組織了數百萬人,也重塑了河流、沼澤和鱷魚的現實。同時,文字也讓人類習慣了通過抽象符號的調節(jié)來體驗現實,于是更容易相信這樣的虛構實體確實存在。(15)尤瓦爾·赫拉利.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M].林俊宏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52.從石刻、甲骨文、簡帛、紙張等實物記載,到二進制的0和1代碼,再到如今的文本表達。文本表達為文化傳承提供“新載體”,自然語言處理為文本表達尋找一個映射。語言是我們人際交往的終極工具。目前的自然語言處理僅僅是對文本進行建模處理、通過算法的排列組合生成文字,還未做到邏輯這步,無法理解語義。(16)李康化,姜姍.機器學習與文化生產變革——基于AI技術發(fā)展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01):74-79.

(四)人機博弈:價值取向出現新挑戰(zhàn)

人工智能對于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影響,不僅給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驅動力,同時也給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一些新的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fā)展衍生,亟待人們高度重視和未雨綢繆。

一是人工智能主導內容生產與文化產品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悖離。文化產品與其他工業(yè)產品不同,具有雙重屬性,不僅具有經濟屬性,更為重要的是還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即宣傳和教育功能。對人工智能的過度依賴會擾亂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特別是應用人工智能進行生產的網絡文學,出現一些“三不像”即內容上混亂不堪、風格上各種雜糅、價值觀上漏洞百出的文學作品。另外,在文化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人工智能會弱化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感知能力與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造動力,進而影響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新性,造成原創(chuàng)性文化產品和優(yōu)質文化產品的匱乏。

二是知識產權歸屬和侵權的界定尚無定論。正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依賴于大數據和云計算,而人工智能搜索引擎與推算等技術目前尚不能對版權保護進行有效甄別,造成的侵權與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物著作權不受保護。例如一些有影響力的網絡文學大 IP ,如《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尋找前世之旅》甚至《花千骨》《后宮·甄嬛傳》等作品都涉嫌抄襲,而抄襲的工具就是人工智能寫作軟件或網絡小說生成器。(17)李景平.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文化產業(yè)的問題及風險防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6(05):59-68.再如由騰訊公司狀告上海盈訊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授權許可,抄襲騰訊機器人Dreamwriter撰寫文章的案件,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人民法院作出判決,以騰訊公司勝訴告終。(18)人工智能他lei了?淺析中國人工智能寫作第一案[EB/OL].(2020-01-20)[2021-11-02].http://www.tahota.com/CN/10773/84a29f9683f5a611.aspx.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二條第一款,“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fā)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1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A/OL].(2010-02-26)[2021-11-02].https://www.chinacourt. org/law/detail/2010/02/id/140822.shtml.值得注意的是,現行著作權法定義享有著作權的主體并不包括人工智能在內,對第二條第二款提及的“外國人、無國籍人”進行解讀,也不可能將人工智能納入其中。

三是“信息繭房”效應凸顯造成低俗內容風行。智能算法推薦引起“信息繭房”(20)信息繭房:信息繭房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斯坦在 2006 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提出,是指人們在信息領域容易受自己的興趣所指引,只會注意到能使自己愉悅的信息,從而形成了信息壁壘,把自己封閉在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效應,容易造成低俗內容風行。隨著移動互聯網終端逐漸成為我國民眾文化消費的載體,一些依賴智能算法和自媒體提供內容而得到迅猛發(fā)展的信息供給平臺,如今日頭條、UC、一點資訊等媒體平臺,因智能算法推薦僅僅能識別文章的瀏覽頻次而判斷其受歡迎程度,而對文章內容的質量、傳遞的價值觀等核心要素無法做出有效的判定,使得一些低俗內容在一定時間內卻大肆流行。有價值的新聞、知識含量高、深度文章被邊緣化,低俗、媚俗的信息卻大范圍快速傳播,降低了用戶的審美水平、文化素養(yǎng),進一步導致更多別有用心的內容生產者和廣告商為迎合用戶、提高流量生產大量的低俗內容。

四是監(jiān)管體系滯后,個人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頻發(fā)。信息安全是從網絡時代以來繞不開的問題,智能時代海量的信息共享使得信息安全顯得更為迫切。特別是隨著海量數據的積累,人類的特征和行為幾乎都可以用數據表示,數據逐漸成為智能時代構建虛擬世界的細胞。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文化產業(yè)加劇了個人隱私信息安全隱患,增加了個人及其信息遭受侵害的風險。雖然各級監(jiān)管部門陸續(xù)頒布了相關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但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仍然頻發(fā)。政府部門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工作不到位,缺乏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實施力度,在監(jiān)管上多頭分管、權責不明,執(zhí)法、處罰力度不夠。相關企業(yè)平臺對于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淡薄,過于在乎經濟利益,卻對于個人信息泄露無動于衷。

三、結論

如何應對智能社會文化產業(yè)已現端倪的新特征,本文認為各界需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是堅持文化產品本體性價值優(yōu)先,處理好本體性價值與溢出性價值的關系。雖然智能時代,文化生產和文化銷售等文化產業(yè)的各個方面都較之以前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值得重視的是對于文化產品雙重屬性的側重點依然沒有變化。即在強調文化產品溢出性價值(經濟價值)的同時,必須堅持其本體性價值(意識形態(tài)屬性)優(yōu)先,合理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二是健全法律法規(guī)等頂層設計,強化智能時代知識產權保護。面臨智能時代帶來的諸多變化,亟待總結世界各國的應對和國內各地的實踐,對智能時代文化產業(yè)的內在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進行全面分析,結合現行法律法規(guī)體系,進行有效地調整和補充。采取包括法律法規(guī)在內的各種措施,保護原創(chuàng)者的知識產權,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的動力,鼓勵原創(chuàng)和優(yōu)質產品的產出。保護和規(guī)范人工智能作品,消除人工智能作品保護的盲點。三是充分發(fā)揮智能技術,加強對網絡文化內容傳播的監(jiān)管。充分利用智能時代的各類技術,譬如合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對各類文化內容進行甄別、分類和監(jiān)測,實現有效監(jiān)管。同時樹立新時代網絡內容發(fā)布、傳播和共享的準則,鼓勵依法進行文化創(chuàng)作、內容發(fā)布和傳播,創(chuàng)建和諧虛擬文化環(huán)境。四是加強個人數據隱私立法和監(jiān)管,維護信息安全。通過立法加強個人數據管理和數據安全,降低數據泄露和濫用的風險,維護信息安全。對于個人信息的采集、匯總、共享、披露等環(huán)節(jié),各個責任方應該明確各自數據維護職責,以法約束培養(yǎng)職業(yè)操守,防止出現數據泄露、丟失、濫用等情形。依法制定數據采取方和使用方的權責范圍,并明確對故意泄露、丟失、濫用的過失方進行一定程度的處罰,形成法律震懾。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yè)人工智能智能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文化產業(yè)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產業(yè)
中國記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云霄县| 东莞市| 金川县| 南开区| 崇仁县| 高雄县| 尼勒克县| 南城县| 句容市| 沧源| 新邵县| 盱眙县| 合水县| 双城市| 临颍县| 措勤县| 平阳县| 泰和县| 建水县| 广灵县| 西乌珠穆沁旗| 若尔盖县| 嵊泗县| 明溪县| 新建县| 昌邑市| 保德县| 府谷县| 临高县| 宜阳县| 南京市| 澎湖县| 凌云县| 井冈山市| 广河县| 陈巴尔虎旗| 顺平县| 安阳县| 琼中| 新竹县|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