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增城區(qū)仙村中學 馮立文 黃東娣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實施議題教學是高中各學科課程發(fā)展的途徑之一。這也是廣大教師深化課堂改革、優(yōu)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的有益嘗試。
“教學議題”就是“教學中討論的題目”。議題教學離不開議題(靈魂),少不了情境(載體),缺不得活動(關鍵)。高質量的議題是指引學生學習的航標與燈塔,能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開闊學生眼界,促進學生思維漫溯,實現(xiàn)學習過程的“欲罷不能”和學習結果的“啟智促思”。教師設置時不能簡單地問“元芳,你怎么了”,這種問法是基于事實的追問,沒有為“議”留下余地。如果教師能換個問法,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如“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你為什么這么看”。這種問法是基于價值和路徑的追問,需要的是高階思維,為“議”留下了充足的空間。議題教學的核心是“議”,俗稱“對話”,即通過言語上的“互動”推進“教育合一”。
1.學科性原則
好的議題要充分體現(xiàn)學科性,能很好或比較好地為學科教學服務,或顯性或隱性地包含學科內容,大張旗鼓地彰顯學科價值。因此,教學議題的選擇要建立在已有學科知識(或相關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使新知和舊知彼此交融,才能引導學生進行實質性的知識建構。
2.思辨性原則
好的議題應有開放性和思辨性。所謂開放性,指的是設置議題時要求不能太多,那樣會束縛學習者的心靈、扼殺他們的個性。所謂思辨性,指議題要有可“議”性,能引起觀點碰撞、思維交流,能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學習過程的快樂,收獲學習結果。沒有開放性,缺少思辨性,議題教學就又成“問題(不成功)”教學了。
3.展望性原則
好的議題應具有較強的展望性,能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進而初步評估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為什么可行,如何更好地推行。如果“不可行”,原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克服,怎樣克服。議題教學通過“議”將方案的評估方法逐漸滲透給學生,有力地提高學生評估方案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1.獨議:學生與問題之間的對話
所謂獨議,就是學生憑借舊知對新知進行個性化解讀和建構,這是一個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初就要樹立“四個意識”。一是問題意識,即學生要帶著問題來學習。二是關聯(lián)意識,即學生要理清知識的邏輯結構,懂得知識整合。三是遷移意識,即學生要具備學科思維能力,能運用學科知識描述復雜的現(xiàn)象、解決真實的問題。四是認同意識,即學生要相信教材中的知識,接受教材傳遞的思想。
2.群議: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
所謂群議,是指學習者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分享觀點,這是一個對話與交鋒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善于設置中心議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讓不同思想觀點在同一場域碰撞和交鋒。一是創(chuàng)造對話機會,將課堂話語權還給學生。二是結交對話伙伴,鼓勵學生在對話中互教互學。三是掌握對話技巧,對話雙方(或多方)學會思考,善于傾聽,勇于質疑,理性表達。四是擺正對話角色,教師作為對話組織者、參與者和控制者,除了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表達,還要適時給予反饋和調控。
3.后議:學生與自我的反思
所謂后議,是指學生對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這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如何促進學生反思,教師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提高反思的主動性,養(yǎng)成及時反思的習慣,主動捕捉學生學習中的想法、感悟或困惑。二是增強反思的系統(tǒng)性,既要反思不足之處,彌補不足,又要總結成功經(jīng)驗,發(fā)揚長處,并把實踐經(jīng)驗加以提煉和升華。三是實現(xiàn)反思的可視化,不讓反思僅僅停留于腦海,而要把所思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形成經(jīng)驗本或教訓集。四是強化反思的目的性,實現(xiàn)反思向行動策略轉變,形成“行動——反思——再行動”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