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 陳 妹
本教學設計選自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第四課時——行程問題。
1.利用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借助畫線形示意圖找等量關系,運用畫圖直觀分析、探究發(fā)現(xiàn),進而通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以現(xiàn)實生活為背景的行程問題。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及樹立方程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合實際,通過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1.教學重點:通過探究和交流,找到復雜問題中已知量和未知量間的數(shù)量關系。
2.教學難點:利用線形示意圖分析復雜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從而建立方程解決問題。
問題1:A、B兩地在同一直線上,且相距1000 m,甲、乙兩人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其中甲的速度是120 m/min,乙的速度是80 m/min。請你根據(jù)題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提出一個問題,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要求:畫出線形示意圖,寫出相等關系)
【師生活動】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分析,根據(jù)已知條件提出問題,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畫出線形示意圖。
學生動手畫圖,并深入體會圖中所隱含的等量關系。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和點撥。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情境出發(fā),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激發(fā)求知欲,創(chuàng)設良好開端。相遇和追及問題是行程類問題中的基本類型,學生根據(jù)已有的學習經驗可以提出這兩個基本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本環(huán)節(jié)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積極的心態(tài)下去學習和思考問題,感知列方程解一些實際問題的過程是一個“數(shù)學建?!钡倪^程,為后面建立數(shù)學模型奠定良好基礎。
問題2:A、B兩地在同一直線上,且相距1000 m,甲、乙兩人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其中甲的速度是120 m/min,乙的速度是80 m/min。改變題中的部分條件,編一個問題,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要求:說出“改變的條件”“提出的問題”,利用線形示意圖寫出相等關系)
【師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之后分組討論、畫圖分析,教師下組指導,最后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問題畫出的線形示意圖,并由學生點評。
【設計意圖】在前面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自己通過修改題目條件,提出更復雜的行程類問題,重點引導學生能通過線段示意圖找出圖中所隱含的等量關系,并且設出恰當?shù)奈粗獢?shù),用代數(shù)式把線段圖中各部分表示出來。再一次引導學生列方程解一些實際問題,是一個“數(shù)學建?!钡倪^程,這個過程常常需要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的相互轉換。
【師生活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動手畫線形示意圖,找等量關系,獨立完成。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設計意圖】在前面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學生可以獨立畫圖找等量關系,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學會將環(huán)型問題轉化為直線型問題,并通過線形示意圖找出各條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表示方法上的同異,滲透數(shù)學中的化歸原則,把追及問題化歸到相遇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中,并且從線段圖上找出所反映的普遍規(guī)律:解決行程問題時,大多利用同一個量的不同表示方法來找等量關系。
問題4:一隊學生去軍事訓練,途中通訊員有事,要從隊頭通知到隊尾,通訊員以10 千米/時的速度從隊頭至隊尾又返回,已知隊伍的行進速度為6 千米/時,若已知通訊員用了7.5 分鐘,則隊伍長為多少米?
【師生活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動手畫線形示意圖,找等量關系,獨立完成。 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深化學習內容,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探索出解題方法,老師對學生給予及時的指導和點撥。借助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告訴學生要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
首先,這節(jié)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放手讓學生大膽提出相遇和追及兩類基本問題,讓學生自己主動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參與程度較高,學習效果良好。
其次,行程問題中時間、方向、地點等的變化較多,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演示,這樣便于學生直觀、生動、形象地感受運動過程,輕松幫助他們分析題目中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教學中可多增加這一環(huán)節(jié)。
最后,在教材的處理上,并沒有完全按照書本例題的安排,而是設計了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實際教學中處理得比較粗糙,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