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道解物:莊子“庖丁解?!彼枷氡嬲?/h1>
2021-01-22 06:05蔡林波
關(guān)鍵詞:庖丁庖丁解牛莊子

蔡林波

對于《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解?!边@則著名寓言,古今詮解者可謂多矣,但問題依然存在:其一,在思想主題方面,“庖丁解?!贝_指“養(yǎng)生”,然郭象機械釋為“以刀可養(yǎng),故知生亦可養(yǎng)”,(1)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67頁。實不得其要領(lǐng);今論者則多強調(diào)養(yǎng)生非“養(yǎng)形”,而為“養(yǎng)性”“養(yǎng)心”或“養(yǎng)情”云云。(2)較集中的論述,參見陳少明:《“庖丁解?!鄙暾摗?,《哲學(xué)研究》2016年第11期,第60頁;高柏園:《論莊子養(yǎng)生觀》,《淡江人文社會學(xué)刊》第46期,2011年,第1-24頁。此類觀點,仍囿于“物觀”視角談個體心性技術(shù)之養(yǎng)生,亦非莊子本義。其二,在邏輯理路方面,相關(guān)論者普遍持“寄道于技”(3)古注家多主“寄道于技”說。郭象注:“言其因便施巧,直寄道于技”;林疑獨注:“庖丁自謂寄道之微妙于技之粗末。”參見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卷5,《道藏》第1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2、223頁。說,以為“把道看成技的內(nèi)在意義,完全合乎邏輯”,(4)陳少明:《“庖丁解?!鄙暾摗?,《哲學(xué)研究》2016年第11期,第55頁。“解牛當然要預(yù)設(shè)對牛之知,但這樣的知是實踐的,它是種技藝”,甚而主張把“道進乎技”改成“由技進于道”。(5)楊儒賓:《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十四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255、256頁。這其實是一種傳統(tǒng)性誤讀?!肚f子》中,道、技實質(zhì)呈截然對立關(guān)系——“技”是分裂“道”之根源,而“道”則是消弭“技”的力量。只不過,莊子借“三言”以“技”言“道”,把二者糾纏一體而難辨其意。而學(xué)界對“三言”的嚴重偏謬之見,實為造成誤讀“庖丁解?!钡闹匾?。其三,在文體修辭方面,古今論者太過忽視《莊子》隱喻結(jié)構(gòu)及深層內(nèi)涵,對文本大量隱晦意象一直未作精準、周密破解——這無疑是需大費周章的工作,然卻是準確解讀文本的關(guān)鍵。

筆者以為,欲準確揭示“庖丁解?!彼枷胍夂?,要在對文本進行更深度的解讀:首先,需對文本思想主題作出本質(zhì)性的澄清。今大多論者仍糾纏“養(yǎng)生”技術(shù)及對象之意義辨析,始終未能上升至“道”的高度來“觀”之。實質(zhì)上,莊子所論“養(yǎng)生”,是一個整體的政治生態(tài)倫理范疇,其指向的是養(yǎng)生天下萬物百姓,而非個體生命的保養(yǎng)技術(shù)實踐。其次,要深入剖析文本內(nèi)在的邏輯進路,尤要基于“三言”結(jié)構(gòu)來加以解析??梢哉f,《莊子·養(yǎng)生主》文本的思想論證邏輯,皆嵌置于“三言”框架之中。準確把握“三言”筆法及其思想內(nèi)涵,是為解讀“庖丁解?!标P(guān)鍵密鑰。再次,要對文本隱喻意象加以破解,厘清文句背后的思想意涵?!肚f子》文本之難讀,緣于通篇曲奧的隱喻書寫,而“庖丁解牛”——把內(nèi)在的“心齋坐忘”外置為一種“解牛”場景——尤為典型?;诖?,筆者擬就文本隱喻及修辭作出深入剖析,以準確揭示“庖丁解?!彪[微之義,最終澄清其整體思想邏輯及其意涵。

一、為何“解牛”——惠君之蔽

庖丁為何解牛?這是《莊子·養(yǎng)生主》文本思想得以展開的邏輯前提,而答案就藏在這句話里:“庖丁為文惠君解牛?!?6)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67頁。以下引《莊子》原文,僅在引文后標示篇名。這看似不經(jīng)意一句,卻涵括三個主要角色符號:庖丁、文惠君、牛;并交代了構(gòu)成事件及角色關(guān)系——庖丁是解牛者、牛是被解者,而文惠君是“命”庖丁來解牛的人。解讀文本時,人們往往關(guān)注庖丁和牛,文惠君則被視為“旁觀者”而少人問津。然而,文惠君這個角色恐怕沒這么簡單:(1)文惠君是牛的“主人”;(2)是文惠君“需要”解牛;(3)庖丁是“為”文惠君解牛。要之,“解牛”事件發(fā)生原因是:文惠君“有?!?,且需要“解牛”。于是,問題關(guān)鍵在于:文惠君為何“需要”解牛?要回答這個問題,須先來解一下“?!边@個“名”。

關(guān)于“?!钡挠髁x,古今論者多訓(xùn)為“事”或“物”——“牛喻世間之事,大而天下、國家,小而日用常行”,(7)釋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62頁?!吧w以牛為大物,故以宰國寓之于宰?!?。(8)鐘泰:《莊子發(fā)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7頁。此看似合乎情理,卻可能是背“道”而馳。因在莊子那里,用“技”或“術(shù)”應(yīng)事待物,恰恰是“有為”之表現(xiàn)。從字義看,“?!痹敬_為“物”之象,“牛為大物,天地之數(shù)起于牽牛,故物從?!?。(9)許慎撰、徐鉉注:《說文解字》第二上,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第2頁。然需注意的是,在“庖丁解牛”意象中,“?!蹦耸怯筛鞣N“有間”(大郤、大窾)和“物結(jié)”(肯綮、大軱)構(gòu)成的形名之物。在《莊子》中,“物”有兩種用法:一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二是指人為規(guī)定之形名,即“物謂之而然”(《齊物論》),是被人為造設(shè)“分”之而“成”的形名之物。從文本整體理脈看,文惠君所要解之“?!?,實則喻指的是形名之物,而非客觀事物。莊子認為,修道必須通過“心齋坐忘”即忘“物”(包括忘物、忘己、忘言)來達成。也就是說,修道者應(yīng)解除的對象,是涵括“物”“己”“言”的主體自身之“物”,而非外在客觀之“事物”。因而,文惠君“有?!保斨肝幕菥陨碛小靶蚊铩?。

實際上,文惠君這個“名”本身,已隱含此義?!肚f子》中,“文”往往喻指亂人本性的紋飾形名:“五色不亂,孰為文采”(《馬蹄》),“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駢拇》)?“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天地》);甚而“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齊物論》)。與此一致,文惠君之“文”,亦為亂人本性的“形名”及其造成的“有間”。那么,“惠君”何意?先秦文獻中,“惠”與“君”相連,乃指君主具有天道養(yǎng)民或養(yǎng)生愛民之德:“惟天惠民,惟辟奉天”,(10)孔安國:《尚書注疏》,影印《四庫全書》本,第54冊,第220頁?!叭豳|(zhì)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11)鄭玄:《禮記注疏》,影印《四庫全書》本,第115冊,第208頁?!捌漯B(yǎng)民也惠”;(12)朱熹:《論語集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第44頁。《詩·桑柔》更明確載:“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維至德順民之君,為百姓所瞻仰者”;(13)毛亨:《毛詩注疏》,影印《四庫全書》本,第69冊,第828頁?!盎菥?,順道之君也”。(14)屈萬里:《詩經(jīng)詮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第384頁。可見,先秦時的“惠君”一詞,乃專指具有順道養(yǎng)民精神的理想君主。是故,莊子擬“惠君”一名,并非指現(xiàn)實中的君主(梁惠王),(15)郭象、成玄英:《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67頁。而是指順道養(yǎng)民的“養(yǎng)生主”。只不過,“文惠君”多一個“文”字,“文”即“?!?,是為與形名有關(guān)聯(lián)的“惠君”或“養(yǎng)生主”。如此則明,文惠君為何需“解?!??這是因為,“文惠君”是被“形名之物”遮蔽著的“惠君”——“他”必須解除自身的“文”或“?!?,才能成為真正的“惠君”或“養(yǎng)生主”。于此,我們便回到開頭第一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那么,庖丁是誰?“他”當然不是什么廚師或屠夫。實質(zhì)上,“庖丁”就是惠君之“精神”及其擬人化符號。在此,“庖”有雙關(guān)義:一通“胞”,“庖丁,崔本作胞”,(16)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第二十六,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2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第90頁。象“子未成形”(17)許慎撰、徐鉉注:《說文解字》第九上,第6頁。的胞胎,亦為男女“藏精之所”,乃“精神之所舍也”。(18)張介賓:《景岳全書》,影印《四庫全書》本,第777冊,第219、595頁。故,莊子以“庖”(胞)喻惠君之“精神”,即惠君“自然”本體。二指“殺牲”,“胞人主掌宰割者也,胞與庖同”,(19)班固:《前漢書》,影印《四庫全書》本,第249冊,第314頁?!罢乒擦?、六獸、六禽,辨其名物”。(20)《周禮·天官》,鄭玄:《周禮注疏》,影印《四庫全書》本,第90冊,第73頁。故,莊子乃借“庖丁”喻作“解物”或“解形”者。何故?因“丁”本“言萬物之丁壯”,“夏時萬物皆丁實”,(21)許慎撰、徐鉉注:《說文解字》第十四下,第4頁。與“?!敝按笪铩绷x通,故“庖丁”一名,本即“解牛者”;然,“丁”為“庖丁”自身之名,則意味著:“庖丁”是解除自身之“名”者,即所謂“自解”或“懸解”(《大宗師》)者。如是可知,“庖丁解?!睂嵸|(zhì)是:文惠君假庖丁(精神)解自身之“?!被颉拔摹?形名)——“墮肢體、黜聰明”(《大宗師》)之心齋坐忘活動的隱喻: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養(yǎng)生主》)。

4(東南、巽)9(正南、離)2(西南、坤)3(正東、震)5(中、土)7(正西、兌)8(東北、艮)1(正北、坎)6(西北、乾)

觀此場景,論者概以為是對庖丁解牛技藝的審美描繪,乃“構(gòu)成一幅極為生動的、形象的藝術(shù)畫面”。(22)陳鼓應(yīng):《老莊新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第230頁。然在解讀過程中,筆者赫然發(fā)現(xiàn),庖丁解牛的身體姿勢和動作,隱藏著一幅動態(tài)《洛書》象數(shù)圖式:(23)《莊子》與《洛書》關(guān)系,顯見于《天運》“九洛之事”,褚伯秀以為“九洛即洛書九疇”。(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道藏》第15冊,第408頁)研究表明,“河圖、洛書大約從西周春秋之際,就在古代典籍中開始出現(xiàn),到戰(zhàn)國秦漢之際演說為盛”,“洛書之名,始見于戰(zhàn)國中晚期”。(朱楨:《河洛神話產(chǎn)生真相新探》,《齊魯學(xué)刊》1995年第6期,第28頁)筆者發(fā)現(xiàn):《莊子》所言“天道”,實質(zhì)上是對《洛書》象數(shù)的義理化表達。對此,容筆者另撰文詳論。“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24)徐岳撰、甄鸞注:《數(shù)述記遺注》,影印《四庫全書》本,第797冊,第168頁。圖式內(nèi)容,參見右圖:

《洛書》龜象口訣最早載于六世紀甄鸞《數(shù)術(shù)記遺注》,但其意象原型應(yīng)早已出現(xiàn)(口訣或因隱秘流傳而未見諸公開文獻):先秦文獻《尚書·顧命》《論語·子罕》《易·系辭上》《墨子·非攻下》《管子·小匡》以及《莊子·天運》等,皆明確載有河圖、洛書之語匯,惜未見具體內(nèi)容之闡述。(25)學(xué)界普遍認為,《洛書》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xiàn)。參見任密林:《河圖、洛書新探》(《西北師大學(xué)報》2013年第4期,第37-42頁),朱楨:《河洛神話產(chǎn)生真相新探》(《齊魯學(xué)刊》1995年第6期,第28-32頁),王卡:《河圖洛書探源》(《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第109-116頁)等。不過筆者發(fā)現(xiàn),《莊子》有關(guān)“天道”諸種意象及思想符號,率衍生于《洛書》象數(shù),且對《洛書》有著深刻之義理提煉。如是,《莊子》或為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闡釋《洛書》象數(shù)及思想的著作(對此,筆者將有系列論文詳述)。

因,庖丁解牛動作與《洛書》龜象布局結(jié)構(gòu),實可相互對應(yīng):(1)庖丁“手之所觸”指“左三右七”,合隨卦(兌震卦),象“君子以向晦入宴息”;(26)《象辭上》,李鼎祚:《周易集解》,影印《四庫全書》本,第7冊,第675頁。庖丁手觸牛,即“枝于手者”(《駢拇》),指庖丁為形名之物所蔽(文惠君),“道”寓于“物”之義。(2)“肩之所倚”指“二四為肩”,合升卦(坤巽卦),象“地中生木”;(27)《象辭下》,李鼎祚:《周易集解》,第754頁。庖丁肩倚牛,即“大塊載我以形”,“圣人將游于物”(《大宗師》),指庖丁欲解離自身所載之形物,“道”準備啟動運行。因“倚”含“游”義,(28)“奇”(倚)指洑水過河。竇文宇、竇勇:《漢字字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03頁。故“倚”表示庖丁“游于物”,是如“儻然立于四虛之道,倚于槁梧而吟”(《天運》)。(3)“足之所履”指“六八為足”,合大畜卦(艮乾卦),象“天在山中,大畜”;(29)《象辭上》,李鼎祚:《周易集解》,第698頁。庖丁足履之,乃“真人之息以踵”(《大宗師》),指庖丁蓄足精神之氣,而“道”將運行。(4)“膝之所踦”涵括“戴九履一”“五居中央”。“踦”指“一足也”,(30)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臺灣樂學(xué)書局,1999年,第103頁。喻“履一”“立一”;“膝”亦為一膝,其若“天之生使獨”(《養(yǎng)生主》),又,“膝”作為人體行動之關(guān)節(jié),表示庖丁行于“一”,亦即“若一志”(《人間世》)“道之所一”(《徐無鬼》)的運行狀態(tài)。莊子以“一足”喻行于“一”,即如《養(yǎng)生主》所指“天之生使獨(一)”,亦與《洛書》有關(guān)。《禹九策》曰:“有人蜀(獨)行,瞑畮莫夜;捕抵求道,唯神是禺。”(31)李零:《北大藏秦簡〈禹九策〉》,《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17年第5期,第50-51頁。值得注意的是,《洛書》所示“運轂正軸”為“坎離匡廓”,(32)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道藏》第20冊,第194頁。正是指由9-5-1構(gòu)成的“中軸”,亦即“道樞”與“環(huán)中”(《齊物論》)。因《洛書》9-5-1的上下結(jié)構(gòu),與“膝脛”類象:上部膝蓋為9即“天”;中部脛為5即“吾”;下部履為1即“踵”;又,“膝”恰為人體行走關(guān)節(jié)部位,乃可形象表征天道運軸。所以,“膝之所踦”是指:順天道自北(坎)向南(離)運行——天機自動,即生命自然生長之意象。故,《莊子》描述黃帝“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在宥》),陽子居“膝行而前”(《寓言》),“使民延頸舉踵”(《胠篋》)等,這里的“膝行”“舉踵”,皆是表征“天機”在發(fā)動——“機發(fā)于踵”(《應(yīng)帝王》)的喻像。

另,庖丁操刀的動作和聲音,亦隱含天道運行之義。庖丁奏刀之“奏”,象“雙手持禾麥奉獻給神祖嘗新”,亦蘊涵敬天奉道義,故“奏刀”本為“道”的行為表征;與此同時,“奏刀”亦指向“物解”之聲:騞然。“騞”,由“馬”加“砉”組成,砉指“石刀切割”或“動作迅速發(fā)出的聲音”,(33)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年,第772、771頁。似如馬迅疾奔跑之聲,“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乃以聲音喻“形名之物”被解之態(tài)。由此可見,不論從動作,還是聲音,“庖丁解?!苯噪[含天道運行之義。亦正因如此,庖丁“奏刀”才會“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養(yǎng)生主》)。簡言之,“庖丁解?!钡膱鼍懊枋?,確為天道運行或天機自動之圖景化表達。

然頗奇詭的是,讀者在“觀”解牛場景時,似乎只能見到“技”的表象:庖丁確若一名技藝高超的廚師在“炫技”,而“道”則被蔽鎖于“文字”罅隙中不得“觀”。然而,這正是莊子寓言修辭的深刻運用——“道”寓于“物”之中:文字表層義是“物”,遮隱著“道”之顯現(xiàn)。“寓言”不再是通常意義的修辭,而是成為文本本身的思想形式。如此,文本乃構(gòu)成一種嵌入性閱讀機制:要求讀者破解“文字”隱喻義,才能觸抵其真實義;于是,讀者的閱讀過程與文本思想目標契合一致——“解名”或“解物”。具言之,讀者一旦“進入”閱讀,則自身也須“嵌入”文本中,化身成“解牛者”(庖丁)并進行“解?!?解名),才能“觀”得隱蔽著的“道”。然而“不幸”的是,莊子對“庖丁解?!钡脑⒀悦枘。_乎極為“成功”——后世“觀眾”乃如“文惠君”一般,一直未從這場精彩表演中“見道”,而只是得以“見技”:“技蓋至此乎?”——技“蓋”住了“道”。如此,在文本閱讀意義上,庖丁“解?!钡娜蝿?wù)不僅沒完成,反倒使“觀眾”更深地陷入了“技”的遮蔽中。是以,庖丁必須進一步實施“解?!薄浴爸匮浴狈绞剑瑏斫獬拔幕菥钡拿灾?。

二、如何“解?!薄兰贾q

庖丁對“解?!边^程的敘述,其思想內(nèi)容為“道技之辯”,修辭上則表現(xiàn)為“重言”。莊子“重言”之思想邏輯,乃“以言止言”或“以辯止辯”,(34)“重言”修辭本質(zhì)是“言非言”,即以荃蹄之言來“止言”或“止辯”。實質(zhì)為思想話語上的“解牛”,意即解除“名言”或“形名”。

“庖丁釋刀對曰:‘臣好者道,進乎技矣’”(《養(yǎng)生主》)——此句是展開“道技之辯”的邏輯起點。在此,“釋刀”為雙關(guān)語。從表面語境看,“釋刀”指的是放下刀來,然其隱義為:對“刀”或“奏刀”進行“釋解”——棄離技術(shù)之“刀”,而進向“道”及其精神之“刀”。因,庖丁所發(fā)之“言”,就是圍繞“刀”作道、技之辯;而“對曰”一詞,則暗示庖丁開始著手“重言”辨析。對此,相關(guān)論者因不明“重言”修辭本質(zhì),往往陷入“由技進道”的思路:“進,以終極而言,為技體現(xiàn)于道,道體現(xiàn)于技;以過程而言,則相互促成,技進一層,道進一層,或道進一層,技進一層。”(35)張文江:《〈莊子·養(yǎng)生主〉析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5頁。此言頗謬。因,庖丁“重言”辨析的目的,恰恰是分辨“道”與“技”的本質(zhì)區(qū)別,并以“道”對“技”進行消解。這里的“進”,當訓(xùn)為去“彼”就“此”之義(36)相同句式,見《春秋公羊傳注疏》:“漸進也,去惡就善曰進?!惫蚋撸骸洞呵锕騻髯⑹琛?,影印《四庫全書》本,1982年,第145冊,第22頁?!ㄟ^“重言”對“技”加以祛離,轉(zhuǎn)而“進”向“道”及其精神。

(一)“見?!敝q

以下句段,庖丁似乎在敘述他學(xué)習(xí)“解?!钡倪M程: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養(yǎng)生主》)?

論者多以之為“由技進道”的充分依據(jù):“技之所為進乎道者,在此”;(37)鐘泰:《莊子發(fā)微》,第68頁。“依然是對其操刀經(jīng)驗的真切描述”。(38)陳少明:《“庖丁解?!鄙暾摗?,《哲學(xué)研究》2016年第11期,第55頁。然此段話實為“假技言道”——“技”恰恰是遮蔽“道”的喻體表象。前已揭,“?!笔氢叶 白陨碇铩?,故“見?!睂崬椤耙?現(xiàn))物”,意即“物”顯現(xiàn)于自身之存在。因而,庖丁這里所發(fā)之“言”,實質(zhì)上也是依《洛書》來以道解物的過程,是為“重言”界面之“解?!?。是以,這段話的真正隱義為:

第一句“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保褐傅氖恰扳叶 睘椤拔铩彼诒?,顯現(xiàn)為“物”之自我存在。故,此句應(yīng)譯作:起初,我(庖丁)全然為“物”所蔽,乃充滿“形名物結(jié)”的存在者。這時,庖丁自身乃顯現(xiàn)為“文惠君”——處于“全?!奔礊椤拔铩彼蔚拇嬖跔顟B(tài)。這正是庖丁之所以要“為”文惠君“解牛”的前提原因。

第二句“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指庖丁開始進入“解?!睜顟B(tài)?!拔磭L見全牛”,指庖丁不再是全然之“物”,而處于“物解”或“形解”的中間過程。其意象符號,則是如《莊子》描繪的各種“畸人”——肢體間離的“介者”、形體不全的“支離疏”,以及被刖足的“兀者”等,皆為“未嘗見(現(xiàn))全牛”者,是為“墮肢體”的隱喻形象。

句中的“三年”,并非具體時間,而是取象《洛書》“左三”,對應(yīng)庖丁“手之所觸”即開始解牛的動作?!白笕蔽弧罢鹭浴?,震為雷,動物之氣也。(39)李鼎祚:《周易集解》,第769頁。庖丁奏刀發(fā)出“騞然”之聲,乃象發(fā)出迅疾、撕裂的雷震聲。又,“震”“雷”象“諸侯出教令,能警戒國內(nèi)”,其時君主祭宗廟社稷,乃“匕牲體薦”——把牛牲置于俎案上,由祭主(君主)持匕切割成兩半,遂“享則半解其體而薦之”。(40)左丘明:《春秋左傳注疏》,影印《四庫全書》本,第143冊,第521頁。莊子應(yīng)是把“體薦”加以心齋化,演繹成“未嘗見全牛”的形解隱喻。

第三句“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此喻“庖丁”將完成“解物(牛)”,趨近“道”的存在狀態(tài)。所謂“神遇”“神欲行”,即“神”將“行”“動”;“不以目視”“官止”,則為“不見?!?,暗示“物”行將消解。故,此句指“庖丁”已趨近于“道”。

“方今之時”,亦非具體時間,而是取象《洛書》“肩二”,對應(yīng)庖丁“肩之所倚”游于物的動作?!凹缍?,位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41)《彖傳》,李鼎祚:《周易集解》,第624頁?!胺健毕蟆暗亍保敖瘛睘椤翱诤镄巍被颉伴]口不出氣”,(42)裘錫圭:《說字小記》,《北京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8年第2期,第14、15頁。故“方今”對應(yīng)坤卦?!袄ぁ庇小澳隧槼刑臁?,“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43)《彖傳》,李鼎祚:《周易集解》,第624頁。義,莊子以之喻庖丁依道解物,行將復(fù)歸“神欲行”的存在狀態(tài)。

第四句“依乎天理,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表面上為順牛之腠理以“分”之,實指庖丁擺脫了“物”的束縛,全然以“神”的狀態(tài)存在和運行。這里的“批大郤,導(dǎo)大窾”,是對祛除形名之“分”的隱喻:“郤”“窾”是“分”或“間”的意象,(44)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68頁?!翱萧臁薄按筝L”則是“物”或“物結(jié)”的象征。庖丁“游刃”其中,并非技術(shù)化的“分解”,而是在彌合“物”之“分”以“合”于“道”(稍后詳述)。

故,句中“天理”“固然”不應(yīng)釋為牛之“腠理”,(45)王叔岷:《莊子校詮》,第106頁。其為取象《洛書》中軸9-5-1,指“黃道”或“天道”?!耙篮跆炖怼薄耙蚱涔倘弧?,對應(yīng)庖丁“膝之所踦”,也就是“膝行”于天道,順天道而行。如此,庖丁則行于“一”,復(fù)歸“道”之存在狀態(tài)。

按上可知,庖丁所發(fā)之“言”,表面似為敘述“由技進道”的過程,實則卻是對自身“心齋坐忘”活動的描述。需注意的是,庖丁解牛的路徑乃為:從“物”回到“三”(震),“三”回到“二”(坤),“二”最終回到“一”(道)——此正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6)《老子》四十二章,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年,第233頁。的逆反,系“反其真”之過程。

(二)“刀刃”之辯

“刀刃”之辯,是文本對道、技之本質(zhì)區(qū)別最直截、深刻的揭示: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養(yǎng)生主》)。

對“刀”的喻義,古代注家有諸多啟發(fā)性的看法:“刀喻本性”(47)釋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第62頁。“刀刃喻心息”(48)徐海?。骸短鞓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97頁。等,然未見縝密邏輯分析。文本中,庖丁比較了兩種“刀”:一是良庖、族庖的“刀”;二是庖丁自己的“刀”。良庖和族庖的“刀”無疑是“物”“技”之刀,因為“刀”的存在本質(zhì)即“刃”與“鋒利”,其功能是“分”“割”。良庖的“刀”是“割”,族庖的“刀”是“折”;相較而言,族庖的刀更為“鋒利”,(49)《說文·部》:“族,矢鏠(鋒)也?!笔且?,族庖的刀代表鋒利本身。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段注》,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30頁。造成的傷害也更大。在此,莊子乃以“刀”喻“形名”造成“有間”,致使人們失去本性:“與物相刃相靡”而“損乎其真”(《齊物論》);“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天地》)。

然而,庖丁的“刀”卻與眾不同:它是“無厚”的。從技術(shù)角度看,刀的刃越薄則越鋒利,“無厚”即刀刃薄到“無”的程度,是為最“鋒利”的“刀”;但是,刀刃薄至于“無”,即“無-刃”,本質(zhì)上又是對“刃”與“鋒利”的否定。如此,庖丁之“刀”,仿若一把最為“鋒利”然又祛除了“鋒利”的“刀”——最為“鋒利”,是指其“刃”薄至于“無”,具有無堅不摧的終極力量;祛除“鋒利”,則指其“刃”本質(zhì)上否定了“分割”,而指向與之相反的功能屬性。由此,庖丁之“刀”的本質(zhì)功能,就不再是“分解”,而是生成一種“合解”的機制——當庖丁“奏刀”解牛時,不是要把“牛”分割、分解開來,反倒是要把“牛”的“分”或“有間”(大郤、大窾)融合起來。換言之,庖丁所解之“?!?,其“軀體”并沒有被解離,反而是其內(nèi)部的“大郤”“大窾”(“有間”)被合解、消弭掉了。此即“以無厚入有間”的本義。

在此,“牛”的“窾郤”或“有間”,乃象征“形名”及其造成的“分”,是為“物”及死亡本體意象符號。在莊子那里,“形名”正是造成生命“物化”及“死亡”的本體根源。換言之,庖丁所解之“?!?,實則是由“窾郤”“有間”架構(gòu)而成的“死亡”物象。因此,庖丁的“刀”必須以“游刃”方式運行,其思想機理在于:“刀”作為精神,游于“物”之“有間”,其“刃”則發(fā)揮合解、消弭“有間”之功能,最后達至“與齊俱入,與汩偕出”(《達生》)的“無間”(《天地》)境界。因而,“游刃”是指:庖丁之神氣(精神)游于“有間”,“殺”掉“窾郤”或“有間”本身,從而“合解”掉“物”之“分”——此所謂“合解”,不只是“無分別之解”,(50)Mollgaard,Eske,An introduction to Daoist Thought:action,language,and ethics in Zhuangzi,London:Routledge,2007,p.51.更是一種祛除“分解”的精神活動機制。因此,“游刃”與“刀割”正相反對:前者是“殺-死”(“殺-分”)而“養(yǎng)-生”;后者則是“殺-生”(“分-割”)而“害-命”。故,“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一句,乃喻指庖丁在消弭形名“有間”過程中,使自身獲致精神充盈、與道合一的生命本真存在狀態(tài):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憶。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讓王》)。

在此,“余”即庖丁之“我”,亦即“天道”及其“精神”?!爸唷奔矗褐馈⒆灾?,或知一、履一。依《洛書》象數(shù)而言,“履一”(坎一)是為生命本根,象“機發(fā)于踵”(《應(yīng)帝王》);其數(shù)為“一”,即“吾且不足前,后有余,吉”。(51)李零:《北大藏秦簡〈禹九策〉》,《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17年第5期,第44頁。需注意,庖丁說的“余地”,乃指“天地”:余謂余數(shù),乃天數(shù)、奇數(shù)、陽數(shù);地謂地數(shù),乃偶數(shù)、陰數(shù);二者合之,即為“天地”。故,“游刃必有余地”講的是:庖丁(惠君)以“一”統(tǒng)絡(luò)天地陰陽之數(shù),實即“以道蒞天下”(《在宥》)之義。

因此,在深層隱喻上,“游刃”并非是尋找什么“生活的縫隙”;(52)王博:《莊子哲學(xu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53頁。恰恰相反,它是要消弭掉“縫隙”,而指向黜形名、尚無為的政治倫理實踐。庖丁反復(fù)強調(diào)“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這里的“十九年”,亦非具體時間,而是取《洛書》“黃道”之數(shù),(53)有觀點認為,“十九之數(shù)字是借助歷法周期之數(shù),以表達其體道思想”。陳赟:《論庖丁解牛》,《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2012年第4期,第126頁。對應(yīng)“膝之所踦”:(1)戴九履一,為9+1=10。(2)吾(五)在中央,即“南面而君天下”(《德充符》),面向9(南)。故,“十九年”(10+9)指的是:以道(10)蒞天下(9)。此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在宥》)意義一致,皆指“九洛之事,治成德備,臨照下土,天下戴之”(《天運》)。而“新發(fā)于硎”的“硎”字,通“坑穴”,(54)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第1209頁。乃象《洛書》“坎一”(正北,為“踵息”之地),意指“履一”或“機發(fā)于踵”(《應(yīng)帝王》)。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指:庖丁(惠君)以道蒞天下,機發(fā)于踵,使“道”之精神得以不斷日新,從而養(yǎng)生天下萬物百姓,讓他們生生不息?!八鈹?shù)千牛矣”一句,則暗示:庖丁通過解自身之“?!?,使“惠君”得以顯現(xiàn),同時亦讓天下及民眾“無?!?55)句中“數(shù)千?!?,“千”當指“千里”。先秦時,“千里”指“王畿”或“九州”建地,泛指“天下”:“方千里曰王畿”(《周禮·夏官》)。鄭玄:《周禮注疏》,影印《四庫全書》本,第90冊,第606頁?!巴鯚o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

按上,庖丁對解?!斑^程”所作敘述,實為“重言”修辭之運用——假技言道、以道祛技。(56)這里的“技”,亦非日常意義的技術(shù)或技藝,而指人為造立形名的工具手段。對此,容筆者另撰文詳述。庖丁的言說表面上是一種“技”的敘事,然只是一種形名喻體形式;其指向?qū)ο?,實則為“道”本身及其精神之運作。尤需注意的是,在重言之辯中,道與技之間,呈現(xiàn)為一種鏡像反襯關(guān)系,即如“言辯”雙方彼此分離和對立,然后通過“殺分”“合解”,解除“形名”而“止辯”。以此觀之,即知:庖丁解牛決非“技”的操演,而恰恰是“道”對“技”的全然消解。其實,庖丁的“發(fā)言”本身,就是“解?!?,甚而是更本質(zhì)的“解?!薄浴把詿o言”即“重言”方式,來“止言”“止辯”。

三、何謂“養(yǎng)生”——道以藏顯

文本最后部分,系以“卮言”(57)“卮言”本質(zhì)系“忘物”“顯道”,即“卮言日出”(《寓言》)。容筆者另撰文論述。對解牛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和結(jié)果,進行一番曲晦又顯直的描述。先來看“解?!钡耐瓿刹襟E: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養(yǎng)生主》)。

此段文句,實質(zhì)是對“心齋”的場景化描寫?!懊恐劣谧濉保白濉蹦俗睢颁h利”的形名欲望與最“雜擾”(58)莊子以“雜”喻“物”之“不一”: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人間世》)。的物結(jié)纏縛——其對應(yīng)《洛書》數(shù)八,為艮卦,“為止”“為拘”;(59)李鼎祚:《周易集解》,第881頁?!队砭挪摺返诎瞬咧浮按蠼Y(jié)”(物結(jié)),“此可甚也,此可蟬(憚)也”。(60)李零:《北大藏秦簡〈禹九策〉》,《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17年第5期,第49頁。因,庖丁“至于族”,指面對自我最“利害”的物欲纏縛,故“難為”。在此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庖丁小心翼翼地“動刀甚微”,實為對“齋”本身的喻像描寫:“齋”的本質(zhì)不僅在于“戒潔”,(61)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段注》,第3頁。更指“隱”于齋室神禱(62)《莊子》多以“隱”描述“齋”——南郭子綦隱機而坐(《齊物論》)、支離疏頤隱于齊(《人間世》)、公子牟隱機大息(《秋水》)、神農(nóng)隱幾(《知北游》)等,皆為“齋”的喻像。——象征生命回歸自我之精神本體存在,“神將來舍”“道將為汝居”(《知北游》)。因,“微”本指“隱行”“隱匿行蹤”,(63)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第1622頁。所以“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一句,乃像庖丁“隱”于自身精神之舍(“胞”)中,呈現(xiàn)“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知北游》)的狀態(tài)。庖丁“隱”于“神”,則其“形”(“?!?便將自行“消隱”:謋然已解,如土委地。這里的“謋”字,被拆解開為“言-桀”,喻指“形名(言)”被桀解;“如土委地”,則正像“墮”字,乃指“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大宗師》)。

要把握“心齋”的思想底蘊,關(guān)鍵還在于“牛不知其死”(64)通行本缺,文如海、劉得一本有“牛不知其死也”?!兜啦亍返?5冊,第902頁。——此句意味深致。前已揭,在莊子那里,“死”本質(zhì)上是形名之“分”和“有間”造成的“物化”事件——即如“渾沌”被鑿刻“七竅”,因“有間”而“死”(《應(yīng)帝王》)。然“?!弊鳛樾蚊八劳觥北倔w,竟不知其“死”!這實則意味著,“死”在“知”的畛域已被徹底祛除。

回頭來看,庖丁操“無厚之刀”要解除之對象,正是牛之“有間”——“死”之形名本體。換言之,庖丁解牛不是“殺-生”,而是在“殺-死”,即把“死亡”及造成死亡的本體根源——形名之“有間”——徹底消解。因此,庖丁“解?!辈⒉皇且指?、分解“?!?,反倒是要使作為死亡本體的“?!鲍@致“生”。也就是說,庖丁不能以“分解”的方式來“解?!薄驗槿绱耍瑒t正好順應(yīng)“?!敝劳霰拘裕炊鴷尅芭!备印岸选?,意即使“死亡本體”力量更加強大;因而,他只能以“合解”(游刃)的方式,來消弭其“有間”(窾郤)及其本性,使之獲致“生”——“牛”一旦獲致“生”,則意味著“?!闭娴乃懒耍饧础八劳觥北旧硭懒?。如此,獲致“生”的“?!北阋巡辉偈恰芭!?,而是成為“不知死”的存在——“道”及其精神本身。其結(jié)果,“牛”(亦即“庖丁”)乃從“物”之存在,還原成為“自然”之存在。這意味著:庖丁(亦即“文惠君”)已“離形去知”而“不知死”——“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大宗師》)。如此,“死”在“知”的畛域被徹底驅(qū)逐;同時,“死”的發(fā)生事件亦消遁無跡: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是謂照曠(《天地》)。

“?!北唤庵?,“庖丁”已然“無丁(牛)”,乃以“真”的純粹狀態(tài)而存在,成為“真人”;而其政治人格身份,亦變成去掉“文”的“真”的“惠君”——“真君”或“真宰”(《齊物論》)?!罢妗奔础暗馈敝拘裕私獬诵蚊蔚谋菊娲嬖跔顟B(tài)。與此相應(yīng),在文體修辭上,莊子遂以“卮言”來表達——“刀”驅(qū)散了“物”之黑夜霧障,寓于其中的“道”則如日出一般,自行顯明出來: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養(yǎng)生主》)。(筆者按:“滿志”“善刀”為互文,故當連為一句)

此句一般被譯成:“(庖丁)提刀而立,顧盼自豪,得意揚揚,躊躇滿志,于是將刀拭凈藏起來,而不肯輕用其鋒,”(65)張默生:《莊子心釋》,濟南:齊魯出版社,1993年,第138頁。乃未觸其深蘊。其實,這是一幅“惠君”(庖丁)以道蒞天下、無為為之的隱喻畫面:

(1)“提刀而立”:喻像“庖丁”神氣貫通督脈或黃道(《洛書》中軸9-5-1),處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天下》)的存在狀態(tài),如“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田子方》)“塊然獨以其形立”(《應(yīng)帝王》)之形象。因,“提刀而立”即“膝之所踦”(立于一)的完成形態(tài):生命主體以“道”及其精神為存在本質(zhì),不再為“物”所蔽。于是,“道”之精神被樹建于生命自身,主體便進入“無物”之域——“無何有之鄉(xiāng)”,“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逍遙游》)的生命境界。

(2)“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指向“無為為之”的實踐形態(tài)?!八念櫋薄败P躇”,像嬰兒行步搖晃的樣子,四處環(huán)顧、盤桓徜徉,指生命處于“無為”本真狀態(tài);亦象來回往復(fù)的天道軌轍,處于復(fù)返自身的“道之動”狀態(tài);在政治倫理涵義上,乃指“庖丁”作為“惠君”,以“道”臨蒞天下,行“無為”之治,即“圣人躊躇以興事”(《外物》)。

(3)“滿志善刀而藏之”:指庖丁達至“神全”“無隙”狀態(tài)?!皾M志”不能簡單訓(xùn)為心滿意足,而是指“氣整沖至,精神篤之,志也”,(66)張君房:《云笈七簽》卷87,《道藏》第22冊,第610頁。亦即“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達生》) 的精氣充盈存在狀態(tài)?!吧频丁薄皾M志”實為互文。在莊子那里,“善”指“善養(yǎng)生”(《達生》),系順道惠民的養(yǎng)生善德;而“不善”,則是把“澤雉”畜乎樊中(《養(yǎng)生主》)、囚系生命的有為之為。按《禹九策》之九:“有福將來,唯善與恙(祥),”(67)李零:《北大藏秦簡〈禹九策〉》,《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17年第5期,第50頁。亦指養(yǎng)生之善。因“善刀”即“善”之精神,亦即“道”之養(yǎng)生精神。故,“滿志善刀”是指庖丁充滿順道惠民、養(yǎng)生天下之精神,乃如“干越之劍者”一樣,“精神四達并流”而“化育萬物”(《刻意》)。

那么,“善刀”何以要“藏之”?這是因為,“善刀”作為“道”之精神,其存在和顯現(xiàn)方式,不能再付諸“技”或“物”;否則,它又將遮蔽自身。庖丁借“刀”而顯現(xiàn),實因其蔽于“物”所致;而把“善刀”藏起來,則為“道”最終擺脫“物”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墒?,如果舍棄了“善刀”的形式,“道”又如何顯現(xiàn)自身呢?實際情形是,“道”只能通過對“形式”(形名)本身的否定來顯身。如此,“藏”便必然是“道”的“自然”顯現(xiàn)和運作方式。換言之,道之“藏”,就是道之“顯”;如以“顯”為“顯”,則復(fù)為“物”所蔽。然而,道之“藏”與物之“藏”,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

藏小大有宜,猶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大宗師》)。

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圣人藏乎是(《庚桑楚》)。

物之“藏”是小大之藏,因其只能藏于形名之有;而道之“藏”,則是無有之藏,因其自身是“無有”,藏于自身乃藏之于無。因而道之“藏”,其實是“無藏”——無物可藏,藏之于無。然而“道”為“天之道”,其“藏”之于無,即“藏天下于天下”(《大宗師》)。如此,“道”之精神乃“開天之天”(《達生》),最終“顯現(xiàn)”為天下之“自然”。此一“顯現(xiàn)”不是“物”的外在顯現(xiàn),而是“藏”之于天下之內(nèi)的“顯明”:“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刻意》)因而,“善刀”藏之于天下,不是要見之于外,而是要照之于內(nèi)——“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則陽》),并最終讓“百姓皆謂:我自然”。(68)《老子》十七章,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第141頁?;氐解叶 疤岬抖ⅰ碑嬅妫瑒t應(yīng)作如是觀:

他抱神以靜,仿若一株無形大樹,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以“道”蒞天下;他猶如天真的嬰兒,茫然四顧、彷徨徜徉——以無為為天下;他宛若日月之明,神氣充盈,精神四達并流——施之于天下萬物百姓,讓他們自生自長、生生不息。

從“三言”修辭看,“道”以“藏”顯,實為“卮言”之體現(xiàn):“藏”,一方面把“刀”之名予以消隱;另一方面,又使“善”之精神內(nèi)在地“顯明”出來。因而,道之“精神”被賦予“善”的本性規(guī)定,遂成為形上、獨立之倫理實體,其思想實踐機理在于:以“無為”養(yǎng)生天下萬物百姓,讓他們保持自然天性,生生不息。要言之,庖丁操刀解牛的“表演”,實質(zhì)為“道”之生命本體的自我顯現(xiàn)。是以,假扮成“文惠君”的庖丁,最后仍不忘加上旁白:“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養(yǎng)生主》)這是在提醒仍為物所蔽的“觀眾”們:吾之所演者——道也,非技矣!

四、結(jié) 語

對于“庖丁解牛”這一譬喻,歷代方家所論豐贍,卻歧義紛出。究其原因,除了文本滿篇邃密隱喻外,更在于“解?!毕祵π凝S坐忘的外景化描寫——把這一復(fù)雜、深致的內(nèi)在精神活動,轉(zhuǎn)化成一種生動、形象的外部實景來表達,本身就決定了文本固有的深邃、曲晦之思想隱喻性質(zhì):

一者,莊子所描述的“庖丁解?!眻鼍?,實則是基于《洛書》象數(shù)結(jié)構(gòu)的“天道”思想圖式之表達。文本以高度藝術(shù)化和縝密邏輯性的文體修辭,對《洛書》象數(shù)及其思想內(nèi)容進行了精致的意象化描摹——從中可見,莊子所服膺和追求的思想目標,實質(zhì)上是“河岀圖,洛出書,圣人則之”(69)《系辭上》,俞琰:《周易集說》,影印《四庫全書》本,第21冊,310頁。的“天道”。

二者,莊子的文體書寫,巧妙內(nèi)嵌著“三言”的修辭結(jié)構(gòu)。“庖丁解?!蹦艘浴暗丁睘楦[,構(gòu)成“三言”進階:“奏刀”是被“物”遮蔽著的“道”(寓言);“游刃”(無厚之刀)是“道”對“物”的“合解”機制(重言);而“善刀”則是“道”之精神本性的顯現(xiàn)和運作(卮言)。就其思想邏輯看,“三言”本身實質(zhì)上就是“解牛”。

最后要強調(diào)的是,“庖丁解?!彼枷胫黝}確為“養(yǎng)生”,但絕非個體技術(shù)化的養(yǎng)形,亦非個體精神化的養(yǎng)性或養(yǎng)情,而是指向政治倫理意義的養(yǎng)生天下萬物。因而,“庖丁解?!睂嵸|(zhì)是文惠君解除“文”而成為“惠君”的精神活動歷程。不過,照莊子“三言”邏輯,“惠君”及“善刀”之名也應(yīng)“藏之”“忘之”。因為只要“名”存在,就意味著“道”必為“物”所蔽。換言之,只有“道”及其精神本身,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主”。

猜你喜歡
庖丁庖丁解牛莊子
當庖丁遇到犟牛
對《庖丁解牛》一文幾處細節(jié)的解讀
涵養(yǎng)“庖丁”之勁——養(yǎng)的是苦干實干的狠勁鉆勁
灶王爺秀逗記(八)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視閾下的“解牛之美”
《莊子說》(二十二)
從《庖丁解牛》看當代職業(yè)教育的技與道
《莊子說》(二十)
庖丁解牛:牛和馬的較量
《莊子說》(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