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智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障兒童與普通健全兒童具有同等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培智數(shù)學在培智教育中是一門具有很強實用性的基礎課程,然而,智障兒童的特殊性決定了培智數(shù)學教學的內容、手段、方式方法等有別于普通數(shù)學教學,對于培智兒童來說,這門課程應更注重生活化。因此,我們將這門課程命名為生活數(shù)學。生活數(shù)學的教學應從生活出發(f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在當前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背景下,生活化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和認可。生活數(shù)學生活化即在數(shù)學教學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切入點,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數(shù)學知識具體化、生活化、游戲化。文章結合培智學校新課改理念,從智障兒童學習數(shù)學的障礙特點出發(fā),提供教學案例,提出生活數(shù)學必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觀點。
關鍵詞:智障兒童;數(shù)學思維;新課程改革;情境教育;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3-0043-03
作者簡介:陸林梅(1988.11—),女,江蘇南通人,江蘇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培智數(shù)學。
智障兒童,通常是指智商(IQ)水平整體低于七十的兒童。智力障礙形成的原因非常復雜,智障人員的分類也很繁多。“智障兒童的出現(xiàn)率從全球范圍看,多數(shù)國家在1%~3%之間,與正常兒童相比,所占比重很小。而從病源學來看,其已發(fā)現(xiàn)的成因就有270種之多,這就出現(xiàn)為數(shù)不多的學生個體差異極大的現(xiàn)象。我們曾經總是過度地關注智障學生的智商數(shù)值(IQ),依次把他們分為輕度智力障礙、中度智力障礙、重度智力障礙、極重度智力障礙?!?/p>
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特殊教育得到了大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培智學校承擔起了接納智障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重任。智障兒童的入學率有了明顯的提升。在培智教育大發(fā)展的背景下,筆者有幸走進培智學校,成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
智障兒童,尤其是重度智障兒童,認知缺陷明顯。從數(shù)學學習的角度來看,智障兒童最為明顯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難以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課堂參與度很低,注意力難以集中。
2007年初,國家頒布了新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在課程設置層面,將培智學校與普通小學作了區(qū)分,根據(jù)智障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注重智障兒童的潛能開發(fā)、缺陷補償。2016年,教育部發(fā)布《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shù)學課程標準》,為培智學校的數(shù)學教學進一步明確方向。筆者認為,培智學校的生活數(shù)學教學應該著重把握“生活”這一領域,精心組織游戲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yǎng)智障兒童從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能力,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強調日常生活是對人生動、形象、有效的教育,人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學到的東西是最多的、最真實的,教育根植于生活才有生命力,才能成長。針對智障兒童開展的教育尤其要重視生活化,這既是一種教學法,也是一種教育意識。
面對新的教學挑戰(zhàn),筆者與筆者的同事,共同嘗試從生活化的角度探索并構建生活化的培智數(shù)學課堂。
一、生活數(shù)學教學問題生活化
數(shù)學是一門相對比較抽象的學科,對于智障兒童來講,其抽象性尤其明顯。大多數(shù)智障兒童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不是很大,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點的傳授,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也沒有結合學生的興趣。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很多教師在理念上也有了一些改變,教師會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問題情境來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比如,在教學“認識分數(shù)”這部分知識時,教師首先通過實際事例,讓學生了解最基礎的概念,如教師可以拿出幾個橘子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然后讓學生再數(shù)數(shù)班上共有幾位同學(教師拿的橘子的數(shù)量與上學生的人數(shù)一致),再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將橘子平均分給每位同學,得出結論是一人一個。在這個實際操作情境下,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搞清楚“平均分”這一基礎概念。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拿出一個比薩,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將橘子一人一個平均分了,現(xiàn)在,老師只有一個比薩,我們如何分才能每個人分得的一樣多呢?”這里,教師也可以嘗試讓學生動手切,學生可能切得并不是一樣多(有的大有的?。?。此時,教師再引導大家看看,大家吃到的比薩是不是一樣多,大家分比薩,有沒有平均分。然后,教師再拿出另一個同樣大小的比薩,引導學生將它平均分,這樣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就幫助學生一步一步弄明白“平均分”這一知識點,為引入分數(shù)概念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幫助智障兒童更容易認識分數(shù)。教師通過設計這樣的生活問題,讓數(shù)學在生活中呈現(xiàn),便于激發(fā)智障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培智生活數(shù)學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生活數(shù)學教學內容生活化
很多培智學校的教材內容非常精簡,素材選擇范圍非常狹隘,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難免會照本宣科,認為智障兒童不能接受太多新的東西。教師往往會將一個知識點講上很多遍,最終學生還是處于懵的狀態(tài),過了一段時間就把這個知識點徹底忘記了,比如,在教學“統(tǒng)計”這部分知識時,教材上出現(xiàn)了一組圖表: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走勢圖。
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國民收入這樣的概念,非常難以理解,離學生生活也比較遠。我們作為從事培智教育的教師,就應該在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改造和利用。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一些調整,如筆者在教授這課時選擇了過去一個月的天氣情況(見圖1),出現(xiàn)了三種天氣:晴天、陰天、雨天。
首先,學生對天氣是非常熟悉的,這樣就為接下來的統(tǒng)計教學提供了條件。其次,教師再讓學生找出這個月里有幾種天氣情況,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最后,讓學生再數(shù)一數(shù)各種天氣在這個月里有幾天(這就非常簡單了)。顯然,教師對教材進行適當改造,選擇更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料,更能夠幫助培智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
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再出示一組學生大課間活動的照片。由于是學生自己參與的活動,看到的是自己與熟悉的同伴,學生的活動興趣被最大限度激發(fā)。教師就根據(jù)他們的興趣提問:“你們看看,你們在大課間的時候都做了哪些體育運動呀?”這時候,學生的手都舉得高高的,有的說玩球,有的說跳繩,還有三人玩丟沙包……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了初步的統(tǒng)計。教師通過這兩個教學例子就將“統(tǒng)計”這個概念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了學生的心里。教師最后再告訴學生,原來這就是在統(tǒng)計?!敖y(tǒng)計”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知識點,它是如此簡單。
三、生活數(shù)學教學教具生活化
數(shù)學是一門抽象性、嚴密性、邏輯性強的學科,普通兒童到了一定年齡,思維就開始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逐漸形成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智障兒童的思維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保持具體、直觀,概括能力非常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智障學生的這個特點,如果單調地將數(shù)字等抽象數(shù)學符號硬“塞”給智障兒童,就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對他們掌握這部分知識起不到積極的作用,讓他們在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是非常困難的。這時,教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生活數(shù)學的教學中,我們要嘗試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并且與他們認知儲備相關聯(lián)的實物教具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有效幫助智障學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教師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從生活中尋找學生熟悉的實物教具,然后將其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會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效。
例如,教師在低年級教學“0的認識”時,“0”代表的是沒有,通常會播放一個“小兔子吃蘿卜”的視頻,但由于智障兒童缺乏想象能力,所以,他們通常不能準確地理解“全部吃掉之后”是什么概念。所以在教學中,筆者要為學生準備一些實物,如餅干、糖塊、花生粒等食品。
師:老師這里有3塊糖(老師將糖果分給小朋友吃,三個小朋友很快吃完了)。
師:現(xiàn)在看看,老師這里還有沒有糖塊了?
生:沒有了。
師:沒有了,我們就用“0”來表示。
再用花生粒、餅干等進行強化,這樣,學生漸漸就會明白“0”這個數(shù)字表示沒有。
在這個演示的基礎上,教師再播放前面教材中提到的“小兔子吃蘿卜”動畫視頻,讓學生由具體實物過渡到較抽象的動畫演示,從而漸漸理解“0”的真正含義。
巧妙運用實物教具,讓智障兒童學習生活數(shù)學不再感到枯燥,有利于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四、生活數(shù)學教學情境生活化
情境教學,就是指將日常真實的生活情境融入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與具體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情境。這種方式能在較大程度上激發(fā)智障兒童的學習興趣,使其較快適應教學環(huán)境,并且能較快地參與教學活動,接受新知識。筆者所在的學校是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情境教學實踐學校,南通特殊教學中心大力提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筆者在這方面也多次進行實踐,獲得不錯效果。
例如,在教學“小數(shù)減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時,筆者獲得了家長的支持。各位家長在課前列出家庭所需物品的清單并給孩子一部分錢,筆者就組織學生實地購物,創(chuàng)設了實地購物情境。在學生實地購物時,筆者還精心為學生拍照、拍視頻。
然后,在生活數(shù)學教學的課堂上,筆者一一播放學生的照片、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讓他們明白自己買了什么東西,花了多少錢,收銀員找回了多少錢。這樣就將小數(shù)減法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了,讓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知識,在親身體驗中讓小數(shù)減法的學習變得簡單。這類生活化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發(fā)展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使得學科知識與生活銜接。
五、生活數(shù)學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培智生活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被運用得最廣泛的是游戲教學法。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論認為:“游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發(fā)泄方式,兒童可以‘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也能修復自己的精神創(chuàng)傷?!焙芏嘀钦蠈W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閉和不合群,交流溝通能力非常弱。但是每個兒童都非常喜歡游戲,智障兒童也不例外。教師在生活數(shù)學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游戲教學法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其迅速參與到游戲中,課堂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例如,在教授“10以內的連減”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摘橘子”的游戲,在教室里放了一棵真實的橘子樹,并且將橘子掛在了樹上,讓每位學生來摘兩次橘子,通過摘、數(shù)兩次計算,算出最終樹上還剩下幾個橘子,最后將果實一起分享。這樣的游戲看似非常簡單,但是對于智障兒童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快樂體驗。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掌握了連減的算法和意義,并且能夠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六、生活數(shù)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明白了將培智生活數(shù)學課堂生活化的多種方法、途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注意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由于智障兒童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和獨立性,且思考的速度較慢,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不要急著趕進度,也不要急著給答案。二是教師應注意將問題的階梯性設得小一些,提問的坡度要小,要簡單明了。三是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在講授新課前,花時間對學生已有知識進行鞏固,不能急著趕進度。四是教師要注意合理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作適當?shù)脑鰷p。五是教師要注意積極地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不能對智障兒童表示失望,同時也不能對智障兒童要求過高,這樣能夠幫助智障兒童更好地學習、掌握生活數(shù)學知識。
結 語
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數(shù)學是一門學起來非常困難的學科,但是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對學習數(shù)學感到困難就放棄探尋方法。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發(fā)現(xiàn),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數(shù)學知識滲透到生活中,是非常有效的,能使培智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諸惠芳.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試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