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敏
(山東警察學院 外語教研部,濟南 250002)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由于發(fā)展歷史和社會習俗不同,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多樣化仍舊持續(xù),“文化沖突”依舊存在。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其承載的千年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關注,這就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同時也帶來眾多猜忌和誤讀,原因很多,文化差異便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國如何向世界傳遞信息,如何塑造大國形象,如何將其光輝燦爛的千年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他國了解我國的文化和價值觀,便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傳播是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文化互動現(xiàn)象?!拔覈鴤鹘y(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始于先秦時期,并在唐朝時期達到空前狀態(tài)”。在近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大多是負面的、不真實的。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jīng)歷了跨越式發(fā)展,中國的崛起引發(fā)了世界各國了解這個東方雄獅的強烈愿望。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都在加強對外宣傳,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采用了多種形式和途徑,設立海外孔子學院、廣播電視大力宣傳、翻譯和推廣經(jīng)典著作、舉辦“文化年”“文化節(jié)”等無疑都大大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然而效果卻并不令人完全滿意。中國的跨文化對外傳播仍然在路上。
自2006年山東警察學院開始承擔公安部、商務部的外警培訓項目和中歐培訓項目以來,已有來自90多個國家的2500多名高級警官接受培訓。學院師生及省內(nèi)基層公安干警與外國警官進行日常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增多,有了警界同行間相互了解各自文化的良好平臺。作為培訓項目的翻譯人員,筆者在與參訓警官交流中了解到,在國外,一些媒體對中國的報道與他們親眼所見的中國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很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把他們了解到的真實的中國狀況帶回國內(nèi),分享給他們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因此,如何借助這一良好平臺,把我國的文化精髓傳播出去,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間的個人、團體及組織間的信息傳播和文化交流活動,于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缥幕浑H概念的提出出自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T.Hall于1959年出版的經(jīng)典著作《無聲的語言》中。1966年,美國的匹茲堡大學率先開設了跨文化傳播課程。到了70年代,關于跨文化傳播的課程、期刊、學術研討及相關組織陸續(xù)出現(xiàn)。20世紀80年代初期,跨文化傳播學進入中國。許國璋教授發(fā)表在1980年《現(xiàn)代外語》第4期上“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標志著跨文化傳播學在中國的誕生。此后,眾多學者對跨文化傳播進行了研究和探討。1988年段連城出版的《對外傳播學初探》被公認為是我國第一本研究對外傳播的學術性專著,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我國對外傳播的理論研究已達32年。但我國關于“文化對外傳播”的研究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最多,“就CSSCI期刊論文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而言,2017年的發(fā)文量攀升到120多篇”。徐穩(wěn)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傳播的理念、體制、方式方法及內(nèi)容進行了概括研究,阮靜對文化傳播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的原則和策略進行了探討,還有大量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華文化傳播做了探討和研究。但是,根據(jù)筆者所查閱的文獻來看,到目前為止,基于外警培訓項目的中國文化傳播研究在國內(nèi)鮮有涉獵。本文從外警培訓項目的角度,全面探討如何利用外警培訓項目這一平臺傳播中國文化。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及個人訪談的方法,對2016、2017和2018年來山東警察學院參加培訓的300名外籍警官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針對某些問題對部分警官進行了訪談。通過調查和分析,獲得山東警察學院外警培訓學員的基本情況、學員對我國文化的興趣點及山東警院在利用外警培訓平臺進行文化傳播的初步探討及存在問題。調查和分析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適性?!拔幕涣髡{查問卷”以文化傳播理論為依據(jù)設計,共有11個問題,分別涉及調查對象的個人基本情況、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點及了解途徑和方法等方面。本問卷采用無記名答卷方式,調查結果比較客觀、可信。在分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對如何利用外警培訓這一平臺做好中國文化傳播的策略做了進一步探討。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98份,其中有效問卷298份;回收率99.3%,有效問卷率99.3%。
問題1-4是關于學員基本信息的。被問卷人分別來自南美洲、非洲、亞洲及太平島國,包括肯尼亞、贊比亞、牙買加、坦桑尼亞、蘇里南、埃塞俄比亞、索馬里、納米比亞、尼日利亞、蘇丹、南蘇丹、烏干達、格林納達、博茲瓦納、阿塞拜疆、塞拉利昂、黎巴嫩、多米尼克、利比亞、盧旺達、毛里求斯、哥斯達黎加、柬埔寨、孟加拉、利比里亞、埃及、南非、巴勒斯坦等國家,幾乎覆蓋了非洲大部分國家。其中男性277人,所占比率為92.9%,女性21人,所占比率為7.1%。鑒于警察職業(yè)的特殊性,本問卷調查中的男女比例差別較大。學員平均年齡38歲,來自警察機關、反貪、反恐、情報、基層派出所和警察院校等部門。
問題5 是關于外警學員來中國的次數(shù)。被問卷人中有3人是第三次來中國,占被問卷總人數(shù)的1%,43人是第二次來中國,占14.4%,其余約85.6%的人均為第一次來中國。我國援外培訓工作始于2006年,隨著援外項目的不斷增多,會有越來越多的警官有機會來到中國交流。
問題6 是關于來中國之前對中國的了解程度。絕大多數(shù)學員在談到對中國的了解時,都僅限于使用人口眾多的大國、科技發(fā)達、歷史悠久、熱情好客、人民勤勞、發(fā)展迅速、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中國家之一、長城、孔子、中國功夫、中國美食等詞匯。有90人表示完全不了解中國,占被問卷總人數(shù)的30%。由于沒有太多的渠道了解中國,絕大多數(shù)警官對中國的了解是零星的、碎片化的、膚淺的。
一位第二次來中國的利比亞學員在問卷上寫出了華為、中興、阿里巴巴和微信等詞語,但是,也有第二次來中國的蘇丹學員和柬埔寨學員、一位第三次來中國的柬埔寨學員表示一點兒也不了解中國。一位首次來中國的多米尼克學員寫道:“在美洲,我們了解的有關中國的消息都是不實的,我覺得,美洲媒體對中國的地理和互聯(lián)網(wǎng)大公司,比如阿里巴巴的報道是真實的,但對中國政治和發(fā)展狀況的報道不夠準確”。在訪談中,也有學員表示,有些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有失偏頗,來中國后看到的情況跟他們以前從媒體了解到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這一問題再次印證了一些西方媒體,歷來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報道中國,這就更需要我國自己的媒體和外事工作人員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問題7是關于學員了解中國的途徑。個別學員表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來自書籍,比如,一位首次來中國的黎巴嫩學員表示通過閱讀《孫子兵法》,了解了孫子。但其他所有學員均表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主要是通過電視節(jié)目、報紙雜志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傳播媒體。由此看來,外警學員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是當?shù)馗鞣N媒體的報道及互聯(lián)網(wǎng)。
問題8是關于學員最想了解中國的內(nèi)容。90%以上的學員都表示想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先進技術、名勝以及學習漢語;還有學員表示想了解中國的農(nóng)村生活;出于職業(yè)原因,有的學員想了解中國的警察組織結構、打擊犯罪的成功經(jīng)驗、警務體制等。由此看來,文化精髓和先進技術是學員們最想學習和了解的。
問題9是關于學員對山東和濟南的了解程度。絕大多數(shù)學員對山東和濟南都一無所知;15名學員表示在來之前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過,只知道山東是中國的一個省份,是孔子的故鄉(xiāng);一名孟加拉國學員表示曾看過電視紀實片,了解一點兒濟南的泉水。由此可見,山東省和濟南市在文化走出去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問題10是關于學員對漢語的掌握程度及學習漢語的意愿。參與問卷的學員中,除一名曾經(jīng)在中國學習過、來自索馬里的學員表示懂一點兒漢語外,其余學員均表示完全不懂漢語;所有學員都對學習漢語表示出強烈意愿,認為學習漢語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與中國人溝通、交流,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發(fā)展,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和經(jīng)驗。我國的對外漢語推廣任重道遠。
問題11是關于如何促進中國與學員所在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對于這個問題,學員們給出了很多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中方多舉辦類似的培訓班,加強人員往來,讓學員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雙方軍、警舉行聯(lián)合演習;為對方國家學生提供獎學金;加強技術、貿(mào)易、旅游等領域的合作;翻譯更多的書籍和宣傳資料供大家閱讀等等。
以上分析表明,參訓外籍警官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且興趣點相似,但了解中國文化的渠道相對單一,從當?shù)貓蟮乐辛私獾闹袊鷮嶋H看到的中國大相徑庭。
我國外警培訓項目始于2006年,截止2018年12月,山東警察學院共承辦128期國外警察培訓班,培訓學員2500余人;中歐警務培訓項目8期,培訓學員200余人。學員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南非、贊比亞、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毛里求斯、朝鮮、老撾、古巴、牙買加、多米尼克、阿根廷、等90多個國家和非盟反恐中心等國際組織,遍及亞、非、歐、大洋洲、南北美洲等六大洲。學員多為中高級警官,文化層次相對較高,接受能力較強。
在過去十幾年間,山東警院借助外警培訓平臺,在中國文化傳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尤其是近年來,組織開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省內(nèi)外參觀、考察等現(xiàn)場文化體驗活動,增加學員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但這些活動大多是參觀、游覽性的,比如,帶領外警參觀曲阜“三孔”、參觀趵突泉、大明湖、山東省博物館、故宮、長城等,這些參觀多半是走馬觀花,僅憑導游講解,沒有為他們提供文字性的材料,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在培訓課程安排上,除了警務專業(yè)有關的內(nèi)容外,陸續(xù)增加過中文會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宣講、中國書法及茶藝等內(nèi)容,但由于時間有限,而且沒有可供學員參考的書面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果。絕大多數(shù)學員都表示,回國后會向親朋好友講起他們的中國之行,但鑒于手頭上沒有可用的文字材料,只能憑借僅有的記憶講述他們中國之行的經(jīng)歷,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文化傳播策略的研究重點在于傳播什么內(nèi)容、采用何種傳播方式。為了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應根據(jù)受眾主體的特點和需求來確定傳播的內(nèi)容和方式。
1948年,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維爾提出,傳播過程有5個要素組成,即5W:誰傳播(who says)、傳播什么(what)、通過什么媒介傳播(through which channel or medium)、向誰傳播(to whom)及傳播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s)。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要準確分析這5個要素,以達到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有效的文化傳播,首先應 “注重傳播內(nèi)容的選擇”。2016年,新華社對外部主任關心國在國家高端智庫論壇上發(fā)表演講指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要緊緊圍繞傳播中國文化、介紹中國道路、維護國家利益、樹立國家形象這四個基本點?!边@一論斷為新時代我國跨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
跨文化對外傳播的內(nèi)容首先應該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有利于宣傳國家形象;其次應該滿足受眾興趣和需要?;谕饩嘤栱椖康奈幕瘋鞑サ氖鼙娭饕莵碜圆糠謥喎抢瓏业闹懈呒壘?,他們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對中國的政治體制、警察體制及警務科技發(fā)展、風景名勝、儒家文化、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等等很感興趣,非常渴望全面了解中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為我院進行有效的文化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楊永軍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先秦文化傳播研究》中,提出了文化傳播的五種方式:口語、文字、圖像、音頻及視頻。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發(fā)達的新時代,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進行跨文化傳播將成為一大趨勢。外警培訓學員八零后年輕人居多,均能較好地掌握互聯(lián)網(wǎng)和各種電子設備的應用技術,對新媒體認同感強、接受度高。同時,在傳播過程中,還要尊重學員本國的宗教習慣、風土人情,以利于他們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傳播我國的文化,避免帶來文化沖突,使文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基于以上問卷調查和外警培訓項目中的跨文化對外傳播現(xiàn)狀,特提出如下對策:
“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宣介中國發(fā)展變化”是習近平同志對于對外傳播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為了加強培訓效果,方便外警學員對中國的了解,培訓院??筛鶕?jù)實際情況制作外警培訓學員手冊,對內(nèi)容進行精心編制,力爭滿足學員培訓需求、方便學員使用、 有利文化傳播。以山東警察學院外警培訓學員手冊為例,主要內(nèi)容包括:學員一日生活、學習制度、學院介紹、北京市、山東省和濟南市簡介、學員常規(guī)參觀考察文化名勝簡介(孔子文化、泉水文化等)、漢語三十句、購物及出入境指南、中國警銜制度等。這些內(nèi)容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警察文化、山東重要風土人情介紹、學院外警培訓項目中常規(guī)考察線路介紹、漢語日常用語等。內(nèi)容的選取基于問卷調查,是外警學員最想了解的,基本契合學員培訓期間的課程安排,極大地方便學員在學院的生活和學習,使學員對培訓期間參觀、考察的內(nèi)容有更加精準、詳細地了解,有助于改變并提升目前學院外警培訓管理水平;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幫助外警學員了解中國、了解山東、了解濟南、了解山東警察學院;有助于推廣漢語。而且,手冊可以以電子版或紙質版呈現(xiàn),方便攜帶,學員可帶回國,與同事、朋友及家人分享,有利于對外宣傳,擴大影響。
外警培訓單位可建立小型閱覽室,提供國家權威部門出版的英文報紙、雜志、介紹中國國情和傳統(tǒng)文化的英文版書籍等報刊及圖書資料,方便學員學習和查閱,幫助學員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把閱覽室當做傳播中國文化的陣地之一,根據(jù)學員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他們的讀物,既可以豐富學員的業(yè)余生活,又能傳播中國文化。還可以向學員贈送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的圖書,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等,幫助學員了解新時代中國發(fā)展的大政方針及治國理念,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
可通過舉辦警務論壇、把學員請進警務英語課堂等形式,擴大中外警察之間、外警學員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他們相互了解各自國家的風土人情、警務工作、警察文化等,開拓視野;外事工作人員和翻譯人員在同外警學員的日常交流中,要積極推廣漢語,教授學員實用漢語句型,滿足學員的學習興趣和使用需求。中外警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既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又可以密切雙方間的友好關系。
新媒體是與傳統(tǒng)媒體相對應的概念,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點,“其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 受眾針對性更強、 信息量更大, 這都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達到的效果?!痹诨ヂ?lián)網(wǎng)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新媒體無疑是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強有力手段。“新媒體對跨文化傳播社會實踐的影響正在凸顯?!币虼耍上驅W員推薦有關中國文化傳播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政府網(wǎng)站、漢語學習網(wǎng)站或APP、電子書等等,使學員能夠有更多渠道深入了解中國。另外,從事外警培訓的相關工作人員,在培訓班結束后依然應該通過各種社交媒體與參訓外警學員保持密切聯(lián)系,加強溝通和交流,為雙方持續(xù)、進一步交流打下良好基礎。
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通過加強文化交流來推介本國文化,提升和擴大國家軟實力。利用外警培訓這一平臺,有效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樹立當代中國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是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本研究能夠幫助來學院參加培訓的外國警官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文化,并通過他們,帶動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 同時,也希望本研究能為承擔外警培訓任務的兄弟院校提供借鑒和參考。但是,由于時間和條件所限,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鑒于參加培訓的外警人數(shù)有限,調查問卷樣本偏小,女性人數(shù)偏少;對于實施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外警培訓項目的跨文化對外傳播策略后,跨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如何,還缺乏權威且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目前僅限于部分中方工作人員和外警學員的口頭反饋,如何對實施跨文化傳播對策后的傳播效果進行有效的測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與信任,需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意義重大,任重道遠。我國的外警培訓項目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平臺,如何利用好這一平臺進行跨文化對外傳播,加強國際警務交流合作,更好地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是值得我們長期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