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 ? ? ? ?要]? 智慧課堂是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以心臟聽診為例,從教學基本情況、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打造智慧課堂。
[關? ? 鍵? ?詞]? 智慧課堂;心臟聽診;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51-0092-02
智慧課堂是從教與學的角度實現學習,提供多種教學工具和教學模式?;谙冗M的教學理念和真實的教學情境,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以軟硬一體的方式實現集中智能錄制、遠程互動以及常態(tài)化的直播錄播,為教學決策提供大數據支撐,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打造智能、高效的學習生態(tài)環(huán)境。本文以心臟聽診為例,詳細介紹基于智慧課堂的中職護理核心課程健康評估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基本情況
(一)教學資源
心臟聽診與腹部觸診仿真電子標準化病人綜合教學系統(tǒng)、遠程智能聽診器、艾吉聽診助手App、騰訊會議、心臟聽診App、先電教學平臺、希沃白板、動畫、微課、PPT。
(二)授課內容
心臟聽診是《健康評估》第五章第四節(jié)心臟評估中的聽診部分,包括心臟聽診部位及聽診內容兩部分,聽診內容又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額外心音、雜音。
(三)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是中職護理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一年級時他們已經學過心臟的解剖與生理相關知識,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但有所遺忘。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強,但基礎知識不扎實,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存在厭學情緒,整合、分析問題能力差。同時他們樂于使用信息化手段,喜歡以網絡、案例以及游戲等作為引導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心臟瓣膜聽診區(qū)的位置及順序。(2)掌握心率、心律的概念及正常值,期前收縮、心房顫動的聽診特點。(3)掌握第一心音與第二心音的機制及聽診特點。能力目標:(1)學會正確定位心臟瓣膜區(qū)聽診區(qū)位置。(2)能辨別出正常心率、心律、心音。(3)對期前收縮、心房顫動、舒張期奔馬律、心臟雜音能異常情況初步判斷。情感目標:(1)在學習中能以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進行心臟聽診檢查,加強學生醫(yī)學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2)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得以提高。(3)培養(yǎng)學生的愛傷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心臟瓣膜聽診區(qū)位置。(2)期前收縮、心房顫動的聽診要點。(3)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產生機制及聽診特點。教學難點:(1)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產生機制及聽診特點。(2)心臟雜音的產生機制及聽診特點。
二、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路
1.課前線上線下備資料:(1)學生在教學平臺復習與本節(jié)相關的知識、自學微課完成習題監(jiān)測。(2)線下學生等質分組,分四組收集與心臟聽診有關的內容,互相討論整合后做成匯報PPT。
2.課中感官俱動學本領:課中,以學生匯報PPT為主線,按用模擬人,聽診器做中學聽診,心肺聽診仿真系統(tǒng)練習考核,通過電教學平臺、遠程智能聽診器評價拓展、課程思政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充分體現智慧課堂。
3.課后臨床實踐增技能:課后學生給家人進行聽診,為有心臟病的老年人進行健康宣教。
(二)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仿真模擬教學法、遠程診療教學法。
(三)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線上線下備資料
1.課前預習,完成作業(yè)
教師活動:(1)查閱有關心臟聽診的最新教案及最前沿信息,制作教學PPT,將奔馬律微課、血流動力學及心臟雜音微課、導學任務單等上傳教學平臺。(2)出題:心臟解剖、生理、血流動力學、心率、心律、期前收縮等知識點,心臟瓣膜聽診區(qū)。(3)上傳心臟聽診軟件。(4)指導學生等質分為四組,整理以前學過的知識點做成匯報PPT。(5)教師做好課前答疑解惑。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平臺結合導學任務單觀看微課視頻并討論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并完成相關習題。利用手機下載心臟聽診軟件,預習心音知識。翻閱課本或上網搜集資料并討論整合后形成匯報PPT。學生提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平臺討論區(qū)討論。四個小組的學生將任務的完成情況用不同的方式(PPT、圖片、視頻等)上傳至教學平臺并互相學習。
2.作業(yè)上傳,以學定教
教師活動:(1)教師查看學生的習題測試及任務完成情況。(2)根據學生的復習及預習情況查找教學難點以及易錯點,開展集體備課,調整教學策略。
學生活動:四個小組的學生將任務的完成情況用不同的方式(PPT、圖片、視頻等)上傳至教學平臺并互相學習。
3.作業(yè)評價,互通信息
教師活動:(1)給學生的課前作業(yè)打分,并針對優(yōu)缺點給予留言。(2)對個別提問學生,微信群互動交流。
學生活動:(1)對自己課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分。(2)觀看學習他組作品并作出自己的評價。(3)與老師在微信群進行課前互動交流。
(二)課中感官俱動學本領
1.做中學聽診
(1)播視頻,導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一段年輕醫(yī)生因為沒有聽出雜音導致誤診的小視頻,視頻中聽診部位顯現,引導學生思考聽診部位,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思考如何找心臟聽診瓣膜區(qū)。
(2)聽匯報、找位置
教師活動:①指導學生匯報PPT,內容包括心音的定義,心臟四個瓣膜位置以及與找尋瓣膜聽診區(qū)有關的胸部體表標志。②根據課前預習,制作希沃游戲,鼓勵學生上黑板完成瓣膜聽診區(qū)定位。③教師講解什么叫心臟瓣膜的體表投影,在模擬人身上示教如何按順序找心臟瓣膜聽診區(qū)的五個部位。注意心臟瓣膜位置與體表投影的區(qū)別,是血流傳導到體表最清楚的部位。④指導學生在模擬人上按逆時針順序找尋心臟瓣膜聽診區(qū),教師巡視指導。⑤教師在先電平臺為四個小組打分。
學生活動:一組代表根據準備好的心臟解剖PPT講解與以前學過心臟有關的解剖知識,其他小組學生上黑板完成題目,其余學生觀看加油。學生傾聽觀摩思考,學生按分好小組在模擬人上找尋五個瓣膜聽診區(qū),做出位置及順序標記,拍照上傳平臺。學生在平臺為其他小組打分。
(3)聽自己,探心音
教師活動:①知道聽診位置,那我們聽什么呢?拿起聽診器,放到心尖部(二尖瓣聽診區(qū)),這個部位聽診最清楚。請問你們聽到了什么?(聽診半分鐘,注意安靜)②根據學生回答咕咚的聲音,引出咕是第一心音,咚是第二心音。③強調在為病人進行心臟聽診時的注意事項:a.特別是冬天,聽診時應將聽診器聽件暖一下,防止病人不適。b.在為病人聽診時,尤其是女病人,要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c.護理的全過程都要貫穿耐心、愛心、細心和責任心。④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心音特點,教師制作希沃游戲第一心音與第二心音特點進行小組PK。⑤指導兩組學生匯報正常心音PPT,內容包括血流動力學,第一心音(S1)與第二心音(S2)產生機制及聽診特點。
學生活動:①學生用聽診器放在心尖部聽診半分鐘回答聽到咕咚咕咚的聲音。②通過聽診自己時的感受明白為病人聽診時的注意事項。③根據聽到自己心音的特點,小組合作進行小組PK。④二組學生匯報PPT,傾聽思考。
(4)進仿真 辨異常
教師活動:①用圖片解釋心音強度改變。②用圖片解釋心音性質改變:第一心音失去原有性質與第二心音相似,形成鐘擺律。③用圖片解釋心音分裂:第二心音分裂成兩個音較常見。④用圖片解釋額外心音:正常心音之外出現的病理性附加心音,主要包括:a.舒張早期奔馬律,病理性第三心音,猶如馬奔跑的聲音提示嚴重器質性心臟病。b.開瓣音:二尖瓣開放拍擊音,見于二尖瓣狹窄且瓣膜彈性尚好時,是二尖瓣分離術適應癥的參考條件。
學生活動:進入心肺仿真系統(tǒng)體驗第一心音增強與減弱,第二心音增強與減弱,鐘擺律、第一、二心音分裂等心音改變進入心肺仿真系統(tǒng)體驗舒張早期奔馬律與開瓣音。
2.練習與考核
教師活動:總結本節(jié)內容,列出臨床常見異常心音:(1)第一心音增強;(2)竇性心動過速;(3)竇性心動過緩;(4)期前收縮;(5)房顫;(6)奔馬律;(7)開瓣音;(8)二尖瓣狹窄;(9)主動脈瓣狹窄;(10)鐘擺律。教師巡視答疑。
學生活動:根據題目,學生進入心肺聽診仿真系統(tǒng)進行練習。
3.評價與拓展
教師活動:(1)將考核結果上傳平臺,統(tǒng)計錯題,找到出錯率比較高的題目,平臺分析房顫聽診錯誤率較高。(2)遠程連線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醫(yī)生,視頻展示房顫聽診,用遠程智能聽診器將房顫音頻傳送過來。
學生活動:(1)學生將答案上傳平臺。(2)學生觀看遠程視頻,傾聽房顫聲音,總結房顫特點,提問為什么聽診時手放在脈搏上從而引出房顫的第三個特點:心率大于脈率。
4.課程思政,教師活動
展示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保護心臟的意義,同時引出醫(yī)務人員對待病人要有熱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思考。
(三)課后臨床實踐增技能
教師活動:布置拓展作業(yè)。(1)課下用聽診器給家人聽診,年齡可從孩童到老人,辨別不同年齡人群心率的差異;手機下載心臟聽診軟件繼續(xù)練習常見心律失常及心臟雜音。(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心臟疾病科普方案,走進敬老院宣講、演示,提高社會服務能力。(3)檢查平臺學生上傳作業(yè),并給予反饋。
學生活動:課下完成作業(yè),并上傳教學平臺進行相互交流。
四、教學反思
心臟聽診內容多、難度大,聽診的練習非一朝一夕所成,使得課下練習能夠持續(xù)化、常態(tài)化,從而對常見異常心音達到熟悉的程度,是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