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泰山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山東 泰安 271021)
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是一種歷史存在,與王朝的交疊更替、國家的盛衰興亡緊密相連,特別是在社會巨變之時,兩者的交匯激蕩往往會爆發(fā)出悲愴壯美的人文景觀。清代嘉慶、道光之際,正是這樣一個風起云涌的巨變時代。近讀泰山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于慧的新著《清代嘉慶道光之際詩歌研究》,對這一特殊時代的詩人和詩歌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和感受。該書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2019年12月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古代,文學與政治有著緊密的關系,政治滲透到文學中,成為文學的一種原質??梢哉f中國古代的文學與政治具有一體化的傾向和態(tài)勢,它們共存于文化這一載體中。文學與政治的這種整合質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肌體和細胞。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文論強調文學的政教功能,提倡文以載道和知人論世。這種傾向與當代的文化詩學有某些共通之處,兩者可以相互發(fā)明和接續(xù),因而使得文化詩學在當代中國被廣泛運用。《清代嘉道之際詩歌研究》即是運用文化詩學進行詩歌階段史研究的嘗試。
該書的突出特色是顯示了文化詩學的學術自覺。文化詩學將詩學問題納入文化范圍進行考量與書寫,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作者運用這一理論進行研究時,打開了論析的空間,具備了理論的廣度和深度。文化詩學研究也是對社會現實和文化生活的一種比對與回應,其根本訴求是通過對詩歌文本和詩壇現象的解析,建構深層的精神文化。可以說,文化詩學作為一種深層的文化抉擇,體現了民族文化精神。中國文學研究具有厚重的人文傳統(tǒng),與當代流行的文化詩學自然而然地相互遞接融合,形成了當代中國特色的文化詩學。當代中國的文化詩學重視詩歌的人文維度,倡導人文關懷,關心世道冷暖,提倡詩意的審美追求和精神向度;它對負面文化進行批評與糾錯,針砭特定社會生活中一切淺薄、庸俗、丑惡和反人性、反道德、反詩意的精神因素。該書在嘉道詩歌的現象陳述和理論分析中,也自然而然地彰顯了這樣的價值抉擇。
該書“總論”部分從嘉道之際士人人格的轉變入手,從中國古代士人政文合一的雙重身份說起,梳理出士人人格的兩條線索,即政治責任感和獨立意識。這也關涉到其人生道路的選擇——窮達意識。作者進而提煉出士人的思想要素——忠君、愛國、愛民、執(zhí)著學術、潔身自好等。險象環(huán)生的時局,催生了嘉道人格的變遷。一方面,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的人格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士人的獨立人格也初步孵化成型。時局驟變與士風轉換相輔相成,士人們濟世救民、針砭時弊、臧否人物、謀劃天下,顯示了強烈的入世情懷和獨立意識。士人人格的樹立,為詩歌創(chuàng)作蓄積了豐富底蘊和昂揚氣度。
“總論”部分還分析了嘉道之際的學術精神及其對詩學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經世致用、開放包容的學術精神格外突出,它們在社會中起到了激發(fā)精神、起衰振弊的作用。學術創(chuàng)新促進了詩學觀念的融合變化與標新立異。精神的提振、思維的活躍、視野的開闊,使這一時期的詩歌洋溢著活力與激情,迥異于乾嘉時期的狹隘與僵化。在學術理念嬗變的背景下,龔自珍、魏源等具有個性解放思想和經世致用理念的一批詩人應運而生。該書在提取嘉道學術精神特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詩學思想、論述詩歌潮流,顯示了深厚的學術史旨趣以及詩學上的精深造詣。
該書在“分論”部分,論析了這一時期的各派詩人。性靈余響詩人均重真性情,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張唯屏的詩走出了乾嘉格調,陳沆的詩升華了性靈,龔自珍的詩以一簫一劍的心路歷程成就了超卓的價值。學人之詩在這一時期可謂洪波涌起,學者的謹嚴與詩意的自由,匯成了情、理、趣俱佳的濃郁書卷氣。桐城派詩人如姚瑩、方東樹、梅曾亮等,或洞達世務,或長于論辯,其詩直承桐城古文家的言之有物、明暢條達,清真雅正的文章余緒在詩中得以發(fā)揚。危機四伏的時代困局,使得魏源等經世詩人焦灼地放眼書齋之外,心牽家國時運,以詩歌來揭露社會積弊、反映民生疾苦,并以實際行動匡扶大廈于將傾。
“分論”部分對嘉道詩歌的描述讓我們看到,那是與同國家命運休戚與共的詩人們振聾發(fā)聵的吶喊,是內憂外患的社會狀況和自勵圖強的民族精神的寫照。它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而且從一個斷面呈現出了中華民族飽受挫折而又篳路藍縷、奮勇前行的歷史,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智慧與氣度,增添了后來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該書對嘉道詩歌的研究,滲透了作者對人文歷史的熱切關注,也表達了對文化傳統(tǒng)的一往情深?!坝^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懷抱縱深的歷史感,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才會源源不絕。作者結合史實對詩歌藝術的闡發(fā),顯示了良好的史識、史才以及文心史筆的珠聯璧合。我們從中既看到詩人的思想、情趣和人格,也看到它們對作者的影響。
除了文化詩學的學術自覺,該書還有一些特色需要特別指出。
第一,對嘉道詩歌做出了整體研究。作者將這一階段的詩歌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從文史互證的角度還原詩史,使得過去研究中一些被忽略的歷史細部逐漸清晰起來。應該說,這種彌合歷史長卷裂縫的工作做得相當成功,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第二,從宏觀到微觀的論述線路。該書先以文化詩學的視角,在廣闊的文化空間里系統(tǒng)論述了嘉道之際的文化氛圍與詩壇風會,繼而以點帶面地對詩人和詩歌進行具體詳細的個案分析,并注意對詩人心路歷程及其詩意呈現進行客觀真實的描述,著力從詩歌的藝術表現上做出切中肯綮的評析。這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作者在歷時性梳理與共時性觀照的經緯交織中,尋覓出當時詩歌發(fā)展的情形和脈絡。這種書寫,便于讓讀者讀懂那個時代的世道人心、社會態(tài)勢以及生長其中的詩歌藝術,也使研究的視野廣度、思想深度和精神力度超出了一般著述。
第三,全書以文化詩學統(tǒng)領全局,借助歷史學、文獻學、文藝心理學、接受美學等理論和方法,對嘉道詩歌進行了諸如從歷史情境到藝術肌理、從文學潮流到個體詩人的多方位研究??少F的是,作者并沒有在偌大的語境中凌空蹈虛,而是回歸到斷代詩史研究的藝術本位??梢哉f,這是對清詩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是一項裨補缺漏、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和鏡鑒性價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