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英
摘 要: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基于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實現(xiàn)社會性綜合發(fā)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地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其中的認知與所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引導小學生從中體會并形成正確的思想與理念運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這一課程具有生活性,學生對此自然會產生一種比較親切的情感,由此借助這一課程來進行情感教育也成為一種必然。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情感
對于真理的追求正是因為人類的情感所致。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情感起著調節(jié)以及巨大的動力作用。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基于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實現(xiàn)社會性綜合發(fā)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地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其中的認知與所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引導小學生從中體會并形成正確的思想與理念,以及運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這一課程具有生活性,學生對此自然會產生一種比較親切的情感,由此借助這一課程來進行情感教育也成為一種必然。
一、用情喚情,撥動學生情感心弦
在教學中,學生的求知欲望是由教師激發(fā)、激活的。對于一名思想品德教師,自身就需要持有教好這一課程的信心與決心。在課堂之中要具有親和力,先以自己的教學藝術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用真誠的微笑、溫和的話語、童化的語言,抑或是鼓勵性的評價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之中,其身上散發(fā)出來的人格魅力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教師所教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教師圍繞教學內容進行的教學,以身邊人、身邊事來引發(fā)學生的親切感和認同感,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被調動起來,從而也會自發(fā)產生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這樣的課堂既有教師充沛情感的投注,也有教學之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種情感外顯,學生內心情感隨之被喚醒。不僅因為教師營造出了愉悅、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還因為教師能夠抓住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其心理,精心設計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從而層層引導學生調動自我情感來逐步地了解所學知識,并從中感受到快樂。
二、用情激情,催生學生情感信念
在當前這個信息時代,各種思潮蜂擁而至。對于生活在這一代的青年人,有的親情疏離,有的情感淡薄,這一隱憂實際上也在無形中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焦點、熱點問題,帶領學生一起通過對這些案例的認識以及分析,使得其情感受到觸及,同時也引導學生探究案例主人公的內心深處,找尋造成這一問題的背后原因。正是因為教師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來誘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得他們被社會上一些事件所觸動和感染,自然產生反思以及新的靈魂拷問。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信念。比如,隨著網紅的出現(xiàn),一些學生開始出現(xiàn)模仿現(xiàn)象,還有的學生偷偷拿大人的錢來打賞網紅……各種事例層出不窮。教師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大家認識到父母辛苦工作掙錢,要學會珍惜與感恩,同時,還需要用努力學習來回報父母。探尋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集思廣益解決這一問題,并且形成一種正確的社會認知。這一問題也成為學生積極討論的話題,在學生討論與交流之中,逐漸理清了對當前一些社會案例產生的原因,以及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等,同時學生也會對自己的一些行為加以反思,理性地對待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成為一個教育契機,學生因為對于案例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學會了反思,樹立了信念,并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和觀念,走上一條健康的成長軌道。
三、用情導行,引導學生有情行動
品德與社會所發(fā)揮的功能不言而喻,肩負著育人的重任。教師在教學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識與案例,揭示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個個縮影。由此也是在引導學生能夠從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中感受到究竟要做怎樣的一個人才算是對社會有用,對家庭有益,促進個人健康發(fā)展,并能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在具體的教學之中,教師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得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一些實際活動來觸及自己真實的情感。比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學習雷鋒日,教師摒棄在課堂上冗長講解的做法,引導小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做一名小小的志愿服務者,隨時將所見的垃圾丟棄到垃圾桶中,并學會科學分類垃圾,從而讓學生產生環(huán)保意識、責任意識等。學生在這樣一個志愿服務活動中并不輕松,大家要彎著腰將垃圾用工具撿拾起來放到垃圾箱內,同時還需要知道垃圾該如何分類,準確投擲垃圾。學生從中體驗到身體的酸痛感、疲勞感,同時,他們還要學會垃圾分類,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強化環(huán)保意識。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雖有勞動的身體之累,但是也有心靈上的愉悅之感。當他們作為志愿服務者在撿拾垃圾以及幫助人們進行科學的垃圾分類投送時,也完成了一次社會人的任務,這讓他們體驗到作為城市主人的責任感,從具體的勞動以及與周圍人的交流中都會讓他們找到存在的價值感,內心由此而產生的是一種愉悅感。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換來環(huán)境的整潔,讓他們感觸頗多。同時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學生會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環(huán)保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學生還會教自己家里人科學分類垃圾,這一連環(huán)效應成為學生真實情感的延續(xù)。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情說話,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內心情感,使其汲取知識養(yǎng)分,做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黎楊帶.情由境生 心為情動: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情感教育之淺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7(4).
[2]蘇健.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