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東艷,寶 玥 ,李偉紅 *,王愛梅 ,張立波
(1.錦州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2.遼寧大學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3.錦州醫(yī)科大學醫(yī)療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生理學的發(fā)展和醫(yī)學的發(fā)展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們在尋求對疾病醫(yī)治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對疾病產生機制和人體正常功能的許多知識進行探索,因此,生理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為更好地讓學生學習生理學,利用“雨課堂”和“云班課”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現(xiàn)介紹如下。
形成性評價最早由美國教育學家Scriven于1967年在其所著的《評價方法論》中提出,用于開發(fā)新課程,在應用過程中收集反饋信息,以指導新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的調整。1969年美國評價專家Bloon將形成性評價引入學習領域。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tài)、多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2-3]。自形成性評價概念被提出之后,國內外學者做了深入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特征、內涵、必要性及對教學的作用等。在我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形成性評價研究才逐漸增多,并呈逐步上升趨勢。從研究重心來看,研究者在已有的形成性評價研究基礎上,加強形成性評價應用的研究,同時加強薄弱領域的探索。形成性評價大多局限在定性分析,實證類研究較少,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足。
形成性評價分為前置性評價、同步性評價和滯后性評價[4]。
教師可應用“雨課堂”在課前推送上次課內容的習題,通過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建立前置性評價,從而在課上針對性教學。同時,通過“雨課堂”建立同步性評價,通過課上教師發(fā)布的習題,可以看到學生的出勤和答題情況,針對答題速度和錯題情況進行詳細講解。教師在課后應用“云班課”推送習題,能看到哪些學生做了及哪些題做錯了,建立滯后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建立使教師能動態(tài)監(jiān)測學生學習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目前我校擬將“雨課堂”應用于生理學形成性評價體系。首先按照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準備習題,重點參考歷年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真題,教師在課前和課上不同時段發(fā)布習題,如課前6小時、上課開始、上課30分鐘后或課堂小結時。課前發(fā)布上次課內容的習題,并針對上次課的內容進行針對性復習,做到同步性評價。課上發(fā)布習題時設定答題截止時間,根據(jù)學生答題情況講解錯誤率較高的習題和學生認為較難的習題。每次課講解習題時間不超過5分鐘,做到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提高學生聽課效果。
“云班課”可用于課前傳送課件,學生可以提前預習課件,自動得到一定的經驗值,教師可通過后臺數(shù)據(jù)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在“云班課”上發(fā)布一些習題,教師可看到哪些學生做了習題、用時多少、錯了多少,總結出錯題集發(fā)送到“云班課”,使所有學生都能看到。同時也可把“雨課堂”中的錯題集發(fā)送到“云班課”,再在班級學生的QQ群發(fā)布提醒信息,建立滯后性評價。在2017級臨床醫(yī)學教學中,采用基于“雨課堂”和“云班課”的生理學形成性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這種評價體系的態(tài)度,收集學生答題數(shù)據(jù)和課堂反饋數(shù)據(jù),對這些數(shù)據(jù)自動進行分析,根據(jù)分析結果提出整改措施,使生理學混合式教學方法更加完善,為學生全面自我認識和提升、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以及后期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的制訂,都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將改進的教學評價體系應用于2018級臨床醫(yī)學等專業(yè)的教學中。
反饋、鼓勵和指導是形成性評價的三大關鍵要領,如果這三點都能做到并且做好,形成性評價就會有效[6]。
3.1.1 反饋 反饋主要來源于課堂觀察、提問、作業(yè)和測試,最有幫助的反饋類型是測試和作業(yè)提供的關于錯誤的具體改進意見。反饋對教師和學生都有益。當學生的學習信息反饋給教師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存在的困難,可以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必要的教學調整,如重教一遍、嘗試改進教學方法、發(fā)布一些相關習題等,這樣會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對學生而言,反饋有利于幫助他們了解學習目標與現(xiàn)有知識、理解能力、實踐能力之間的差距,然后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達到學習目標。
3.1.2 鼓勵“鼓勵”或者“貶低”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上。針對教學反饋信息,如果教師能夠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意見,以一種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與學生共同分析和解決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和肯定學生的進步,就是發(fā)揮“鼓勵”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師主觀上認為學生能力差,以一種批評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就可能對學生形成一種“貶低”,從而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性評價鼓勵所有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達到更高的水平,擺脫“學生因認為自己缺乏能力而失去信心,從而不愿意投入更大的努力去進一步學習”的惡性循環(huán)。
3.1.3 指導 指導是指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正確引導其改正的過程。這些問題包括不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對知識的理解誤區(qū),基至不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等。一般最有效的指導來源于教師。
利用“雨課堂”和“云班課”進行形成性評價,并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彌補了只利用期末考試進行終結性評價的不足。形成性評價更加關注過程,不是將簡單的平時成績、小考成績、期中成績等以不同的比例計入總評成績,師生更重視的是階段性學習的過程及這種學習方法。利用“雨課堂”和“云班課”的數(shù)據(jù)進行客觀分析,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性評價的反饋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力呈螺旋式上升[7]。同時,這種學習方式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為師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有利于知識的傳授,而反饋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形成性評價的內容豐富多樣,需要授課教師付出更多時間,對教師也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更需要學校制訂相應的激勵措施,調動教師的參與熱情[8]。與傳統(tǒng)終結性評價不同,形成性評價將學生課上出勤率、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都納入考核范圍,促使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課后及時復習,學生出勤率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顯著提高[9]。
雖然從提高教學質量來看,重視形成性評價比重視總結性評價更有實際意義,但并不是說形成性評價可以替代總結性評價。最終還是需要總結性評價對學生掌握知識、能力和學習目標達成程度來進行鑒定,對教學質量進行總體評價。因此,應當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開展評價,但如何結合更科學,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