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璞,耿少將
雜谷安撫司(下稱雜谷土司)始封于永樂五年(1407),覆滅于乾隆十七年(1752),歷時近三百五十年。在明清時期,該土司地廣人眾、勢力強大,在川甘青地區(qū),乃至全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但長期以來,各方對雜谷土司的關(guān)注不夠,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流存于學(xué)界和坊間的一些觀點、結(jié)論也以訛傳訛、不甚嚴(yán)謹(jǐn),甚至存在明顯的紕漏。本文擬就雜谷土司的若干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不當(dāng)之處,敬祈方家賜教。
關(guān)于“雜谷”的由來,論者普遍認(rèn)為與今四川省理縣的雜谷腦河、雜谷腦鎮(zhèn)有關(guān),不少人甚至認(rèn)為雜谷即是雜谷腦的他稱,二者內(nèi)涵、外延是基本相同或一致的,雜谷一詞其實就來源于雜谷腦一名。那么,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要厘清這個問題,首先得從“雜谷腦河”說起。雜谷腦河,系岷江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鷓鴣山南麓的紅水溝,由西北向東南斜貫理縣全境,在汶川縣威州鎮(zhèn)匯入岷江。
雜谷腦河古稱沱水或沱江?!渡袝逢P(guān)于“岷山導(dǎo)江,東別為沱”的記載,當(dāng)屬古代文獻中關(guān)于沱水的最早記載。之后,歷代資料均將今雜谷腦河稱之為沱水。如北宋《元豐九域志》:保寧縣(今理縣),“有沲(沱)江”。元《大元一統(tǒng)志》:沱水,“自廢悉州流經(jīng)威州界,至汶川(今汶川縣城)會大江(岷江)”。又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沱水,“在(保)縣西,出縣西北花巖山,下流至威州,入于汶江(岷江)?!?1)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3197.《蜀中廣記》:古維州,“前臨沱水,后倚高山”。
乾隆《??h志》:沱水,“在舊保(今理縣薛城鎮(zhèn))西北,源出梭磨土司直固雪山(今名鷓鴣山)?!?2)陳克繩.乾隆??h志[M].施義爵,李心正,校訂.//故宮博物院.故宮珍本叢刊(221)四川府州縣志(17).??冢汉D铣霭嫔?,2001:11.明清時期留存至今的各種地圖也將當(dāng)今的雜谷腦河稱為沱水。例如,明嘉靖《威茂邊防紀(jì)實》載《威茂一帶治境總圖》即將流經(jīng)霸州(今汶川縣龍溪鄉(xiāng)東門口)提督以南、??h城以北的河流(今雜谷腦河)標(biāo)注為沱水。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載《雜谷直隸廳圖》也將流經(jīng)雜谷廳城北的雜谷腦河標(biāo)注為沱水。直到清朝后期,《四川省各府直隸廳州圖》之《理番廳圖》才將沱水改名為雜谷淖河。光緒《二十世紀(jì)中外大地圖》載《四川圖》也將流經(jīng)廳境的沱水標(biāo)注為雜谷淖河。
綜上所述,雜谷腦河是在近代歷史上才出現(xiàn)的一個名詞,所謂雜谷土司源自雜谷腦河的說法并不靠譜。
再辨析“雜谷腦”這個地名。今理縣縣城雜谷腦鎮(zhèn),古稱維州,因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曾在此駐兵得名,藏語稱為“嘎相朗”或“嘎西朗”。公元八世紀(jì)六十年代,吐蕃據(jù)有維州,并派守臣在當(dāng)?shù)亟ǔ菈菊?。此人即為雜谷土司的先祖。城成,守將根據(jù)筑城前后出現(xiàn)的各種吉兆及該城易守難攻的特點,將其命名為嘎相朗,意譯為吉祥城,也可理解為史載的無憂城。學(xué)界及民間社會普遍認(rèn)為,雜谷腦一詞即嘎相朗譯寫之名,“雜谷腦就是嘎相朗的諧音”(3)理縣志編委會.理縣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78.。
從表面上看,這種說法似乎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雜谷腦、嘎相朗兩者的語音相去甚遠,這明顯違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guān)于用發(fā)音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來“音譯”異族語言的基本原則。其次,按照雜谷腦及其周邊土著居民的歷史記憶,嘎相朗一詞當(dāng)出現(xiàn)在唐代。但是,在吐蕃占有維州及大中三年(849)唐軍收復(fù)維州之后,直至宋元明時期的數(shù)百年間,今叫雜谷腦的地方均被稱為“維州”“古維州”或“舊維州”。比如,《舊唐書》:武德元年(618),白狗羌降附,“乃于姜維城置維州”?!顿Y治通鑒》:前蜀武成元年(908),蜀主王建貶御史中丞鄭騫“為維州司戶”。宋《新編方輿勝覽》:成都府路共轄十六州,“維州,二縣,保寧、通化”(4)祝穆.新編方輿勝覽[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6.。《明實錄》:四川巡撫等官題奏,“舊維州地方原保縣管轄”。《明經(jīng)世文編》:請敕克羅俄監(jiān)燦,“將舊維州碉房退還保縣掌管”。《明史》:永樂丁亥,設(shè)雜谷安撫司,“令撫輯舊維州諸處蠻塞”。《清實錄》:距舊??h(薛城鎮(zhèn))不遠處,“有古維州,最為險要”?!耙坏焦啪S州,便可直趨保縣”?!斑^保縣,即兼程馳抵維州”?!侗?h志》:康熙二年(1663),“仍安置桑吉朋于維州”。由此可見,清代之前的各類文獻,根本找不到有關(guān)雜谷腦一詞的記載。因此,所謂雜谷土司源自雜谷腦地方一說也不成立。
進入清代,雜谷腦一詞始出現(xiàn)在各類典籍中。例如,《清實錄乾隆朝實錄》:雜谷土司蒼旺聞“雜谷腦已失,退守巢穴”。岳鐘琪“乘雜谷腦空虛之際,進至松關(guān)(今馬爾康市松崗鎮(zhèn))”。乾隆《??h志》關(guān)于雜谷腦的記載也出現(xiàn)了七次,如,自??h“碉房塘至木棣板橋十里出雜谷腦口”“雜谷腦西至坡頭關(guān)四十里”“自雜谷腦至帕頭四十里”等。清代中后期刊刻的各類地圖,也開始出現(xiàn)“雜谷腦”“襍谷腦”“雜谷老”“雜谷鬧”或“雜谷淖”這樣的地名。比如,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載《雜谷直隸廳圖》中即出現(xiàn)了雜谷腦寨一名,嘉慶《四川通志》載《雜谷直隸廳圖》標(biāo)注有襍谷腦名稱,清末《四川省各府直隸廳州圖》之《理番廳圖》也標(biāo)明有雜谷老土屯這個地方。
筆者認(rèn)為,雜谷腦一名的出現(xiàn),當(dāng)與清朝初年大量漢人隨八旗軍進入川西北地區(qū)有關(guān)。在古代漢族方言區(qū),人們習(xí)慣將臺地、山崗或小山頭稱之為“垴”,垴同“腦”,有時也記作“老”“鬧”或“淖”。垴字綴于事物名稱、方位或數(shù)字之后,組成一個全新的地名。例如,包谷垴、大山垴、馬甲垴、南垴、北垴、十二垴、十八垴等。清朝初年,隨著大量漢人移徙,這種為一個具體地方命名的方式也隨之引入川西北地區(qū)。因此,在這一時期,灌縣至汶川、松潘、??h等地出現(xiàn)了一些帶垴的地名。例如,清末羌人董湘琴《松游小唱》有“三垴九坪十八關(guān),石鑼石鼓上松潘”一說。所謂“三垴”,指的是西關(guān)垴(或稱西瓜垴)、東界垴、壽星垴。而在??h、松潘境內(nèi),在同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諸如雜谷腦、八十鬧(今理縣甘堡鄉(xiāng)境內(nèi))、蕎壩腦這樣的地名。一言以蔽之,所謂雜谷腦其實是入清以來,移居川西北地區(qū)的漢人將歷史上既有的雜谷一詞,與內(nèi)地常用于地名的垴字組合后,重新建構(gòu)出的一個全新地名。是雜谷腦一名源于雜谷,而非雜谷一詞源自雜谷腦。
從明代開始迄至清朝滅亡,關(guān)于“雜谷”的記載頻繁出現(xiàn)在各朝實錄、各類題奏、各種歷史地理和方志著作中。查閱明清時期的各種文獻,雜谷一詞的外延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衙署意義上的雜谷。如《明實錄》:永樂五年,“開設(shè)雜谷安撫司,授以印章”。《讀史方輿紀(jì)要》:雜谷安撫司,“在威州保縣西二百里”。乾隆《??h志》:??h所轄土司“曰達思蠻”“曰雜谷”。二是職官意義上的雜谷。這類資料是雜谷歷史記載的主體,內(nèi)容相當(dāng)豐富。例如,洪熙元年三月,“雜谷寨安撫司安撫曩甲,遣人貢馬,賜之鈔幣”。嘉靖元年九月,“命雜谷安撫司故安撫同知職事格兠伽子旺伽,就彼襲職”?!睹鹘?jīng)世文編》:宣德七年,雜谷安撫司安撫定日思結(jié)“將前項六寨占據(jù),阻截董卜道路”?!肚鍖嶄洝罚弘s谷土司蒼旺,“恃強凌弱”“不遵開示”?!肚迨犯濉罚呵∈吣辏半s谷土司蒼旺為亂,(岳)鍾琪遣兵討擒之”。三是地域意義上的雜谷。如《明實錄》:正統(tǒng)九年九月,四川草坡居民加悟,“遁匿雜谷”。景泰三年七月,敕諭董卜土司歸還“所侵雜谷安撫司及達思蠻長官司之地”。明《威茂統(tǒng)志》:鎮(zhèn)夷關(guān)“北通雜谷,其風(fēng)氣大,與中國殊”?!侗?h志》:“雜谷梭磨,春遲霜早?!薄肚鍖嶄洝罚骸半s谷境聯(lián)??h,原系古維州地?!彼氖亲迦阂饬x上的雜谷。如,《明經(jīng)世文編》:正統(tǒng)八年間,“敕令董卜仍從銅門出樸頭、日駐、保縣出境?!薄侗?h志》:汶川、??h“皆眾番必由之要隘,在眾番之中,如雜谷,即吐蕃之苗裔?!薄肚鍖嶄洝罚弘s谷“本吐蕃苗裔,自唐宋以來,世守其土?!?/p>
此外,在《明實錄》中尚多次出現(xiàn)“雜谷瓦”一詞,例如,正統(tǒng)六年(1441)七月,董卜韓胡“請開通雜谷瓦等處道路”。十年八月,董卜韓胡稱,別思寨安撫司“糾合雜谷瓦等處大姓野蠻,謀害爾父子,搶占爾馱窩地方”。在藏語中,“瓦”和“哇”含義基本一致,是漢語者或人群的意思。雜谷瓦這一稱呼與“安多哇”“嘉絨哇”一樣,也是地名與人群名的結(jié)合。
關(guān)于雜谷一詞出現(xiàn)的最早時間、基本含義,論者少有涉獵。筆者認(rèn)為,雜谷一詞與吐蕃東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公元七世紀(jì),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強勢擴張,蘇毗、羊同、吐谷渾、白蘭、黨項、東女、哥鄰諸羌相繼被占領(lǐng)。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在唐代早期,嘉莫察瓦絨(簡稱“嘉絨”)地區(qū)的齊浸(今金川縣)已由吐蕃的南卡即饒丹杰布王掌控。到松贊干布時期,大臣祿東贊調(diào)整饒丹杰布的轄地,并重新任命饒丹杰布四大臣中的多玉和潘玉,派遣他們分別執(zhí)掌一地。其中,潘玉被任命為嘉絨阿依修行殿以下和樂山以上的了望大臣,多玉被任命為執(zhí)法了望大臣。潘玉又被稱之為“柯潘”,其官寨修建在今馬爾康市的松崗鎮(zhèn)。至赤松德贊時期,吐蕃王室寄給柯潘的信中首次稱柯潘為“嘉莫察瓦絨柯潘”,簡稱為“察柯”(5)雀丹.嘉絨藏族史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49.。至此,柯潘所領(lǐng)的嘉絨地區(qū),即唐時的“西山八國”,隨之被稱為察柯。之后,吐蕃王朝便把梭磨一帶稱為察柯,梭磨河也被稱為察柯曲(察柯河)。直到民國前,整個藏區(qū)都用察柯或嘉莫絨稱呼嘉絨地區(qū)。嘉絨地區(qū)的僧人到西藏各大寺院求學(xué),在注冊時,一般也將籍貫登記為察柯或嘉莫絨。
對上述觀點,雖個別學(xué)者認(rèn)為所據(jù)仍有不足,尚需進一步考證,然筆者在研讀川西北地區(qū)史料時發(fā)現(xiàn):早在唐代,漢文有關(guān)資料就有關(guān)于察柯的記載,這可與以上相關(guān)材料及論點相互印證、彼此補充。
據(jù)唐顏真卿《鮮于公神道碑銘》:天寶八年(749),蜀郡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中丞持節(jié)充劍南節(jié)度副大使鮮于仲通“射討吐蕃摩彌城拔之,改洪州為保寧都護府”。洪州,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均作“栱州”,顯慶元年(656),以缽南伏浪恐部落置。儀鳳二年(677)后,屬“都督羈縻三十州”的范疇。一般認(rèn)為,高宗時所置洪州就在今馬爾康鎮(zhèn)境內(nèi)。又據(jù)《唐會要》記載:天寶八年,“劍南奏,索磨川許新置都護府,宜以保寧為名”?!杜f唐書》:是年閏六月乙丑(初三),“劍南索磨川新置都護府,宜以保寧為名?!?6)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41.《新唐書》也有相同的記載:“保寧都護府,天寶八載以劍南之索磨川置?!薄顿Y治通鑒》亦云:閏六月,“又于劍南西山索磨川置保寧都護府”。索磨川即今梭磨河。毋庸置疑,保寧都護府就在今梭磨河流域的馬爾康境內(nèi)。今馬爾康鎮(zhèn)俄爾雅的山脊上,尚有一處“婆寧甲薩”古城堡。“婆寧”當(dāng)“保寧”的音譯,“甲薩”在嘉絨藏語里是官寨、衙門、城堡的意思,婆寧甲薩就是保寧官府或保寧都護府的意思。
又《新唐書》言:“保寧都護府......領(lǐng)牂柯、吐蕃。”胡三省注《通鑒》亦云:“置保寧都護,以領(lǐng)牂柯、吐蕃?!睔v來議者以為牂柯即黔州都督府(治今重慶彭水縣)羈縻下之“牂柯”,其實非也。我們認(rèn)為,此處所謂牂柯就是察柯在唐代的音譯。吐蕃王朝擁有馬爾康等地后,將梭磨至卓克基、馬爾康、松崗一線命名為察柯,設(shè)在梭磨河流域的保寧都護府領(lǐng)有牂柯(察柯)地區(qū)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明清時期漢族文獻中記載的雜谷,其實就是新舊《唐書》《唐會要》《資治通鑒》中記載的保寧都護府所領(lǐng)之牂柯,即藏族文獻中的察柯。三者的讀音基本相同,內(nèi)涵與外延也完全一致。
一般認(rèn)為,與察柯有關(guān)的吐蕃大臣或守將柯潘在位的時間在唐貞觀八年(634)至弘道元年(683)間,這也是察柯即雜谷一詞出現(xiàn)的時間。領(lǐng)有牂柯的保寧都護府始置于天寶八年(749),這在時間演進的自然順序上也是符合歷史邏輯的。
唐代之后,察柯(牂柯、雜谷)的內(nèi)涵經(jīng)歷了一個漸變以及擴展的過程。卓克基以西至松崗官寨一線被稱為上察柯(雜谷)地區(qū),即雜谷上寨(7)陳克繩.乾隆??h志[M].施義爵,李心正,校訂.//故宮博物院.故宮珍本叢刊(221)四川府州縣志(17).??冢汉D铣霭嫔纾?001:22.?!肚迨犯濉分^:官兵“自角木角溝(今馬爾康市腳木足河流域)入雜谷”。這里所謂雜谷,指的就是雜谷土司駐牧地——松崗官寨。有時,史料也直接將松崗地區(qū)稱為雜谷,如《??h志》:大金川土司“東界金川寺(今小金縣境內(nèi)),西界綽斯甲(今金川縣觀音橋等地),西南界革什咱(駐今巴縣西北革什扎鄉(xiāng)),南界巴底(今丹巴縣巴底鄉(xiāng)),北界雜谷、黨壩(今馬爾康市黨壩境內(nèi))”。這里所謂雜谷,指的就是與黨壩接壤的松崗地區(qū)。而梭磨以東,保(寧)縣(治今理縣薛城鎮(zhèn))以西的地區(qū)被稱為下察柯(雜谷)地區(qū),即雜谷下寨?!肚鍖嶄浨〕瘜嶄洝返葎t把“雜谷腦、孟董、九子、龍窩等五溝”稱為雜谷下寨。明代初年,中央政府在嘉絨地區(qū)設(shè)置的雜谷安撫司,其名稱就源自于唐代的察柯(牂柯)。
對于雜谷安撫司的疆域及領(lǐng)地,歷史上各種記載語焉不詳。當(dāng)代各類著述,也少有論及。特別是對該土司的駐牧地(官寨及衙門所在),各類資料更是簡單地認(rèn)為就在雜谷腦。
其實,對于雜谷土司的早期疆域,明代的資料早已間接有所涉獵。據(jù)《明實錄》:成祖初,明廷始授雜谷安撫司,“俾安撫本司舊維州等處番寨”(8)耿玉璞,耿少將.明實錄川西北史料[M].成都:中國文化出版社,2019:145.。《明史》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兩者均明確指出該司所轄乃“舊維州等處番寨”或“舊維州諸處蠻塞”,只是對維州所轄區(qū)域并無明確的表述。
據(jù)《舊唐書》記載:高祖初年,唐“于姜維故城(今理縣雜谷腦鎮(zhèn))置維州,領(lǐng)金川、定廉二縣”。唐金川縣始置于隋代,治今理縣通化鄉(xiāng)。定廉縣駐今理縣上孟鄉(xiāng)踏斯壩。大中三年(849),唐軍收復(fù)維州,置薛城、通化、歸化三縣。前蜀永平二年(912),“改薛城縣為保寧”。宋景佑三年(1036),“以與濰州聲相亂”,維州“改曰威州”,領(lǐng)保寧、通化二縣。元初,設(shè)威州總管府,領(lǐng)保寧、通化二縣。至元十九年(1828),省保寧縣入州后,威州唯領(lǐng)通化縣。明朝建立后,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徙威州治于壩州(今汶川龍溪鄉(xiāng)東門口),尋遷至鳳坪里(今汶川威州鎮(zhèn)郭竹鋪鳳坪壩)、保子關(guān)(岷江、雜谷腦河交匯處)、汶川治城(今汶川政府所在的),下轄保(寧)一縣??芍?,從唐代開始直至五代、宋元明時期,維州各縣均在雜谷腦河流域。因此,雜谷土司最初所領(lǐng)的“舊維州等處番寨”或“蠻塞”,在今理縣境內(nèi)是不容置疑的。
那么,雜谷土司始封時的疆域究竟包括那些具體地方呢?明《蜀中廣記》記載:雜谷土司“其地,有上碉、下碉,去無憂城(今雜谷腦老街)百里,去縣倍之?!?9)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5.據(jù)《保縣志》:“雜谷腦(即無憂城)至坡頭關(guān)(今名樸頭關(guān))40里,坡頭關(guān)至葛哆秋60里。葛哆秋至秋介(今理縣古爾溝鎮(zhèn)丘地村)50里,秋介至梭磨佳不由(今理縣夾壁鄉(xiāng))60里,佳不由至嗎諾(今理縣米亞羅鎮(zhèn))30里?!痹贀?jù)《理番縣視察述要》:興隆場(雜谷腦)“至關(guān)口30里,關(guān)口至古耳溝(今理縣古爾溝鎮(zhèn))52里,古耳溝至大秋底(今丘地村)30里,大秋底至夾壁27里,夾壁至米六(今理縣米亞羅)20里?!蹦敲?,“去無憂城百里”的“上碉、下碉”應(yīng)該就在葛哆秋、秋介之間。這一帶也應(yīng)該是雜谷土司當(dāng)初的腹地及要害之地。故《讀史方輿紀(jì)要》記載:雜谷安撫司駐牧地“在威州??h西二百里”。據(jù)《保志》:舊保縣(今薛城鎮(zhèn))西至秋介合計205里。那么,“在威州??h西二百里”的雜谷安撫司的駐牧地也在秋介及其周邊地區(qū)。由于上述地方事關(guān)土司的生死存亡,因而該司每年均派出重兵守衛(wèi),“歲終發(fā)番兵萬余,備糧械入碉防守,至次年除夕更班”,以“保邊敉寧”。
雜谷土司受封初期,其疆域還比較狹小。據(jù)《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其地“前臨沱水,后倚高山,南接三姐,西接孟董,南抵達思,北抵東布?!边@里,沱水指的是今雜谷腦河。三姐指的是黑水流域的三齊,三齊與龍坪合并后,更名三龍,今屬茂縣。所謂“南接三姐”,為“接三姐南”之誤。孟董指的是孟董溝,即今理縣上孟、下孟?!拔鹘用隙?,實為“接孟董西”。達思即達思蠻長官司,其地“在雜谷西五十里”。“南抵達思”,當(dāng)作“抵達思南”。東布即董卜韓胡宣慰司,所謂“北抵東布”指的是“抵東布北”?!独匪d雜谷土司的四至,說明該司當(dāng)年轄境就局限在今雜谷腦河中上游地區(qū)。
雜谷土司受封不久,即沿雜谷腦河源頭而上,向西部擴展,并翻越直固雪山侵入梭磨河流域。據(jù)《明實錄》:正統(tǒng)六年(1441)二月,“四川雜谷安撫司土官舍人定日思伽,遣番僧、剌麻遍出,并招致角木腳等四塞生番剌麻八當(dāng)僧結(jié)等,來朝,貢馬,賜宴,并賜彩幣等物有差”。角木腳即今馬爾康市腳木足河流域。在明清時期,松崗官寨及其以北的七里、大壩口等地是梭磨河流域進入腳木足河流域的捷徑和要道。定日思伽能夠派遣八當(dāng)僧結(jié)等進京朝貢,說明至遲在正統(tǒng)中期,雜谷安撫司已經(jīng)占據(jù)松崗及其以北地區(qū),并將勢力滲透到腳木足河流域的各村寨。所以,清乾隆《皇清職貢圖》說:松崗等寨“向隸雜谷”,反映出松崗、卓克基等地并入雜谷土司的時間由來已久。
雜谷土司在向大渡河流域擴張的同時,也積極向北部的黑水河流域、東部毗鄰的草坡河流域擴展。據(jù)《明武宗實錄》:正德八年(1513)三月,雜谷土司番僧都綱鎖郎藏卜等,“舊招撫克州等寨寨首宋思結(jié)等,撫回上草坡寺十三寨寨首郎鎖巴等,新招撫大八棱碉、鎖么等五十五寺寨寨首賈僧結(jié)等”進京,“各貢氆氌、珊瑚等物?!闭率荒耆?,該安撫司番僧鎖郎巴等,“克州、上草坡、大八棱碉、鎖么等寺寨寨首宋思結(jié)、董舊賈僧等,各貢氆氌、腰刀等物,賜宴,并賞彩緞、絹鈔有差。”克州,即今黑水縣境內(nèi),今嘉絨藏族尚稱黑水地區(qū)為“克州”。上草坡,即今汶川縣草坡鄉(xiāng)。大八棱碉,與居于丹者孟溝(今理縣雜谷腦鎮(zhèn)膽扎木溝)的八棱碉土司有別,故謂之大八棱碉,在今理縣米亞羅鎮(zhèn)八角碉。鎖么,即今馬爾康市梭磨鄉(xiāng)或梭磨河谷。從各種資料分析,上述各地,在明清兩代,均為雜谷安撫司的勢力范圍?!段渥趯嶄洝匪d,大致概括了雜谷土司在今馬爾康、黑水、汶川等地的擴張與經(jīng)營的成果。
至明代中期,雜谷安撫司進入興盛時期,其轄地已經(jīng)“東至郎吉司,南至金川,西至竹克箕,北至克州,”幅員面積幾近“五百里”。這里所謂金川,指的是小金川,即今小金縣境內(nèi)。竹克箕,即今馬爾康市梭磨以西的卓克基鎮(zhèn)。
至于郎吉司所在,古籍并無確切記載。據(jù)《保縣志》:宣德七年(1432),雜谷土司“始據(jù)有郎吉司以東日駐(今理縣雜谷腦鎮(zhèn)日腳溝)、窮山、黨者(今理縣雜谷腦鎮(zhèn)膽扎木溝)等七寨?!薄睹鹘?jīng)世文編》謂該司始據(jù)有樸頭(今理縣樸頭鄉(xiāng))、黨者木(今理縣雜谷腦鎮(zhèn)膽扎木溝)、瓦石(今理縣雜谷腦鎮(zhèn)瓦斯村)、夕蘭(今理縣雜谷腦鎮(zhèn)思南達村)、日駐六寨?!睹鲗嶄洝分^樸頭、黨者木、夕蘭、瓦石等寨。上述各村寨大致包含了今雜谷腦鎮(zhèn)所有的村寨和社區(qū)??芍杉驹跇泐^、日駐、黨者等寨以西,這也是雜谷土司最初的東部邊界。
《明實錄》云:上述各寨原系“??h管下”?!睹鹘?jīng)世文編》言:“舊維州(六寨)先系??h管轄”。既然舊維州及其六寨最初不在雜谷土司轄區(qū)內(nèi),故所謂雜谷土司駐牧雜谷腦的說法在邏輯上也就無法成立。正統(tǒng)十四年(1449),董卜韓胡宣慰司又將舊維州上述各寨占據(jù),并派出土兵把守。直到成化五年(1469),雜谷土司才“恢復(fù)故疆”“復(fù)取舊地”。所以,在成化前及之后的相當(dāng)長時間內(nèi),從不曾領(lǐng)有或自身安全等因素考慮,雜谷土司都不可能將舊維州(今雜谷腦鎮(zhèn))確定為駐牧地。
成化后,雜谷土司復(fù)得舊維州各寨,并西取“達司蠻長官司地”,東掠八棱碉土司,其地域“界接??h之蒲溪溝(今理縣蒲溪鄉(xiāng)),而維州(今理縣薛城鎮(zhèn))亦入其境矣”。景泰六年(1455)六月“譎詐無狀”“僭稱蠻王,窺伺巴蜀”的董卜土司克羅俄監(jiān)粲亡故后,董卜韓胡宣慰司在雜谷腦河流域的擴張勢頭不再,雜谷土司在其后的數(shù)百年內(nèi)不再面臨外部勁敵的壓力。加上雜谷土司此時已將其東部邊境擴展至??h治所以西的蒲溪一線,維關(guān)(今名危關(guān))、碉房塘(今名破碉房)等戰(zhàn)略要地均為其牢牢把控,舊維州的戰(zhàn)略縱深得以相應(yīng)擴大,安全系數(shù)增加,舊維州成為其駐牧地才變成可能。
到清代前期,雜谷土司趁改朝換代形成的權(quán)力真空和“三藩之亂”引起動亂的機會強勢擴張??滴跏拍?1680),??h“河西生羌劫掠為患”?!敖器镉兄\”的雜谷土司良兒吉以捍衛(wèi)朝廷為名“襲取九子、龍窩(今屬理縣木卡鄉(xiāng))等寨”。康熙二十二年,良兒吉再“襲取孟董等寨”,將孟董河流域各村寨收入囊中?!坝钟写蚶了揪佑谒?今理縣通化鄉(xiāng)西山村水田組)等寨,八棱碉土司居于丹者孟溝,皆為所并”。至此,雜谷土司將其疆域擴展到了雜谷腦河下游的木卡、通化、桃坪、龍溪、克枯、威州等羌族地區(qū),“打喇兒(今汶川縣龍溪鄉(xiāng)聯(lián)合村東門口組)、草坡六寺(今汶川縣草坡鄉(xiāng))、龍山(今汶川縣威州鎮(zhèn)布瓦村龍山組)以西諸寨皆隸焉”。
在梭磨河流域,雜谷安撫司在鞏固明代取得領(lǐng)地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東展西拓,擴張領(lǐng)土。清初,雜谷土司桑吉朋育有三子,即長子阿吉、次子良兒吉、幼子囊索沙加布。按照清朝律令和慣例,阿吉“例得襲”土司職。但桑吉朋妻子以為“次子良兒吉能”,便扶持其承襲了安撫司位。對于阿吉,桑吉朋則“分地與之”,命其“分駐竹克箕”“為土舍”。而令囊索沙加布“分駐梭磨”“為一舍”。
“竹克箕以西至松岡(今名松崗)”,或即今馬爾康鎮(zhèn)境內(nèi),“別有司格立土舍”。土舍本為良兒吉岳父。為搶占其土地、人民,良兒吉與妻子合謀,“毒殺其弟兄”,將土舍領(lǐng)地據(jù)為己有。松崗之南即為黨壩諸寨,黨壩土舍因畏懼良兒吉的手段和聲威,“以其眾附雜谷”。故黨壩土舍亦稱為“雜谷部落”或“雜谷藩籬”。
還有兒那達土舍,《??h志》云:雜谷土舍朗松“居茶堡山之兒那達寨,有大寺,領(lǐng)民僧千余為弟子”。今馬爾康市大藏鄉(xiāng)、沙爾宗、龍爾甲一帶尚稱為茶堡地區(qū),其最大的河流呼曰茶堡河,而茶堡河流域的山地即為茶堡山。所謂大寺,這里指的就是修建于明永樂年間、位于今大藏鄉(xiāng)春口村的大藏寺。史載:“雜谷各酋長號其兄弟為番僧者曰朗松”。可見,茶堡地區(qū)也為雜谷土司所統(tǒng)領(lǐng)。
雖各類資料罕有馬爾康四大壩地區(qū)(今草登、康山、日部三鄉(xiāng))的記載,然竹克箕土舍及竹克箕長官司均領(lǐng)有三大壟巴(四大壩、茶堡、都甫旭鳩)地區(qū)。竹克箕土舍為雜谷土司領(lǐng)屬,而竹克箕長官司則是從雜谷安撫司分境設(shè)置的。可以肯定,至遲在明末清初,雜谷土司已領(lǐng)有今馬爾康市的茶堡、四大壩等地區(qū)。
至康熙時期,雜谷安撫司進入鼎盛時期。不僅“地廣人眾”,周邊的金川寺 、沃日(今小金縣境內(nèi))、綽斯甲、瓦寺(今汶川縣境內(nèi))、郭羅克(今青海省果洛州境內(nèi))諸土司也“久為側(cè)目”,唯雜谷馬首是瞻,“聽雜谷調(diào)遣”。正如《理番廳志》所言:康熙年間,雜谷土司良兒吉“能以智謀馭壓,諸部皆拱手聽命,金川寺、沃日、綽斯甲更以子婿盡小事大之理”。雜谷土司被人們奉為“大酋長”,其所領(lǐng)疆域“東距西八百余里,北距南一千五百里,東界疊溪、茂州及??h,南界大小金川、沃日、瓦寺,西界綽斯甲,北界松潘屬阿壩(今四川省阿壩縣)、阿樹(今青海省瑪曲、久治一帶)、郭羅克各土司”。其轄境包有今四川省理縣、馬爾康市的全部,黑水、紅原、阿壩、壤塘以及甘肅省甘南州、青海省果洛州的部分地方,“為西南一大部落”,在川甘青地區(qū),乃至全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雜谷土司“住牧之地曰松崗(今馬爾康市松崗鎮(zhèn))”,在保縣“西七百里”。“又曰雜谷腦”,在保縣“西一百六十里”。加之受封之初設(shè)在葛哆秋至秋介間的官寨,雜谷安撫司在梭磨河流域、雜谷腦河流域至少擁有三處土司衙門,可謂“狡兔三窟”。其中,在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前期,松崗官寨為其本部或老巢,雜谷腦則僅“其一窟”耳,秋介及其附近的官寨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對雜谷土司的擴張及勢力的膨脹,清廷及其閫臣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防止強枝礙本、尾大不掉,他們決意裂土治之或徹底鏟除而后快。雍正元年(1723),朝廷以“從征郭羅克有功”,授梭磨土舍為郭羅克長官司。雍正七年,因“不能約束”司民,降為梭磨副長官司,另頒印信、號紙。乾隆十三年(1748),梭磨土司“以從征金川功,加安撫使”。同年,朝廷又以“從征金川功”,授竹克箕土舍為竹克箕長官司,“給印信”。乾隆十三年,清廷再以黨壩土舍澤旺“隨征大金川有功”,頒給黨壩長官司印信、號紙。至此,雜谷安撫司被分裂為雜谷、梭磨、竹克箕、黨壩四家土司。雜谷土司在經(jīng)歷明末清初的輝煌后,步入分崩離析的衰落時期。
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雜谷土司蒼旺“以殺害頭人易沙等起釁”。隨后,又率部進攻梭磨土司、卓克基土司,強占其土地、人民。八月,四川總督策楞、提督岳鐘琪調(diào)兵征討雜谷土司,進據(jù)雜谷腦河中上游地區(qū),并翻越鷓鴣山突入梭磨河流域。九月,清軍攻占雜谷安撫司老巢——松崗官寨,并擒獲蒼旺,就地正法。雜谷土司的歷史就此終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