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劍橋中國秦漢史》的得與失

2020-12-27 02:32:11季淑鳳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王莽秦漢學者

季淑鳳

(1.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9;2.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言

《劍橋中國秦漢史》(下面簡稱《秦漢史》)是由費正清、崔瑞德任總主編,于1986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卷。對于把《秦漢史》作為第一卷的原因,總編輯在一開頭就做了交代,“最初打算從中國歷史的最早時期寫起,因后來大量的考古發(fā)現及一大批新材料的出土一再改變了對早期史的看法,而且至今也沒有對這些新出土的證據和文字記載做出任何普遍公認的綜合……因此,出于無奈,就從秦漢這兩個最早的帝國政體的建立開始。”[1](譯序2)從中可見總編輯的美好愿望與面對現實沖突時的遺憾和無奈。令人欣喜的是,1999年由魯惟一和夏含夷教授編輯的《劍橋古代史》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不僅彌補了《劍橋中國史》叢書中未能包含中國先秦史研究的遺憾,也是西方漢學界在條件成熟之后對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研究探索中積聚的自信心的體現。《秦漢史》的出版,無疑是從西方吹來的一股清新之風,中國讀者得以“他者”的視角來回眸中國歷史。在通讀《秦漢史》后,西方學者的思維方式、觀察與研究問題的角度、方法,以及他們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等論述的方式都給人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傮w來講,作者基本達到了“為西方的歷史讀者提供一部有內容的基礎性的中國史著作的目的”。[1]

二、《劍橋中國秦漢史》的特點

《秦漢史》作者陣容龐大,由來自歐美的12位長期致力于研究中國秦漢歷史的海外學者組成。李學勤曾稱贊道:“本卷的作者陣容在西方學術界可稱極一時之選,這部書也可謂西方研究中國秦漢史的結晶?!盵2](譯序2)在總主編的指導下,這種各章均由該領域專家學者撰寫,然后合編于一部大著作的模式,被稱為“劍橋體例”或“劍橋體”,這種體例已被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熟悉和接受,影響較大?!肚貪h史》共分16章,從脈絡分布來看,主要可分為三大塊:第一部分為政治及政治制度史(1-9);第二部分為經濟和社會史(10-11);第三部分為思想文化史(12-16)。從篇幅來看,第二部分的經濟和社會史稍顯不足,相對而言,全書用5章來論述秦漢的思想文化,可見西方學術界對中國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視,這與國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論從時間的跨度還是從內容的覆蓋方面來看,該書都較為完整,其中不乏編者精妙的描述和獨辟蹊徑的見解。具體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歷史,審慎的態(tài)度運用史料

由于撰寫者們局外人的身份,撰寫過程中少一點民族感情和價值參與,他們不盲目信從文獻記載,不囿于前人成說,往往能跳出傳統(tǒng)觀念的窠臼,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編纂學的先入為主的偏見進行辯駁。如第一章《秦國和秦帝國》,卜德解釋了秦帝國滅亡的五個原因,其中在論述道德因素時,他引用了賈誼在《過秦論》中闡釋秦帝國滅亡的原因,“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盵1](P85)賈誼顯然認為秦帝國是因為仁義的缺失而亡。卜德并沒有受該傳統(tǒng)觀點的束縛,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一味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來對秦帝國進行判斷,而是基于對《史記》等材料在研究秦史方面局限性的認識上,做出自己的判斷,認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只是部分地正確。作者認為《史記》中無論對秦帝國還是秦始皇的記述都過于陰暗了,“如果把出土的秦代法律條文與法家理論進行比較,就會得出一個更為合理的形象,這并非指秦王朝的政策不殘暴和不存在剝削……事實上,如果其他國家也擁有秦王朝那樣的實力,他們的政策也許與秦的政策不會有多大差別?!盵1](P85)

對秦朝和秦始皇不太友善的記載還有很多。卜德在附錄二中列出了《史記》中記載的六件事的描述都對秦始皇持有強烈的憎恨情緒。如懷疑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問題、公元前212年的坑儒、公元前221年水德的采用、公元前215年呈現的預言文字、公元前211年的墜星、公元前219懲罰山神之事。作者認為除卻這些事件本身的虛構性、不可能性外,只要冷靜地考慮一下與這些情節(jié)相聯系的事情,就足以看出“它們很可能是竄改的”。[1](P94)

秦漢史的撰寫者不但注意破除傳統(tǒng)歷史學家的偏見,對近現代中西學者的先入為主的觀點也頗有揭示。例如,在解釋秦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時,作者提到西方普遍認同秦始皇由于采用法家的學說,建立了一套官僚統(tǒng)治機構,抑制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因而阻止了中國出現像西方那樣的文藝復,以及隨之出現的新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形式?!盵1](P87)卜德認為“這種批評過于簡單化了?!?/p>

美國學者柯文曾說過,“西方歷史學家最大的挑戰(zhàn)不是要達到消除民族中心主義的扭曲,而是盡量將這種歪曲減少和降低到最低點,以一種新的不那么西方中心的視角來看待中國歷史”,[3](P1)對歷史已有觀點持懷疑和批判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去接近歷史、還原歷史, 這是中西學者都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

(二)注重文獻資料的同時又善于利用考古材料

《秦漢史》編者在重視傳世文獻的同時又極為關注出土的考古材料。因為文獻資料并不是很全面,傳世過程也是錯綜復雜,難免帶有史家的偏見,但是發(fā)掘的遺址和出土的文物也只能代表地下文物的一部分,而且往往反映的是上層社會的生活,因此兩種證據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偶然性,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要互相參照?!秳蛑袊贰窂那貪h史開始編寫的原因正是由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幾次考古新材料的發(fā)現改變了人們對早期史的看法,而一時又難以對早期中國史實進行綜合,因此暫時放棄了撰寫早期史。在秦漢史研究中,編者結合豐富的考古材料和現有文獻記載進行論述。何四維(Anthony Fracois Paulus Hulsewé, 1910-1993)認為,“史書敘述中引語的可靠性以及這些著作作為整體的傳統(tǒng)的忠實性為考古發(fā)現的物證所證明?!盵1](P521)其中第九章在描述“行政法規(guī)” 時,作者認為首先根據史書和碑銘中的大量零散記載能整理出一些法規(guī)的輪廓,如征稅制度或文官的職能。再加上充分利用在中國敦煌和居延附近的遺址中大量的完整文書,以及湖北睡虎地的秦代文書等考古材料,作者認為從這些片段的法令法規(guī)材料中也可反映當時官僚機器的工作情況。[1](P538)

同樣重視考古材料的卜德,他在第一章“帝國時期的思想潮流”部分,將有關商鞅政策的傳統(tǒng)記載與1975年出土的法律文書進行對比,發(fā)現這些考古資料中的法律文書表現出一種較為實用、較少片面性的行政方法。雖然包括出土文書在內的法律是嚴厲的,但是不能由此斷定它們就比同時代的普遍情況更加嚴厲?!岸曳依碚撘膊幌袢藗兏鶕芳涊d的個別事件或后世儒家作者的責難所設想的那樣教條,而是比較通情達理的?!盵1](P74)通過將文獻與最新考古材料的對照分析,卜德的評價更為客觀、中肯。

(三)以長遠的眼光和宏大的歷史背景來重估歷史事件

西方學者與傳統(tǒng)歷史學家保持了客觀的距離,立意在“同情的理解”基礎上,視野廣闊,不局限于對一朝一代的史實分析,而是將秦漢時期作為持續(xù)不斷的華夏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把它與前代和后代緊密連接,切實從秦漢歷史豐富多彩的實際出發(fā),印證或辯駁中外史學家們已有的成說,最大可能地靠近、還原歷史真相。

在導言中,編者認為中國的三部正史(《史記》《漢書》《后漢書》)都沒有把短命的王莽政權視為合法的王朝予以尊重,其緣由在于“古代的歷史學家引用、隱瞞、歪曲甚至偽造證據,以證明為什么王朝的創(chuàng)造者值得上天的賜?!匾曊y(tǒng)性......它對公正地評價像推翻前漢皇室而試圖另立自己王朝的王莽這樣的人來說是一個主要障礙......雖然王莽當了15年皇帝,卻沒有他應有的歷史”。[1](P223)為此,《秦漢史》單辟一章對該段歷史進行完整地敘述。傳統(tǒng)歷史編纂學家在給王莽的傳記中帶有無情的偏見和捍衛(wèi)漢朝的情緒,在論述中,畢漢斯對王莽的統(tǒng)治中一些偏見進行了辯駁。他認為對王莽政策持否定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學者的目光短淺,中國學者往往在狹隘和孤立的情況下對王莽的政策進行研究,而且易受傳統(tǒng)歷史編纂學和班固對篡位者的敵對態(tài)度的影響。[1](P233)要看清王莽的政策,畢漢斯認為必須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在廣泛的背景下才能進行更好地分析。通過把王莽時期采取的各種政策與前后漢時期采取的政策進行對比,“發(fā)現王莽并不是一個標新立異者,他的一些重大政策是在前漢政策的基礎上的延續(xù),班固對王莽的指摘缺乏根據?!盵1](P234-235)關于王莽對待境內外非漢族民族的政策也同樣有偏見,編者立足于史料的基礎上,通過把王莽時期的對外關系與前后時代進行比較后發(fā)現,該時期的對外關系中,王莽的政策都是機敏、靈活和較為成功的。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王莽不是班固所述的那個無能、狡猾、偽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這些都是老一套的和不公正的指責。從積極的一面衡量,王莽是機智和能干的……從消極的一方面衡量,王莽是一個過分地依賴古文學派經典的有點迂腐氣的儒生?!盵1](P239)

再如,在考慮秦漢思想史時,編者認為“把本卷絕對限定在秦漢兩朝的時期內既不實際也不可取的?!盵1](P1)因此戴密微教授在編寫第十六章時,并未將佛、道兩教的哲學和宗教的論述限定在秦漢時期,而是從秦漢一直延續(xù)到隋朝,將魏晉時期的哲學和宗教的發(fā)展始末完整地展示出來。這樣做的優(yōu)勢在于可避免過分地受朝代劃分的限制,以便用宏觀的眼光寫出歷史發(fā)展的前后連續(xù)性和因果性。

(四)系統(tǒng)方法的使用與文獻計量分析法的運用

系統(tǒng)方法通常把歷史看成“綜合歷史”“整體歷史”,堅持多角度、多側面地看待和分析問題?!肚貪h史》即采用了這種方法,將每個歷史時期切分為幾個專題,專題之間既有關聯性,又存在時間或空間上的跨越性。這種結構組織形式雖然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實則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即按照系統(tǒng)方法的原則,圍繞秦漢歷史的各個方面和一切可變因素組織章節(jié)。比如“秦國和秦帝國”“前漢”“王莽,漢之中興,后漢”“政府的管理與存亡攸關的問題,公元57-167年”“漢代的滅亡”“漢朝的對外關系”“政府的機構與活動”“后漢的制度”“秦漢法律”,這幾個專題是對政治方面的敘述。而“前漢的社會經濟史”“后漢的經濟和社會史”顯然屬于社會和經濟方面。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宗教和知識文化的背景”“主權的概念”“儒家各派的發(fā)展”“后漢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漢代至隋代之間的哲學與宗教”。同時系統(tǒng)方法的使用還體現在謀篇布局上,采用了總分的結構。導言中,魯惟一教授首先對秦漢卷撰稿人所依據的史料的價值和缺陷,該時期的考古的物證、已有的歷史學研究成果以及秦漢帝國獨特的發(fā)展進行了總體評價。接下來,《秦漢史》以秦漢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為中心,探討秦漢政治架構的形成、演變及精神內核,這屬于顧鈞教授總結的“中國歷史發(fā)展”中四種模式之一的“帝國模式”。這種采用總分結構,分專題進行歷史敘述的方法,兼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和結構上的關聯性于一體,讓讀者對秦漢的歷史有一個全方位、立體性的感知,便于對歷史的整體理解與把握。

文獻計量分析法就是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來研究歷史,它是國外史學者在史學研究方面的社會科學取向,此方法在《秦漢史》中被較多地使用,有時還輔以表格進行敘述。如第十章《前漢的社會經濟史》部分,東京大學榮譽教授西嶋定生在介紹少府的收入來源之一——口賦時,論述到“公元2年全國的人口統(tǒng)計是59,594,978人,假定1/5的人口是7-14歲的兒童,每人繳納口賦20錢,那么總額就是3.8億錢?!盵1](P592)另外還包括它分管的國有土地的收入,“武帝時期河東郡新灌溉的5000頃(57000英畝)土地,預計歲收可超過4000萬公升谷物作為國家收入,這些土地歸少府掌管……歲入一定相當可觀?!盵1](P592)像這樣通過計算分析引導出結論的方法,在秦漢史中的“經濟”“社會”模塊中尤為常見,有時還采用表格的形式,將人口、耕地面積等數據更為直觀地展示出來。這種計量方法以及由此引導出來的結論,更具有信服力。

(五)中西視野夾敘夾議,語言表達通俗流暢

《秦漢史》讀者群定位于一般讀者的普及讀物而非為中國學家打造的史學專著,因此出于對讀者閱讀習慣的考慮,將文獻中常用的枯燥的專業(yè)術語、史學名詞以及乏味的文獻引文等都加以改造,變成通俗流暢的文字。行文盡量將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時時迸發(fā)出與傳統(tǒng)史書不同的精彩敘述和獨到的見解,體現了求新求異的傾向。另外,文中還配備了大量的地圖、表格、注釋、附錄、序言、導言等,幫助讀者了解該書成書的背景、運用的史料情況等,便于讀者深入了解本書內容及中國歷史文化。

卜德在第一章介紹秦帝國修建的道路、城墻和宮殿時,為了讓西方讀者對這些道路、城墻等的長度及修建難度有一個更為清晰、客觀的了解,多處采用與西方讀者更為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分析。如“秦帝國公路的總長度約為6800公里……從蘇格蘭的安東尼努斯城墻至羅馬,再至耶路撒冷的羅馬道路系統(tǒng)的總長度為3740英里(5984公里)兩者可以互相對照”。[1](P61)接著,作者在審慎地運用《史記》所記載的材料基礎上,描述了秦帝國一項偉大的防御工事——長城后,不禁感嘆“建造這樣一種防御工事,其后勤供應比建造一座金字塔、堤壩或其他紀念性建筑物要大得多……而且,似乎中國人比任何其他民族具有更濃厚的筑壘自固的心理?!盵1](P63)作者站在中西文化的高度,史論結合,夾敘夾議,而不是一味地平鋪直敘。在中西文化的視域下,讀者透過表面現象,更能看清中西民族的特點及深層的文化差異所在。

三、《劍橋中國秦漢史》的不足

西方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尤其對秦漢時期歷史事件的評述,有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其中也不乏精彩之處,但是也不應忽視其中的不足。

(一)《秦漢史》對國外成果借鑒較多,而對國內研究成果的借鑒太少

誠然,國外史學家在研究他國的歷史時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只有身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的人才能對本民族的文化內核有更深的體悟,更有發(fā)言權。然而,秦漢史撰稿人除了對原始資料批判性地選用外,很少采納中國人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引用了歐美學者的研究成果,如畢漢斯、德效騫、魯惟一、沙畹、顧立雅、何四維、馬伯樂、戴密微等。盡管崔瑞德等西方學者已意識到傳統(tǒng)漢學研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強調要注意吸收中國學者研究的經驗和成果,認為西方社會科學如果沒有中國學者的研究經驗及成果也將是不完整的。[4](P1)然而,在《秦漢史》的撰寫中,借鑒較多的依然是歐美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于無論是語言方面還是文化方面兼具優(yōu)勢的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卻有輕視之嫌。

(二)《秦漢史》的合編模式導致的缺陷

《秦漢史》除導言、二、四、七、十二、十三章是由劍橋大學的秦漢史研究專家和簡牘研究學家魯惟一撰寫外,每章的撰寫基本是在主編崔瑞德、魯惟一總體指導下,由不同的編者獨立完成。這種每章由該領域資深專家撰著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各家所長,學術個性突出,保證了該部分的準確性。但是,也正因每位作者優(yōu)勢不同,文風互異,而且由于各自只負責自己那部分,會造成章節(jié)之間的失聯、銜接不夠緊密或者內容重復、前后觀點沖突等問題。如第二章《前漢》已有“王莽謀害了平帝”的敘述,第三章《王莽,漢之中興,后漢》中“王莽的崛起”部分又重新論述了該事件,而且前后兩章都贊成“沒有證據能證實或否定這個指控”,[1](P229)但通過對旁證的分析都說明王莽不可能犯這類罪行。與此相類,第一章《秦國和秦帝國》單列一節(jié)詳細敘述了秦朝的“暴政”——焚書坑儒的緣由、過程及實際影響,而第十四章《儒家各派的發(fā)展》論述“秦國的法家思想”時,又有對“焚書坑儒”的描述,前后必然存在重復之處,似乎編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后面敘述簡略。

此外,同一個事件的描述也有沖突的地方。如十四章中,羅伯特·P·克雷默描述到“當局對在京城的學者進行了審查,皇帝本人從中挑出大約460人,然后加以活埋(buried alive)?!盵1](P752)而在第一章卜德描述到“秦始皇于是親自挑選出460名觸犯禁令的人,把他們全部處死。”[1](P72)編者還進一步解釋傳統(tǒng)意義上“坑”傳統(tǒng)上是“活埋”的意思,而在這里,其真正意義應該是處死,而不是埋葬(不論是死埋還是活埋)。[1](P72)而且,小標題“焚書坑儒”對應的英文為“Burning of the books and execution of the literati”,作者用了“execution”(處決)一詞而非“buried alive”。可見,前后兩章編者對“坑”的理解是存在爭議的。

四、結論

《秦漢史》作為《劍橋中國史》的第一卷,在漢學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其中章節(jié)之間難免存在重復、沖突等不協調之處,以及對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借鑒較少等問題,然而總體來說,《秦漢史》是歐美專家學者研究的典型范之作。首先,由于歐美學者跨越中西的獨特視角和批判精神,將秦漢史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進行鳥瞰,使其研究呈現出異于國內學者研究的面貌,大大豐富了秦漢研究的內容。其次,歐美學者綜合運用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樸記”,二者相互補充,互相印證,拓寬了研究視野。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歐美學者采用系統(tǒng)方法及文獻計量分析法,更新了國內治史的方法,該方法將秦漢史直觀、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行文通俗流暢,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

猜你喜歡
王莽秦漢學者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親戚
奇妙博物館(2022年9期)2022-09-28 03:05:00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我與秦漢東北史研究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學者介紹
王莽嶺抒懷
北方音樂(2016年12期)2016-08-23 03:20:04
秦漢甘泉宮的演變
流變與傳承
——秦漢時期“伏日”考論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磐石市| 珲春市| 巴青县| 伊金霍洛旗| 蚌埠市| 喀喇| 察雅县| 昌乐县| 乌拉特后旗| 临潭县| 蒙自县| 陈巴尔虎旗| 林周县| 巴林右旗| 西充县| 精河县| 稷山县| 微博| 太仆寺旗| 神池县| 时尚| 玛纳斯县| 沁水县| 喀喇| 来凤县| 福清市| 双城市| 湟源县| 河南省| 柳河县| 台中县| 岳阳县| 股票| 凌云县| 兴和县| 鄢陵县| 清涧县| 北安市| 新昌县| 蒙城县|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