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福
【摘要】小學音樂課程與道德教育滲透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音樂課程本身就有道德教育的任務,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將音樂課程中與道德教育相關的內容挖掘出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對于道德問題思考的機會,給小學生創(chuàng)設出用音樂藝術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感,激發(fā)道德行為,理清道德認知的重要氛圍。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 道德教育 課內外
道德健康是一個社會屬性的人必然需要的健康要素。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上也需要通過道德教育滲透的方式,提高小學生們的道德素質。這不僅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改革以及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具體要求。然而,就目前的情況,看來將道德教育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之中做得還很不夠,這也是當前中國整體教育現狀的悲哀。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智力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的道德、智力、身體和審美得到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小學音樂課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滲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在備課中,通過教學設計,將道德教育滲透有機地整合在課程教學中
備課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給每一堂課做計劃做設計的過程,我們要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一般是從做好備課開始的。備課過程中,首先要從系統(tǒng)整體的角度考慮道德教育在整個課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在什么樣的位置出現。要反映出來哪些具體的道德教育的內容通過不同的主題,還需要結合哪些具體的形式進一步的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進行明確,并且通過具體的教學方式和內容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小學生從小要養(yǎng)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這樣的內容在音樂教材中大量出現,那么教師就可以將教材作為道德教育滲透的一個主要依托。在學習教材的同時,在給學生提供一些支持性的材料和相關的音樂作品等,使教學音樂課程中的道德教育滲透具有鮮明的音樂特征。所以,結合著不同的主題和道德教育滲透的要求,小學音樂課堂中將道德教育滲透可以更加自然地整合進來,小學生們能夠在接觸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的同時,也能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能夠從道德情感上,使得心靈得到震撼,能夠在道德行為上得到更多的動力。
二、將課堂內外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行道德教育工作
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上專門地學習音樂知識,提高他們音樂的素養(yǎng)??墒堑赖陆逃荒軆H僅靠課上,因為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素養(yǎng)如何,不是在課堂上就能準確進行評估和觀測的,所以,這也說明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在課堂上,而且要結合課堂之外來進行。在課堂上,教師更多給學生一個積極的道德認識情感體驗和行為出發(fā)的促進機會。更多還需要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結合自身的所見所聞實踐,自己關于道德的相關知識技能,并且在個人的道德體驗中,進一步夯實他們的道德認識,增強道德規(guī)范的內在認同感。從小學音樂課程自身的條件來看,結合課外的學習來提升學生們的道德水平也可以有很多的途徑,而且在這樣的一些途徑中,學生們的音樂素養(yǎng)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訓練。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著一些校內外的活動,組織學生們進行合唱表演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深入到養(yǎng)老院孤兒院等一些需要關愛的特殊群體當中,讓小學生們在這樣的社會實踐中對道德問題有更加深刻的感受理解和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活動不僅給學生們提供了道德學習體驗的機會,也讓他們在音樂活動方面有了更多的鍛煉,提高了學生們的音樂實踐水平。
三、提高教師個人素質,用教師的道德言行,給學生樹立道德學習的榜樣
小學音樂教師要從專業(yè)素質的師德師風以及教育教學的專業(yè)能力等方面不斷追求,用自己優(yōu)秀的教學能力和崇高的師德師風打動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同和尊敬。在日常與學生進行交往中,教師的言行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標桿。例如,在課堂內外,老師能夠非常自然地將地上的廢紙撿起來,扔進廢紙簍。這是教師愛護環(huán)境的一種自覺表現,學生也能夠看在眼里并且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這樣的一些小事兒都是首先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才能非常自然地表現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所以,小學音樂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體系中包含著很豐富的道德教育的素材,給道德教育滲透提供了很多的契機,小學音樂教師也要注重發(fā)揮自身言傳身教的道德榜樣的引領作用,給小學生創(chuàng)設出道德言行一致的和諧氛圍,并且與家長密切配合,讓小學生的道德成長環(huán)境表現出積極和諧的特征,通過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工作,尤其是音樂教師在課堂內外積極主動的道德育滲透,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們的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小杰.淺析德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J].藝術評鑒,2019,(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