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公共信任建設的“水”智慧

2020-12-20 05:50:12卞桂平
關鍵詞:順勢不爭信任

卞桂平

(南昌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社會公共信任既是一種客觀的公共倫理,也是一種文明社會的公共美德。因而,公共信任問題不僅是倫理問題或者道德問題,而且是“倫理—道德”生態(tài)問題,是基于倫理同一性建設的社會大眾道德主體性[1]。公共信任的生成與發(fā)展遵循“倫理—教化—道德”的內(nèi)在演進邏輯,其根本在于社會倫理的公共性建設,在于生成社會大眾對“公共”的信任自覺,進而達到個體至善與社會至善的倫理同一。從倫理視域考察,公共信任的實質是對倫理普遍性的信任,是大眾對社會倫理普遍性的內(nèi)在價值期待,這種倫理普遍性在實踐領域又分別呈現(xiàn)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等多重面向。即政治領域的權力合理性、經(jīng)濟領域的財富分配正義、文化領域的真善美及社會生活領域的文明風尚。唯有形成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諸領域的倫理價值生態(tài),社會公共信任建設的“精神”與“現(xiàn)象”才具有實踐維度的理論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也唯有如此,社會公共信任建設的“倫理—道德”基礎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夯實。

如何成功有效地建設社會公共信任的倫理基礎,有賴于多維度的智力資源支持。在古今中外的可借鑒資源中,老子的“上善若水”提供了當之無愧的“智慧型”資源。約2 500年前的世界軸心時代,中國哲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價值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以水明道”所提供的不僅是一種水文化,更是高超的道德哲學智慧。其中,“善”是指倫理普遍性,而“水”則是“上善”作為倫理普遍性的形而下價值形態(tài)。由此,“上善”與“水”就構成倫理普遍性的“精神—現(xiàn)象”演繹。雖然老子一再聲稱“道可道,非常道”。然而,“上善若水”的直觀呈現(xiàn),又為人們認識與效法形而上之“道”提供了形而下的經(jīng)驗直觀。通過直觀現(xiàn)象形態(tài)的倫理實體——水,就可明確精神層面的倫理普遍性之“道”的日常運作方法?!耙运鞯馈钡慕?jīng)驗式直觀對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信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借鑒。

一、公共信任建設的公民信念:與善仁,言善信

社會的公共信任建設包含著公民信念問題,先知們早已聲明:脫離公共的個體只是抽象的個體,離開個體的公共,也自然是子虛烏有的公共?!罢鐚τ谌艘磺卸际怯杏玫?,同樣,對于一切人也是有用的,而人的規(guī)定、人的使命也就在于使自己成為人群中對公共福利有用的和可用的一員。他照料自己多少,他必須也照料別人多少,而且他多么照顧別人,他也就在多么照顧自己,正如一只手在洗滌另一只手。但是他在哪里,哪里就是他適當?shù)奈恢茫凰脛e人,也為別人所利用?!盵2]111以上表明:公共與個體是彼此依存、彼此關切的辯證關系。作為個體的公民,只有在社會的公共中才能確證自己的價值;作為社會的公共,也只有在公民的普遍參與中才能確證自己的存在。正是基于這種意義,作為個體的公民才是公共的,作為社會的公共也才是個體的??梢?,社會的公共信任建設一定不是只有社會的整體建設,而要依賴每一位公民的積極有效參與。缺乏了公民的公共信任信念,社會公共信任建設必定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老子“與善仁,言善信”的價值要義在于“公共”。老子在闡釋水哲學的過程中談到“與善仁,言善信”,其問題的核心在于,“與善仁,言善信”的終極價值歸宿是什么?基于文本的字里行間進行倫理學分析。首先,“與”并非“單子性”關系?!皢巫有浴睆娬{(diào)建構一種“絕對的單一性”。即“每個事物的理智本質,是在一切因果關系之外,就像在時間之外和超時間一樣”[3]100。顯而易見,此處的“與”意在構建一種共同體的倫理關系。因為“與”一定是“誰—誰”的問題,而非僅“我”的問題。其次,“仁”在中國的文字構造中實際是指“二人”。儒家經(jīng)典《中庸·第二十章》中就有“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的說法。由此可以斷定,“仁”的本義不只在于“仁者”的道德主體概念,而是強調(diào)“人—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概念[4]??梢?,此處的“與善仁”明示的是一個構建人們之間共同體的倫理學概念。最后,“言善信”中的“言”不是“自言自語”。在語言學意義上,語言的本質是“為他”,失去對立面、缺乏他者,語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罢Z言是為他的、為別人而存在著的自我意識?!盵2]182因而,基于這種理解,“言”呈現(xiàn)的是一種主體間特征的倫理要義;“信”所關切的問題則在于“信誰”與“誰信”??梢?,“信”并非自己針對自己的問題,而是強調(diào)在與“他者”的倫理互動、互構中如何確證自我的問題。所以,無論是“與善仁”還是“言善信”,所構建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普遍性問題,終極價值在于倫理關系的建構,所呈現(xiàn)的是實體性意蘊。

老子的“與善仁,言善信”在如何建構公民維度的公共信任問題層面強調(diào)“善”,這里的“善”不只是普通語義學意義上的“善意”,而是立足于老子《道德經(jīng)》基礎上的“善”,其要義在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因而,此處的“善”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也就是“柔弱、不爭”的處下智慧,即《道德經(jīng)》中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通過“與善仁,言善信”的倫理建構,通過“以水明道”的倫理方法,為現(xiàn)代公民貢獻了社會公共信任建設的道德智慧。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構建一種基于彼此信任的倫理共同體?答案是必須要“善”。此處“善”的倫理內(nèi)涵就是“柔弱、不爭”的自然中道。當然,“柔弱、不爭”不能理解為只做“減法”的消極思想,而是要求每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先做“加法”,再做“減法”。正如《道德經(jīng)》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道家強調(diào)先把自身做到完美,這是“與善仁,言善信”的道德前提,缺乏“為學日益”,自然無法做到“仁”與“信”。因而,“柔弱、不爭”是以內(nèi)在的“強大”為前提的。做好自我的同時,又要適度地“損”,即“克己”。其蘊含的智慧在于:人的交往不能“越矩”,必須立足于彼此尊重、平等與信任,最后才能達到言而有信,與人為善。

在公民的社會公共信任建設中,尤其要警惕“不善”情況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如果以“善”為理解前提,則“不善”首先就表征為“恃強凌弱、為所欲為”。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人基于自身的特殊,如財富富足、體質強壯,而與他者建構一種不對等的倫理關系,并在征服、消滅他者的過程中,彰顯自我所謂的“主體性”。“對這種主觀性來說,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就都消失了,他可隨心所欲,裝成各種樣子。”[5]159當然,如上極端的主體性自然不是真實的主體性,而是虛妄的、抽象的主體性?!安簧啤钡牡诙N情況,是主觀上的“消極無為”。日常表征就是坐以待斃、無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官員的這種作風時強調(diào):“當前‘為官不為’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為’,二是動力不足而‘不想為’,三是擔當不足而‘不敢為’?!盵6]不少人在人際交往中因失望而失去斗志,缺乏生活正能量乃至隨波逐流。這同樣不利于公民間正常倫理關系的建構,也自然無法形成對立面和互動性的平等倫理關系。可見,在日常的公民交往中,只做“加法”的強大或者只做“減法”的弱小,都并非老子的“善”之本義,立足這種“不善”,自然無法生成正常的公共信任倫理關系。以這種“特殊性”為標識的倫理關系必須在公共的倫理建構中、在個體與社會的互動中才能獲得消解。

綜上所述,在公民倫理共同體的建構中,老子提倡先做“加法(為學)”,再做“減法(為道)”,這是維系人們正常交往的前提,也是維系日常公民倫理共同體的基礎。毋庸置疑,這種倫理思維為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可借鑒的倫理交往理念:社會公共信任的建構依賴于每一位公民的積極參與,公共善的生成離不開個體善的養(yǎng)育。作為個體的公民只有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同時不苛求他者,才能在平等、尊重的倫理關系中生成社會普遍意義的公民信任,而公民之間的彼此信任是社會公共信任的基石,也同樣是當前社會公共信任建設的倫理前提。

二、公共信任建設的社會信念:居善地,心善淵

公共信任建設的社會信念的關鍵在于涵養(yǎng)社會倫理風尚。社會領域有其內(nèi)在的價值聚焦點,就是社會倫理風尚?!帮L尚是屬于自由精神方面的規(guī)律,正如自然界有自己的規(guī)律,動物、植物都遵循著自己的規(guī)律一樣?!盵5]170由此,社會倫理風尚是一定時期內(nèi)社會的最大倫理公約數(shù),是社會諸領域、諸形態(tài)的公共元素,也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內(nèi)諸領域的價值凝聚,由此也成為考察任一社會形態(tài)的價值聚焦點,并構成一定時期內(nèi)社會公共信任建設的發(fā)力點。

社會風尚涵蓋公共信任問題,從本質看,社會公共信任是大眾對承載公共價值、公共理念的諸倫理實體或個體的信任,它不僅是一種倫理的認同,也是實踐行動的基礎及開端。因而,公共信任建設的要義在于從“公共”建設著手,從倫理與道德兩方面予以開展,既要夯實基于倫理同一性的社會公共倫理關系,又要培育基于公共認同的公民的公共精神。唯有二者同時發(fā)力,社會普遍的公共信任才有建設的可能。而建設基于“倫理關系—道德生活”的公共信任場域,就必須夯實一定社會的倫理風尚基礎。作為一種社會的倫理普遍性,社會風尚是社會諸領域的聚焦點,它既是社會諸形態(tài)、諸力量在一定時期運行的結果,也是一定時期內(nèi)社會運行狀況的發(fā)力者。因而,在一定意義上,社會風尚既是終點,又是起點??梢?,這種內(nèi)涵的社會倫理普遍性對社會運行與發(fā)展至關重要。然而,一定社會的倫理風尚又是不同的,它是和一定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多重因素相互激蕩的結果。所以,社會風尚又展現(xiàn)出它特有的歷史性特質,并分化出良好的社會風尚與一般的社會風尚。而無論社會風尚如何具有歷史性變動,其內(nèi)在的價值準則不變——公共的標準。這種公共不是指向一定時期的狹隘的公共,而是跨越歷史局限性的最大限度的公共。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風尚就是良好的社會風尚。誠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我們是共產(chǎn)黨人,是講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我們既要革命,既要和舊的制度決裂,就萬萬不能沾染官僚習氣。從楊家?guī)X到馬列學院,十里八里路,二萬五千里長征都走過來了,這幾步路算得了什么?……我們要養(yǎng)成一種新的風氣,延安作風。”[7]33-34因而,具有良好風尚的社會一定是涵養(yǎng)公共信任的社會。同時,具有良好公共信任的社會也一定是具有良好社會風尚的社會,二者相互依存??梢?,社會公共信任的建設要依賴社會風尚的建構,不僅要建構良好的倫理關系,也要培育良好的道德生活習慣。唯此,作為社會支點的倫理風尚才能促進社會公共信任的生成,個體與社會的和諧才有可能。

在老子的“水”智慧中,“居善地,心善淵”為社會的倫理風尚培育、公共信任建設提供了資源型智慧。其中,“居”就是居??;“地”則是地方、地點等。在對“居善地”的理解中,“居、地”是基礎,要義則在于“善”。何為“善”?誠如上文所解,老子道德哲學體系中的“善”是指“處下、不爭”,這種價值經(jīng)驗的獲得,也基于對水的日常形態(tài)的感知。言下之意在于:水作為“道”的日常表征,從來就是不擇地方、隨遇而安,因而是“不爭”。老子正是基于天道的“不爭”推演到人道的“不爭”,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價值和解。此處的“不爭”實際蘊含兩種含義。第一,“不爭”是基于信心。在老子看來,不爭并非“無所為”,也不是“不能為”,而是基于積極理解的“有所為”。因而,不爭的意義在于:無論處于什么環(huán)境都無關緊要,因為決定人生成敗的并非外部條件,而是內(nèi)在的道德與信念。因而,在老子看來,“不爭”實際是一種基于積極理解的自信與自強,其隱含的真義在于:只要能發(fā)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任何環(huán)境下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做出應有的業(yè)績。第二,“不爭”就是務實。如前所陳,從主觀考察,老子主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力量,強調(diào)道德自我的必要性。同時也表明,大多數(shù)時候,人的活動總是處于無法選擇的境地,不如既來之則安之。即面對環(huán)境的復雜多變,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常常是無法去爭的。基于此種維度,老子強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改造客觀世界中的功能與作用??梢?,在“居善地”中,老子強化了道德主觀能動性的功能,凸顯了道德自我在人際交往中的積極作用。眾所周知,社會的公共信任包含著個體與公共的交互辯證,唯有個體與公共達到價值與行動的和解,公共信任才有可能。而老子所主張的水之“不爭”的智慧,是公共信任生成的道德前提。即在社會的公共倫理情境中,只要個體做好自我,公共則自然產(chǎn)生,公共信任也由此誕生,“不爭”的水智慧由此上升為社會公共信任生成的道德前提?!兜赖陆?jīng)》中“心善淵”的寓意在于:水之心因為“善”而深不見底、無邊無際,“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其倫理寓意是:只要做到道德主觀上的“處下、不爭”,就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人道意義上,“心善淵”就意味著包容。因此,“心善淵”仍然著力于道德主體的內(nèi)在建構,水的“有容乃大”落在人道層面就是要善于“接納”。水有度量就會海納百川,而人有度量就能成就大器。因而,包容是一種天道智慧,強調(diào)了主體在客觀面前的積極有為。毋庸置疑,立足于主體建構的包容是社會公共信任建設的內(nèi)在意義。一味地孤芳自賞必然會建構一個抽象的自我,也就無法在社會公共環(huán)境中成就自我。因為,自我與社會是彼此包含、滲透的內(nèi)在關系。包容既是社會公共信任生成的道德前提,也是社會公共信任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二者彼此制約、相互關聯(lián)。在“居善地,心善淵”中,老子構建了一種道德主體性的內(nèi)在圖景,突出了“不爭、包容”的內(nèi)在美德,這不僅是社會公共信任生成的道德前提,也是社會公共信任的題中之意,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新時代公共信任建設征程中,在社會層面尤其要摒棄“狹隘的爭”,因為“狹隘的爭”是與“不爭、包容”的水智慧背道而馳的。如果說“不爭、包容”包含著現(xiàn)代社會公共信任的倫理基因,“狹隘的爭”卻是與公共性、公共信任相背離的。具體而言,“狹隘的爭”具有三個典型特征。第一,“狹隘的爭”只有個人而缺乏他者。眾所周知,個體與他者不是“絕對的單一性”,在現(xiàn)實意義上,個體與他者相互依存、彼此期待。任何個體都是以“為他”為倫理前提的,因而個體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就是主體間性的關系,或者說是公共性的關系。離開“為他”的視角,任何個體都無法確證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在這種意義上,黑格爾說:“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5]46第二,“狹隘的爭”的主體只關注當前而忽視長遠,只享受時下的快感而忽視長遠的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必然趨向于單子式的“自殺”。社會的公共信任建設不是某一時段的建設,而是具有時空穿越性的倫理建設。“狹隘的爭”是對公共信任建設的否定,也是對公共信任建設的排斥,自然不利于具有倫理普遍性的社會公共風尚的建設。第三,“狹隘的爭”往往為了自我利益而不擇手段,往往陷入為了爭而爭,會在無限的利益追逐中喪失本性,這種利益爭奪的狹隘性最終會轉嫁到他者,使他者成為其謀取利益的跳板。這種自我與他者的鴻溝,不利于彼此公共性的生成,信任也就無法談及,最終必然導致破壞社會整體的倫理風尚,消解社會公共性的生成。誠如尼采所言:“我漫步在人中間,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斷肢之間……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fā)現(xiàn)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盵8]143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中,“狹隘的爭”不僅與新時代倫理內(nèi)涵及價值背道而馳,也成為新時代社會公共信任建構的阻力,不利于青年一代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

作為水的倫理道德智慧,“居善地,心善淵”所凸顯的“包容、不爭”的哲學理念內(nèi)含的是人們之間“美美與共”的公共性關系,這是一種良好社會風尚的構建理念,更是一種以倫理普遍性為標識的社會公共信任關系的建構設想。相反,那種基于私人利益而不擇手段的“狹隘的爭”,所消解的不僅是個體與他者的公共關系,也是一種作繭自縛的消極主體性的顯示,在現(xiàn)代社會公共信任建設中是需要管理者警惕的。

三、公共信任建設的國家信念:事善能,動善時

國家層面的社會公共信任建設,核心在于“順勢”。所謂“順勢”就是因勢利導,是一種以認識、尊重與利用客觀規(guī)律為前提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主體的一種積極有為的行為態(tài)勢。如何從“單子式機械拼湊”到“倫理實體性建構”,是國家治理過程中至關重要、又必須解決的倫理學難題。與“愚公移山”的積極主動性不同,道家提倡“順勢而為”,強調(diào)問題解決的方法、技巧與智慧。能否做到科學、合理地“順勢”,不僅意味著國家治理過程中社會各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發(fā)展的整體效能。

“順勢”是一個事關公共信任的哲學話語。一方面,“順勢”與“公共信任”存在內(nèi)在的倫理契合?!绊槨笨梢岳斫鉃椤白鹬?、遵循”,而“勢”則是一種客觀存在,尤其是指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性。因而,“順勢”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性的內(nèi)在統(tǒng)一,也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第一,“順勢”突出強調(diào)對客觀性的尊重與遵循,進而發(fā)展為含有內(nèi)在主體性的運用。從國家這個倫理實體存在的內(nèi)在規(guī)律看,其核心要義就是“公共”,其內(nèi)在的價值內(nèi)函是“價值之公”,外在形式則是“倫理之共”[9]。可見,公共信任就是國家概念的內(nèi)在倫理特征與價值標識。在概念層面,國家就是一個具有典型實體性存在的倫理實體組織?!皣沂莻惱砝砟畹默F(xiàn)實——是作為顯示出來的、自知的實體性意識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5]253因而,作為國家內(nèi)在的客觀規(guī)律性,“順勢”的管理與運作模式對促進與生成社會公共信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順勢”凸顯了國家與公民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順勢”不僅體現(xiàn)為對客觀規(guī)律性的尊重,同時也表現(xiàn)為對社會公民的尊重。因為“順勢”意味著“不強迫”,是以“尊重”為前提,進而達到目的。因此,“順勢”也具有倫理普遍意義上的“人民性”。國家在治理手段上的“順勢”以尊重民眾為前提,最終達到國家與公民的價值和解,進而生成一種具有實體性的倫理關聯(lián),并形成彼此間的信任傳統(tǒng),公共信任也由此生成。第三,“順勢”體現(xiàn)出主體之間的“共生”智慧。在倫理視域,共生主要牽涉兩個維度:一是主體性,二是公共性。眾所周知,離開公共性的主體性是片面、抽象與形而上學的主體性,而公共性如果沒有主體性的呈現(xiàn),也同樣會陷入抽象。主體性與公共性二者之間相互關切、彼此成就。“順勢”作為一種中道智慧,是基于“無為”的“有為”,因而是人們常說的“四兩撥千斤”的哲學智慧。其中,承認、尊重是其內(nèi)在原色,也是倫理共生的特征之一。“順勢”是在尊重人的主體性基礎上的公共智慧,最終建構的是一種基于信任關系的倫理實體。

在“上善若水”這一倫理道德世界觀中,“事善能,動善時”就是立足于“順勢”的大智慧,此處的核心要義依然在于對“善”的理解。“事善能”即寓意水因為不挑剔、不強求,能夠順勢而行,因而具有無窮能量。老子由此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人們只要向水學習,做好自己,就能“無為而無不為”,即 “夫唯不爭,故無憂”。從治國理政視角而言,國家的為政之道就應順勢而行,把該做的做好,在最大限度內(nèi)激發(fā)人民的主動性,從而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具有無窮發(fā)展能量的倫理場域,這就是國家視域內(nèi)的“事善能”??梢?,“事善能”所凸顯的是事物發(fā)展取得一定結果的倫理前提性預設,從國家治理而言,就是為政之道在于“善”,提倡自然而然、無為而治。如果說“事善能”強調(diào)的是“如何動”的問題,“動善時”則強調(diào)了動的時機問題,也就是“何時動”的問題。在行為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中,能否在正確的時機采取正確的方式至關重要。在合適的時機進行行為抉擇,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點上,既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強行,也有“庖丁解?!钡闹刑撝腔?。這樣,道家基于“上善若水”提出的“動善時”就是中道智慧,突出了避重就輕的迂回戰(zhàn)術,建議在合適的時機擇機而動,促成事物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我們認為,主觀能動性在符合客觀規(guī)律性的條件下,是能夠發(fā)揮偉大的作用的?!盵10]427“動善時”的倫理道德智慧對國家治理具有重要啟示,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與執(zhí)行都要以遵循客觀規(guī)律為前提,并積極發(fā)揮治理的主觀能動性,突出為政的“巧”智慧,進而實現(xiàn)治國理政的發(fā)展目標。由此可見,“事善能;動善時”強調(diào)一種做事的“中道”價值觀,核心要義是“處下、不爭”,凸顯了對規(guī)律客觀性、人民主體性的尊重,也反映出行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對共生發(fā)展的價值欲求,這種公共智慧有利于社會的公共信任生長。

在國家倫理治理視域,老子還提出了“政善治”。在“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三者的關系中,如果說“事善能,動善時”是做事的前提、手段與方法,則“政善治”就是結果的呈現(xiàn)。作為國家治理之“術”,三者統(tǒng)一于以“處下、不爭”為特質的“善”,彼此呼應,并行不悖。

新時代的國家治理,要秉持水的“順勢”智慧,從“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倫理價值理念出發(fā),做到妥善處理國家治理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性的關系。首先,要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勢”,也就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發(fā)展的決定者與推動者,只有順應群眾史觀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才能有序推進。“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切執(zhí)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于治國理政。”[11]296其次,要做到主觀能動性的“順勢”。國家治理代表的是公共治理,由代表公共利益的組織或機構來執(zhí)行,要求公職人員或者公共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倫理定位——公共的代表。這其中,尤其以公權的使用為核心?!肮钚展?,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盵12]394公權是人民賦予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公共部門的制度或者人員都是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與執(zhí)行者,這就要求廣大公職人員要秉持公共精神,不能僭越自身公共職能,更不能把公權納入個人利益的軌道。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國家治理尤其要發(fā)揮中國共產(chǎn)黨黨組織以及黨的優(yōu)秀先進代表在公共行政過程中的積極引領作用。

四、結語

公共信任不僅是公民對社會公共倫理實體的道德信任,同時也是公共倫理實體對公民的倫理承諾與擔當。因而,社會的公共信任建設所要建構的不僅是社會的倫理關系,也是公民道德領域的自覺,是倫理關系與道德生活的統(tǒng)一。社會公共信任的倫理建設所依附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倫理價值觀念,也是以公共為標識的倫理普遍性。作為一種公共理念,公民、社會與國家都是整體中的個體,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承載公共信任建設的重任,否則就會陷入片面的、抽象的形而上學。這也意味著社會公共信任建設必須建構公民、社會與國家一體的倫理價值生態(tài),即公民層面的“與善仁,言善信”,社會層面的“居善地,心善淵”以及國家層面的“事善能,動善時”。這既是“上善若水”的道德特質,也是社會公共信任建設的至上智慧,對新時代的國家倫理治理、公民素質提升、社會風尚培育都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順勢不爭信任
堅持“不爭”
張之洞的“三不爭”
做人與處世(2022年4期)2022-05-26 04:43:14
“順勢而下”破解程序框圖
把握節(jié)奏,順勢爆發(fā)
表示信任
不爭的函谷古道
中學語文(2017年4期)2017-03-28 07:38:58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從生到死有多遠
順勢而導 靈活調(diào)控
不 爭
醒獅國學(2016年8期)2016-05-14 17:55:47
孝感市| 泾川县| 五莲县| 儋州市| 郑州市| 镇江市| 东兰县| 虎林市| 剑河县| 江西省| 武隆县| 萝北县| 东山县| 浦城县| 依安县| 辽源市| 民县| 襄樊市| 华容县| 湘阴县| 泗水县| 江源县| 桦川县| 山丹县| 屯昌县| 永嘉县| 甘泉县| 兴国县| 靖边县| 利津县| 大同县| 浏阳市| 昭苏县| 嘉荫县| 汉川市| 普安县| 高清| 沙雅县| 石渠县| 巫溪县|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