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熒宸 何冬梅 謝梅青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婦科(510120)
生殖細胞DICER1 突變被證實在一個多向性的腫瘤易感綜合征中,這個綜合征好侵犯肺及內分泌器官,涉及一系列罕見的腫瘤及增生表型,表現(xiàn)為胸膜肺母細胞瘤、卵巢支持細胞-間質細胞瘤、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等,以一種或多種表型發(fā)病,并表現(xiàn)出家族聚集性[1]。由于DICER1 突變存在于疾病先證者及相關家系成員中,且被研究證實為致病基因,這一腫瘤易感綜合征又被稱作“DICER1 突變綜合征”[2]。DICER1 綜合征的臨床表型種類多,且同一家系可能表現(xiàn)不同表型,甚至同一個體在不同年齡也會出現(xiàn)不同表型疾病,在婦科領域,最常見的表型為卵巢性索間質細胞腫瘤,特別是卵巢支持間質細胞腫瘤,以及宮頸橫紋肌肉瘤,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些腫瘤表型為“前哨”腫瘤,向臨床醫(yī)師提示患者及其家系潛在為DICER1 突變綜合征可能,并為患者及其家系進行進一步基因篩查驗證。然而,目前國內少見該綜合征相關研究報道,潛在患者及其家系成員極易被臨床醫(yī)師忽視。本文從DICER1 綜合征的遺傳基礎、在婦科領域的臨床表型出發(fā),進行文獻綜述。
1.1 DICER 結構DICER 是RNaseⅢ家族中的一種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在微小RNA 分子(microRNAs)的生成中起著關鍵作用。 在細胞質中,DICER 酶作用于premicroRNA,并將其剪接成為成熟microRNA,成熟的microRNA 與其他蛋白質一起組成RISC 復合體,并尋找mRNA,抑制或沉默目標mRNA,發(fā)揮轉錄后調控功能。DICER 有多個高度保守的結構域。DICER 的氨基端為1 個RNA 解旋酶結構域,緊接著是1 個PAZ 結構域,隨后是2 個RNaseⅢ結構域,在羧基端1 個雙鏈RNA 結合結構域(dsRBD)[3]。完成剪切作用的關鍵部位有賴于2 個RNaseⅢ結構域的重要作用,RNaseⅢ結構域的活性中心能切割磷酸二酯鍵,2 個RNaseⅢ結構域的活性中心的距離決定了特異性長度的成熟microRNA[3]。果蠅的DICER 家族包含2 種基因:DICER1 和DICER2,而人類只有DICER1 基因發(fā)揮作用。
1.2 DICER1 的異常表達與腫瘤的發(fā)生關系密切研究發(fā)現(xiàn),miRNA 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扮演著原癌/抑癌基因的角色,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及轉移均有密切關系,由于DICER1 在miRNA 成熟中的關鍵作用,DICER1 與腫瘤發(fā)生的關系也十分密切。DICER1 表達下降或缺失會增加小鼠早期發(fā)育遲緩及死亡率[4]。DICER1 在多種人類腫瘤中存在基因表達和功能的異常[5]。實驗研究更證實了,DICER1 差異的致病性并不依賴于細胞環(huán)境,組織特異性發(fā)育分化通路的激活或抑制極少受特異性miRNAs 或miRNAs 家族調控[5,6]。DICER1 的表達量同時也是預測預后的良好因子,表達量越低,預后越差[7]。在腫瘤鼠模型中,與對照組動物相比,單個DICER1 等位基因缺失會縮短腫瘤發(fā)病時間或減少患者生存時間[8]。DICER1 突變相關腫瘤一般發(fā)生在DICER1 基因的1 個等位基因部分或完全失活后,抑癌基因隨之發(fā)生突變。抑癌基因發(fā)生“二次打擊”完全喪失功能,引發(fā)腫瘤發(fā)生,突變常局限發(fā)生于DICER1 基因中編碼RNA 酶Ⅲb 內切酶的序列中,該結構域功能上影響miRNA 的成熟。研究證實在胚系DICER1突變相關的腫瘤發(fā)生中同樣存在后續(xù)“二次打擊”現(xiàn)象[9]。
1.3 人類DICER1 表型的復雜性人類編碼DICER1 基因DICER1 位于14 號染色體亞端粒區(qū)(14q32.13)。DICER1基因敲除的胚胎不能存活,也無法培養(yǎng)出DICER1 基因缺失的胚胎干細胞。但攜帶DICER1 一個等位基因突變的人經(jīng)常為正常表型,外顯率不高,DICER1 綜合征的臨床表型種類多,涉及多種器官,良惡性均有,且同一家系可能表現(xiàn)不同表型,同一患者不同年齡段發(fā)病表型也會有不同,這給認知這一綜合征帶來了困難。早在1951 年就有學者報道家族聚集性卵巢支持細胞-間質細胞瘤(SLCT)合并甲狀腺瘤的病例,并表現(xiàn)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模式[10]。但DICER1 綜合征于1996 年首次報道,直到2009 才首次在有表型的家系中被驗證致病的DICER1 突變。該綜合征涉及一系列罕見的腫瘤及增生表型,好侵犯肺部及內分泌器官,并表現(xiàn)為相應部位的腫瘤疾病,如:胸膜肺母細胞瘤(PPB)、囊性腎瘤、SLCT、子宮頸胚胎型橫紋肌肉瘤(cERMS)、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鼻軟骨間葉錯構瘤、垂體母細胞瘤、松果體母細胞瘤。目前,在與牽涉到這些器官的腫瘤中已識別到多種DICER1 突變,大部分表型伴隨的突變類型在表達水平預測為截短蛋白。然而,DICER1 突變并未表現(xiàn)在此腫瘤易感綜合征罕見表型以外的腫瘤中。說明DICER1 突變的致病作用具有其相對特定性[11],大多數(shù)DICRE1 綜合征相關腫瘤表型發(fā)生在30 歲以下患者中。在婦科領域,最常見的表型為卵巢性索間質細胞腫瘤,特別是卵巢支持間質細胞腫瘤及宮頸橫紋肌肉瘤。
SLCT 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罕見的腫瘤,屬于性索間質細胞瘤范疇,占所有原發(fā)性卵巢腫瘤的0.5%以下。SLTC發(fā)生于6 個月到75 歲之間,75%以上的SLCT 發(fā)生在女性20-30 歲之間,平均臨床診斷時間為25 歲,不到10%的SLCT 發(fā)病于初潮前或絕經(jīng)后[12]。臨床上,SLCT 的癥狀大多與內分泌性的表現(xiàn)相關。約1/3SLCT 會表現(xiàn)為喪失女性第二性征的帶雄性特征的臨床表現(xiàn),如痤瘡、禿頂、聲音低沉及陰蒂肥大。與這些男性化表現(xiàn)相伴隨的是由支持細胞-間質細胞產(chǎn)生的高水平的血清睪酮。少數(shù)SLCT 也會出現(xiàn)雌激素過多臨床表現(xiàn),如月經(jīng)增多或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有大約50%左右SLCT 并不分泌激素并且僅表現(xiàn)為腹部包塊或腹痛[13]。80%有內分泌功能紊亂表現(xiàn)的SLCT 患者中都可以檢測到睪酮或雌激素水平的增高[14]?;颊叽蟛糠譃閱芜吥[瘤,且97.5%在診斷時為FIGO I 期[12]。根據(jù)細胞不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躍性,SLCT 劃分為高、中、低分化,無內分泌表現(xiàn)患者細胞分化較差。
早在1951 年就有學者報道家族聚集性SLCT 合并甲狀腺瘤的病例,隨后陸續(xù)有散在的類似報道,SLCT 常與多發(fā)性甲狀腺結節(jié)合并表現(xiàn)于先證者中,與家族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基因關聯(lián)[15,16]。SLCT從此也被認定為DICRE1 綜合征特征性表型之一,2011年,William 等學者選取了5 個家庭(其中3 個多發(fā)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家庭,2 個多發(fā)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合并SLCT家庭),共53 個個體,行DICER1 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37 個體陽性。并認為家族性“SLCT 和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均與生殖細胞系DICER1 突變相關聯(lián),且獨立于PPB 疾病而存在[11]。一項對卵巢非上皮性腫瘤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RNaseⅢb 結構域上檢測到非隨機且特征性的體細胞DICER1 突 變,其 中46 例SLCT 病 例 中 有23 例 陽 性,這 更加證實了DICER1 在SLCT 中的重要作用,且這些高度特異性的突變影響的均為5’成熟miRNA 鏈的分裂[12]。對DICRE1 綜合征中卵巢SLCT 的特征,最常見為中分化,大部分病理分期FIGOⅠ期,一般累及單側卵巢。而DICRE1綜合征中卵巢SLCT 的發(fā)病年齡比散發(fā)性SLCT 腫瘤突變發(fā)生更年輕,年齡常小于20 歲,常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治療[13]。合并DICER1 基因突變的SLCT 患者的復發(fā)率高于無DICER1 基因突變者,但大部分DICER1 基因相關 的 卵 巢 性 索 間 質 腫 瘤 預 后 較 好[17,18]。由 于SLCT 是DICRE1 綜合征在卵巢病變中最常見的表型,因此臨床上應仔細審查患者的個人和家族史,并在適當?shù)那闆r下進行遺傳研究。我們的前期研究也在國內首次證實了1 例16 歲的DICRE1 綜合征患者,該患者首診為SLCT,同時合并有家族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在該患者及其母親均驗證了胚系DICER1 突變[19]。
JGCT 與SLCT 一樣,屬于卵巢性索間質細胞瘤范疇,僅占卵巢顆粒細胞的5%,但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年人。 JGCT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青春期前性早熟癥狀,年齡較大者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腹痛、腹脹及盆腔包塊,少數(shù)患者睪酮增高[20,21]。在DICRE1 綜合征中報道卵巢幼年型顆粒細胞瘤表型較少,JGCT 患者中偶有體細胞DICRE1 突變。研究報道14 例JGCT 患者中僅有1 例出現(xiàn)DICER1 基因體細胞突變,有初始病理診斷為卵巢顆粒細胞瘤且合并胚系DICRE1突變的病例,經(jīng)專家重審后證實為SLCT 者[16]。在一項對4例具有胚系突變的SLCT 患者病灶病理組織中發(fā)現(xiàn),3 例有明顯形態(tài)學改變,混有支持細胞結構、JGCT 樣成分以及未能確定的成分,且這3 例初始病理診斷均為卵巢顆粒細胞瘤[22]。因此,由于卵巢性索間質細胞易表現(xiàn)出異質形態(tài),DICRE1 綜合征中卵巢性索間質細胞腫瘤也常表現(xiàn)出兼具SLCT 及JGCT 的特征。而對兩種病理類型的診斷主要依賴于此兩種組織成分的不同比例,故有學者提出,在遇到卵巢性索間質細胞腫瘤中混合存在的SLCT 細胞及JGCT 細胞成分時,應考慮潛在的胚系DICRE1突變可能。
cERMS 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屬于橫紋肌肉瘤,是最常見的宮頸肉瘤類型,大多數(shù)病例有息肉樣外觀伴發(fā)陰道流血,少數(shù)情況下腫瘤會呈浸潤團塊生長。子宮頸橫紋肌肉瘤在臨床表現(xiàn)、病理形態(tài)等多方面區(qū)別于其他肉瘤。cERMS 的好發(fā)年齡為10-20 歲[23]。部分患有cERMS 的患者(約20%)也有其他DICER1 相關腫瘤的表型,包括合并卵巢SLCT,此時診斷應考慮潛在DICER1 綜合征可能[23]。DICER1 綜合征相關的cERMS 預后較好,特別是較陰道橫紋肌肉瘤有更佳的5 年生存率。
DICER1 綜合征的腫瘤表型在人群中相對罕見。在婦科領域,主要為卵巢SLCT 和cERMS。臨床上應考慮潛在的腫瘤易感綜合征可能,對患者及其家人進行遺傳評估。DICER1 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攜帶DICER1 基因致病突變個體的子代有50% 的機會遺傳該突變。而由于DICER1 基因的外顯率低,許多攜帶DICER1 基因致病突變的個體并無臨床表型。2018 年美國癌癥研究協(xié)會關于DICER1 基因致病突變個體監(jiān)測指南中建議為確診DICER1基因突變綜合征患者的家系行基因檢測,評估潛在疾病風險[24]。同時,由于DICER1綜合征相關生殖系統(tǒng)腫瘤患者多為育齡期女性,生育時需積極行產(chǎn)前診斷,以及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必要時多學科協(xié)作,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