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濤
摘 要: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在小學階段主要目的是教會孩子們基本的計算方法和數學概念,它整體的教學知識是有一定的結構的。要想將小學數學傳授的相關知識深刻、高效地讓孩子們接受,基于單元整體的結構化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根本。把握各類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分析構造不同數學問題共通的思維方法,以及合理適時地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始終以全局觀念出發(fā)來看待教學進度,是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牢牢把握的原則。
關鍵詞:單元整體;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全局觀;知識聯(lián)系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孩子們時常會發(fā)現自己陷入了“學了忘,忘了學”的死循環(huán),進而導致成績一直無法提高。事實上,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數學教學并沒有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框架體系,學完一個新的內容,既沒有和之前所學過的舊知識相輔相成,也沒有和即將到來的新內容發(fā)生聯(lián)系。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小學數學教師基于單元整體,實行結構化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科基本結構,完善知識框架體系,不僅使得知識與知識之間聯(lián)系、集中起來,方便學生認識、記憶,還能使學習方法和思維之間相互貫通,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一、承上啟下,串通知識,將知識要點結構化
承上啟下是結構化教學的一大特點。而這一特點又恰恰與小學數學教學脈絡相吻合。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孩子們所學習、掌握的計算方法和數學概念越來越多,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在這些知識內容作為教材被編排出版的時候,編者已經合理地根據學習結構的順序將他們一一排列。但這些聯(lián)系并非顯而易見,而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深入思考,用開創(chuàng)性的思維才能夠鑄造起知識互通的橋梁。教師從單元教學核心的整體出發(fā),在明確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學完每一部分知識后,“有方法、有頓悟、有啟發(fā)”,對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教學過程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一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接觸1-10的認識與加減法運算時,如果教師能夠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10(或-10)這一運算的理解,那么,在隨后的10以后數字的認識及加減計算的教學過程中,如:17-15,引導、提醒學生17和15能夠表示成10+7和10+5,而10作為它們共有的部分,在減法中就抵消掉了,運算就簡化成了7-5。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巧妙、靈活地幫助他們串通知識,在打基礎、定根基的階段就養(yǎng)成構建知識框架的好習慣,如此一來,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道路上自然能夠走得更穩(wěn),走得更遠。
二、總結經驗,發(fā)散思維,將學習方法結構化
在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概念的基礎上,學習方法的結構化同樣也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點。知識結構建立起來以后,在老師的引導下,相信不少學生已經能夠發(fā)現,有些知識點之間是存在對應關系、共通之處的,事實上,這就是學習數學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捷徑——方法結構的構造和遷移。
例如,在學習不同圖形的面積計算這一內容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往往是由老師逐步地為學生推導公式,并要求記憶、使用來完成教學的。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教師僅示范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以此為出發(fā)點,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類比、思考其他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是不是會更有效地幫助他們掌握這部分內容呢?面積公式的推導,最關鍵的就是要學會“拼接、割補”思想,通過圖形拼接或者割補,將不知道面積公式的圖形變成已知面積公式的圖形,從而利用等面積法進行公式推導。為了刺激學生適應這種發(fā)散性思維,教師也可以利用圖形板塊等拼圖模型來幫助他們理解。
三、靈活調整,鼓勵分享,將運用實踐結構化
要想高效、深刻地幫助學生吸收所學內容,實踐是我們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數學的結構化教學所注重的,不僅僅是課堂上知識、方法的結構分享,走出課堂之外,還應在運用、實踐方面多下功夫。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低年級學生學習了加法運算之后,一般來說,老師都會通過布置一定量的作業(yè),用機械重復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這項能力。但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訓練學生,固然有效,但并不深刻,悟性高的孩子可能會很快學會,但悟性差的孩子可能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與這些作業(yè)斗爭,進而可能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如果教師能夠去掉一部分這樣的書面作業(yè),布置一種“課外實踐”形式的“理解—運用—總結—分享”的結構化任務,讓學生帶著使命和新奇感去接觸知識。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周六日,讓學生在重新溫習過一遍加減法運算的規(guī)則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并且,承擔起記賬、算賬的小任務。在體驗完這樣一個社會實踐的過程后,將自己犯的錯、成功的例子在回家后一一總結歸納起來,并在課堂上和大家共同分享。如此一來,通過結構化的實踐任務布置,學生將知識融入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學之間也能夠相互吸取經驗、借鑒方法,班級的學習氛圍也能夠因此變得濃郁起來。
駐足現在,放眼未來,基于單元整體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仍需要廣大的同仁共同努力探索、研究。把握教學核心,理清知識結構,看清學習背景并作出相應方法調整,為學生的學習打造高效、深刻的“結構化服務”。前方道阻且長,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廣大教師團體的共同努力之下,未來,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事業(yè)定能夠更加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1]朱俊華,吳玉國.基于單元整體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9):60-63.
[2]李燕.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