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戈
摘 要:中學音樂教學是我國中學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而言至關重要。我國的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民族音樂成為我國音樂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民族音樂中凝聚了我國人民的智慧與精神,在現(xiàn)代藝術中依然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在初中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學習音樂的興趣,對于民族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推動民族音樂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之中,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 音樂課堂 民族音樂 綜合素質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8.037
一、初中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的重要價值
1.符合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近些年,我國的教學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對各種教育觀念和資源的運用也逐步深化,在現(xiàn)代教育觀念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jīng)成為初中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新課程標準》要求音樂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而且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民族音樂是音樂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在初中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贏得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可,借助更加多樣化的教學和內容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實際上,民族音樂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之中不僅關系到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程度,還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享受音樂魅力、不斷學習和提高的一個重要動力,這對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和整體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2.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為國家培養(yǎng)音樂人才
新時期的課堂教學提倡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注重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積極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音樂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在初中音樂課堂上融入民族音樂,可以借助多樣化的音樂形式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音樂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從多個方面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更豐富的音樂知識,這樣能夠將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能夠借助民族音樂教學和推廣進一步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推動音樂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為學生日后的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為國家培養(yǎng)音樂人才。
3.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提升品位
一般而言,學生獲取音樂知識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直接獲取,也就是在音樂課堂的學習與生活中利用自身實踐經(jīng)驗來獲取知識;另一個是間接獲取,也就是在理解各種各樣的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不斷獲得知識、積累知識。民族音樂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為學生進一步拓展音樂知識面提供重要的依據(jù)和載體,可以說,民族音樂在社會進步和科學文化發(fā)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人們獲取音樂知識、提升藝術品位的過程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初中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更多音樂的內涵,學習民族音樂中蘊含的知識,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學生音樂藝術的知識面,豐富學生對知識的體驗。
二、初中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存在的不足
1.教師意識存在局限性
近些年,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逐步實施,通過民族音樂的教學贏得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逐漸成為初中音樂課堂的重要任務。但很多初中音樂教師對于如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指導學生加強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及實現(xiàn)民族音樂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缺乏深入的理解,很難在對民族音樂進行教學時讓學生真正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對民族音樂的教學依然以教師生硬的“引導”和學生的“盲從”為主,泛化了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民族音樂過程中的感悟和體驗,不能從學生主觀體驗和融會貫通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民族音樂的教學。
2.學生被動參與,學習氛圍相對較差
一般來說,音樂教師在課前會進行一定的備課,制定每次音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很多時候教師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一首歌的音準,記住這首歌的歌詞,或者學會教師的示范動作,這就使得課堂上學生反復記憶歌詞,跟唱歌曲,這也就形成了教師費力教、學生被動學的局面,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被動的模仿,民族音樂的教學也不例外。很多教師只是在民族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被動的模仿,這樣很難讓學生真正體會其中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只會機械的模仿,很難獲得民族音樂內涵的體驗,涉及專業(yè)知識的韻律活動也讓教師講授音樂知識的過程變得更加孤獨,這樣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打擊教師的積極性。
3.缺少民族音樂文化的宣傳與普及
在多初中音樂課堂中,教師主要是通過一次次重復演練歌唱歌曲來傳授各類歌曲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給予了高度重視,但很多時候一遍遍的重復演練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且民族音樂往往不如流行音樂那樣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很難引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結合音樂知識之外的因素來輔助教學,民族音樂相關的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及時普及民族音樂文化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與作家的心理,體會音樂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趨勢,領略音樂發(fā)展的魅力,但很多音樂教師沒有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忽視了學生本身借助文化對民族音樂的體驗與領悟,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三、初中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的具體思路
1.改進傳統(tǒng)觀念,激發(fā)學生興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觀念的轉變,音樂課堂中越來越強調引導學生自主運用開放的思維進行學習。因此,教師應積極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民族音樂與音樂課堂的融合。教師應積極向學生講解與民族音樂相關的背景、風俗民情,豐富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同時,應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嘗試演奏民族音樂或樂器,這樣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認同,消除民族音樂的距離感,讓學生不斷熟悉民族音樂,從而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提供相應的基礎。另外,教師應尋找機會開設民族音樂欣賞課,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吸收知名的民族音樂納入民族音樂欣賞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民族音樂,形成一個高端多元的課堂,從而起到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2.在課堂中納入各類民族音樂元素
教師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時,應積極利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的音樂元素來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將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結合,讓音樂向更加開放的方向發(fā)展,借助其他學科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包括美術、影視、詩歌、舞蹈等在內的多門學科都和民族音樂有文字上的語義性和視覺上的可感性,而音樂本身則有很強的非具象性和概括性,這使得音樂能夠很好地與多門學科相結合,滿足學生對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的追求;另一方面,民族音樂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要利用生活中的音樂元素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民族音樂作品和音樂家,鼓勵學生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歌手和歌曲。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融入民族音樂,不僅可以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學習到獨具特色的音樂,而且還能讓學生在民族音樂的熏陶下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學生對傳統(tǒng)民族藝術的認知,推動民族音樂的普及與發(fā)展。初中音樂教師應在課堂上積極結合音樂教材進行課程安排,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欣賞意識、尊重意識與傳承意識,從而大力弘揚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隨著初中課程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被納入初中音樂課堂之中,借助民族音樂不斷充實和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已經(jīng)成為初中音樂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蔡瑞芳《讓民族音樂走進學生心里——初中音樂課堂提高學生民族音樂學習興趣的思考》,《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年第30期。
[2] 劉燕燕《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與傳承》,《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3] 孫潔《淺談如何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讀書文摘》2016年第32期。
[4] 許玥《試論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xiàn)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新課程(中學版)》2018年第1期。
[5] 呂悅《試析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xiàn)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新課程(中學版)》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