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軍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有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值得被后人繼承和發(fā)揚。本文以紙貼畫藝術的教學為例,對初中美術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初中美術 傳統(tǒng)文化 紙貼畫藝術 教學實踐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8.032
一、紙貼畫概述
紙貼畫是紙藝的一個分類,人們習慣上把所有用紙作為主要素材進行表現的藝術形式統(tǒng)稱為紙藝,紙藝的范疇包括紙貼畫、剪紙、折紙、刻紙、紙編、紙漿畫、立體紙造型等多種形式,紙貼畫僅僅是紙藝的一小部分,但卻是紙藝手工課中的重要內容,現已深受國內外紙藝愛好者的喜愛。
紙貼畫技法開放多樣,撕、剪、卷、捏、粘,簡單易學;表現風格不拘,可細致、可大氣、可真實、可裝飾;取材方便靈活,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紙張都可以用來制作紙貼畫。紙貼畫是一門融綜合性、趣味性、操作性為一體的手工藝術,具有一定的設計工藝性、繪畫表現性、裝飾趣味性的特點。構想相當于設計,實施相當于工藝。制作一幅紙貼畫大致要經過構思、畫稿、剪裁、粘貼幾道工序才可完成。紙貼畫和剪紙都屬于紙藝術范疇,本身就具有極其強烈的工藝性特點。我們常見的紙貼工藝品大都制作精美,并有一定的工藝流程。
二、初中美術紙貼畫教學實踐策略
1.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充分備課是教學的第一步,為了上好課,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預設,理順思路,就如何切題,怎樣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哪些教學資料,優(yōu)選哪部分圖片、視頻、音樂,甚至要不斷修改,甄別合適的網絡資源融入課堂。教師備課越充分,講課的時候越自信,即使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能夠做到從容面對。充分的課前預設是打造課堂良好氛圍的關鍵。為了營造積極、活躍的教學氛圍,教師還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來提高課堂上的師生配合度。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觀形象的作品展示,很好的引起學生的關注,在關注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地去表述、討論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內容,還要進行作品制作的分析,使整個課堂教學在一種積極思考、探究、實踐的良好氛圍中完成。
2.引導材料認知
紙貼畫教學可以使用的紙材極其豐富,每一種紙材都有其特殊的形態(tài)特點和肌理效果。有的柔軟細膩,可以進行揉搓變形,有的適合折剪、卷曲,如瓦楞紙,它色彩豐富、表面凹凸變化又常常帶給人特殊的聯(lián)想。對于紙材感知,可以通過“先觀察一后動手一再描述”的方法進行。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感知材料的不同特性,通過觀察材料,獲得視覺初步認知,了解每種紙材在外觀上具有哪些特點。再動手用撕撕、折折、剪剪等方法了解紙材性能。最后通過描述的方法總結紙材形象特征和功能特性,并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形成整體的材料認知。
這里要強調用眼睛觀察的是材料的外觀,從紙材色澤、光滑度、表面紋理上進行有意識的多角度觀察。皺紋紙具有一定的伸展性,通過拉伸表面的紋理可以展開,而且比較柔軟易搓易揉,可塑性很強。這是皺紋紙這種特殊紙材的特點,那么其他紙材又有怎樣的特點呢?我們從多個角度和方向進行觀察和發(fā)現后獲得了哪些認識?與之前有關這種材料的認識存在哪些變化?這些都是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與思考的問題。最后運用口頭描述的形式對材料的整體認知,想象這些紙材可以用來做什么或者使用怎樣的方法可以達到什么樣的表現效果。所以,運用這種觀察后動手,動手后描述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對紙材的感知與理解。
3.啟發(fā)情感表達
紙貼畫學習強調與生活的聯(lián)系,要貼近生活、表現生活、美化生活,紙貼作為媒介和手段表達生活體驗和個體感受。為了切實提高紙貼畫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體驗參與動手操作的樂趣,筆者認為無論是日常的紙貼畫教學常態(tài)課還是社團活動課,都可以聯(lián)系日常生活節(jié)日作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素材和紙貼作品表現主題融入教學。
總之,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美術課程,教育者需要抓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關鍵,讓學生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下,既能發(fā)展美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能力,又能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的時代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劉書琴《淺析紙貼畫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神州》2018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