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情把握尤為重要。本文將從分析已有基礎、學習情況、學習需要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簡要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情把握的策略要點。
關鍵詞:課堂教學; 學情把握; 策略要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11-086-002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情的把握對于指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情把握成為教學關注的重點。但是一些教師對學情的關注度不夠,學情觀察流于形式,教師對學情的分析缺乏客觀判斷,往往來自于主觀意識。同時在學情分析過程中,教師參與度較低,課堂教學更多憑借教師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在學情分析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情做好客觀把握和分析,改變單一的學情分析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考慮,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心理、學習能力等觀照,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以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面試從四個方面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情把握的策略要點進行簡要分析。
一、依托學情前測,分析已有基礎
作為一名有心的語文教師,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觀察、了解學生,掌握對教學設計有價值的學情信息,同時積累根據學情設計教學的經驗。比如作業(yè)是學生給教師的最直接的反饋信息。通過批改作業(yè),教師不僅可以及時知道學生對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哪些知識學生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識學生還比較生疏或者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在上課的時候再加以強調。通過作業(yè)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認真與否、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因此,好的作業(yè)設計除了能檢驗學生的學科知識,還能獲得學習態(tài)度的明顯反饋。當然,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批改要及時、準確。另外,每次作業(yè)教師要作必要的梳理記錄,也有利于對學生情況的準確把握。通過課堂檢查預習的情況,了解和分析學生已有基礎,這種了解學情的方法也是我們日常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1年,我校率先采取了“學情前測”的研究方法,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技能、生活經驗等進行測試。主要方法有三種:習題檢測、調查訪談、日常觀察。通過這些方法獲得學生學情的具體數據,然后針對數據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具體的前測數據,我們清楚地知道具體某篇課文、某個知識點學生具體的掌握情況。有了精確的數據分析,可以避免“學生已經會的反復講,學生不會的沒有講”的尷尬境地,使課程設計指向兒童所需,指向兒童旨趣,從而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
二、解讀教學內容,分析學習情況
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學生在面對同一內容時也會產生不同的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分析學情,要注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對比學生的原有學習與新知識學習間的相關性與異同,從而著力解決學生最欠缺的知識和能力。
問題在于,不像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對是比較清晰的,易于確定和操作。語文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一篇篇內容各異題材多樣的課文,課文又不能是教學內容,它只是教學內容的載體,那真正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在哪里?事實上,語文教學內容的這種不確定性更讓教師茫然無措。于是,相當數量的學校和教師將語文教學內容定位在考試的范圍,依賴考試的知識點來確定課堂上教什么。除了與應試教育有關之外,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應以學生將能學到什么為依據。教師應抓住內容豐富的課文所要宣揚的典型意義和核心價值,多角度綜合考慮確定教學內容。如何確定具體而合宜的教學內容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教師在確定每篇文章的教學內容時,必須先問問自己這一篇為什么需要“學”,再問問這一篇為什么需要“教”。然后根據課標、學情等甄選提煉一下,教學內容就確定了。一般情況下,課程目標內容、教材、學生是確定教學內容時主要考慮的因素。那么,教師應主要依據語文特性、學情特性和文體特性三者來確定教學內容。可見,學情分析與教學內容的確定兩者息息相關。
筆者以問卷的形式,對骨干教師群體針對人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搭石》一文進行了學情分析。對教師的問卷資料進行整理后發(fā)現:一些教師普遍認為,搭石的生活畫面離孩子們的生活較遠,尤其是對北方、居住在城市甚至是草原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去想象并理解這樣一種精神,因此,需要教師課前精心地準備一些圖片素材讓孩子們自己課前查找相關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中描述的相關情節(jié);其次,對于這樣一篇很美的文章,如何讓孩子們體會并感受到這種美,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教學內容我們可以解讀轉化成很多知識點,但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
三、領會編者意圖,分析學習需要
我們的教材中選編的一篇篇文章和作品,是教材編輯們苦心甄選的結果,凝聚著對成長中的一代人的責任心。因此,不同的作品和文章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有編者特定的意圖的。因此,對教材選編本篇課文的目的和意圖做下充分了解,據此進行學情分析,是把握學情的關鍵一環(huán)。
例如,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對《貓》這一課文選編入教材的原因是這樣描述的:一是讓學生繼續(xù)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二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具體事實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那么教師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的學情把握就要考慮學生在之前學過的幾篇有關動物的文章中,他們感受到了什么?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是否熱愛生活,他們熱愛生活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如果學生根本不理解熱愛生活的概念,那即使教師反復強調作者老舍如何的熱愛生活,學生理解起來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另外,要引導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寫作方法。教師需要了解班里是否有個別學生已經在這方面做的很好,有多少人?他們的特點是什么?又有多少學生根本不會用這種方法。了解這些信息之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能抓住重點,有的放矢,請寫得好的同學交流分享經驗心得,請還不能夠太熟練運用這種方法的同學多加練習鞏固,給他們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時間。
因此,教師在分析學情時,必須要結合編輯意圖的陳述去考慮,才能教有所指,教有所值。領會編者意圖是為了更好地設計教學,但前提是必須分析學生學習需要??紤]學生的學習需要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內涵之一,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就是為課堂教學尋找恰當的起點,就是分析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會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是否會感覺到有學習的需要。這樣基于學習需要產生的課堂教學才能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
四、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課程標準引領下的教學目標展開。對教師來說是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說則是學習目標,但是最終教學目標還應該是著眼于教而落腳于學。因此,制定教學目標,除了要充分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最主要的還是要進行學情分析。經過學情分析之后制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學生在已有學習基礎上,通過主觀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分析學生已有能力顯得至關重要。
因此,教學目標的表述,應該是學生“能知”的最佳體現;學生的“能知”,也是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參照以下兩種教學目標,筆者舉例來說明學生的“能知”。
案例一:李姝《丑小鴨》教學設計:掌握“堆、特、瘦”三個生字,能夠運用“特別”和“的”詞語說話。理清課文的時間線索,了解不同時間里丑小鴨的境遇。通過對比課文,體會丑小鴨外形及心理的變化,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此案例中,學生能夠掌握的有:認識生字、學會用詞語說話、理清文章線索、體悟人物心理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些方面的目標應該是教師做了學情分析之后認為學生能夠達到的具體目標。
案例二:陳金才《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認識生字,會寫字,聯系課文理解“安然無恙、藕斷絲連”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把握幾種新型玻璃的名稱、特點、用途等。研讀課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在語言實踐中,練習使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此案例中,教學目標所體現出的學生“能知”的包括:認識生字、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學會使用說明方法等。
以上兩案例中,每一條具體的目標時確實做到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角度為落腳點的原則。在目標的表述上,主體均為學生,不僅體現了教師授課的目標,更清晰地表述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夠實現的目標。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情的把握,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使課堂教學安排和教學設計更具針對性。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突出“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在教學設計中,做好學情分析,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使學情分析更具針對性。這一過程中,教師在對學情分析和觀察過程中,把握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對課程教學工作進行妥善的安排和處理,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知識學習和理解當中,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畢穎男,王玉玲,王莉萍.基于學情分析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01):77-80
[2]魏上焜.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34):119
[3]趙秀蓮.小學語文教學學情分析的方法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39
[4]王建萍.基于學情,高效利用——淺談借助“學習單”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J]課程教育研究,2017(41):55-56
[5]孫建兵.基于兒童視角的教師課程能力建構的基本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6(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