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晨
浙江樹人大學,浙江 紹興 312030
生態(tài)問題之所以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在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隨之興起的生態(tài)文明不僅追求經濟、社會的進步,更追求生態(tài)進步,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xié)同進化、經濟與社會協(xié)同進化的文明[1]。黨的十九大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升到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語言文字的重要屬性決定了語言生態(tài)是生態(tài)文明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伴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語言生態(tài)平衡不斷受到沖擊,導致不少地區(qū)出現了許多程度不一的語言生態(tài)問題,例如城市方言瀕危、流動人口的方言使用危機與語言認同危機、城鄉(xiāng)語言生態(tài)的不均衡、方言傳承的代際差異大、地區(qū)方言的開發(fā)與利用不足或不合理等。曹志耘認為,當今社會,漢語方言的使用空間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弱,總體上呈現出日益萎縮的態(tài)勢,方言的研究需要從學理研究轉向應用研究,要將方言保護當作現今漢語方言界最緊迫的課題之一[2]。青年群體作為人生的過渡階段,容易受到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沖擊和影響,其思想和行為能夠深刻影響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并可作為有益的借鑒來預測社會歷史可能的發(fā)展趨勢[3]。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借鑒生態(tài)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以浙江溫嶺話為研究對象,探討城鎮(zhèn)化進程中當地城鎮(zhèn)青年的語言生活現狀,進而提出調試性重構的建議,以實現新形勢下方言生態(tài)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可能。研究結果有助于發(fā)現城市發(fā)展過程中青少年的語言社會問題,建構和諧的城市社會環(huán)境,對于新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將有所啟示。
本研究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調查對象為溫嶺城關地區(qū)18-30 歲之間的青年人。研究者于2018年10 月發(fā)放調查問卷,共發(fā)出300 份,回收289 份。事后檢視,有效問卷為264 份,其中男性167人,女性97人。調查問卷包含五個方面內容,涉及方言能力、方言使用、方言選擇、方言態(tài)度和方言認同等。方言能力主要通過訪談的方式獲取數據,方言使用、方言選擇、方言態(tài)度和方言認同則請受試根據自身情況自行填寫。
語言生態(tài)是判斷語言生活是否和諧的重要標準。語言生態(tài)之平衡,表現為語言類型的多樣性、組成結構的有序性、功能的積極性和相互作用的和諧性[4]。一定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的語言既可以常態(tài)地平衡化存在,又可以暫時地、非常態(tài)地失衡化存在。失衡化則表現為語言樣貌同質、結構無序、關系扭曲、語言發(fā)展進程被干擾和發(fā)展鏈條中斷等。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在促進人員流通和不同語言群體交往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語言生態(tài)局部失衡的可能。就溫嶺地區(qū)城鎮(zhèn)青年的語言生活現狀而言,其語言生態(tài)的失衡主要體現在當地方言表現出瀕危語言的癥候。
語言生態(tài)論認為,語言的傳播方式是自帶修正性的,無論是不同語種間的橫向傳播,還是代際間的縱向傳遞,處于語言交際網絡或使用群體的不同語言都會在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又相互影響[5]。本研究所選取的語音、詞匯和語法3 個層面中的9 個變項是溫嶺話中比較古老的、具有區(qū)域特色的語言現象。通過對這9 個方言現象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當地青年群體的語言使用已經完全不同于年老者,他們傾向于使用普通話的借用成分而非溫嶺話的固有表達。這表明,溫嶺話在和普通話的競爭中,普通話對溫嶺話具有更大的滲透力,溫嶺話的區(qū)別性特征更容易消失。同時,調查結果還表明,青年群體在語音上的轉變速度要快于詞匯和語法。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兩點:1、教育原因。在青年群體的幼年時期,家長在與他們的溝通過程中會使用改良過的方言(即所謂的baby talk),這種改良過的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與普通話的混合語,進而導致他們習得的方言音系逐漸向普通話靠攏。2、傳媒因素。電視、廣播和電影等新媒介改變了人們的習慣和認知,青年群體在這些媒介的使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漢語普通話,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某些音譯策略來改變某些方言固有詞的發(fā)音,使之更符合主流大眾的習慣。從發(fā)展趨勢來看,隨著溫嶺話和普通話接觸的進一步加深,在青年一代的溫嶺話使用中,那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語言現象將會進一步消失,逐漸向普通話看齊。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對普通話的強勢影響時,青年人的溫嶺話也并非是全盤吸收,其變化發(fā)展總是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在本研究中,吳語最核心的“塞音聲母三分”并沒有在青少年群體上發(fā)現轉用現象。
個體的語言能力是語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個體的語言能力是個體在和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并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從調查結果來看,家庭的語言環(huán)境是影響個體方言能力的重要因素,他們的溫嶺話習得主要來自于家庭成員的日常互動。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溫嶺話和普通話的雙語者,但表現出不均衡雙語現象,即普通話的語言能力要好于溫嶺話。就溫嶺話的常用詞匯而言,青年人只對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名詞比較熟悉,其他類別往往直接借用普通話表達。以職業(yè)類名詞為例,大多數青年人都將“種田人”說成“農民”,將“打魚人”說成“漁民”。在語言文化知識上,調查涉及了兩個常見溫嶺話文化詞,分別是“彈糊”和“空殼田蟹”。在溫嶺話中,說一個人長得像“彈糊”,是指對方比較滑頭,不大實在,而“空殼田蟹”往往指某戶人家外表看起來很光鮮,實際上負債累累。所有參與調查的青年人幾乎完全不知道其含義。這表明,雖然青年人的方言能力能滿足他們基本日常生活交際所需,但也表現出方言能力衰退的征兆,因為那些與文化相關的語言知識在青年人當中幾乎完全流失了。
就中國多語多方言的語言國情而言,推廣普通話有其現實意義,不僅有利于促進各地區(qū)群體的交流,也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增進民族凝聚力。但是,盡管國家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方言,卻在無形當中造成了普通話與方言的對立。從本調查結果來看,當地青年人在家庭域和鄰里域選擇溫嶺話的傾向性較大,在市場域中溫嶺話和普通話的選擇則大體相近,但在學校域和機關域,溫嶺話的主體地位已經讓位于普通話。根據Fishman 的“雙言制”理論[6],溫嶺話作為低階語應該被應用于低階語域,普通話作為高階語應該被應用于高階語域。但從研究結果來看,普通話和溫嶺話在不同語域中的使用雖然大體符合“雙言制”的理論,卻也存在著不同語域中低階語與高階語混用的現象。這表明,就青年群體的語言使用而言,傳統(tǒng)的高低階語言之間的壁壘已經被打破,溫嶺話和普通話的語言格局正處于動態(tài)的重構過程中。整體上來看,溫嶺話的使用空間會進一步縮小,而普通話的使用空間則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同時,青年群體的溫嶺話使用往往與臟話、黑話或詈詞等相關聯(lián)。還有青年人提到了交際中的“面子”問題,認為在某些場合不合時宜地使用溫嶺話,或者過度使用溫嶺話,會被認為是粗魯莽撞或教育文化程度不好的表現。這表明,雖然溫嶺話在當地還有一定的使用空間,但伴隨著青年群體心理認知的發(fā)展和當地語言格局的演變,溫嶺話的使用空間會進一步縮小,有可能局限在家庭內部。
個體選擇何種語言來進行交際,取決于多種因素,而語言的情感對人的影響最大。就語言態(tài)度而言,本研究的青年群體在溫嶺話的情感評價上較好,在地位評價和和功能評價上則不如人意。同時,青年群體缺乏必要的語言素養(yǎng),對語言規(guī)劃在語言保護中的重要性沒有認識。他們雖然認識到了溫嶺話語言活力不足的問題,但對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字創(chuàng)制的意愿并不高。就文化認同而言,當地青年對溫嶺話的情感呈現出一種動態(tài)的、混合的和異質的圖像,其認同整體表現可概括如下:整合型>同化型>隔離型>邊緣化型。他們對溫嶺話的情感是在兩種競爭性力量中建構形成。一種是來自現實的效益,促使他們從語言的工具性和語言所帶來的實際效益來看待普通話的價值,進而決定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種則來自于家庭內部的原生性情感聯(lián)系,促使他們將對自我族群的感情轉移到對母語的情感依附上。在情感和道德層面,他們認同自己的在地方言和在地文化,認為XX人就應該要會說XX 語。但是在認知和語言使用層面,他們認同普通話的學習價值,并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普通話,認為這是受過教育和有文化的體現。整體上而言,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推進和普通話的推廣,當地青年對溫嶺話的情感會進一步淡化。
當前,隨著語言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理念的日益普及,方言保護成為了政府、學界和社會大眾的關注焦點。針對溫嶺地區(qū)青年群體的語言生活現狀,需要發(fā)揮政府、學者和社會大眾的協(xié)同優(yōu)勢,做好方言文化的宣傳、引導和保護。具體而言,針對當地青年群體方言生活的調試性重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200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推動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同時也包容了語言文字的多樣性。隨后制定的《語言文字發(fā)展綱要》則進一步落實了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為大范圍、大規(guī)模地語言保護工程打下了政策基礎。溫嶺作為三線一個沿海城市,其語言現象并不復雜,語言之間的沖突也比較少,政府的語言規(guī)劃意識比較淡薄。針對城鎮(zhèn)化進程中當地語言格局的變化和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要求,政府應該要加強方言保護的政策意識,要成立專門的語言保護機構,分時期、分地域、系統(tǒng)性地調查溫嶺話在各個社會場域的使用狀況,為語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從尊重多元文化價值而言,目前的語言政策在包容、接納和支持等方面還很不夠。針對溫嶺話在社會場域使用范圍縮小的趨勢,管理部門在網絡媒介和日常生活等領域要放寬其使用限制。上海市自2013年起在所有公交線路推行普通話和上海話雙語報站后,又先后在地鐵站、火車站和機場推廣普通話、方言和英語的三語播報。這一舉措受到了農村及年紀較大乘客的歡迎,在方便群眾的同時也起到了展示地方語言文化窗口的作用,值得溫嶺當地政府部門借鑒。同時,在日常社會交際中鼓勵使用方言并不會阻礙普通話的普及,因為普通話的重要性已經深入人心,而溫嶺話則處于弱勢的地位。
在當前城鎮(zhèn)化進程中,溫嶺話在和普通話的接觸過程中,方言特色語言現象逐漸被普通話同化,很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諺語和習語已經被年輕族群所遺忘,語言文字工作者要加強溫嶺話的田野調查研究,為全面合理地進行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教育提供學術界的力量。首先,要加大溫嶺話語言本體的研究。溫嶺話雖然在吳語的南北分區(qū)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對于它語言本體的研究卻一直沒有引起重視。目前,寫出一本通俗易懂的參考語法是擺在語言學者面前的當務之急。與此同時,語言社會具有共變的特征,在新歷史時期,溫嶺話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針對溫嶺話的語言社會學研究也需要學者們進一步深入探索。其次,要加強溫嶺話的跨學科研究。由于文獻上對于溫嶺話的記載比較缺乏,因而對于溫嶺話的歷史發(fā)展除了幾本縣志上的零星記載,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相關的一些學科,例如考古學、人口遷移學和文化學則為我們了解溫嶺話的歷史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而溫嶺話的相關語言材料也能從另一方面為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佐證。此外,溫嶺話與鄰近方言的比較也比較缺乏,只有將溫嶺話與鄰近的閩語、贛語和湘語等進行比較,才能正確了解溫嶺話在南北吳語中表現出的特殊性,從而進行方言地理的正確劃分。最后,要加大溫嶺話有聲數據庫的推廣和建設?!皽貛X方言數據庫”已經入選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但民間對此則鮮有關注。學界需要和政府部門通力合作,針對已經建好的數據庫要借助網絡媒體進一步推廣,還要建設更多為不同人群所喜歡的語言電子資源。
針對青少年群體的方言教育可以促進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從已有實踐來看,方言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顯性的學校教育,另一條則是隱性的傳媒教育。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其在提升學習者語言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在妥善處理好普通話和方言關系的基礎上,學校的教學領域仍以普通話作為基本的教學媒介語,但可以優(yōu)化方言的教育環(huán)境,開設方言知識或方言文化的選修課?!胺窖晕幕M課堂”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推廣地最早,效果最好,地方政府的政策力度也最大。就溫嶺話的教育而言,當地的中小學要在課程開發(fā)、學生評價機制等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可采取的途徑有開設課外溫嶺話興趣班,開展溫嶺話演講比賽,溫嶺話詩歌朗誦,溫嶺話歌曲大賽和溫嶺話專題講座等。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念,讓他們理性看待普通話和溫嶺話在社會中的不同作用,讓他們重視、尊重和珍惜所使用的方言。此外,隱性的傳媒教育在提升青少年方言能力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管理部門要多多制作以溫嶺話為媒介的影視節(jié)目,比如地方新聞聯(lián)播,溫嶺話歌曲和動畫片等,還可以研發(fā)“家鄉(xiāng)話”網站和手機APP 等,通過趣味性和互動性較強的游戲等方式吸引大眾參與方言社群交際。從以往經驗來看,這些舉措是很受大眾歡迎的。通過整合顯性和隱性的方言教育,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青少年學習溫嶺話的興趣,幫助他們從基本的溫嶺話能力向高層次的溫嶺話能力發(fā)展。
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族群的精神支柱,弘揚和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能增進個體對本族群文化的認同,有利于族群語言和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7]。每一種方言,無論是其語音和語法上獨有的特征,還是其豐富的在地詞匯系統(tǒng),都是當地文化的寶貴財富,更是說該語言族群維系族群認同,承載共同歷史文化的精神紐帶。加強溫嶺優(yōu)秀語言文化的宣傳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學界要加大對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信息的挖掘和整理。方言中的習語、諺語和歇后語等往往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學界可以編撰相關的語言文化辭典。一個地區(qū)的獨特文化韻味,不僅體現于山水人文中,更包含在其地域方言的文化詞匯中。其次,政府文化部門要鼓勵鄉(xiāng)土文學創(chuàng)作和地方戲曲表演。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能夠激起族群內部語言使用者對本族群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從而自覺形成維護母語的觀念,并在適當場合主動用母語進行交流。在某些時候,這樣的一種自豪感和自覺行為甚至能影響族群外的其他成員來學習該語言,擴大語言的使用對象和使用領域。最后,政府宣傳部門在文化的宣傳上也應該要注意溫嶺內部的地域差異。從過往的實踐來看,政府所倡導的溫嶺文化名片主要有“石塘古部落”“漁村大奏鼓”“千年曙光”“石文化”等。這些文化名片絕大多數與海洋有關,忽視了溫嶺其他內陸地區(qū)的特色文化。
正如物種會滅亡一樣,處于一定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語言也會面臨衰退、瀕危和消失的風險。在當今這樣一個迅猛發(fā)展的社會,語言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語言面臨的生態(tài)危機也較以往更加復雜。青年群體是社會中最具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在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中,他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以適應社會現實需要,從自我意識的逐漸不清明轉變?yōu)樽晕仪迕?,形成各自的語言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更是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的精神所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方言的消亡和瀕危對當地文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會不可避免地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帶來消極的影響。針對城鎮(zhèn)化進程中,城市青年群體語言生活的失衡,我們要以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努力建構良好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他們可持續(xù)的語言生活重構,更好地服務于當前和諧城市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