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正
大約是五六年前,董就雄先生至廣州,枉顧敝廬,言次甚歡。董先生談及他正在詳注梁佩蘭集。我問:“是全集嗎?” 董先生說:“是?!蔽覜_口而出:“那太難了,我絕不敢去做的?!比嗄昵?,呂永光先生校點《六瑩堂集》時,我曾審讀一過。當時曾起過箋校的念頭,但終于知難而退了。梁佩蘭詩作多達二千余首,文四十余篇,其詩文蘊蓄五經(jīng)百家之學,韜鋒斂彩,精深華妙,更兼以交游甚廣,箋已不易,何況詳注?近日收到董先生寄來的包裹,發(fā)緘驚喜,想不到已經(jīng)成書,而且由國內(nèi)最高層次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熳x數(shù)日,雖未畢誦,然欽佩之情,已油然而生。非積學富才,賾探隱索,詎能為此!
目前學界有關(guān)梁佩蘭之研究,非常不足,其最主要原因乃欠缺成熟而質(zhì)量高之梁氏作品注本。呂永光校點補輯之《六瑩堂集》(1992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已二十八年,是目前唯一的整理本。惟此書只對梁集作校點、補輯佚詩佚文、簡列年譜的工作,并未有注釋和全面系年。而梁氏詩文受到學界關(guān)注或?qū)W術(shù)專著、論文中引用到者不過數(shù)十篇,占其總作品數(shù)量只有百分之三至四。如今《梁佩蘭集校注》為每篇作品作詳注,系年作品達九百多篇,是梁集總量之一半??梢哉f,至《梁佩蘭集校注》出版,學術(shù)界才能更深入、廣泛地開展對梁佩蘭之全面研究,亦甚利于嶺南三大家之整體研究。
我首先注意到本書的《前言》??梢哉f,這是一篇全面研究梁氏詩歌的論文,也是一篇很好的“導(dǎo)讀”。文雖不長,但已把有關(guān)梁氏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等概括無遺。如文中指出,梁佩蘭在明清易代前后,有“卑論王霸”的思想。他為屈大均寫下五古《寄懷屈翁山客雁門》二首,表達反對其王霸思想之見。他對南明諸王之恢復(fù)并不看好;總其因,乃其恢復(fù)是不守禮、不守法之爭王爭霸。他進而立志擁護清廷,積極追求功名;到晚年,處于歸隱之無奈與甘心的掙扎之中。循著這種心路歷程閱讀他個人懷抱及政治立場類的詩文,即有一一印證之效。在藝木技巧上,文中指出,梁佩蘭從新題樂府之平仄、用韻上求創(chuàng)新,彌補新題樂府音樂性上之未足,制造出回環(huán)往復(fù)、急速轉(zhuǎn)韻、或齊言或參差之節(jié)奏美,使音樂性增強。文中稱之為“音律性創(chuàng)新”,這些內(nèi)容都是值得關(guān)注的。建議本書讀者先細讀前言,以對梁詩有整體的了解。
一個好的詩歌注本,應(yīng)具八個方面的內(nèi)容:(1)訓(xùn)詁字詞;(2)揭示用事;(3)考訂史實;(4)疏解詩意;(5)探求詩法;(6)評論賞析;(7)補漏辨正;(8)校勘文字。本書完全符合這些條件。注詩要溯源數(shù)典,須有大學識者。真正的注家,要有開闊的胸襟,具備理解詩歌的能力,多聞善學,獨立思考,公心卓識。備此才、學、識、德四端,始可言詩,始可注詩。既便于本科至碩士程度之青年讀者,亦便于專業(yè)學者,實是本書一大特色。
程千帆先生云:“從事文學批評工作,完全沒有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是不行的。研究詩最好能夠?qū)扅c詩。”董先生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詩人,詩人依仗心靈去讀詩解詩,故能“形成妙達神旨的境界”。這體現(xiàn)在本書對詩歌的注釋及串講上。注釋部分精審?fù)陚?,對每篇作品先考察?chuàng)作年份及背景,然后以每兩句詩為單位注釋句中艱深字詞和典故意義。每兩句難解句子并加入串講部分,且簡要指出此兩句與全詩上下文之關(guān)系。此實乃以全篇布局為注釋視野之精嚴操作,使每聯(lián)能通其解,全詩亦能得其旨,比慣見之詩文注釋更見完備。串講,是件極難的工作。近年出版的一些詩詞箋注、賞析本,注釋大多還可以,但一到串解,則露出破綻了。究其緣由,主要是注家不諳辭章之學,又未能精思熟慮之故。本書先從文字上作訓(xùn)詁,再從文意上作串解,更便于讀者接受。這是本書遠勝于許多注本之處。
長詩,尤不易理解。本書往往能為長詩分段并道明段意。如七古《送樊昆來太史主試還朝》一詩注十四按語云:按,由詩開首至此聯(lián)寫樊氏乘官船來廣東的情景,及其在廣東游歷的情形。(第三冊頁1030)又,注二五按語云:由嗟予洗沐歸八年句至此聯(lián)為佩蘭自嘆及述說與樊氏在嶺南的交往。(第三冊頁1031)及注三六按語:由“忽聞告別中皇皇”至詩末寫賦別情景及想象樊氏回朝情況,以及抒發(fā)自己不再耿耿于富貴或貧賤之情。(第三冊頁1034)另外,七古《贈謝可南》之注一六(第三冊頁1051)、注二一(第三冊頁1052)、注四〇(第三冊頁1055)及注五〇(第三冊頁1057)亦對該詩作分段及段意串講;此詩八十二句,達六百多字,一般專業(yè)學者不易解讀。今注者將之分層解析,實有豁然開朗之效,對梁詩之傳誦,裨益甚大。本書對詩作之序言亦作詳細注釋,甚屬難得;如對《送史萬夫歸維揚,仍用前韻》之駢文序(第三冊頁1010-1011),注釋甚詳,利于讀者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正文中亦對此詩作分段并歸納段意。
本書對詩中言外意的闡發(fā),尤為精到。言外意,即所謂深層意,就是詩歌所蘊含的內(nèi)在意義,包括詩人的本意以及其普遍意義。言外之意,是詩歌的內(nèi)在精神,要把握言外之意,則需要直溯詩人的靈魂深處。本書之注解有詩句串講、字詞解釋部分,詩作及詩句之言外意,多在全首末句最后部分或詩句注解末道出。其中往往能注出梁氏追念明朝之心跡(從詩例如第一冊頁179《送董蒼水歸云間》注六及頁183注二三,還有第二冊頁381《鳳陽》一首注五及注六等可見),及仕官清廷之心路歷程(從詩例如第四冊頁1403《西臺訊梅》注三可見);于其仕與隱辨析甚明。故本書雖云校注,實亦一創(chuàng)新性研究專著。
本書對樂府詩之注釋,能尋繹樂府題之來歷及演變,甚至不同朝代對此樂府題作法上的不同處理(包括句數(shù)、句式、用韻)等俱有分析交代(詩例可參看第一冊頁127《采珠歌》注一、頁147《采茶歌》注一);甚至往往能指出梁佩蘭之作是循著哪一個朝代的創(chuàng)作脈絡(luò)而為,甚為便于研究者(詩例可參看第二冊頁574之漁父詞注一)。
本書??奔翱甲C工夫扎實。如第一冊頁31《??庇洝?中校正了呂永光本句讀之誤。又,第六冊頁2123《??庇洝?考證出《荀彧論》非梁佩蘭所作,而是彭釬(一作焊)所作。(董按,最近發(fā)現(xiàn),屈大均《廣東文選》卷十《論》中彭焊名下收有《荀彧論》一文,見陳廣恩點校《廣東文選》上冊頁486,正好證實《梁佩蘭集校注》之考證準確。)
本書《附錄》部分亦甚可觀,錄有前此學界較少看到的若干文獻。例如清人汪觀《梁藥亭詩序》(第六冊,頁2141),由作者輯自日本內(nèi)閣文庫所藏《五大家詩·梁藥亭詩》卷首。雖然汪觀之《五十家詩》今在國內(nèi)亦可見,但前此未嘗見論著及論文有提及過此文,今附于此書之后,甚便于學者。又,本書錄有司徒國健所輯彭士望《恥躬堂文鈔》之《六瑩堂詩序》一文(第六冊頁2139)。此文甚有價值,其中有對梁佩蘭詩風之描述,更有若干對梁氏為人及生活態(tài)度之負面評價,可能是基于此原因,佩蘭沒有將之收入自己之詩集中。此文雖非董先生所輯,但司徒氏輯出后只刊在其博士論文《廣東文士與清初政治——梁佩蘭交游及著述研究》之中。知有此序者極少,引用過者更少。今董先生附之于《梁佩蘭集校注》之后,遂得以真正展露人前;加以司徒氏原有句讀及釋文多有錯漏,董先生將之一一校正,確實甚有功于學界。
此外,本書通過注解、分析、評論,示人以規(guī)矩、方法,增進讀者的識力,有助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相信喜歡寫詩的朋友,讀了本書之后,會有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