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談塔從宗教走向航標的演變
——以宋元泉州灣濱海石塔為例

2020-12-02 14:47:25吳金鵬
閩商文化研究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石塔航標泉州

吳金鵬 陳 思

塔,說文解字釋義為“西域浮屠也”,梵語稱為“Stupa”,即塔原為一種古印度佛教特有的古建筑,我國早期的譯經(jīng)者將之譯作“窣堵坡”、“塔婆”、“浮屠”等。佛塔的功用為貯藏佛骨舍利、佛像、佛經(jīng)和僧人遺體等。佛塔隨佛教傳入中國后,在儒家文化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漸漸與中華文化有機結(jié)合,隨著朝代的更迭,佛教色彩逐漸消退,而不斷衍生出更具有世俗性和不同的風格、類型、用材和功能的中國塔,外形上主要有樓閣式磚塔、密檐塔和亭閣式單層塔三種,用材也由木塔、磚塔到石塔演變。雖然在造型和飾紋等方面依舊保留了塔的佛性特征,但隨著中華文化對古塔建筑的不斷浸染,以及歷代人民審美和需求的不同,更與區(qū)域性在地文化的融合,塔不僅僅供信徒禮拜,滿足信徒們的精神需求,而且與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滿足登高遠眺、調(diào)節(jié)風水、喚起文明、航船指引等方面的功能性需求。宋元時期福建泉州海洋貿(mào)易發(fā)展興盛的時代背景下,塔實現(xiàn)了從宗教走向航標的演變,也成為印度佛教文化與泉州在地的閩南文化、海交文化交流互鑒、融合發(fā)展的歷史見證。

據(jù)統(tǒng)計,如今泉州保存完好的古塔共143 座①孫群:《福建遺存古塔形制與審美文化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 年,第266 頁。,從年代上看,唐代1 座,五代1 座,宋代62 座,元代11 座,明代24 座,清代16 座,民國1 座,還有27 座待考②孫群:《福建遺存古塔形制與審美文化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 年,第266 頁。。本文擬選取宋元泉州灣濱海石塔,探討其功能由佛塔、風水塔到海上交通定位航標塔的演變。

一、宋元朝廷發(fā)展海洋貿(mào)易促成泉州灣濱海建造石塔

北宋元祐二年(1087),宋廷在泉州設(shè)立福建市舶司,確立了泉州成為重要對外貿(mào)易港口的地位;政和年間(1111—1118 年),在泉州設(shè)立“來遠驛”,專門接待外國使節(jié),把泉州作為接待海外“朝貢”使者的一個重要口岸,泉州港與海外的聯(lián)系明顯增加,“蕃商以其胡僧,競持金繒珍寶以施”③《諸藩志》卷上《天竺國》。,可見北宋來泉貿(mào)易的外商已經(jīng)很多。南宋時期,南外宗正司遷至泉州,極力提倡對外貿(mào)易并采取了很多具體措施,出現(xiàn)了達官顯貴以及民間百姓都紛紛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景象。另外還獎勵來貨多的外商并通過他們招來更多的商人和貨物;給與外商一系列方便,尊重外國僑商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使得南宋時期的泉州港,與海外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泉州市舶提舉官趙汝適所著《諸藩志》列舉了五十七國,即為泉州港對外聯(lián)系的范圍。到了元代,將泉州設(shè)為福建行省的首府,政府積極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泉州海洋貿(mào)易進一步發(fā)展,招降蒲壽庚并加封以充分利用他在外商中的地位和影響,招攬更多外商,“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④《元史》卷10。。實行低關(guān)稅等政策,相比其他海港“十五抽一”,泉州港“三十取一”的優(yōu)勢,泉州港的繁榮出現(xiàn)了空前興旺的局面,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都到泉州,在他們的游記中都記載了元代泉州港的盛況。

宋元時期,朝廷大力推動海洋貿(mào)易。特別是南宋后,中國政治中心南移,為推動海洋貿(mào)易的興盛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沿海形成和確立了一套海洋貿(mào)易管理的制度體系,推進港口的碼頭、航標塔等設(shè)施和保證海港與內(nèi)陸貿(mào)易運輸暢通的橋梁的建設(shè),體現(xiàn)了海洋貿(mào)易的文明程度。泉州憑借其自身的“三灣十二港”的區(qū)位優(yōu)勢、自古善于舟楫的在地族群擁有先進的水密隔艙造船技術(shù)以及高超的航海技術(shù),在海洋貿(mào)易中朝廷主導,皇族和地方官員助力,民間海商和僧侶等社群積極響應(yīng),共同推動了泉州航路的開辟,港口碼頭、航標石塔、石構(gòu)橋梁等港口基礎(chǔ)設(shè)施和水陸交通體系建設(shè)和完善。

二、宋元泉州灣濱海石塔的宗教性體現(xiàn)

泉州古塔的建造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漸少,早期建有木塔,但是由于材質(zhì)的易燃易腐易損壞,故而從宋代開始大量使用石材和磚,目前留存的都是石塔和磚塔。塔的形式主要以樓閣式為主并且延續(xù)時間最長,其他的還有寶篋印經(jīng)塔、球形塔、方形塔等,多建于寺廟、橋頭、山上、江邊和海濱等地方。具有追薦、普度、鎮(zhèn)風、鎖水、壓勝、瞭望、標志、觀瞻等功能①黃天柱:《泉州稽古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3,第132 頁。。

宋元泉州灣濱海石塔現(xiàn)存自南而北分布有寶蓋山萬壽塔、金釵山六勝塔、石湖港水尾塔、烏嶼港盤光塔、后渚港五塔、獺窟浮山五塔、塔仔澳圭峰塔。

萬壽塔又稱關(guān)鎖塔,位于泉州灣南岸最高峰寶蓋山制高點,控扼泉州灣與外海交界處,古人風水思想認為這里是晉江入海的“水口”,在此建塔可以鎖住水口以保平安。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 年),僧人介殊用花崗巖建造一座通高約22.86 米、占地面積325 平方米的五層八角空心仿木樓閣式石塔,塔體壁中開。塔身中空為八角形塔心室,有樓梯可登臨上達塔頂,塔頂置葫蘆剎。塔身首層外有環(huán)廊一周,西側(cè)接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石構(gòu)抱廈。塔外壁角柱皆石雕作瓜楞柱,柱上以方形大斗承托疊澀岀檐,第三至五層設(shè)有平坐、勾欄,逐層相錯開西門或東門,塔門前方形石亭。塔身不作雕飾,古樸無華。留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重修塔峰記》碑1 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山川.寶蓋山”:“寶蓋山,……絕頂有石塔,名關(guān)鎖塔,水口鎮(zhèn)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往來”,《重修塔峰記》碑也載:“關(guān)鎖塔者,泉南形勝也。位主離宮,煥文明之象;高出海甸,表堤岸之觀”,可見,萬壽塔(關(guān)鎖塔)由佛教僧人建塔祈求航海平安的普度功能,兼具鎖水、瞭望、文峰等功能。

六勝塔位于泉州灣南岸金釵山上,正對大墜島與小墜島之間的岱嶼門主航道。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3 年),僧人祖惠、宗什與蚶江鄉(xiāng)紳薛公素募資興建六勝塔,元至元二年到至元五年(1336—1339 年),蚶江海商凌恢甫捐資重修六勝塔。六勝塔為花崗石構(gòu)筑,樓閣式,八角五層空心,占地面積425 平方米,通高36.06 米。塔基周長47.50 米,作須彌座。六勝塔雕飾圖案精美,每層各開設(shè)4個券形門,設(shè)4個方形龕,龕內(nèi)置佛像,龕外兩旁浮雕“金剛”“天神”等佛教人物,形態(tài)逼真,技法精湛。塔體由塔心,回廊和外壁組成,每層設(shè)四門、四龕,門、龕的位置逐層轉(zhuǎn)換,上下交錯?!捌鋲邀惒粶p城中開元寺塔也”①[明]何喬遠:《閩書》卷八“方域志”,第177 頁。,《閩書》說塔名“六勝”,并引用元釋大奎(1304—1362 年)《募緣修塔疏》:“山勢抱金釵,聳一柱擎天之雄觀,地靈侔玉幾,睹六龍回日之高標”②[明]何喬遠:《閩書》卷八“方域志”,第177 頁。??梢姡鶆偎煞鸾躺私ǚ鹚砬蠛胶F桨驳钠斩裙δ?,兼具鎖水等功能。

石湖港水尾塔,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 年)建,石構(gòu)實心,八角三層,通高3.5 米。烏嶼港盤光塔,南宋寶祐初年(1253 年)建,石構(gòu)實心,方形六層,層層收分,通高15 米。后渚港五塔,元至元癸未(1283 年)建,五塔并列建于后渚港鄉(xiāng)南角的濱海岸上,為5 座鎮(zhèn)風的風水塔。1983 年泉州海交史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已無存,體量和高度不詳。③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合編,《泉州海外交通史料匯編》,1983 年8 月,第72 頁。獺窟島浮山五塔,位于惠安縣東南端,北瀕崇武海面,南峙祥芝水域,西通泉州港口,東則汪洋無際的獺窟島浮山村,浮山五塔建于元大德七年、八年(1303—1304 年),其中兩座為石構(gòu)球形塔,六角形須彌座,塔身由輝綠巖石雕仰蓮托覆蓮座分層疊以瓜棱形和鼓形構(gòu)成,上置單檐八角攢尖頂及相輪塔剎,高3 米;其他三座石構(gòu)方形塔,塔身作須彌座形,逐層收分,殘高2.17米。這些在港口或島嶼濱海岸上的小型石塔或單個或五個成組一列排開,或鎖水口的風水塔或佛塔都具有塔的宗教性。

圭峰塔,位于泉州灣北部蜂尾半島塔仔澳峭壁圭峰石上??逅冀ㄓ谠琳觊g(1341—1368 年),后因戰(zhàn)亂被毀,重建于明代。塔為四角重檐皇宮式的三層石塔,高7.5 米,基寬3.8 米。塔室內(nèi)正中石壁上有一尊海神塑像,右側(cè)刻著重建圭峰塔碑文。門邊鐫一對聯(lián),寫“作東南巨鎮(zhèn),起海國文明”??梢姽绶逅菃酒鹞拿鞯奈姆逅?。

三、宋元泉州灣石塔從宗教走向航標

世界上利用指南針和航標進行海上導航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 年)《萍州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④陶陪陪:《航海史話》,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9 年,第79 頁。,這里的地理指的就是陸地特征,包括有定位功能航標塔。早期航海者在海上總是保持與岸邊比較近的距離航行,以根據(jù)陸地特征來判斷航向是否正確。通常白天航行,晚上就停泊在港內(nèi)或者拋錨在海面上,因此在顯著的海岸、岬角、重要航道的附近陸地或者島嶼上,以及港灣出入口設(shè)置航標塔,成為航海技術(shù)的一部分。宋元時期隨著海洋貿(mào)易的興盛,泉州港群商船林立,航海技術(shù)也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泉州灣高聳的石塔也從宗教走向人文世俗,成為定位航標塔。宋代泉州開始重視利用在重點港口的主要航道、泉州灣制高點、港口等位置合理布局并己建成的原本具有宗教性的石塔來作為航標塔,如泉州灣陸地制高點萬壽塔,泉州灣岱嶼門主航道入口處的六勝塔,以及分布在石湖港、烏嶼港、后渚港、塔仔澳、獺窟島等港口海岸和島嶼上的略小規(guī)模的石塔,這些宗教性石塔的建造、興起到完善并充當航標的軌跡與泉州港發(fā)展、興盛到鼎盛的軌跡基本吻合。

早在唐代泉州就建造石塔作為航標塔的傳統(tǒng),據(jù)《安海志·海港》記載“唐開元八年(720年),安海港之東石澳有林鑾者,首航渤泥為貿(mào),……并引來蕃舶通貿(mào),為導引蕃舶進港,乃于港之東岸,自外海至內(nèi)港造石塔七座……引舟入東石澳以至安海港口”。①《安海志》編修小組編:《安海志》,1983 年9 月,第120、121 頁。清蔡永蒹的《西山雜志》“林家石塔”條記載:“唐開元八年林鑾舟至渤尼、臺灣,引入蠻船,恐被礁石,故造七座石塔。其一曰鐘厝塔(或曰浦頭埔),為引舟入鰲江東石海;其二錢店塔,……引舟入李家港、涂家崖也;其三圓硱石菌塔,稱曰龍吟,與劉氏燈塔(虎嘯)俱照舟之入張家港也;……其四劉氏燈塔……;其五西港之塔,曰鳳鳴,……引舟過八豎石林厝港而入王家港;其六曰西資塔,稱馬嘯,……引舟入蔡家涯、蕭家港者;其七曰象立,屹立圍頭之巔,臺灣遠來可安帆過獨石。此即林氏造七塔,先后頹廢于無蹤”②《安海志》編修小組編:《安海志》,1983 年9 月,第128、129 頁。。雖然林鑾建造的七塔廢毀時間史書無載,但唐代泉州開始建造航標塔,推動泉州港的發(fā)展。

到了宋代,泉州三灣十二港中的最重要泉州灣石湖港、烏嶼港、后渚港更加重視利用已建成的宗教性石塔來作為航標塔,如:泉州灣岱嶼門主航道出入口附近金釵山上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建造的六勝塔;泉州灣陸地制高點寶蓋山上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 年)建造的萬壽塔;還有泉州灣外港石湖港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 年)建造的水尾塔、內(nèi)港烏嶼港南宋寶祐初年(1253 年)建的盤光塔等作為港口岸邊的航標塔。宋代,泉州興起航標塔的利用,推動泉州港走向興盛。

元代在宋代5 處航標塔的基礎(chǔ)上,又進一步利用泉州灣北部海島、北岸呷角增設(shè)的3 處石塔作航標塔,航標塔數(shù)達8 處。如:泉州灣北部獺窟島大德七年—八年(1303—1304 年)建造的浮山五塔;至元二年(1336 年)重修的六勝塔;至元癸未年(1342 年),后渚港建造的5 座石塔;泉州灣北部的峰尾半島塔仔澳至正年間(1341—1368 年)建造的圭峰塔,其中浮山五塔、圭峰塔填補了泉州灣北部航標塔的空白,六勝塔的重建讓泉州灣南部航標塔更完善。元代,泉州進一步完善航標塔的布局,也推動泉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

四、宋元泉州灣航標塔體系的形成

泉州灣濱海石塔在形成航標體系的過程當中,恰到好處地契合了遠、中、近的功能布局,形成了獨特的石構(gòu)航標塔體系。其中遠距離航標塔萬壽塔(關(guān)鎖塔),是臺灣海峽過往船舶進入泉州近海的航標。其位于泉州灣入海口南岸的制高點寶蓋山上,通高22.68 米,正對臺灣海峽,北側(cè)眺望泉州灣,南側(cè)直視深滬灣,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在海面上有較大的可視范圍,從泉州灣整個入口處的廣闊海面和南側(cè)的深滬灣都可以看到萬壽塔,主要解決商船通過臺灣海峽主航道進出泉州港的引航需求,是泉州和臺灣海峽最主要航標。

1490 年刊行的黃仲昭《八閩通志·卷7·地理》記載:“寶蓋山,在永寧里二十都。上有石塔甚壯麗,商舶自海還者,指為抵岸之期”①[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七“地理.山川.泉州府.晉江縣”,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年2 月,第124 頁。,《讀史方輿紀要》說寶蓋山“絕頂有石塔,宏壯突兀,出于云表,商舶以為抵岸之標”②轉(zhuǎn)引曹春平:《晉江古建筑》,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年6 月,第96 頁。,這都是萬壽塔作為商船臺灣海峽航道進入泉州港航標的明確記載。祝允明(1460—1526 年)著述《前聞記》記載,宣德八年(1433 年),鄭和下西洋船隊航行臺灣海峽時,以萬壽塔作為導航標志。明代天啟元年(1621 年)刊印的《武備志》收錄《鄭和下西洋航海圖》,繪制“萬壽塔”圖標以及下西洋船隊穿越臺灣海峽的航線。章巽收藏的清代中期(17 至18 世紀)繪制的《航海圖》清晰標注“姑嫂塔”圖標,并注明它是船舶進入泉州港的引航標志。它與成書于18 世紀的航海圖《指南正法》的描述相互印證,說明萬壽塔作為泉州港外海航標的功能一直得到延續(xù)。

1860 年5 月6日,法國遠征軍軍醫(yī)阿爾道夫·阿爾芒乘船從廈門前往上海,途徑臺灣海峽,受暴風雨襲擊,通過萬壽塔航標,進入泉州港避風,并在他的書信集中留下記錄。阿爾芒《出征中國和交趾支那來信》記載:“5 月4日,星期五?!覀兒叫性谂_灣海峽,位于中國東南部……暴風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我們不得不駛向中國海岸尋找避風錨地……山頂有座寶塔,山腳下是一片帶港灣的小海灘”。

1860 年11 月30日,英國軍醫(yī)查爾斯·亞歷山大·戈登以皇家陸軍醫(yī)務(wù)部事務(wù)副總監(jiān)的身份,隨同英國遠征軍來華,乘船途徑臺灣海峽,看見寶蓋山頂航的航標萬壽塔,清晰描述萬壽塔八個塔檐上翹的建筑特征。戈登《一個英國軍醫(yī)的中國觀察實錄》記載:“1860年11 月30日,離開廈門島。前一天,我們經(jīng)過的海岸險峻陡峭,巖石奇形怪狀……然而,此時海岸的特點已經(jīng)有所變化。遠處不再有高聳的山丘,海岸線變得底平,沒有之前陡峭險峻……進入我們視線的第一個建筑物是一座中式小寶塔,寶塔建于一處高地。寶塔還有一個更加別具一格的特征,即每一層的八個塔檐都往上翹”①[英]查爾斯·亞歷山大·戈登著,孫慶祥、計瑩蕓譯:《一個英國軍醫(yī)的中國觀察實錄》,學林出版社,2018 年,第77-78 頁。。

而位于泉州灣北部的峰尾半島塔仔澳山崖上的圭峰塔,也是遠距離的航標,引導商船從湄州灣進入泉州灣的航標。

中距離主航道航標塔六勝塔,通高36.06 米,是由近海進入泉州灣岱嶼門主航道的航標塔,主要承擔商船通過大、小墜島的主航道進出泉州港的引航需求。泉州灣北部獺窟島浮山元代五塔是商船從泉州灣北部通過獺窟島航道進出泉州港的中距離航標。

規(guī)模略小建于港口沿岸的石塔是近距離航標塔。這些航標塔商船抵港標志,可泊船靠岸。主要有石湖港的水尾在洛陽港與后渚港之間的烏嶼港的盤光塔、后渚港的元代五塔。

由此可見,宋元泉州灣濱海石塔形成遠、中、近航標體系并呈現(xiàn)出“遠、中距離都形成南北岸兩塔雙向引航,遠中距離又互為補充,每個港口均有抵港航標”的特點。

五、結(jié) 語

泉州石塔的大量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此地古稱佛國”的泉州佛教文化興盛的景象。宋元時期泉州海洋貿(mào)易大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多元社會結(jié)構(gòu)中重要的成員僧侶、商人,主動融入,主持或參與在泉州灣濱海建造石塔,既滿足了僧侶和廣眾信徒(包括海商)祈求平安、消災(zāi)納福的精神需求,石塔功能從宗教演變?yōu)楹綐硕ㄎ凰⑿纬审w系,其演變過程中僧侶扮演的角色和發(fā)揮的作用不可忽視。泉州灣濱海石塔的功能轉(zhuǎn)變,是泉州海洋貿(mào)易興盛和港口設(shè)施完備的直接見證,也是印度佛教文化與泉州在地的閩南文化、海交文化交流互鑒、融合發(fā)展的歷史見證。

泉州灣濱海石塔的典型代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塔、六勝塔作為泉州港口航標定位塔列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已指日可待。

猜你喜歡
石塔航標泉州
航標工
工友(2023年4期)2023-04-21 08:02:52
泉州
幼兒畫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論泉州北管的“雜揉性”
中國音樂學(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鎮(zhèn)館之寶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館(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IALA航標工作船員培訓示范課程研究
珠江水運(2021年20期)2021-12-09 07:17:54
和你一起成長——寫在福師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慶之際
有 縫
中外文摘(2018年2期)2018-11-20 05:40:35
補缺口
無縫人生
知識窗(2014年3期)2014-04-03 02:44:24
虛擬航標的作用與應(yīng)用前景
世界海運(2014年5期)2014-03-06 08:27:50
彭水| 抚远县| 广水市| 尉氏县| 高平市| 广南县| 禄劝| 绩溪县| 柯坪县| 垦利县| 富平县| 新宾| 泉州市| 赣榆县| 怀远县| 泗阳县| 高平市| 荃湾区| 浑源县| 合肥市| 庆元县| 论坛| 石屏县| 济阳县| 保康县| 尚志市| 通海县| 珠海市| 承德市| 苍溪县| 阜阳市| 亚东县| 乌拉特前旗| 衡水市| 修武县| 安图县| 蓬莱市| 团风县| 石阡县| 叙永县| 宣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