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華
眾所周知,在《尼各馬可倫理學》 (VI,3)中,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五種揭示真理()的方式,即,技藝(),科學(),實踐智慧(),智慧(),努斯() (NE, 1139b15)。五種揭示真理的方式雖然各自所針對的領(lǐng)域不同,它們的目的都是揭示自己領(lǐng)域的真理。海德格爾稱,真理是“此在的存在規(guī)定”②Martin Heidegger,Platon: Sophistes(GA19),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2, S.21.。而對于此在揭示真理的方式,海德格爾從他早期的生存論出發(fā),在解釋亞里士多德的這幾種揭示真理的方式的時候,將焦點放在了實踐智慧上。他以此在源始的生存實踐和實踐智慧為基礎(chǔ),發(fā)展出此在朝向本真存在的充滿時機性的決斷概念,并揭示出作為基礎(chǔ)的時間性。海德格爾早期的詮釋學現(xiàn)象學所針對的就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主客分離的總體化、理論化認識方式。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對理論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他提出,理論的觀看—凝視乃是從尋視操勞中脫節(jié)造成的。③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60, S.149ff.此在在世界中存在,他周圍的事物作為上手之物在有所操勞的尋視中被通達。尋視在揭示此在和照面的存在者有何種因緣關(guān)聯(lián)。上手之物作為“為了做……” (Um-zu)的用具被把握,因此對它們的理解和解釋具有“作為……”(Etwas als Etwas)的結(jié)構(gòu)。如果問某個特定的東西是什么,則回答“它是為了作什么的”,或者“作為……”而存在。而在這個“作為(als)”因緣關(guān)聯(lián)斷裂后,上手之物變?yōu)樵谑种?,從而尋視也僅僅變成單純的感知和凝視。凝視不再進行境域性理解,事物作為赤裸裸的“客觀事物”呈現(xiàn)。所以,從生存論角度來說,這種注視是一種衍生的看,是理論化地把握事物的傾向的開端。海德格爾稱理論化的對事物的把握,是總體化,“它的普遍性特征(Allgemeinheitscharakter),是與種類概念的理論的—概念的普遍性相同一的,也就是說,根本上只有理論的種類普遍性(theoretische Gattungs-allgemeinheit)”④Martin Heidegger, Z ur Bestimmung der Philosophie(G A 56/57), SS.111。譯文參見海德格爾:《論哲學的規(guī)定》,孫周興、高松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年版,第124 頁。。普遍化、總體化犧牲了被對象化的東西的內(nèi)容,只剩下空洞的形式,因此海德格爾說“理論化過程”是“不斷進行的脫棄生命的過程(fortschreitenden Entlebung im Rohen)”⑤Martin Heidegger, Z ur Bestimmung der Philosophie(G A 56/57), SS.111,112.。這種理論化的“沉思”傳統(tǒng),是海德格爾要超克的對象。⑥參見郁振華:《超克沉思傳統(tǒng):基礎(chǔ)存在論方案之考察》,載《學術(shù)月刊》2018 年第11 期。在海德格爾后期對西方形而上學歷史越來越嚴厲的批判中,以思辨為特征的傳統(tǒng)哲學思維似乎也被他一并歸為“論證性的表象思維”,從而終結(jié)在各門實證科學中:“從哲學中分離出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邏輯學、語義學,哲學變成了人的經(jīng)驗科學,科技的經(jīng)驗對象……人通過科技立足于世界中。”①Martin Heidegger,“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On Time and Being(GA14), Joan Stambaugh(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p.55.哲學的多方面的可能性最后終結(jié)于科技,而科技的特征是控制論。由此海德格爾發(fā)出了世界和社會秩序都被科技所控制的危險警告。②“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p.57.
不過,這是不是說明在海德格爾那里,在五種揭示真理的方式中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最高的解蔽方式——智慧——被海德格爾作為形而上學的理論沉思傳統(tǒng)的開端而完全拒斥了呢?智慧以及實施智慧活動的沉思在此在的生存中是否也被看作衍生的甚至是迷途呢?其實,在海德格爾看來,雖然智慧、沉思概念在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中已經(jīng)被僵化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它們還保存著其起源的豐富性和鮮活性。在智慧()以及沉思()的源初意義中,包含著人的一種完滿的實踐活 動。
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沉思是人的最高可能性的實現(xiàn),是完滿意義上的ντελχεια。海德格爾稱,“亞里士多德試圖再次以開端上希臘的方式來思考存在,可以說是要把柏拉圖已經(jīng)借助于?δεα τογαθο(善的理念)邁出去的一步退回來;由(柏拉圖的)這個步驟,存在狀態(tài)獲得了條件性的和令可能者(Bedingungshaften und Ermglichenden)的特征,即δναμι? 的特征。與此相反,亞里士多德則以一種比柏拉圖更希臘的方式把存在思考為ντελχεια”⑤Martin Heidegger, Nietzsche II(1939—1946), ed. B. Schillbach,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7,S.228. 譯文參:海德格爾:《尼采》,孫周興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年版,第860 頁。有改動。。亞里士多德將ντελχεια 而非δναμι? 作為存在,“是對那種把一切制造都拋在后面,因而直接而純粹的在場的占有,即在在場狀態(tài)中的本質(zhì)……這種至高的在場發(fā)生也為總是作為這個和那個東西在無蔽者中逗留的一切提供最初的和最切近的當前”①Martin Heidegger, Nietzsche II(1939—1946), ed. B. Schillbach,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7,S.228. 譯文參:海德格爾:《尼采》,孫周興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年版,第1040 頁。?!皝喞锸慷嗟卤劝乩瓐D思考得更希臘,也就是更合乎源初確定的存在之本質(zhì)?!雹谕蠒?,第1045 頁。在什么意義上海德格爾說亞里士多德將存在思考為ντελχεια 是一種更源初的理解方式呢?在海德格爾看來,希臘人所源始地理解的存在是恒常地在外觀中在場出現(xiàn)(der in sich stndigen Anwesung im Aussehen),而ντελχεια 是運動在其目的中的狀態(tài),這是那種最極端的運動,已經(jīng)在終點處,并在終點具有自身。這個運動類似于靜止,因為到達了終點并保持在終點中。但它卻是一種恒常的運動。存在者的存在在這種運動中在場顯現(xiàn)(die Anwesung des Bewegten)。這不是運動的終止,而是在被運動狀態(tài)(Bewegtheit)自我聚集,并保持住這種聚集。海德格爾稱,這種狀態(tài)并未排除運動狀態(tài),而是現(xiàn)在才開啟出它。保持運動在其目的中,在終點中具有自身。③海德格爾:《論physis 的本質(zhì)和概念》,載海德格爾:《路標》,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年版,第334 頁。Heidegger, Wegmarken,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76, S.287.作為完全的ντελχεια 活動的沉思之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放在最完滿的運動的位置,在海德格爾看來,因為它內(nèi)在地體現(xiàn)了希臘源初的存在理解:在場顯現(xiàn)(Anwesung),以及希臘相應(yīng)的真理理解:無蔽(-λθεια)。
事實上,亞里士多德也將沉思活動看作一種完滿的實踐活動,雖然不是那種最狹義的社會政治生活中人與人交往的實踐。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提出,“實踐的生活(τν πρακτικν βον)不需要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樣,總是涉及我們跟其他人的關(guān)系……相反,沉思和思考(θεωρα? καδιανοσει?)是為其自身、以自身為目的的(τ? ατοτελε? κατ? ατννεκεν),更是實踐的,因為這些思考活動的目的是好的實踐(επραα),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實踐活動(πρ? τι?)?!?(《政治學》,1325b14)從亞里士多德的潛能和現(xiàn)實理論來看,社會實踐活動和沉思活動都屬于以自身的良好實現(xiàn)為目的的實現(xiàn)活動。在社會和政治實踐行動中,做得好和活得好(doing well and living well),即好的實踐(επραα)自身就是目的。沉思也是這樣的完滿的實現(xiàn)活動,其目的就是這種活動的好。 “只有那種目的寓于其中的活動才是實踐。如,我們看并同時看到,理解已經(jīng)理解了,思想已經(jīng)思想了……我們生活的好已經(jīng)生活的好了,幸福已經(jīng)幸福了?!?(《形而上學》,1048b22ff.)根據(jù)ντελχεια的標準,沉思是實踐活動。在亞里士多德這里,雖然社會政治實踐行動和沉思活動都是善的、幸福的,但有高下之分。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說沉思的生活(θεωρητικ)是最完善的幸福(τελεα εδαιμονα) (NE, X, 1177a17—20)。完滿的實踐行動因其不那么自足,需要一些外在條件,以及受到外在影響等,是第二位的幸福。而沉思因為是自足、類似神圣的活動,而是第一位的幸福(NE,X,1178a9—22)。那么在海德格爾這里沉思(θεωρα)是否可以作為人最高的生存可能性?海德格爾在前期對那種源初的沉思(θεωρεν)以及智慧(σοφα)并沒有作太多的探討。但是不能將他對理論化的思維方式以及形而上學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里起源的批判當作他對沉思活動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作為西方思想的轉(zhuǎn)折點,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往往一方面保存了源始的存在理解,另一方面又是形而上學理論化思維的起源。海德格爾在批判后者的同時,并不將前者一起拋棄 掉。
在《形而上學》第一卷,亞里士多德將知識提升的序列展示為,從感知(αθησι?)、回憶(μνμη),到經(jīng)驗(μπειρ),繼而產(chǎn)生技藝(τνη),而后是科學(πιστμη),最后獲得智慧(σοφα,有時也稱之為φρνησι?)。(《形而上學》,980a29ff.)σοφα 被認為是最高的知識。首先就有一個問題,什么是知識?海德格爾指出,每個科學領(lǐng)域都在鉆研自己領(lǐng)域的知識,而知識本身是什么就留給了哲學。所以思考這個問題自身就是在做哲學活動。柏拉圖在《泰阿泰德》中的主題就是什么是知識(τστινπιστμη)?海德格爾認為,首先需要考慮這個問題所問的是什么。從表面看,這和我們現(xiàn)在所提的知識論或認識論問題是一樣的問題。而那些當代的哲學家確實也以此贊揚柏拉圖,說他在兩千年前就在思考人們在19 世紀才開始認真思考的問題了。但是海德格爾否定了這種理解。①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GA22),S.264.知識(πιστμη)自身到底是什么?希臘人用πιστμη 這個詞,首先表示:(1)“熟悉一件事,理解,技能”,然后表示(2)“專業(yè)技能”,如畫家的技能,最后才表示(3)知識,以及(4)科學知識,科學。②A Greek-English Lexicon, compiled by Henry George Liddel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p.660.這說明,它首先表示對事情的熟識,理解,而后表示對此事能夠駕馭。最后才產(chǎn)生了科學知識的意義。海德格爾正是從這個概念的最源始意義出發(fā),揭示出其事質(zhì)?!唉笑搔姚应苔?就是,我趨近一個東西,以與之相適應(yīng)的方式忙碌于它,如,明白如何制造某物:做鞋;明白如何照管和保養(yǎng)某物:耕作、畜牧;明白實現(xiàn)和貫徹某事:領(lǐng)導戰(zhàn)爭、戰(zhàn)術(shù)。這都是πιστμη,在同某物交往中,有所控制地精通某事?!雹跰artin Heidegger, Vom Wesen der Wahrheit. Zu Platons H?hlengleichnis und The?tet(GA34), H. M?rchen(ed.),F(xiàn)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88, S.153.知識首先跟實踐和技能性的理解有關(guān),是對某事的精通,懂得如何照管和實施某事。這種知道如何做的精通以對存在和真理的某種理解為前 提。
當泰阿泰德被問“什么是知識?”的時候,他第一個回答是,知識是感覺(σθησι?)。海德格爾稱,泰阿泰德說知識是感覺,并非因為他是一個普羅泰戈拉式的感覺主義者,而是因為他作為希臘人源始地將感覺理解為“無蔽”:因為被覺知是某物的無蔽(Unverborgenheit)的最直接的方式,即最容易把握的“真理”?!霸诟兄杏兄澄镒晕艺故荆⊿ich-zeigen von etwas),在場顯現(xiàn)(Anwesung),轉(zhuǎn)向(Zukehrung),即某物的敞開狀態(tài)(Offenbarkeit von etwas),無蔽的某種方式。哪里有感知,哪里就直接地有顏色、有顏色之物、聲音等的無蔽。這就是真理,這就是知識?!雹費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GA22), S.165.海德格爾一再強調(diào),揭示真理是此在的生存方式?!唉甩铅圈纽纽搔?是 “從遮蔽狀態(tài)取出”,“使不遮蔽”,“揭—示(ent-decken)”那遮蓋著的東西。”②Ibid., S.25,S.207f.人這種特別的存在者,“他揭示其他的存在者和自身,不是事后追加的,而是φσει(就其自然而言)。就其存在而言,世界和他自身都已經(jīng)對他揭示了,雖然是不確定的,模糊的,不確切的?!雹跧bid., S.25.揭示真理的諸種方式有這種共通之處,所以在開始它們都能被稱為πιστμη。因為知識、真理指的是無蔽。在感覺中存在者自我展示,在場顯現(xiàn),在無蔽中敞開。因此,“知道(Wissen),精通就成了對存在者的無蔽的支配,即對真理的具有和占有??匆馕吨谄湓趫鰻顟B(tài)和持存狀態(tài)中支配某物……精通是對存在者的無蔽的支配。知道和理解就是:保持在被理解的存在者的無蔽中,占有其真理?!雹躆artin Heidegger, Vom Wesen der Wahrheit. Zu Platons H?hlengleichnis und The?tet(GA34),S.161在希臘人那里,視覺受到特別的重視,其原因也是“看”能夠達到同存在者的直接和真實的對應(yīng),海德格爾提出,“對希臘人而言,存在者是在場者(das Anwesende)……而看、看到(das Im-Auge-haben)事實上就是主導的、最明顯的、最直接的,同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廣泛的對某物的當下在場具有(Gegenwrtig-haben)。由于其特別的使在場(Paresent-machen)的特征,感性的看對認識而言起著典范性示例的作用。看的本質(zhì)是:它造成在場并保持在場,保持某物在其當下,這樣它是敞開的,在其無蔽中在此?!雹軮bid., S.159.在希臘人那里,θεωρα 首先是跟存在相關(guān)聯(lián)的“看”,θα 和ρω。這種看不是凝望,不是視覺優(yōu)先。θεωρα是對存在的敞開,是λθεια,無蔽的發(fā)生,是“諸如澄明、被照亮者和敞開域在本現(xiàn)”⑥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2, S.220.。
揭示真理,就是讓存在者在場顯現(xiàn),其方式不僅僅是看或者其他感覺。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在多種揭示真理的方式中,最完善地揭示真理的方式,實踐智慧是一種,而智慧(σοφα)是另一種。并且智慧比實踐智慧更自足,更完善。智慧的實現(xiàn)活動是沉思。由希臘詞θεωρεν, θεωρα 而來的德文詞theore,以及英文詞theory,中文是“理論”。但理論早已經(jīng)喪失了θεωρεν 源始的意義。在通常的理解中,如海德格爾指出的,純粹理論的東西似乎首先必須受到“實踐”的考驗,它同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才能得到承認。即使純粹理論的東西,被賦予了特有的價值,似乎也必須有朝一日輔助人的實踐,其“理論性的”活動的自身的價值才能因為這種使用價值得到辯護。實踐的成功和業(yè)績是理論合法性的基礎(chǔ),如“實用主義”所確立的那樣。但是,海德格爾認為,將θεωρεν, θεωρα 說成是“理論”,是“完全忘記了開端性的東西”①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2, S.219.。在海德格爾看來,理論是人的主體表象性的產(chǎn)物,它比起實踐跟存在的真理更隔了一層。②Ibid., S.219ff.命題真理相對于此在生存的展開狀態(tài)的真理是衍生性的。而σοφα是對存在的追問。追問存在就是愛—智慧,即哲學。 “對它(哲學)而言對象不是先行被給予的,而必須首先要揭示出來。揭示,展示,規(guī)定和追問存在是σοφα(智慧)。σοφ?(有智慧的人)——是那種對這樣的東西有愛好和直覺的人:這些東西對普遍的理解是保持遮蔽的。σοφ?同時知道,對此需要特別的任務(wù)和辛苦的探究。它不是被固定地占有的,而是要尋找,必須一直尋找。他致力于此,這是他所‘愛’的——φιλεν。σοφα,存在者的存在的展開,就是φιλοσοφα,尋求著追問那將自身置于最徹底的批判下的東西?!雹跰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GA22), S.11.海德格爾所探尋的超越了形而上學的“哲學”重演了古希臘作為對σοφα 之愛的哲學活動。在《黑皮本》之《思索 II—VI》 (GA94)中,海德格爾又一次強調(diào),“因為哲學沒有‘對象’,而存在也不是‘論題’,所以,哲學家在做所有工作和追問之際,不是‘簡單地’作研究,只有當他思考要做的工作,他才(開始)工作?!雹躆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P. Trawny(ed.),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2014, S.34.雖然海德格爾一再說,存在問題是哲學的唯一問題,但是存在并不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和課題。于他而言,哲學首先是一種活動。早期他稱哲學為“批判的科學”⑤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GA22), S.7.。批判就是進行區(qū)分,“批判:κρνει——‘分離’,‘區(qū)分’,把什么和什么區(qū)分開,使得二者——被區(qū)分者和區(qū)分者都顯而易見?!雹轎bid.哲學所做的區(qū)分是將存在和存在者區(qū)分開來?!岸诖嬖谡呱峡吹酱嬖?,把握存在,并把它和存在者區(qū)分開來的,是區(qū)分的科學的任務(wù),是哲學。它的主題是存在,而非存在者?!雹逫bid.哲學是進行存在論區(qū)分的活動。它是一門“區(qū)分的科學”⑧Ibid.。他在《黑皮本》 (II—IV) (GA94)仍然堅持,“哲學是唯一真正的科學”①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 GA94), S.90.。然而它不是任何“個別的科學學科”。他稱,哲學就是“將此在帶入緘默(積極的),將存在帶入詞語(語言—真理)”②Ibid., S.19.。這種思“就其本質(zhì)作為對存在的思……跟作為到來者的存在聯(lián)系著”③Martin Heidegger, “Brief über den Humanismus”, Wegmarken (GA9), S.363.。這種思是指向作為有待思的東西的存在的真理。④海德格爾:《關(guān)于人道主義的書信》,載《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年版。第387 頁。但不是獲取一種真理理論,而是使得人回到存在的真理,做它的看護者,并實現(xiàn) 它。由此可見,沉思是此在最高的存在可能性。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認為,要思考存在,需要以某個存在者的存在為著手點,而人的存在被他看作最好的思考存在的入口——人生存著總是未曾言明地已經(jīng)理解了其存在。因為人總是從自己的生存(Existenz)出發(fā)來理解自己,也就是以抓住或者疏忽一些生存的可能性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生存,海德格爾稱為生存上的理解(existenzielle)。而對此在存在論上的理解,即追問其生存結(jié)構(gòu)整體,則是生存論(Existenzialitaet)。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認為生存論,即對人的生存的結(jié)構(gòu)整體的分析闡明是對存在的意義(Sinn von Sein)闡釋之前應(yīng)該進行的論述。①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S.13.但在《存在與時間》之后,海德格爾放棄了這條道路。在《黑皮本》中他明確地說,“今天(1932 年3 月)我完全清楚地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從這里來看,我以前所有的作品[《存在與時間》 《什么是形而上學?》 《論根據(jù)的本質(zhì)》 (I,II)]對我都變得陌生。陌生的就像荒蕪廢棄的道路,長滿雜草灌木——這條道路還保留著,導向作為時間性的此—在?!雹贛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19, entry 49.他進而提出,“關(guān)于《存在與時間》——如果要我以學者的‘身份’(Man)講話的話,那我必須說:這本書出新版,就意味著重寫。”③Ibid., S.24, entry 55.但即使如此,《存在與時間》里面提出的存在問題(Seinsfrage)應(yīng)當保留,這部書部分地處理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所做的工作是對這部書不斷重寫,別無選擇(immer wieder zu schreiben und nur dieses)。在后期的回顧性作品中,他談到自己的“轉(zhuǎn)折”時提出,基礎(chǔ)存在論是誤導性的。他很快放棄了這條通過從此在生存出發(fā)的基礎(chǔ)存在論來思考存在的道路。他在《黑皮本》之《思索》 (II)中也反復強調(diào),哲學不是“生存哲學”,而思考存在才是最根本的哲學活動。④Ibid., S.19, S.21, S.28.海德格爾后來對“基礎(chǔ)存在論”仍有肯定,指出它走出了克服形而上學的第一步,同時將思想確定在追問存在(Seyn)的真理上。但在這個任務(wù)上,《存在與時間》以及基礎(chǔ)存在論存在很大不足,“所以不可能從那個基礎(chǔ)出發(fā)來認識真理的本質(zhì)”⑤Martin Heidegger,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GA65), Vittorio Klostermann, Frankfurt am Main,1989, S.351.。
對海德格爾而言,哲學活動(philosophieren)的主題首先是存在和真理:做哲學就是“構(gòu)建性地釋放存在的發(fā)生。在真的事物之前建立起真理,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真理’”⑥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29. Philosophieren:ausbildende Ausl?sung des Seinsgeschehnisses. Aufrichten der Wahrheit vor dem Wahren, die überkommene?Wahrheit? verwandeln. (Vgl. S.36).。又稱,哲學“總是只為了存在(immer nur fr das Sein)”,而“存在的本質(zhì)是真理(λεια)”,所以“要徹底地在其根據(jù)和本原上追問真理”①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68, entry 133.。海德格爾提示出了幾種有限的存在的真理本現(xiàn)的方式,在《哲學論稿》中他說,真理自身只有在藝術(shù)、思想、作詩、建功立業(yè)的庇護下本現(xiàn)(die wahrheit selbst west nur in der Bergung als Kunst, Denken, Dichten, Tat...)。在《藝術(shù)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又指出了真理在存在者中設(shè)置自身的方式:建立國家、藝術(shù)作品、本質(zhì)的犧牲、存在者的最存在者的臨在、思,這五種方式是存在的真理的確立。②海德格爾:《藝術(shù)作品的本源》,載《海德格爾選集》,第282 頁。而建立存在的真理的最根本的活動,是海德格爾后來反復強調(diào)的運思與作詩。③Martin Heidegger,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GA65), S.360:überall im Denken und Dichten(Trag?die und Pinda) ist die aletheia wesentlich.
哲學之運思跟作詩毗鄰而居,它們都是最切近于存在的真理的。事實上,海德格爾認為在奠基性的存在之思中,作詩和運思是不可分的,“在存在的追問中有作詩的運思(das dichtende Denken)”④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35.。哲學之運思是對存在的真理的直接追問。海德格爾將哲學活動(philosophieren)規(guī)定為“有所構(gòu)型地釋放存在的發(fā)生”(ausbildende Auslsung des Seinsgeschehnisses)⑤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29. entry 81.。這個活動實際上是一種特別的概念思考,海德格爾說,“這種存在的發(fā)生的釋放要求概念在其豐富性上的優(yōu)越的清晰性——這種清晰性又逼迫那不可被把握者以斗爭的形式被通達(die kmpferische Freigabe des Unbegreifbaren)。”⑥Ibid.但這種概念是與形而上學的抽象的、來自種屬關(guān)系的概念完全不同的總體把握(Inbegriff)。這是一種“最高的概念性”,它要求一種不同于以往的邏輯學的總體把握的邏輯(Inbegriffs Logik)。⑦Ibid., S.24,entry 61.
阿特曼(Megan E. Altman)提出,海德格爾在其后期轉(zhuǎn)向了亞里士多德式的θεωρα,這就是他的沉思(Besinnung)概念。⑧Megan E. Altman, “Praxis and theoria: Heidegger’s”violent “interpretation” (2009). Graduat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p.59,64ff. http://scholarcommons.usf.edu/etd/1826.但在我看來,海德格爾并沒有一個從實踐到理論沉思的轉(zhuǎn)變。他在前期通過化用或“重演”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而構(gòu)建了生存論,但他并沒有否定一種源始的θεωρα 活動。他自己的哲學活動也就是一種源始意義上的θεωρα。只是海德格爾在后期更加徹底地走向思想自身,而放棄前期積極的政治實踐的努力。法林(Ingo Farin)認為,在20 世紀30 年代后海德格爾不再認為哲學源自生活世界并必須回到它。因為生活世界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主義的籌劃敗壞了,哲學只能將生活世界拋在后面,重新開始思想。決定性的領(lǐng)域是思想,而非實踐。如果實踐跟思想不能一致,那么“它(實踐)更壞”。因此,對海德格爾而言,納粹幾乎完全是一個哲學思想問題(an intellectual-philosophical problem),而非政治實踐。①Ingo Farin, “The Black Notebooks in Their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in Jeff Malpas, Ingo Farin(eds.),Reading Heidegger’s Black Notebooks,1931—1941,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16,p.305,p.306.確實,海德格爾首先是從存在歷史思考出發(fā)來對納粹做出判斷的。他對納粹的批判也是基于后者并非真正徹底的存在思考。徹底地轉(zhuǎn)向哲學沉思,這不但是海德格爾個人的選擇,也是向另外一個開端過渡的唯一方 式。
阿特曼認為海德格爾后期強調(diào)的沉思(Besinnung)就是亞里士多德式的沉思,因為(1)Besinnung 是超出實踐的人的活動的行為。Besinnung“沒有結(jié)果”,對人的實踐行動不產(chǎn)生效果,不能直接用于我們的實踐生活。(2)Besinnung 就像亞里士多德的thoria 一樣,“高于”實踐活動。語言或話語(discourse)是“將人區(qū)別為人”。(3)作為另外一種形式的實踐行動,海德格爾似乎說,Besinnung 是人“冒險”超出日常界限的可能方式。Besinnung 是人“接受”“回應(yīng)”“附和”存在變化的顯現(xiàn)的方式。是“回應(yīng)和回憶的思”,應(yīng)和物之物化。(4)Besinnung 是同諸神聯(lián)結(jié)的方式,跟theoria 類 似。
而伊曼德(Parvis Emad)和卡拉利(Thomas Kalary)認為,Besinnung 跟形而上學的反思(reflection)是不同的。②Parvis Emad and Thomas Kalary, “Introduction”, Martin Heidegger,Mindfulness(GA66), Parvis Emad and Thomas Kalary(trans.), Continuum,2006. xxii—xxv.因為海德格爾的Besinnung 是一種存在歷史思想(being-historical thinking),而反思不是。再者,Besinnung 不完全在于人的判斷,而是根本地受存在的真理(the truth of being)所決定和塑形。另外,Besinnung和反思在“自我”問題上不同。反思將自我經(jīng)驗化和對象化,而Besinnung 將那些經(jīng)驗狀態(tài)擱置,通過“時間性”“語言”“歷史”“神性”為自我奠基。反思是形而上學的核心概念,而Besinnung 來自對“形而上學”的克服,所以不是為一個“教條”“系統(tǒng)”“教誨”服務(wù)。但伊曼德和卡拉利所說的反思顯然仍是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中的思考方式,而海德格爾所指的θεωρα 卻是這個詞在希臘的思想源頭之處的澄明之思,并不是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中的反思。在Besinnung一卷中,海德格爾明確指出,他所說的反思哲學是指康德、黑格爾、托馬斯·阿奎那、尼采的哲學。③Martin Heidegger, Mindfulness,p.58.他們的思考作為反思被拒絕了,因為“第一這是無用的,它們既不立即提供科學知識也不代替科學知識;第二這種反思阻擋和干擾了知識直接和新的進程……”④Ibid., p.59.,更進一步說,這種形而上學的反思或沉思、“自我思想的思想”要被放棄,形而上學史在德國觀念論時代決定性地規(guī)定了“沉思”,甚至“沉思”都被反映為無條件的知識的絕對概念。這使得Besinnung 變得愈加不可能,甚至更加不必要,因為絕對知識認自身為“存在者整體”的真理,所以排除了任何追問的價值。①Martin Heidegger, Mindfulness, p.270.但海德格爾并不排斥思想自身,他也稱自己的思考為思想(Bedenken)。這種沉思只有當人們找回到“被隱藏—庇護的本己中的自豪,并決定為存在而反對僅僅存在者的機巧”的時候,才開始。②Ibid., p.222. Martin Heidegger, Besinnung( GA66), F. W. von Herrmann(ed.),F(xiàn)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1997, S.253.因此,海德格爾并非反對一切沉思,而是要放棄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德國觀念論的那種對無條件的絕對知識概念的沉思。而他要開啟的是存在之真理的思。他說:“西方既沒有通過這種‘哲學’被解放,也沒有被拯救。而希臘人是西方的開端唯一的看守。在θεωρα 中直接經(jīng)驗到了同θεοντε?(觀看者)、θεον(神圣的東西)以及δαιμνιον(神圣者)的本質(zhì)關(guān)聯(lián)?!雹跰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S.220.在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中,理論需要在實踐中驗證,以便核實其“實踐價值”,不經(jīng)過實踐的考驗,理論同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就不能被承認。甚至人們設(shè)定了理論的范圍,“指望有一天它能夠在實踐中可以應(yīng)用”。而希臘人的θεωρα 作為“看”直接指示出“λθεια 的本質(zhì)的開端性的支配,在λθεια 中,諸如澄明、被照亮者和敞開域在本現(xiàn)”④Ibid., S.219, S.220.。
在亞里士多德影響下的西方思想傳統(tǒng)中,沉思首先是一種理論智慧的活動,所思考的是永恒不變的理論對象。它所朝向的是超越的存在者,最大程度地過沉思生活的人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效仿神圣者,享受自足完滿的幸福。與此不同,對海德格爾而言,哲學運思不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理論思考,而是對存在自身的建基,對此在的存在的建基根本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這種活動更像亞里士多德源始意義上的“實踐” (praxis)活動。因為這種沉思不是超越于人的實際生存之上的,反而是對人的生存的最本質(zhì)的考察,為人類歷史最本質(zhì)的決斷——從第一個開端向另外一個開端的跳躍做出準備。不過,海德格爾的思者作為這個過渡的拓荒者和先驅(qū),仍能夠享受古代思者一樣的“長長的寂寞和在存有(Seyn)之灶火旁最寂靜的陶醉”⑤Martin Heidegger,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GA65), S.177.。
運思不是在揭示客觀真理意義上的發(fā)現(xiàn)真理,而事實上是奠基存在之真理。當然,這種建基活動不是主體的思維創(chuàng)造,而是來自存在歷史自身。用海德格爾的術(shù)語來說,這里真理的發(fā)生是命運(Geschick)、派遣(Schickung)、發(fā)送(Zuweisung),是存在的派送(das Geschicht des Seins)。①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 S.81.在存在歷史中,存在的派送的轉(zhuǎn)變乃基于真理的本質(zhì)的轉(zhuǎn)變。②Ibid.所以,這種存在之思不會是主體中的自我思想。它所具有的實踐色彩展現(xiàn)在,這種思為此在的存在奠基,同時也是為存在奠基,為物之物化,世界之世界化奠基。海德格爾所說的思(Denken)超出了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中所定義的理論的或?qū)嵺`的領(lǐng)域。他明確說:“這種思既不是理論的也不是實踐的。它發(fā)生在這種區(qū)分之前?!雹跰artin Heidegger, Wegmarken( GA9), S.358.《關(guān)于人道主義的書信》,載《海德格爾選集》,第400 頁。思所關(guān)注的是存在的澄明(die Lichtung des Seins),“它超出一切思考,因為它所操心的是光明(Licht)”。古希臘的θεωρα 作為一種看(Sehen)“只有在這種光中才能駐留和活動”④Ibid., S.361.《關(guān)于人道主義的書信》,載《海德格爾選集》,第403 頁。。思把存在帶入語言,將它作為安居的家,“所以思是一種作為(ist das Denken ein Tun)”。只是這種作為“超出一切實踐活動”。因為思(Denken)這種作為(Tun)不像古希臘的制作或?qū)嵺`一樣要帶來某種具體的成果或者功績。它將存在的澄明帶入語言,而語言支配著我們。這種作為恰恰不是轟轟烈烈的、喧鬧的,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好像什么也沒發(fā)生”⑤Ibid., S.362.《關(guān)于人道主義的書信》,載《海德格爾選集》,第403 頁。。但海德格爾所說的思與古希臘的θεωρα 以及πρ又有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因為θεωρα 以及πρ恰恰指示出了那澄明之域,那是未來的思要活動于其中的領(lǐng)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