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桃先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華藏鎮(zhèn)邊墻溝小學,甘肅武威 733299)
古詩,因其本身蘊含的美感而成為審美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古詩以其情景交融、以物托志的優(yōu)美詩句表現(xiàn)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藝術之美,表達了詩人對周圍事物的真情實感和喜惡愛憎[1]。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愛美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多是詩畫相配,用畫面將學生帶入古詩描繪的意境是教師常用的教學導入方法。但從詩到圖,限于靜止的畫面,學生很難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如果能讓感知的客體(古詩)呈運動狀態(tài),則會提高感知的效果[2]。例如,小學二年級課本中《春曉》這首詩,描寫了春暖花開、百鳥啼鳴、夜雨伴春眠的描寫。講解這首詩時,教師可利用相關音樂和畫面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同學們,今天我想請每位同學都做小詩人。在陽光明媚的春天(指課本上的插圖),小草發(fā)芽了,小溪在唱歌,美麗的花兒在向你微笑,夜幕降臨,小詩人寫詩寫累了,在不知不覺中睡著了。請你輕輕伏下身,雙手合著放在耳邊。睡夢中的你朦朦朧朧地聽到了窗外的絲絲風聲,還有嘀嗒、嘀嗒的春雨聲……睡著睡著,你忽然被窗外一陣嘰嘰喳喳小鳥唱歌聲(鳥鳴錄音)驚醒了,噢!天亮了!小詩人起床揉了揉不愿睜開的眼睛——真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抬眼窗外滿目的花和一夜春雨,高興之中又不免生出一絲傷感和惆悵,不禁感嘆:‘夜來(的)風雨聲,花落(又)知多少’?”
隨著教師“潤物細無聲”的講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詩的意境,感受著夜的春雨,聆聽清晨的鳥鳴,視覺、聽覺等器官同時被調(diào)動起來,并結合豐富的想象,使學生感知的事物分外清晰。
古詩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常常會讓學生對美產(chǎn)生更深的認識,學生的情感也會隨之豐富,能夠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欲望,這種以表達美感為內(nèi)容的語言和思維的協(xié)同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這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奔ぐl(fā)學生表達美好事物欲望的前提條件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外界的美好事物,學生的感受越充分,想象和思維的材料就越豐富,學生表達美的欲望就越強烈。教師應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富含感情、形象鮮明、具有深刻含義的詞句,反復品讀,進入古詩詞的意境。
例如,在《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香爐”是一語雙關,它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達了山極高?!白蠠煛睆淖置嫔峡春唵危档梦覀円龑W生細細分析品賞。筆者會帶領學生品讀古詩的語言,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的字詞,使學生理解詩句表達的意境。在講解“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時,教師應讓學生理解“生”字的本義是“產(chǎn)生”,而在本句中“生”字既有“產(chǎn)生”的意思,又有“升起”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追問:是什么東西產(chǎn)生并升起來了呢?當然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汽產(chǎn)生升起來了。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生”字你們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然后讓學生欣賞古詩表達的意境,再提出問題:詩人為什么用“生”字而不用“升”字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理解詩句了?!吧眱H僅能看到煙霧的升起,一會兒就散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綿綿不斷地升騰的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的精當。
因此,教師在講解、分析古詩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利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循循善誘、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表達和抒發(fā),使學生經(jīng)歷“觀察—感受—思考—表達”等一系列內(nèi)在和外在活動,并讓這一活動成為古詩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挖掘學生潛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支撐點。
審美活動是以情感為核心的心理活動,要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愛美動因,就要從學生的情感入手。人的審美感知能力是指人的視覺、聽覺等感官面對審美對象產(chǎn)生的感應能力。就如欣賞音樂要有收聽音樂的耳朵,欣賞繪畫要有審視畫面美的眼睛一樣,面對古詩詞,學生要具備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感知能力,應首先從感官的直覺性入手,讓學生在形象、直接的感受中提高審美能力。古詩詞富有節(jié)奏感,音樂美能增強古詩詞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誦讀詠吟的方法,在動聽悅耳、抑揚頓挫的旋律里,將詩詞中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例如,于謙的《石灰吟》是一首表達詩人愛國情懷的詩歌,教師可先作范讀,讓學生在高亢、贊美的語調(diào)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從而感受詩人那種不怕任何打擊的無畏精神。古詩詞常常與繪畫相融合,畫家往往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用語言來描述畫面。高超的“畫筆”,會使“畫中有詩”,而巧妙的“詩筆”又會使“詩中有畫”。學習古詩詞時,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繪畫美,如孟浩然的《春曉》中的“啼鳥”“風雨”“落花”;杜牧《山行》中的“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教師如果能讓學生通過這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進入詩人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感受詩中一掃秋天悲涼之氣而充滿的蓬勃向上的氣息,學生的感知能力自然會得到強化。
學生之所以喜歡誦讀古詩詞,是因為其短小精悍,誦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學生在上學前就能背誦很多古詩,但背誦起來就像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這是古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自己范讀來指導學生朗讀、誦讀、品讀,而對同一首古詩詞,有的教師能讀出情感,有的教師讀起來卻平淡無奇、缺乏感情,再加上普通話不標準等因素的影響,范讀教學不盡如人意。這時,教師如果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專業(yè)人士的古詩詞朗讀錄音,便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專業(yè)人士能夠很好地把握古詩詞表達的情感,準確傳達古詩的感情。
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恰如其分地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不僅會明顯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會使學生在觀察、感受、領悟古詩美的過程中大大增強審美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