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與《孤獨者》的可逆的互文關系
——對魯迅《野草·墓碣文》的新解讀

2020-11-18 04:50
華夏文化論壇 2020年2期
關鍵詞:人民文學出版社全集靈魂

【內(nèi)容提要】在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墓碣文》是最難參悟、解讀的一篇,也是充分體現(xiàn)和表征《野草》主旨思想的一篇。本文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即將魯迅的小說《孤獨者》與《墓碣文》作對應性的研究,認為二者有深層次的、可逆的互文關系。墓碣前后的刻辭應該理解為是對魏連殳生前的言行思想與靈魂特質(zhì)的一種哲學式的隱喻和濃縮式的狀寫?!赌鬼傥摹泛汀豆陋氄摺范急磉_和體現(xiàn)了作家對當時的文化背景下的孤獨、絕望的個體的生命體驗與歷時性的心境,因而可以說它們是魯迅最具個人意義的創(chuàng)作文本。本文通過兩個文本之間的意義聯(lián)系的闡釋,力求達到對《墓碣文》的一種新的解讀。

在蘊義深邃渺遠的《野草》一書中,被視為該文本思想綱要的《墓碣文》無疑是最難參悟、解讀的一篇。其斯芬克斯般的語句、曠遠迷離的文意為解讀者提供了活躍的闡釋空間,以往的研究文章中有著各不相同的闡釋角度和研究結論。本文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即將魯迅的一個小說文本與《墓碣文》作對應性的研究,以期達到對《墓碣文》的一種新的解讀。這個小說文本便是《孤獨者》。

每每品讀《墓碣文》,總覺得它與《孤獨者》有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確切地說是一種可逆的互文關系?!赌鬼傥摹分械哪恰八朗辈痪褪俏哼B殳那冷傲的孤魂?而魏連殳不就是那未作古的墓中人嗎?墓碣前后的刻辭似乎就是對魏連殳生前的言行思想與靈魂特質(zhì)的一種哲學式的隱喻和濃縮式的狀寫。

魯迅以不能釋懷的姿態(tài),以兩種不同體式的文本闡發(fā)同一題旨,原因何在?筆者認為其原因即在于文本中的墓中人。魏連殳以及“我”并不是可被魯迅視為的“身外之物”或不相干的“他者”,相反,他們實際上是魯迅的“自我”投影,或至少也是自我的一個側面。從具體文本看,他們從外形到內(nèi)質(zhì),都與魯迅本我之間存在酷似或神似。例如魯迅對魏連殳的外貌有如下描寫:“原來他是一個短小瘦削的人,長方臉,蓬松的頭發(fā)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在黑氣里發(fā)光?!边@樣的描寫分明是魯迅的臨鏡自摹,魯迅也曾不諱言地說:“那是寫我自己的?!倍宋锕灿械墓陋殹㈥幚?、救世、懷疑、絕望、自審等精神特征,無疑是作為“先覺善斗之士”的魯迅自我人文品格的表征和寫照。兩個文本的思想內(nèi)核中亦都涵容了魯迅對個體與群體、精英與庸眾之關系所作的歷史與文化的峻急思考,同時還表現(xiàn)了作家對當時的文化背景下的孤獨、絕望的個體的生命體驗與歷時性的心境。因而可以說它們是魯迅最具個人意義的創(chuàng)作文本。在這里,本文只試圖著重對應地以《孤獨者》的內(nèi)涵來闡釋《墓碣文》中的思想蘊義。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寫作于《墓碣文》(1925年6月17日)之后整整四個月的《孤獨者》(1925年10月17日),即是對墓中人生平狀況的追敘與回憶(《孤獨者》采用的即是倒敘手法)。它以具體可感的文學形象演繹了《墓碣文》中奧晦抽象的哲學思想。

《墓碣文》第一部分中,墓碣正面有這樣的刻辭:“……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這一段的四句詩一般的語言在文本中具有支柱性意義,可以視作魏連殳生平、命運與心靈歷程的自述。

“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一句高度概括,內(nèi)涵豐富,在此主要意指辛亥革命的到來,使“我”(即魏連殳,下同)欣喜若狂,并為之狂熱地吶喊。然而,當它不徹底的內(nèi)質(zhì)顯露出來后,“我”就如被潑了一頭冷水,頓生幻滅之感。此句的蘊義集中體現(xiàn)了魏連殳(也是魯迅自己)在當時所感得的因社會理想的殞落而生成的挫傷與無奈。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確使一批具有社會使命感和救世情懷的近代知識分子(魯迅作品中以魏連殳、呂緯甫等為代表)看到了新的民族曙光。這場革命中西方資產(chǎn)階級社會意識的振蕩和激勵,一度使他們躍上時代的潮頭,魏連殳成了“吃洋教”的“新黨”。然而,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先天弱勢終于無力回天,致使魏連殳們從浪尖墜入谷底,信仰陷入危機,雖依然“死守真理,以拒庸愚”①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79頁。,固守窮困寂寞,但難掩失意后的消沉落寞,就像“中寒”染恙,無奈躲入自造“獨頭繭”,發(fā)出狼樣的“長嚎”,借以宣泄心底的“憤怒與悲哀”。而這“憤怒與悲哀”之中分明浸染著創(chuàng)作主體魯迅對辛亥革命“內(nèi)骨子是依舊的”式的變革的失望與憤懣。魏連殳那“老例上沒有的哭聲”里也深深地烙印著作者的慘痛的生命體驗。

“于天上看見深淵”有這樣的含義:當生路皆絕的“我”,順從現(xiàn)世社會的“原則”,當了“顧問”后,“我”便擁有了豐裕的物質(zhì)生存環(huán)境與條件,眾人皆認為我“魏大人”高高在上,仿佛生活在天堂,可“我”卻深知這一抉擇具有毀滅性的能指,它在誘“我”步入深淵,走向自我的反面。此句表現(xiàn)了魏連殳迥異于俗世的幸福觀以及它們在“同是者是,獨是者非”②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8頁。這種抑制和扼殺“獨出者”的傳統(tǒng)社會中付出的慘烈代價。

魏連殳秉持本我,“率真行誠,無所諱掩”①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82頁。,極力張揚新思想,并“發(fā)些沒有顧忌的議論”,這超前而獨異的見解無疑為“以多數(shù)臨天下而暴獨特者”②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8頁。的社會所不容。他被流言與攻擊包圍,麻木的庸眾非但不理解,反而施加仇視、欺侮甚至迫害,他被失業(yè)與貧困所困擾,以至典書求乞,陷入生存絕境。正如魯迅所說:“……孤獨的精神的戰(zhàn)士,雖然為民眾戰(zhàn)斗,卻往往反為這‘所為’而滅亡?!雹埕斞福骸度A蓋集·這個與那個》,《魯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40頁。當魏連殳放棄自我,放棄曾有的追求與信仰,不再為“有所為”,而是“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的時候,我擁有了從前不曾擁有的“名利”。在貌似妥協(xié),實則是向世俗社會的惡意復仇中,魏連殳“勝利了”,而這“勝利”的代價便是喪失與出賣自我。靈魂異常清醒的他認識到“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雖然他的肉體可以在現(xiàn)世榮耀而“氣昂昂”地活著,但他的內(nèi)心卻比“求乞”時還痛苦。一如《野草·影的告別》中所說:“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

聯(lián)系當時與魏連殳感同身受的魯迅,魏連殳此舉亦不乏他個人的一種心理宣泄。魯迅是時不僅有魏連殳遭遇的“以眾虐獨”式的孤獨痛苦體驗,而且對現(xiàn)實有深厚的懷疑和絕望的焦灼心理,正如他所說:“我自己總覺得我的靈魂里有毒氣和鬼氣,我極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雹荇斞福骸吨吕畋小?,《魯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31頁。為了不讓這困擾和絕望將自己淹沒,頗具復仇性格的魯迅有時亦想為“謀生之道,則不擇手段”,其中亦不排除像魏連殳那樣以“墮落”的方式報復社會的沖動,讓那迫于自我與現(xiàn)實的約束和局限所不忍為或不能為的事,在魏連殳的身上“現(xiàn)實化”。

“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一句表征了這樣的涵義,即“我”向世俗妥協(xié)后,“新的賓客,新的饋贈,新的頌揚……新的磕頭和打拱……”充塞著“我”的客廳,簇擁在“我”肉身的周圍,就連從前被人戲謔的笑柄,也變成了“大人”的“逸聞”,變成“非常之人”才能行的“非常之事”。在世俗眼中,“我”似乎擁有了一切,然而“我”卻意識到自己一無所有,除了體味到向黑暗昏昧世界“復仇”得到的一絲快意外,“我”的精神世界似乎已化作一片荒原。在“我”與外在世界中,“我”看不到“個人”與“靈明”在生長和膨脹,透過世態(tài)炎涼的帷幕后,從前所信奉的“孩子總是好的”(即進化論)也已動搖甚至轟毀。

此句不僅涵容著文化精英們力抗時俗的價值觀,從魏連殳的思想中,更流泄出作家對自己曾極力崇奉的“掊物質(zhì)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的現(xiàn)代人文精神實現(xiàn)的前景和可能性的并不樂觀的憂思,同時也流露出對進化論思想的懷疑和動搖。這表明了魯迅對自己前期堅信的個性主義和進化論思想產(chǎn)生懷疑,而新的思想框架尚未建構起來的矛盾心態(tài)。深具憂患意識的魯迅認為強國必須強民,“歐美之強,根柢在人”。因之他認為首要任務便是改造國民性,并在此前提下形成了他早期的個人主義思想和文化啟蒙思想。只有張揚個性與精神,才能使“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①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56頁。。

然而,細品《孤獨者》,作為個性與“靈明”象喻和載體的魏連殳,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僅像一汪孤獨的清流幽咽難行,難以融化由昏昧庸眾構筑的舊的社會文化堅冰,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魏連殳自己患病致死。這似乎表明魯迅已意識到在當時的中國“立人”的艱難和文化改造的積重難返。

《孤獨者》中魏連殳的秉性是“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而對孩子和青年卻有出奇的關愛和寬容,他的客廳常常圍繞著“憂郁慷慨的青年”和“腌臜吵鬧的孩子們”,他認為孩子“全是天真的”,“大人的壞脾氣,在孩子們是沒有的”,“我以為中國的可以希望,只在這一點”。這些思想顯然是由魯迅前期所奉持的“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年”的進化論思想所派生出來的。然而魏連殳在落魄途中不僅為成人們鄙棄,分明“也被‘天真’的孩子所仇視”,連“還不很能走路”的“一個很小的小孩”竟也“拿了一片蘆葉指著我道:‘殺!’”經(jīng)過如是的打擊及自我靈肉裂變后,曾經(jīng)視孩子若上帝的魏連殳終于認識到,“兒子正如老子一般”,進而態(tài)度“可也兩樣了”。正如魯迅1925年4月在一封“兩地書”中所說的:“現(xiàn)在我想先對于思想習慣加以明白的攻擊,先前我只攻擊舊黨,現(xiàn)在我還攻擊青年?!边@一發(fā)于《孤獨者》和《墓碣文》同年稍前時間的言論,表明魯迅對進化論的懷疑和部分否定,這種思想必然會波及其后的創(chuàng)作文本。

到了第四句,在體味到所謂的“勝利”的快意后,“我”已變得玩事不恭,“浮而不實”,揶揄人生,對現(xiàn)實與自我不寄任何希望,并殘酷自戕自虐靈肉,終于病入膏肓。當“我”的軀體寧靜地躺入棺木,“我”那痛苦的靈魂才得到救贖與飛升。因為只有這時,“我”又完全回歸自我,重新屬于我自己,即“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②魯迅:《野草·影的告別》,《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66頁。。此句其實亦是魯迅對現(xiàn)實與人世感到極其痛苦與絕望后發(fā)出的一種憤激之詞,因為他終其一生都不愿放棄對希望的尋求、對“絕望的抗爭”,他始終懷著絕望尋找希望,正所謂“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如果說《墓碣文》墓碣正面的第一段文字是對魏連殳整個生平與命運的概寫,那么第二段文字(“……有一游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嚙人,自嚙其身,終以殞顛。……”)則著重寫了他“墮落”后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和自我審問。

做了“顧問”之時的魏連殳,無疑具有了雙重人格、雙重自我。即一個是顯性的,一個是潛隱的;前者是面具,后者是真靈魂,二者處于撕裂狀態(tài)。而那“游魂”便是他潛隱的人格和靈魂所在。當他的顯性自我在熱鬧場中茍且鉆營,在荒唐的應酬中說說笑笑時,他的隱性靈魂卻在自我角殺和泣血,這主要是由于他的理智與良知時時向內(nèi)審視拷問造成的。這拷問和內(nèi)審猶如一條長著毒牙的長蛇,時時嚙噬他的心,使他有“新的失眠和吐血”,并終于死去。墓中人和魏連殳對自我的苛責、審問亦是魯迅慣于解剖、直面自我的人文品格的一種體現(xiàn)。正如魯迅所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全露出我的血肉來……”①魯迅:《寫在〈墳〉后面》,《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84頁。

《墓碣文》接下來的“……離開……”一段文字只有兩個字,如何理解呢?從《孤獨者》的文本看,魏連殳在給主述者“我”的信的末尾寫道:“何時回來呢?倘早,當能相見?!蚁耄覀兇蟾啪烤共皇且宦返?;那么,請你忘記我罷。……但是現(xiàn)在忘記我罷;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了。”(著重號為筆者所加)魏連殳出賣自我,違心做了“杜師長的顧問”,這無奈而恥辱的選擇使他無顏面對從前志同道合的老友,他請他們別再理會他這向舊勢力“妥協(xié)”的人,請他們離開他,忘記他,讓他一個人下地獄。這其中也分明包蘊著魯迅的這樣的思想,即“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②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19-420頁。。因為“我為自己和為別人的設想,是兩樣的。所以者何,就因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確,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試驗,不敢邀請別人”③魯迅:《兩地書·二四》,《魯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80頁。。而這“在自身試驗”對作家來說,最理想的園地便是在創(chuàng)作文本中。

《墓碣文》中的第二部分寫到主述者“我”繞道墓碣后面看到孤墳,上面沒長草木,“且已頹壞”,“我”從缺口中看到內(nèi)中死尸已“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臉上卻無悲喜之表情,只是朦朦朧朧像籠罩了一層淡淡的云煙。

看《孤獨者》可知,魏連殳不僅死時孤孤單單,沒有“親人的哭聲”,那么死后“獨自冷冷清清地在陰間摸索”也不足怪,墳墓的不生草木和頹敗陋舊更是情理中事。“胸腹俱破,中無心肝”正是他生前不斷拷問自我、嚙噬靈魂的必然結果。而“蒙蒙如煙然”的“不顯哀樂之狀”的表情,無疑暗示了他死后靈魂得以解脫的釋然與輕松(《孤獨者》在描寫魏連殳死時之表情是“寧靜地閉著嘴,合著眼,睡著似的”,也無哀樂表示)。

……挾心自食,欲知本味。創(chuàng)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這兩段墓碣陰面的文句又再次補敘了魏連殳生前,在拷問、嚙噬靈魂時的痛苦并得不到終極答案時的情狀。文本在此之所以再度補敘,是因為作為魯迅自認為“太黑暗”的思想和心理的宣泄載體的魏連殳,因“殞顛”而痛苦的體驗終于釋懷,而這種心靈的折磨卻依然在魯迅的心中延續(xù)?!啊覙O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因此,此兩段傳達了“魯迅進行自我解剖在他的生命的精神世界中所可能產(chǎn)生的極端的痛苦和嚴酷的靈魂拷問中的矛盾感覺”④孫玉石:《現(xiàn)實的與哲學的(連載八)——魯迅〈野草〉重釋》,《魯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8期。。同時,墓碣后面的這段文字,無疑包蘊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即人類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不斷切近,卻永遠無法達到對自我的終極性認識?!赌鬼傥摹分械倪@兩段話與“認識你自己”這一古老箴言一樣,會穿越時空隧道,閃爍著恒久的價值魅力。

……答我。否則,離開!……

這獨立成段的、讖語般的文句與前面的“離開”意義相近。魏連殳雖是“孤獨者”,并將真實的心靈包藏起來作就“獨頭繭”,但靈魂的超強度的創(chuàng)痛與熬煎到了一定極限,也使血肉之軀難以自持。他那顆充滿懷疑與焦灼的靈魂于是向外化作“慘傷”的“長嗥”,好似一連串的“天問”,拋給每一位走近者,希求對其生前的所作所為,給予公正的評判并指出救贖之路。他拒絕憐憫、同情、哀嘆,只要直接回答,否則便請走開。因為除此之外,什么都是多余的。這顯然也是“荷戟獨彷徨”的魯迅“真實的心”的一個閃現(xiàn)。魯迅痛苦至極時,猶如孤獨的征人,在上下求索的路途中,何嘗不希求一方能獲得理解與拯救的精神寓所,使自己能“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①魯迅:《野草·復仇》,《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2頁。,挽留住那被痛苦的生命所蒸發(fā)的“悲涼飄渺的青春”②魯迅:《野草·希望》,《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7頁。。

《墓碣文》中“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這一句可理解為魏連殳魂靈的自白:生前的痛苦、矛盾與煎熬,由于過分沉重和濃烈以至延續(xù)到死后,也許只有當“我”化為一抔塵埃時,這一切方會隨風散去。到那時“我”才能真的得以解脫,露出輕松的微笑!對自我的解剖、拷問,對外部世界的懷疑與絕望的思想特質(zhì),既是作為個案的魯迅的超常性存在,亦是他加于自我的沉重的精神負累、無法除掉的宿命枷索,這使他的現(xiàn)世人生充滿煉獄意味。此句表明魯迅雖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但身心交瘁時也不免在夢幻里發(fā)出欲“成塵”以求逃逸的烏托邦式的話語表達。

《墓碣文》接下來寫道,“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如果將文中的“我”直接理解為魯迅,那么這句話則反映出具有深邃內(nèi)心世界和豐富感受的魯迅,雖是勇于自剖的人,但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之子”,他亦會同常人一樣感到內(nèi)在的痛苦,這“血與肉”“完全露出”的尖銳痛苦有時是那樣難以忍受,即使猛勇堅忍如魯迅,也會感到“這于我太痛苦”③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18頁。,因此這句話并非表現(xiàn)了魯迅的勇敢與毅然的姿態(tài)④孫玉石:《現(xiàn)實的與哲學的(連載八)——魯迅〈野草〉重釋》,《魯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8期。,“反顧”與“疾走”正是魯迅的一個無奈與脆弱時分的選擇,內(nèi)創(chuàng)難忍時他亦想暫時回避,對于“露出的血肉”稍作療傷與撫慰,以便更好地前行。因為“過客”有時也需要停下來“喝些水,來補充我的血”,也需“一片布”來裹扎傷口。魯迅無疑是“巨人”“超人”,但“巨人”也需要關懷,而需要關懷的“巨人”才是鮮活的、真實的。

結語

由上述解讀不難看出《墓碣文》和《孤獨者》的互釋關系,在兩個文本的故事演繹與詩化表征相互映襯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魯迅靈魂深處的孤獨難釋情懷,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魯迅以不同的文本形式來傳達無法述說的內(nèi)心悲苦、無人能解的悵惘情懷,由此展現(xiàn)其孤絕卻依然要反抗的知識分子現(xiàn)代性批判立場和精神品格。置身于“地獄門楣中央”,卻依然沉潛到生命深處,堅韌地表達對人的存在的悲劇性體認與飛升的祈盼,閃爍著魯迅對人類存在終極意義的追問與關懷,成為魯迅文學文本中關于人的形上之思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①于文秀:《沉潛到生命本質(zhì)的深處——魯迅小說的人學解讀》,《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6期。。

魯迅的小說和散文詩集之間有著深層的接合關系,無論是研究他的散文還是研究他的小說,都不能孤立進行,須以相互參照互為語境,如此才能將文學感動升華為哲學領悟,進而使研究能夠穿透形象,抵達精神的深度和思想的本真意蘊。

猜你喜歡
人民文學出版社全集靈魂
愛是什么
他有睿智的靈魂 卻孤苦修行一生
“對話”小伙伴老舍
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發(fā)刊詞)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靈魂樹 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人閑一閑,等一下靈魂
老馬
明星開心笑果全集等
准格尔旗| 大石桥市| 灵山县| 图片| 阿合奇县| 玉溪市| 阿巴嘎旗| 西林县| 拜泉县| 兴安县| 威宁| 宝山区| 吉首市| 江安县| 隆回县| 广水市| 全州县| 郸城县| 翁源县| 汝阳县| 山东省| 肇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疏勒县| 建始县| 晋中市| 开江县| 盘山县| 泸溪县| 历史| 商河县| 马公市| 九江市| 新竹县| 大连市| 常德市| 康乐县| 大厂| 贞丰县| 和平县|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