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功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改賦予教師一項任務,也是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對初中語文教學展開研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讀寫結合教學方法、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法、自主與合作探究教學法,并且教師要對文章的內(nèi)涵與背景進行深入挖掘,這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 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策略
語文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初中階段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能夠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能力的同時,汲取到更多的養(yǎng)分。語文教師利用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應當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為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出語文的價值,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成長。
一、利用讀寫結合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眾所周知,寫作是語言的輸出,閱讀是語言的輸入。所以,寫作和閱讀是用來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兩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一邊通過閱讀輸入知識,一邊通過寫作輸出語言,從而進入一種“良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一進一出”之中得到有效鍛煉。
例如,《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描述了濟南的冬景,筆調(diào)自然、輕快,言語之中透著俏皮、活潑,而且文章中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此外,寫景的手法也非常有借鑒價值,包括虛實手法同時并用、景物層次安排恰當、基調(diào)統(tǒng)一等。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分析語言運用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還可以在引導學生賞析的同時,讓學生進行仿寫。如“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小山保護濟南的情態(tài)表達了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選擇一景,模仿著寫一句話。這樣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讓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得到提升,也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二、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關于美的內(nèi)容,包括人文美、精神美、意境美等,當然,也有一些對于丑的諷刺,如《皇帝的新裝》一課中,大臣的虛偽、皇帝的愚笨、騙子的巧言令色等都是丑陋的。語文教師在授課的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辨別真假、善惡、美丑、是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了落實這一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
以《皇帝的新裝》為例,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以十五六個人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人物分別有皇帝、騙子甲、騙子乙、老大臣、官員、典禮官等,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擔任旁白。首先,教師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并編寫劇本,然后進行排練。在課堂上,教師讓各個小組的學生輪流上臺表演,最后再通過全班學生投票的方式選出表演最佳的小組。課本劇表演對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學生參與表演,需要對人物進行揣摩,包括人物心理活動、性格特點等,然后再用合適的語言、神態(tài)將其展現(xiàn)出來,這是鍛煉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學生作為裁判觀看其他小組的表演,并參與評判,其審美鑒賞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得到鍛煉。在整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與同學進行問答,對所要探討的問題進行深層次探究。
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由淺入深”的原則。這個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問題的設置上。初層問題設置為:皇帝到底穿衣服了嗎?騙子們說的對嗎?大臣們說的對嗎?小男孩說的對嗎?更進一步的問題設置為:騙子的心理時什么?大臣們的心理是什么?皇帝的心理又是什么?深層次的問題設置為:小男孩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小男孩說的對嗎?全篇小說揭示了什么?你從中得到什么體會?如此一來,整篇小說的核心就出來了。在一系列的問答過程中,學生的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都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挖掘文章內(nèi)涵與背景,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語文既是一門有著工具性特點的學科,也是一門有著豐富人文內(nèi)涵的學科。它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這一目標的落實。教材中的課文均為精華之作,其中蘊含的思想極其豐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對文章內(nèi)涵、寫作背景進行深入挖掘,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講解《觀滄海》一文時,老師要對曹操的生平做重點介紹,給曹操一個中肯的評價。同時也要重點描述曹操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從文章背景進行分析,給學生講解漢末、三國時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曹操將袁紹的殘余勢力剿滅后,在大海邊看著波濤洶涌的海水,雄心壯志油然而生。在了解這些內(nèi)容后,學生就能充分感受到一代梟雄的王者之氣,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又如,在講解《木蘭詩》時,教師可以搜集相關資料,同時講解花木蘭的文學形象。教師可以對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通過這篇課文給學生講解忠君報國、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對這些文化內(nèi)涵進行挖掘和闡述,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在《觀滄?!泛汀赌咎m詩》兩篇文章的教學中,學生自主搜集資料、進行對答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相關素養(yǎng)的過程。
四、利用問題和激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思考積極性
要想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可以采取提問題的辦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置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
例如,在分析《范進中舉》一文時,老師需要讓學生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科舉制度的弊端,了解范進作為一個犧牲品的可憐、可悲。在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描寫,最精彩的就是范進中舉后的“狂態(tài)”,那些特定的動詞可謂細致入微、入木三分。在把握這些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第一,你認為這篇文章刻畫的人物,哪一個最成功,為什么?第二,說一說讀完這篇文章后你的感受?第三,讀完這篇課文后你產(chǎn)生了哪些疑問,或者說,你有哪些想要了解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始終保持思考。除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還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感悟,彼此分享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這樣的合作探究,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實施激勵性評價。實踐證明,激勵性評價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與思考動機。比如,教師可以設置獎勵機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初中是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最重要的時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筆者在教學中采取讀寫結合教學法、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法、自主探究教學法等手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生的思考能力、審美水平、文化內(nèi)涵、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進而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徐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課程整合實施方法探析》,《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2] 趙雅琴《基于核心素養(yǎng)重建的初中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年第12期。
[3] 金國輝《基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思考》,《華夏教師》2018年第14期。
[4] 楊聯(lián)文《關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思考》,《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年第7期。
[5] 馬美香《落實核心素養(yǎng),助力語文課堂—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強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基礎教育論壇》201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