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琪
在明代文學研究中,“復古”一直是被高度關注的話題。明代是文章“復古”的繁盛期,“復古”的理論構建與創(chuàng)作實踐在文人的高度熱忱與自覺參與中,伴隨文學派別間的力量消長而不斷演進。然而,“純文學”的研究視角往往聚焦于參與者對前代文學資源的繼承與當世文風的反思,①卻對文章復古之于政治生活的深度參與關注有限——在文章之為“經國之大業(yè)”的傳統(tǒng)中國,文章書寫對于政治運作的展開尤為重要。因此,文章復古亦作為特定的話語策略,而與政治生活密切相關:“復古”在傳遞“正統(tǒng)”與“典范”之義的同時,也提示著政治生活的某些共識、規(guī)則與邊界,并成為政治團體維系既定利益格局與尋求政治變革的有效依托。但“古”的內涵因時而變,不同時期的語言條件與制度環(huán)境各異,受其制約,作者在直接呈現文章風貌的語詞選擇與組合上,必然要作相應的技法處理,方能收到“復古”之效。②在明代的文章復古與政治階層、話語策略以及言說方式高度相關的前提之下,對于“為何不同政治力量在對文柄的爭奪中,往往將復古視作重要的話語資源”,“不同政治階層在復古路徑的選取上,展現出何種相異且類型化的特征,其依據何在”以及“復古者如何通過技法呈現文章之‘古’”等問題的回應,遂成為理解明代文章復古的必要路徑。
從接受史的角度而言,“古文”作為一種具有正向意義的價值選擇,經歷了一個被逐步典范化的過程。此一過程的發(fā)端可溯至中唐韓愈、柳宗元力倡“古文”的實踐,自此而下,文章“復古”之論在后世嗣響不絕。“復古”者往往將尊崇對象溯至文體的鼎盛期乃至發(fā)生期,③因而,南宋以降,秦漢與唐宋“古文辭”被不斷經典化,至明代,已然形成了一個以孔、孟為發(fā)端,經由司馬遷、班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諸輩,被再度弘揚的較為穩(wěn)定的文統(tǒng)脈絡。(茅坤649)茅坤對作為典范的古文文統(tǒng)的建構,既是對前代文章資源的總結,也體現了明人的文章復古對師法路徑的選擇。盡管文章復古直接回應的是當世的文風宗尚,然其并非僅是文學領域的問題,在道德領域,“文如其人”的判斷意味著文格乃人格的外顯;在政治領域,“古”與“正統(tǒng)”“典范”以及“合法性”等義涵高度相關,因而提示著政治生活應有的法則、共識及其限度;與此同時,作為“經國之大業(yè)”的文章在傳統(tǒng)社會的“大文學”觀念中,又擔負著傳遞政治共識的功能,故而,文章復古在樹立理想文風而外,又成為傳遞個體道德人格選擇、群體尋獲政治資本與展現政治認同的有效方式。④文章“復古”的話語內涵與價值判斷亦超越文學本身,而與人格及政治訴求相聯。
文章之“復古”與人格之“高古”常形成一套互文的敘述話語。在明人的評述文字中,常可見將人格之“端正”與文格之“古雅”同一化的書寫現象。此類話語往往展現出道德領域與文學領域間的交叉,且批評對象由文化精英而及普通士人;這意味著典范的知識人當兼具人格之“端正”與文格之“古雅”,已成時代共識。揄揚“復古”在某種程度上暗含對“當下”的否定,在明代“以舉業(yè)取士”(陳懿典,《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9冊535)的語境中,研習時文是眾多士人的常態(tài)生活。時文以尊經明道為鵠的,然普通人多以之為進身之具,往往取捷徑而求速成,無深究義理之精神;既無深厚的儒學素養(yǎng),則其立身行事亦缺乏相應的道德制約,所謂“今天下人心日壞,而文體為甚;文體日壞,而制義尤甚”(《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8冊661)是也?!肮盼摹睙o關干祿之術,習之者少;無聲氣相應者,遂尤賴個體道德之堅守,故研習古文當以修身為門徑。⑤因而,士人放棄時文而選擇不為時用的古文辭,遂被視作人格修養(yǎng)與生命境界的展現;質樸古雅的文風,亦成為人格高古磊落的外顯。
“古”既體現為“高古不群”,則“不合時俗”亦是其題中之義,二者是“復古”內涵的一體之兩面。復古或有能拔擢于流俗之外者,然不合于當下、落魄寒蹇者卻更是常態(tài)。“弗利于場屋-盡棄所習-大力為古文辭”的敘述模式屢見于明人文集,并在“古文/時文”與世風窳敝的語境中被強化。士人將科舉落第的政治失意轉化為“獨攻古文辭”的文學堅守,試圖在文章復古中印證個體的生命價值。人格的高古磊落與個體選擇的不合時俗,是文章復古在個體價值層面的雙重指向。
自政治層面而言,“復古”作為一種話語策略,傳遞出士人意在求變的政治訴求。文章作為語詞的組合,在政治實踐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政治生活對于文章(語詞)意義的賦予具有重要影響,但文章書寫同樣參與政治實踐的構成,⑥政治權力的合法化以及政治生活所涉及的信仰、行為諸層面,必依賴文章(語詞)所提供的共有理解方始可能,政治變革及方向引領也以語詞變遷之下的文章書寫為基本工具。⑦文章復古在技術層面的展開,也因之而成為帶動政治變革的策略性言說。文章復古是政治復古的起點,“不復古文,安復古道”(黃省曾781)是明代知識人對以文章復古尋求政治變革的經驗性言說。而此種以文章復古與政治變革具有同一性的價值判斷在不同力量間的政治博弈以及易代之際的歷史語境中,往往被有意突顯與放大。⑧在文章與政治具有極高密合度的傳統(tǒng)社會中,文學頻繁發(fā)揮著確立政權合法性、傳遞政治意圖、營造政治效應與構建政治榮耀的功能,⑨文章“復古”亦因之成為明代士大夫借以反思政治生態(tài)、爭奪話語權與尋求政治變革的可能路徑。
明代的文章復古以“秦漢”與“趙宋”為節(jié)點,展現出不同階層路徑選擇的差異。明初立國,以宋濂為首的館臣主導文風并大力踐行古文寫作,于有明一代館閣“宗宋”文風的形成不無助力。永樂至正德年間,以“三楊”為首的館臣承明初館臣之傳統(tǒng),逐步構建起以歐陽修之文為典范的宗宋文風。規(guī)模歐陽、宗尚宋文遂成為此一時期文章復古的取法路徑。至弘治八年李東陽掌控文柄,為文出入宋元,文章復古仍大體依照宗宋的思路而演進,“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楊慎447)。宗宋之風在王慎中、唐順之的時代進一步延續(xù)。萬歷初年,由翰林編修入閣的王錫爵在為館閣文學正名的同時,在對作為官方教材的《增定國朝館課經世宏辭》的評點中,屢屢展現出對宋文的認同,推重歸有光的平易文風;至朱國禎時代,館閣創(chuàng)作已自理論與實踐上全面向宗宋歸復。⑩
以郎署官吏為構成主體的七子派,則在館臣所揄揚的宗宋文風而外,標舉“文尚秦漢”的復古別調。七子派的人員構成以郎署中的刑部官吏為主體。有明一代,刑部素多文士,具有文學寫作的傳統(tǒng)。弘治以降,京城文學風尚和作家集群中,已有明顯的館閣、郎署之別。館臣通過主持科考與教習庶吉士等途徑,建立起一套制度化的文脈關系。在明代“京官固貴以文學潤身”(王慎中50)的歷史語境中,館閣秉文是強化其權力的重要方式,郎署勢力的壯大則成為館閣秉文的潛在威脅。成化末年,“以歐、曾為范”(董其昌117)的館閣文風主導文壇的局面已呈渙解之勢,邵寶、儲巏等人供職郎署,為文“卓然以秦漢為法”(朱應登497),逐步開啟明代“臺閣壇坫移于郎署”(陳田1135)的歷史進程;弘治十一年,李夢陽供職郎署,倡為秦漢古文。此后,非翰苑出身的何景明、王廷相、邊貢等人的陸續(xù)加入,擴大了“前七子”復古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聲勢。同樣以郎署官員為主體的“后七子”,繼踵“前七子”,文主秦漢?!昂笃咦印敝?,除謝榛一生布衣而外,其余六人在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年“后七子”規(guī)模初定的三年之間,均有供職郎署的經歷。盡管王世貞一再強調“后七子”無意于標榜門戶,然而,“永陵中,李歷城、王婁東六七人執(zhí)牛耳而號海內,海內靡然向風。當其時,分宜秉重,自以為作者。所推轂毗陵、晉江皆一時名流,而竟不能奪王、李六七人之氣而拔其幟”(《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78冊668)的敘述卻恰恰表明:“后七子”的“復古”已然逸出文學爭鳴的范疇,而成為一股威脅館閣秉文的政治力量;故閣臣嚴嵩有意扶植王慎中、唐順之等人,欲以“宗宋”為基本策略,對峙“后七子”文主秦漢之說。由是而言,館閣與郎署在文章復古問題上取徑有別,其深層原因在于不同政治階層對既定利益格局的調整,并以“復古”為言說策略。
明代的文章復古成為不同政治團體間為爭奪文柄、擴大利益格局所援引的重要話語資源,“以宋為宗”與“文主秦漢”則是文章復古的基本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宗宋者多有供職翰林的經歷,宋濂、胡翰、李東陽、唐順之、王錫爵、朱國禎等人均曾供職翰苑;而文尚秦漢者則以郎署官員為主體?!皣L考覽國初時臺閣文體,類尚明析暢達,而其為詩亦沖夷俊美,頗借途宋人。而士大夫不在館閣及布衣之雄,率乞靈秦、漢人口吻,與詞林爭勝”(王維楨4)的敘述表明,不同政治階層對文章復古的路徑選擇有著清晰的考量,復古者的身份與復古路徑的選擇之間存有關聯。
在明代的歷史語境中,文章復古以人格與文格的高度關聯為起點,在不同政治力量間的話語權爭奪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柄的移動與復古路徑的選擇,是影響明代文章復古走向的關鍵因素。館閣文臣與郎署成員是明代文章復古的參與主體,前者展現出對宋文的偏好,后者則青睞秦漢古文。由此而作進一步追問: 為何不同政治階層在復古路徑的選擇上,展現出相異且類型化的特征?文章復古的取法路徑與復古者的政治身份之間存在著何種關聯?諸此問題的回答需要一種能夠勾連作者身份、語境、話語意圖與方式的觀察視角。語言學界較為通行的“語體”理論,當有助于對上述問題的回應?!罢Z體”作為一種功能性概念,其基本作用在于標記話語交際中“說者”與“聽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正式/非正式”“莊典/便俗”是構成語體的兩對基本概念。言說場合、話題、態(tài)度以及說者與聽者的身份共同制約著語體的呈現。一般而言,言說話題、場合與態(tài)度的正式度以及聽者與說者尊卑距離的懸殊度,同語體的正式度、莊典度呈正相關?!肮盼摹笔紫炔⒎且环N結構穩(wěn)定的文體,其更多是一種隱含著特定政治功能的語體之“古樸”的呈現。因此,語體不失為考察明代文章復古路徑選擇的一種有效視角。
文學文本作為社會生活的表征,通過不同形式的語體呈現文體,展現社會生活的“本相”。高度儀式化的政治生活同樣需要特定的文體形式予以呈現。宗宋者多為翰苑出身,其文章書寫某種程度上依托于館閣體制,是館閣寫作的構成部分。而館閣寫作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應用之文詞”(梁潛254),館閣文字在政權運作中作用尤大:
古之帝王建鴻德者,必有鴻筆之臣褒頌紀載,鴻德乃彰。(王錫爵51)
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原,莫非經典。(劉勰1909)
政權的合法性論述、政治榮耀的營構以及政治行動的展開均需館臣借助特定的文體寫作而實現。館閣寫作依據言說場合、主題與服務對象的不同而調整語體,以形成訓、誥、章、表等適應不同政治行動的諸種文體?!拔恼轮儯瑒t轉移之機必自館閣始”(顧潛570),因此,館臣在文章的語體選擇上尤須謹慎:
館閣之體與當世作者異,文宗典謨,詩師雅頌,即負異才博學者,不敢稍逾,而以典重和平為范[……]近世七子之流擅霸自雄,舉世群然從之,而獨館閣諸先輩不為波靡,令天下得睹大雅之遺意。(陳懿典,《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9冊661—62)
館閣寫作以“鋪典章,裨道化”(李東陽128)為旨歸,其書寫目的以及作者與讀者的身份對于館閣文字莊典平正的語體選擇具有直接影響。言說場合的公開性、話題的正式度與態(tài)度的嚴肅性同樣深度影響了館閣文章的語體形成。嚴守文體界限、典重平和是館閣寫作所當遵守的基本法則,“自放于規(guī)矩繩墨之外,以炫其奇”(王錫爵6)——個體情感的激揚直露與寫作態(tài)度的隨意、尚奇,則是館閣寫作之大忌。館閣文章對于語體及文體的嚴格限制,使其非人人所能為之,如“七子”之末流以“微文怒罵,闖然入班、揚、阮、謝之室”,“嘗試令之述典誥銘鼎彝,則如野夫閨婦強衣冠揖讓,五色無主”(王錫爵51),難收潤色鴻業(yè)之效。館臣的文學書寫既在某種程度上依托于政治體制,且往往具有較為明確的政治意圖,則其當在理解與把握不同時期文章體式的基礎上,取法平順典則的宋文,以促成平和典重的語體風貌:
唐文峭,宋文平;唐文曲,宋文直;唐文瘦,宋文肥。(袁枚96)
唐之文奇,宋之文雅,唐文之句短,宋文之句長。唐人以詭卓頓挫為工,宋人以文從字順為至。(查慎行5)
文章由語詞編織而成,語詞的選擇及組合方式會直接影響文章語體風貌的呈現。秦以前書面語與口語差距不大,漢魏以降逐漸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書面語,即“文言”。如敦煌文獻與禪宗語錄等以口語為主體的“白話”篇章,則至晚唐五代方始出現。據此而言,漢語的歷史可以晚唐五代為界,而分為古代漢語與近代漢語時期。李唐與趙宋分別處于漢語發(fā)展的不同時段,“古文”書寫所立足的語言環(huán)境不同: 唐人的文章復古宗法秦漢,通過韻律節(jié)奏與特殊句式的構造模仿上古語言,故而較之當世的流行語言,其文語新奇,句式短小廉悍。趙宋時期,漢語語言所發(fā)生的重要變化,是以“句”為整體的韻律單位的發(fā)展,以及口語之影響提升所形成的“以俗為雅”。宋文之“雅”,實為在當世共時性語言的基礎上雅化而成,與中唐韓、柳刻意跳脫實際語言環(huán)境而模仿秦漢時期的語言構造取徑有別。元人傅若金論唐宋古文,以“唐文韓、柳外,元次山近古,樊宗師作為苦澀,非古。宋之文章,家數尤多[……]而古作甚不多見”(傅若金17)。宋代“古作甚不多見”,其語言條件與秦漢時期的差異當是主要原因之一。明代處于近代漢語的發(fā)展期,此時書面語的語言環(huán)境與秦漢時期差異較大,而更近趙宋;因此,平易的宋文成為明代館臣師法之首選。而宋文之中,歐陽修雍容醇厚、明白切直的文風切合政治生活所需之語體,遂受到當政者的推重。宋文自身的語體特征以及統(tǒng)治階層的好尚,使得以歐文為典范的宋文逐漸成為館臣對理想文章體式的主動選擇。
然為文習此日久,亦會導致文格之柔媚軟滑。較之郎署官吏,館臣的政治身份對君權的依附程度更高,與皇權合作的現實空間也更大。因此,在政治生態(tài)嚴峻的時局下,其文章書寫往往伴隨對政治倫理的考量,并采取相應的言說策略——高度遵從政治共識,不逾“規(guī)矩”,并在觀點的傳遞上有意模糊化,文字委曲婉轉,甚至以“繁縟”強化立場與態(tài)度,既是自保之道,亦是進身之階。此為政治高壓之下館臣在文章書寫中不得不采取的應對策略。正德初年,劉瑾擅權,內閣成其附庸。在劉瑾作為皇權代言者的時代,以李東陽為首的館閣文臣多依違其間,落筆則“撰碑頌德”(何喬遠,《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47冊469),遂招致后世對此時文風的“軟滑”之譏。供職郎署的“前七子”則多本于反劉瑾的立場,有別于館臣的政治態(tài)度。李夢陽謂“宋儒興而古之文廢矣。非宋儒廢之也,文者自廢之也。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畫焉,似而已矣。是故賢者不諱過,愚者不竊美。而今之文,文其人無美惡,皆欲合道”(604),即道出在文章宗宋的主流話語背景下,“柄文者承弊襲常,方工雕浮靡麗之詞,取媚時眼”(429)的時風。由此而言,文章復古在特定語境之下,所針對的不僅僅是文風之弊,更是對特定群體之人格污點與世風窳敝的指射。但也正因如此,“復古”即意味著獨行者需面對源自世俗的壓力,承擔相應的政治風險,故而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與人格擔當更顯重要。“前七子”以文章復古為策略,試圖在文章與人格及世運的高度關聯中,借文章之“復歸古道”尋求政治變革的突破口。于是,宗法處于古文譜系之發(fā)生期的秦漢古文,遂成為前七子對治“今體”的有效手段。嘉靖年間“后七子”對秦漢古文的標舉,同樣可以在相似的政治環(huán)境下予以解讀。始于正德十六載,延續(xù)至嘉靖三年的“大禮議”事件,以皇權的獲勝而告終。此后,嘉靖一朝的館閣文字在政治高壓與世宗個人喜好的導向之下,形成了以青詞為標志的應制文學與軟媚文風,顧鼎臣、夏言、嚴嵩、袁煒、徐階等輩均是個中作手。而以郎署官員為主體的“后七子”從規(guī)模初具到前期發(fā)展,一直與反嚴嵩集團的政治活動緊密相關。嚴嵩“溫厚和平”(黃宗羲2660)的文風及其“醇正典雅,明白通暢”(嚴嵩429—30)之理想文章范式的提出,與其所處的政治生態(tài)、館閣身份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立場密切相關;由是,超越作為“近體”的宋文而復秦漢文章之“古”,遂成為“后七子”展現態(tài)度、傳遞訴求的方式。以文章復古作為話語策略,由文格而溯及人格與世風,當是前、后七子“文宗秦漢”之思路形成的重要動因之一。
郎署官員的文章復古,不啻文學層面上對館閣文風的反思,更是以文學為觸媒,與館閣爭奪文柄,從而提高政治地位的一次嘗試。因此,其對秦漢古文的揄揚,遂含有反撥館閣文章“宗宋”的意味——秦漢古文是唐宋古文書寫者無法繞卻的歷史資源,較之宗宋,軼宋越唐、遠祧秦漢,無疑因時段及語言環(huán)境之近“古”而令文章復古更具理論上的合法性。七子派“文自西京以下,誓不污我毫素”(錢謙益428)的偏激之下,暗含郎署官員試圖徹底撼動館閣文風之根基與館閣秉文之合法性的潛在意圖。此外,作為郎署文學之聚合中心的刑部,在公文寫作中追求簡潔準確又生動活潑的語體,秦漢古文簡潔精悍以及口語與書面語差距不大的特征,當可為刑部官員的判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參照。此或可為郎署復古者“文宗秦漢”的選擇提供另一重可能的解釋。
明代的文章復古無論取法何種路徑,理論上均指向異于當世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在語詞的組合與呈現上,需以相應的書寫技法為支撐。較之館臣對宋文的推崇,郎署成員取法秦漢古文意味著其在語言選擇上,更加遠離當世的語言環(huán)境,亦更見技法之力。七子派欲回擊館閣文風,須能在繁復的語言現象中,敏銳捕捉秦漢古文的節(jié)奏(韻律)及語法特征,并化之于文章書寫中,制造疏離于當世語言慣習的奇兀、陌生之感。李夢陽與李攀龍均以刑曹進階,才思勁鷙,文宗秦漢,以聱牙戟口為尚;其政治身份與文章書寫(取徑)在七子派中頗為典型。故下文遂以二者之文為例,分析七子派在古文書寫中的技法呈現。
文章語體的復古以韻律及語法為主要實現手段。韻律包括語音、韻部及韻律節(jié)奏。由于古文書寫中,韻部的影響相對有限,故此處不作專門討論。以語音而言,主要體現為“以聲別義”的運用。上古漢語為綜合性語言,詞類活用現象較多,“以聲別義”的“破讀”遂屢見于秦漢古文之中。中古以降,詞類分化加快,詞類活用漸衰。故明人對“以聲別義”的運用,可強化語體古樸之貌:“佐武王王天下”(李夢陽564)、“珍食衣錦”(353)以及“不辨其非衣帛而曳革也”(李攀龍639)三處引文中,“王(天下)”與“衣”均為“以聲別義”之下語音的改變。較之語音及韻部,韻律單位及其組合所形成的韻律節(jié)奏在文章語體復古的技法運用中更為常見。“韻律詞”是漢語中的基本韻律單位,其基本形式是由一輕一重兩個音節(jié)組成。由于漢語在上古時期已大體實現了由韻素調聲向音節(jié)調聲的轉變,故而,最小的韻律詞即兩個單音節(jié)的組合。秦漢時期,漢語詞匯以單音節(jié)為主體,逐步由單音節(jié)向雙音節(jié)形式過渡;與之相應,韻律詞的構成則由以“單音節(jié)+襯字”的雙音節(jié)為主體,向不依賴襯字而形成的雙音節(jié)過渡。至隋唐,三音節(jié)與四音節(jié)復合韻律詞(四字格)已出現并走向成熟。趙宋以降,以“句”為整體的韻律單位逐步發(fā)展。由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四音節(jié)到作為整體的“句”,韻律單位的容量不斷增加。文章的語體復古則當逆此演化而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對四字格節(jié)奏的打破。中古以降,在漢譯佛經的促發(fā)之下,四字格開始大量出現。四字格并非四個單音節(jié)的簡單羅列,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韻律單位;同時,四字格亦不同于二二節(jié)奏的四言句,前者作為一個整體韻律單位,內部一般只有一個重音;后者的每個雙音節(jié)節(jié)奏中均存在一個重讀音節(jié),體現出較為明顯的節(jié)奏頓斷。由于上古漢語中單音節(jié)優(yōu)勢地位的存在,文章以“單音節(jié)+襯字”的雙音節(jié)為基本韻律單位,停頓較多,易生頓挫。明季效此之作者,在有意運用短句以彰顯文章語體古拙風貌的同時,須能有效面對四字格的挑戰(zhàn),以語法制約韻律,形成獨特的音節(jié)停頓:
呂公曰: 嗟!利弊由人者耳。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予嘗奉命修京之東門矣[……]礪鍛磚堊,木石槱炭,膠角顏采,皆公市平取。官靡告困,民罔知勞。(李夢陽372)
爰始賜履,自天子命,田和請立,挾濁澤之遇;漢諸王子,廢絕半之,迄今親賢,隱惟藩屏[……]陰雍長城,暨池龍夏,二分之一,非榖所生??朔湔?,亦既富強,絲蠶于燕,牧馬于魯。(李攀龍466)
兩段引文雖形式上多以四字為讀,但此“四字”頗異于四字格,其以語法制約韻律的方式,打破了四字格節(jié)奏的整體性。如“官靡告困,民罔知勞”“礪鍛磚堊,木石槱炭,膠角顏采”“爰始賜履,自天子命”“漢諸王子”等,均在節(jié)奏上體現出語法的強勢,語句短小而多有頓斷,形成頓挫的節(jié)奏感。此與典型宋文平穩(wěn)流暢、以四字格乃至“句”為基本韻律單位的節(jié)奏表現差異明顯,展現出典型秦漢古文的古拙特征。
以語法制約韻律的方式能夠實現文章語體的復古,此亦表明語法所包含的字、詞及語序在古文的呈現方式上有著相對清晰可察的規(guī)則。以字而言,上古漢語時期,單音節(jié)僻字的出現頻率較近代為高,后世作者采之入文,可增文章古拙之貌:
陰陽舛錯,亦孔之遌。斤斤其月,有星薄之。(李夢陽38)
眾皆掀眉而喜曰: 愿哉!(李夢陽380)
于是撤朽剜蝕,植頹筑虛,凸凹完齾,濬淺疏塞。(李夢陽372)
掩胔寒途,振莩懷里,愴焉示睦[……]奚用牢筴為哉?(李攀龍467)
今之諸王孫掇躐有之,貴倨耳。(李攀龍795)
“遌”“掀”“剜”“齾”“胔”“莩”“筴”“掇”等字,皆為僻字,在提升語義隱含度的同時,展現文章語體的古拙。僻字而外,通假亦可強化文章的古樸風貌: 李夢陽《河南省城修五門碑》“木石槱炭,膠角顏采,皆公市平取[……]行之有序,匪棘匪紓”(372)一段中,“采”通“彩”,“棘”通“亟”;李攀龍《霍長公傳》“亡何,施予遍族黨矣”(577)一句中,“亡”通“無”。二者均借助通假字彰顯語體之古。此外,上古漢語時期,詞性界限尚不明晰,因此,文章之“古”遂可借助詞類活用作為標識:
今人情既莫不樂民而苦軍。(李夢陽374)
鼓之而使之伸,則又系乎上之人焉。(李夢陽453)
“樂”與“苦”系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民”“軍”“鼓”則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詞類活用更加貼近上古文章的用詞特征,展現出秦漢古文的語體風貌。
以詞匯而言,在以雙音節(jié)韻律詞為成句主體的上古漢語時代,“單音節(jié)+襯字”結構中襯字的基本作用在于配合單音節(jié)構成一個完整音步。其較之不依賴襯字的雙音節(jié)韻律詞,更能彰顯語體之古。因而,七子在構造秦漢古體的文章書寫中,首先,在單音節(jié)與雙音節(jié)均可用的情況下,首選單音節(jié);其次,在雙音節(jié)的構成上,或添加語助成分,構造“單音節(jié)+襯字”的雙音節(jié),或運用疊字:
遠而望之,樓櫓翚赫,粉堞煥如,堅者屹屹,深者郁郁,直者嵂嵂,橫者翼翼。(李夢陽372)
身被國恩,而與有榮施,乃自顧猶苴如,顧其父母猶宰如,顧其榱棟幾筵猶宴如也。(李攀龍477)
“煥如”“苴如”“宰如”“宴如”,是“單音節(jié)+襯字”的構詞方式,“屹屹”“郁郁”“嵂嵂”“翼翼”則是疊字。凡此諸種,均是秦漢古文的常見用法。
上古漢語與近代漢語在語法上的差異,于字、詞而外,尚體現在語序的組合上。大體而言,在上古漢語向近代漢語演化的過程中,疑問代詞賓語與否定代詞賓語由前置轉向后置,而數量詞組與介賓結構則以前移為常態(tài)。文宗秦漢的書寫者欲強化語體之古拙,則當置相應成分于原位:
霤中一峽,裁容人,左右穿受不滿足,穿受手如決吻,人上出,如自井中者千尺,曰千尺峽。北不至十步,復得一峽百尺[……]厓絕為橋者二所,東北徑云臺峰;東南得大阪,可千尺[……]手在決吻中,左右代相受,踵二分垂在外,足已茹,則嚙膝也[……]北不至十步,厓乃東折,得路尺許,于厓剡中入,并厓南行,耳如屬垣者二里[……]折南五丈,坎如盆者五所,如臼者一所。(李攀龍547—49)
朱明時期,數量詞組附于名詞之前已成慣習。李攀龍則以“一峽百尺”“厓二所”“踵二分”“路尺許”“坎五所”等數量詞組后附的方式,體現語體的古拙。上古詞匯(“決吻”語出《周禮·考工記》)與通假字(“裁”通“才”)的挪用,同樣意在強化文章的古樸風貌:“(攀龍)所結撰,摹仿《尚書》《莊》《左》《檀弓》《考工》、司馬,掇其菁華而襲其言詞,湊合鉤割,巉劌郁突,條貫支理,至于不可胗測,莫不聱牙嘔心[……]怪色淵光,不可掩抑?!?何喬遠,《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48冊53—54)七子派通過韻律(以聲別義、打破四字格的整體節(jié)奏)及語法手段(僻字與通假字的運用、詞類活用、構造上古雙音節(jié)韻律詞、反常規(guī)的語序結構),模仿秦漢“古體”,引發(fā)怪奇峭兀的語體效應,挑戰(zhàn)以宋為宗、和緩平易的館閣文風,遂令讀者產生“聱牙戟口”乃至“不能終篇”(張廷玉7378)的閱讀感受。
館臣主導下的宗宋文風在語言選擇上,取當世語言加以雅化,故以溫厚平易見長,較之七子,則并無過多艱深晦澀之感:
貴陽諸山,土人往往見其上有龍之蛻骨,意其高大深遠,足為靈物之所棲托,龍嘗擇而蟄焉,茲巖之以龍得名固宜。或曰山之蜿蟺磅礴,首尾鱗爪飛翔[……]擬其形而名之亦宜。(王慎中178)
“后七子”風靡文壇之際,翰苑出身的嚴嵩推重唐順之、王慎中之文,試圖以之與七子頏頡,鞏固館閣秉文之權,故而王氏之文當大體符合館臣的審美標準。王氏此文與上引李攀龍《太華山記》同為游記,但語體風貌則迥異。語句內部韻律單位容量增長,語義密度降低,呈現度較高。“蜿蟺磅礴”“鱗爪飛翔”等四字語均展現出作為整體的四字格的節(jié)奏特征,有別于上古時期以雙音節(jié)為主導的節(jié)奏模式?!巴庇米鲿r間副詞,在西漢之前并不多見,西漢以后用例方漸增多。副詞的使用強化了語句的流暢度,引發(fā)平易暢達的閱讀感受。以宋文為宗者與文宗秦漢者在文章書寫技法上的差異,由此而可見一斑。
晚明士人夏允彝論及朱明一朝之文柄曰:“唐、宋之時,文章之貴賤操之在上,其權在賢公卿[……]至國朝而操之在下,其權在能自立?!?陳子龍1643)“館閣/郎署”格局下的文柄移動是明代政治文化的突出特征,文章復古在明代的歷史語境中,于單一的文學現象而外,更與人格及世運相連,并成為群體政治訴求的一種策略性傳達。文柄的轉移與復古路徑的選擇是影響明代文章復古走向的關鍵因素,不同政治階層在復古路徑的選取上,又展現出相異且類型化的特征: 以語體為考量視角,翰苑出身的館臣囿于言說話題、場合以及讀者與聽者身份等因素,注重文章語體的平正典則、文從字順,故而以宋文為宗;以郎署官員為構成主體的七子派在文章復古的取法對象上一反館閣宗宋之風,模仿秦漢文章的古拙語體,則主要源于其試圖與館閣爭奪文柄、擴大話語權以及尋求政治變革的內在要求。明代文章復古在“館閣/郎署”的政治格局下所展現出的路徑選擇的差異,在清初演化為館臣基于“縉紳之文”與“布衣之文”的區(qū)隔意識而對唐宋古文的揄揚: 四庫館臣謂“古文一脈,自明代膚濫于七子,纖佻于三袁,至啟、禎而極弊。國初風氣還淳,一時學者始復講唐宋以來之矩鑊”(永瑢等1522),正是將“復古”作為一種話語策略,立足明代館閣文學的宗宋傳統(tǒng),以回擊作為古文之“異脈”的七子文風;邵長蘅“明文極敝,以訖于亡。朝宗始倡韓、歐之學于舉世不為之日,遂以古文雄視一世”(198)的評述,亦本于館閣文統(tǒng),而以唐宋文脈為古文之正宗。此后,間有翰苑中人提倡“古文辭禁”,維護古文之語體及文體邊界,以期重現“文歸館閣”之勢。然清代的古文論爭頗為復雜,已非本文所能詳之。
注釋[Notes]
① 廖可斌、陳書錄、鄭利華、陳國球、黃毅等先生的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文學發(fā)展內在理路的研究視角;簡錦松、陳文新、黃卓越、葉曄等先生的相關論著,涉及文學復古與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事件之間的關聯,但文章復古對政治生活的深度參與卻并非其討論的重點。
② 劉順:“高宗與武則天時期的‘古典’與‘當世’之爭”,《唐宋歷史評論》7(2020): 30—59。
③ 杜桂萍:“明清戲曲‘宗元’觀念及相關問題”,《中國社會科學》3(2018): 184—204。
④ 陳廣宏:“‘古文辭’沿革的文化形態(tài)考察——以明嘉靖前唐宋文傳統(tǒng)的建構及解構為中心”,《文學遺產》4(2012): 98—111。
⑤ 朱仕琇《朱梅崖文譜》:“古文之道正大厚重,非學士大夫立心端慤者莫能習?!蓖跛眨?《歷代文話》第5冊(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134頁。
⑥ 昆廷·斯金納: 《語言與政治文化》,特倫斯·鮑爾等編、朱進東譯: 《政治創(chuàng)新與概念變革》(北京: 譯林出版社,2013年),第17頁。
⑦ 劉順:“詔令中的政治史: 高宗武則天時期政局之語言維度的考察”(未刊行)。
⑧ 楊念群: 《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tǒng)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第161頁。
⑨ 劉順:“經國之大業(yè): 中古文學與政治分析初步兼及張說的政治觀念”,《上海師范大學學報》4(2019): 39—53。
⑩ 鄭禮炬: 《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間的翰林院與文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568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陳田: 《明詩紀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Chen, Tian.AnAccountofPoetryintheMingDynasty.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3.]
陳懿典: 《陳學士先生初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8—79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年。
[Chen, Yidian.TheFirstCollectionofChenYidan’sWorks.BannedBooksfrom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Collections. Vols.78 & 79.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
陳子龍: 《陳子龍集》,王英志輯校。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Chen, Zilong.CollectedWorksofChenZilong. Ed. Wang Yingzh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1.]
董其昌: 《容臺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32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年。
[Dong, Qichang.CollectedWorksofDongQichang.BannedBooksfrom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Collections. Vol.32.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
傅若金: 《詩法正論》,明刻本。
[Fu, Ruojin. A Thesis on the Style of Poetry.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顧潛: 《靜觀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8冊。濟南: 齊魯書社,1997年。
[Gu, Qian.CollectedWorksofGuQian.CataloguedTitlesin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Collections. Vol.48. Jinan: Qilu Press, 1997.]
何喬遠: 《名山藏》,《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47—48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年。
[He, Qiaoyuan.ManuscriptsHiddeninFamousMountains.BannedBooksfrom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Histories. Vols.47 & 48.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
黃省曾: 《五岳山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4冊。濟南: 齊魯書社,1997年。
[Huang, Xingzeng.CollectionofWuyueShanren.CataloguedTitlesin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Collections. Vol.94. Jinan: Qilu Press, 1997.]
黃宗羲: 《明文海》。北京: 中華書局,1987年。
[Huang, Zongxi.AnOceanofEssaysintheMing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7.]
李東陽: 《李東陽集》(第二卷),周寅賓點校。長沙: 岳麓書社,1984年。
[Li, Dongyang.CollectedWorksofLiDongyang. Vol.2. Ed. Zhou Yinbin. Changsha: Yuelu Press, 1984.]
李夢陽: 《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6年。
[Li, Mengyang.CollectionofKongtong.FacsimileReprintoftheWenyuanLibraryEditionof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1262.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李攀龍: 《滄溟先生集》,包敬第標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Li, Panlong.CollectionofCangmin. Ed. Bao Jingd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4.]
梁潛: 《泊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7冊。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6年。
[Liang, Qian.CollectionofBo’an.FacsimileReprintoftheWenyuanLibraryEditionof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1237.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劉勰: 《文心雕龍義證》,詹锳義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Liu, Xi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Explicated. Ed. Zhan Yi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9.]
茅坤: 《茅鹿門先生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44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Mao, Kun.CollectedWorksofMaoLumen.ASequelto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Vol.1344.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
平步青: 《霞外攈屑》,《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63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Ping, Buqing.CollectedWorksofPingBuqing.ASequelto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Vol.1163.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
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Qian, Qianyi.BiographicalSketchesofMingPoet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3.]
邵長蘅: 《邵子湘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8冊。濟南: 齊魯書社,1997年。
[Shao, Changheng.TheCompleteWorksofShaoZixiang. Catalogued Titles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Collections. Vol.248. Jinan: Qilu Press, 1997.]
王慎中: 《遵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4冊。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6年。
[Wang, Shenzhong.CollectionofZunyan.FacsimileReprintoftheWenyuanLibraryEditionof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1274.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王維楨: 《槐野先生存笥稿》,《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44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Wang, Weizhen.ManuscriptsofHuaiyeXiansheng.ASequelto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Vol.1344.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
王錫爵: 《王文肅公文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年。
[Wang, Xijue.CollectedWorksofWangXijue.BannedBooksfrom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Collections. Vol.7.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7.]
嚴嵩: 《南宮奏議》,《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76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Yan, Song.MemorialstotheEmperorintheSouthPalace.ASequelto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Vol.476.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
楊慎: 《升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6年。
[Yang, Shen.CollectionofSheng’an.FacsimileReprintoftheWenyuanLibraryEditionof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1270.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北京: 中華書局,1965年。
[Yongrong, et al, eds.TheGeneralCatalogueof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Four Treasuri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5.]
袁枚: 《小倉山房文集》,《叢書集成三編》第56冊。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Yuan, Mei.CollectedEssaysfromtheMountainStudioofXiaocang.TheThirdPartofSeriesCollectanea. Vol.56. Taipei: Shin Wen Feng Publishing House, 1996.]
查慎行:“曝書亭集序”,朱彝尊,《曝書亭集》。上海: 世界書局,1937年。第5頁。
[Zha, Shenxing. “Preface.” in Zhu Yizun,CollectedWorksfromthePavilionforDryingBooks. Shanghai: World Book Company, 1937.5.]
張廷玉: 《明史》。北京: 中華書局,1974年。
[Zhang, Tingyu.TheHistoryoftheMing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4.]
朱應登: 《凌溪先生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1冊。濟南: 齊魯書社,1997年。
[Zhu, Yingdeng.CollectedWorksofLingxiXiansheng.CataloguedTitlesin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es: Collections. Vol.51. Jinan: Qilu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