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丁 甘 霖
(1.北京電影學院,北京 100088;2.天津大學 軟件學院,天津 300072)
電影藝術是人類的認識活動之一,創(chuàng)作者秉承著歷史理性為觀眾創(chuàng)造藝術真實,與觀眾發(fā)生互動,而當這種互動達到一定程度,社會情緒就發(fā)生了共振。只有當電影從生活真實生發(fā)出藝術真實時,電影才有引發(fā)社會關注,將人們的視點聚焦到一處的可能。由鄧超與俞白眉聯(lián)手執(zhí)導的《銀河補習班》(2019)正是通過一個虛構但又富有真實感的故事,充分帶動、感染著觀眾們的情緒。
“共振”概念來源于物理學,而情緒共振則是一種對其物理學意義的借鑒。人們普遍承認,情緒是有著感染性的,個體的情緒置于具體輿論場中,就可以實現(xiàn)互相感染,當這種情感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的情感就會大規(guī)模地同步,“當某種情緒成為社會的普遍情緒,能夠激發(fā)出大多數(shù)人共通性情緒,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規(guī)模,產生社會認同之時,就可以認定為‘社會情緒共振’”。而輿論波的產生和流動,正是社會情緒共振的可視化結果。
顯而易見,最容易引起社會關注、喚醒人們情緒的電影一般都為社會題材類的。近年來不少電影或是選擇了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或是在具體情節(jié)、角色的設計上,貼近觀眾熟悉、關心的民生熱點,共振效果也由此產生。在教育、醫(yī)療和住房問題最容易引發(fā)熱議的情況下,如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2018)就以慢粒白血病患者承擔不起救命藥“格列寧”的故事一舉攬獲三十余億票房,“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等臺詞深入人心。而又如在饒曉志的《無名之輩》(2018)、王小帥的《地久天長》(2019)等電影中,高明是資金鏈斷裂,拋棄樓盤逃跑的房地產商,沈英明則是在下海后從事了房地產行業(yè),漸漸與下崗了的好友劉耀軍拉開了差距,人物與主人公之間的命運殊途,與他們的房地產商身份不無關系。這些都可見導演對醫(yī)療、住房問題把握的敏銳性。
鄧超和俞白眉則選擇了教育這一熱點話題,將困擾無數(shù)家庭的“應試教育”、家庭教育等問題搬上了大銀幕。電影中的馬飛從小被老師當眾指責“缺根弦”,馬飛自己也接受了這個說法,以至于長期成績處于中下游,直到父親馬皓文鼓勵他“你的智商僅次于我”之后,才漸漸從“缺根弦”的自我定位中走出;又如并不熟諳少兒心理的馬飛母親馨予,對于兒子的教育簡單粗暴,如對馬飛灌輸要么考上清華北大,要么就只能去街上賣燒餅的理念,在自己和丈夫忙于事業(yè)時,只知道將馬飛送到全市最好的寄宿制學校博喻中學;而博喻中學的教導主任閻主任則是一個典獄長式的教育者,馬飛僅僅因為在枕頭底下藏了一本《笑傲江湖》就被在全校大會上批評等。無論是小學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侮辱、貶損式定性,抑或是為生計奔波的家長以“托管”于學校的方式回避自己的教育責任,以及以高考為目的的中學教育中“讀死書”“題海戰(zhàn)術”等,都是“歷史上出現(xiàn)過和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切事物與現(xiàn)象”,也即生活真實,電影中反映的一些現(xiàn)象,由于真實而讓人印象深刻。如每年高考結束后,學生們在校園中大肆撕書狂歡,釋放壓力,讓校園落下紛紛揚揚的紙片“大雪”等,就曾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在新聞當中,并引發(fā)爭議。電影中的馬皓文也正是據此質問閻主任,學生們真的愛所謂的“學習”嗎?如果愛,為何不珍惜凝結了自己心血的課本與習題集?讓閻主任無言以對。大量銀幕之前的觀眾,都能分別從學生/孩子、家長或教師的立場和身份,對人物進行情感投射,能回憶起自己與教育相關的點點滴滴。電影的藝術真實,正是以生活真實為底本的。
可以說,在美國有《死亡詩社》(1989)、《叫我第一名》(2008),印度有《起跑線》(2017)等佳作之后,與觀眾距離極近、完全脫胎于中國教育現(xiàn)狀的《銀河補習班》有著一種為國產電影填補空白的意義。
在選定了教育題材之后,電影還有必要設定一個擬態(tài)環(huán)境,即“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觀性感知和詩意性創(chuàng)造,達到對社會生活內蘊,特別是那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的把握”。在《銀河補習班》中,鄧超和俞白眉所想展示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是家長豐沛的愛、因材施教和開闊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才是將人推向成功的主要力量,而“重復,重復,再重復”的題海戰(zhàn)術,填鴨教育,封校、查寢等監(jiān)禁式管理不是。這要求著鄧、俞對現(xiàn)實信息進行選擇與加工,讓馬氏父子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且鮮活生動。
首先,導演獨具匠心地設計了馬皓文和馬飛的父子關系。馬皓文被設定為一名為東沛市設計了東沛大橋的建筑工程師,在北京亞運會即將開幕時,他還得到了舉著火炬跑過東沛大橋的殊榮。然而就在他接過火炬不久,東沛大橋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倒塌了,而馬皓文也被送進了監(jiān)獄,被判坐牢七年,妻子也送去了離婚協(xié)議書。馬飛一開始成績的不理想,正與成長歲月中父親的缺席息息相關。兩人的再一次相見,卻是在馬飛遭遇批評和勸退的全校大會上。在這樣的窘境下,剛從監(jiān)獄中出來的馬皓文卻直面閻主任,提出他有信心讓馬飛考進年級前十,并成為博喻中學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之一。父子從此實現(xiàn)了和解和并肩戰(zhàn)斗。馬皓文先是在理念上,幫助馬飛意識到“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還有什么意義”,即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讓馬飛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對飛行、對天空的愛,從而主動學習;在教育實踐上,馬皓文則帶著馬飛看草地、看航展,給予他更廣闊的世界;在生活中,馬皓文則為謀生而做苦工、賣血,并一再為了洗脫冤屈而奔走,身體力行地讓馬飛學習自己成為一個不認輸?shù)娜恕_@是一種對現(xiàn)實信息的結構化處理。馬皓文的入獄和出獄,讓他并不突兀地成為馬飛成長路上的一個中途加入者,馬皓文遭遇的苦難和多重壓力,原本應該是馬飛成才的阻力,但在馬皓文苦中作樂的正確引導下,這些反而促進了馬飛的奮發(fā)進取和早熟。電影中父子的相依為命,和諧相處,馬皓文為給馬飛買電腦而賣血賣表,馬飛為了給父親接開水泡面而與父親失散等,都讓觀眾為之動容,而馬皓文的工程師身份,他對數(shù)理化知識的熟悉程度,也使得馬飛在父親的輔導下成績突飛猛進合情合理。
其次,電影中還特意加入了另外兩對親子關系,以制造更多有沖突和可看性的故事情節(jié),進一步地獲得觀眾的認同。第一對為閻主任及其兒子。閻主任之子原本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是閻主任的驕傲,然而因為一次考試的失敗,閻主任之子拿著試卷想與父親溝通,閻主任卻殘忍地將他拒之門外,只顧在辦公室里打印試卷。萬念俱灰的孩子從教學樓上一躍而下,雖然沒死卻成為一個瘋子,時時在校園里游蕩,讓人們避之唯恐不及。這也成為閻主任內心的隱痛,他不斷地嚴苛對待學生,以繁忙的工作來迫使自己遺忘對兒子的愧疚。閻主任對兒子的愛是帶有附加條件的,這是這對親子關系失衡的關鍵。另一對親子關系則是指令長顧星河和女兒。在宇航員們即將升空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女記者問顧星河在太空最想對地球說的話是什么,顧星河說的是“不要舔牙床”,讓人們?yōu)橹e愕,而隨著顧星河說“爸爸會給你帶一顆星星回來”時,人們才意識到他說話的對象是自己正在換牙的小女兒。顧星河并沒有用宏大話語來置換自己對女兒的關切,而是以飽含愛意的叮囑來彌補自己不能陪伴女兒的缺憾。而在火箭發(fā)射時,女兒也稚嫩地說“爸爸加油”。這是一對溫馨完美的親子關系。閻主任和顧星河兩種父愛,共同照映著馬氏父子的關系,充實著電影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觀眾在接受這三對親子關系時,必然受到極大的觸動,人們內心深處對于何為更好的父愛,父愛與孩子未來發(fā)展關系,中國的親子關系是否正向著理想、平等的方向發(fā)展等問題的思考必然被激發(fā)。
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在《記憶的社會性結構》中提出集體記憶的概念,即特定的社會群體之中的個體,會有共同的記憶。而劉易斯·科瑟等人則發(fā)展了哈布瓦赫的觀點,認為集體記憶有著集體性、框架性、建構性和連續(xù)性的特征。在電影藝術中,電影人往往善于利用記憶載體,在敘事中插入時代標志,以激發(fā)觀眾的共情。如在《夏洛特煩惱》(2015)中,夏洛在夢中發(fā)生了“穿越”,他從醫(yī)院跑到大街上,看到的是“神州人民歡慶香港回歸”的條幅,意識到自己回到了1997年,此時的紅色條幅,以及“我的一九九七年”的歌聲,就成為承載記憶主體情懷的時代標志。尤其是在我國迅速發(fā)展,民眾生活日新月異,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記憶載體迭代快速,記憶傳遞有可能出現(xiàn)斷層的當下,電影將大量時代標志巧妙安插到敘事中,讓觀眾感到舊生活的場景得到重現(xiàn)從而涌動情感,這是極具可行性的。
在《銀河補習班》中,最先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便是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作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后第一次舉辦的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這一屆亞運會成為許多中國人抹不去的記憶。而電影中的馬飛,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裝扮成亞運會的吉祥物熊貓盼盼,在路邊歡送火炬的傳遞。又如1998年夏天發(fā)生的特大洪災,災害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而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群眾則在救災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都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在電影中,這次洪災幾乎造成了父子二人的生離死別,在洪峰來臨之際,救災戰(zhàn)士們勸馬皓文離開,而為了找到兒子馬皓文用戰(zhàn)士的擴音器不停呼喚兒子,最終馬飛用一個自制的皮筏游到了父親身邊。此外,1997年香港回歸、2003年張國榮去世等,在電影中也有所展示,而最終電影的時間結束于2019年,觀眾在一個個時代標志的出現(xiàn)中,成為一個和馬飛共同成長、出生入死的人。
音樂在《銀河補習班》的共情激發(fā)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父子出游時的音樂為陳明的《快樂老家》,高老師出現(xiàn)時的音樂為毛寧的《晚秋》,馬皓文在人才市場找工作時的音樂為韓磊的《走四方》等。老歌一方面對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情感有著暗示與烘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作為時代標志,滿足著觀眾的記憶需求,激蕩著觀眾的情緒。
從近年來文牧野、忻鈺坤等新一代導演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不難看出,相對于第五代導演對宏大敘事與民族寓言的偏愛,他們更熱衷于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的生活,刻畫一種觀眾能夠“心有戚戚焉”的生命體驗,而其作品也往往因此而更能得到觀眾的積極回應?!躲y河補習班》意味著鄧超和俞白眉也選擇了這條創(chuàng)作道路。電影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的教育狀況,以戲劇性的方式對一對父子完成編碼,并在還原生活場景時插入時代標志,讓電影從生活真實走向藝術真實。而對教育經歷、對父子關系乃至對人生有著嘆息和遺憾的觀眾也對電影感同身受,其思路和情緒在電影的帶動下實現(xiàn)了同頻共振。盡管電影還存在一些缺憾,但在宣教表達和意念共享這方面,《銀河補習班》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