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娣
【關鍵詞】共情;自我同一性;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薩提亞模式
許多孩子是在家長的要求下走進心理咨詢室的,家長發(fā)現孩子狀態(tài)不對、情緒不良、成績下降、難以溝通,便向學校和老師求助。家長陪伴孩子來到心理咨詢室,內心充斥著無法自控自解的情緒,不明白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樣糟糕的狀況,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他們被自己固化的認知固著在那里,被情緒裹挾在那里,沒有力量從當下的困境和狀態(tài)中走出來。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問題家長”,很多時候是“家長有病,卻讓孩子吃藥”,這時,需要咨詢師幫助家長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孩子生命中的希望、失望、錯誤、成功等都是和父母相聯系的,也是需要和父母分享的。要讓家長產生警覺,不再讓自己營造的家庭教育氛圍、自己構建的家庭溝通模式,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案例中的三位咨詢師正是從父母的角度著手,看見父母問題與孩子問題的關聯,幫助家長看見并接納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建立對自己和孩子的信任及希望,讓改變在自己身上發(fā)生,隨后看見孩子的改變。
一、共情——接納自身的情緒情感
很多家長是帶著強烈的情緒來到咨詢室的,他們感到心痛、無奈、無助、不解,希望咨詢師能給一個“靈丹妙藥”,立刻說服和改變自己的孩子。此時首先要做的是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表示理解和接納,對他們感同身受,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情緒、描述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繼而看見情緒背后的訴求與希望。
案例《從“無望”到“有盼頭”》中,潔來到咨詢室,情緒很激動,一邊流淚,一邊訴說:自己工作忙碌,晚上常常要加班,兒子上學無人接送,女兒的學習狀態(tài)起伏不定,糾結和前夫的愛恨情仇,困于家庭瑣事,情緒動不動就失控,還得承受親戚的說三道四……咨詢師理解、接納潔的情緒,并讓潔感受自己的情緒。案例《四個“一”化解親子沖突》中,女兒沒有打卡上網課,也沒有上傳作業(yè),把自己鎖在書房不出來,母女總是爭吵,張女士氣憤、傷心、無助。咨詢師共情張女士的無助和傷心,讓張女士描述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表達是被允許的,這份情緒的背后是對女兒改變的期待?!侗徽谧」饷⒌脑铝痢分械男≡聛碜赞r村家庭,父母無法為她提供正確的青春期性教育,這讓小月對異性交往缺少經驗,出現了認知偏差,學習成績突然下滑。小月覺得羞愧、恐懼,咨詢師對小月和她的父母都表示了理解,并通過溫暖與共情讓小月打開了心扉。
二、喚醒——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
很多家長急切地希望孩子改變,卻沒有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行為。當對他們發(fā)問:你的孩子從出生就是一個問題孩子嗎?這些問題是什么時候開始的?是怎么發(fā)生的?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嗎?你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嗎?家長們開始將目光投向自己。
小月遇到了煩惱,母親僅僅對她說:“你是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能讓別人隨便碰你。現在要以學業(yè)為重。”母親的這番話并沒有減輕小月的心理負擔,反而讓她否定自己,產生了一種弱勢和受害者心理。潔和張女士也是因為未能把握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只看見孩子的不足之處,對孩子加以監(jiān)督和否定。孩子內心向上的愿望被無視,自我同一性就無法整合形成,無法將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也無法將自己體察到的自己與父母眼中的自己整合起來,出現自我角色混亂,對自己缺乏信心,要么回避矛盾,要么以叛逆的姿態(tài)展示一些不被社會接納的行為表現。父母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理解孩子,允許孩子不完美,同時激勵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探索——重構家庭的溝通模式
家庭治療創(chuàng)始人薩提亞女士提出,心理咨詢和治療不能僅限于“那認定的病人”,也需要整個家庭系統(tǒng)的介入。在每一個家庭中都有一個溝通模式,這種模式決定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決定了孩子能否健康快樂地成長。要著眼于改善家庭成員的關系,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與孩子采取一致性的溝通方式,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尊重自己的,這樣才能讓家庭系統(tǒng)正常運轉。
小月的母親看到小月成績下降,沒有和小月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而是批評她不自重、不認真學習,讓小月產生了強烈的自責與羞恥感,不良的情緒體驗影響了她的學習和生活。潔和張女士在家庭溝通中采取的大多是討好和指責的姿態(tài),這樣的溝通模式只會不斷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他們對自己產生懷疑、失去希望。咨詢師讓張女士通過一封信和孩子進行溝通,給孩子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肯定,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珍視。咨詢師幫助潔進行原生家庭回溯,提升其內在的自我價值,用平和的心態(tài)、真誠勇敢的姿態(tài)面對當下的生活。咨詢師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對來訪者進行工作,使父母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模式,有勇氣和能力先改變自己,從而建構起良好的家庭溝通模式,最終促進孩子的改變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