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娟
【摘?要】將歷史故事運用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故事,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講故事。兩者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究,對課堂教學方式多元化的發(fā)展,對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性的發(fā)展能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故事;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教育部近年來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研究與構建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此來推動教育發(fā)展。所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其中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
讓學生課外收集歷史故事,辨別歷史資料的真假,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這符合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這兩個方面的要求。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從師生兩個方面來開展。第一方面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故事。對于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課文內容,或者只有較少學生知道的歷史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講述,既可以給學生樹立一個講故事的榜樣,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解析課文內容,使學生更容易聽明白,讓學生更有興趣學習歷史。第二方面是學生在課堂上講故事。對于比較容易理解的課文內容,或學生容易在課外查找到的歷史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這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調動學生的動腦、動嘴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且,學生在講故事、聽故事過程中也記憶了相應歷史知識,這比死記硬背更受學生歡迎。教師還可以讓有表演欲的學生在課堂上一展所長。學生講得興奮,同學們聽得開心。這樣一節(jié)課很快就過去了,大大減少單純聽教師講課的枯燥感。
一、教師講故事
教師利用講故事的方式,既可以減少純粹的講課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述統(tǒng)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課《遠古的傳說》一課時,筆者在導入課部分講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亞當夏娃”這三個古代人類起源的傳說。因為這課是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的開學第三課,學生只是初步接觸歷史科目。所以,教師先給學生講故事,既能吸引學生聽課,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和講歷史小故事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這課的時候,學生都很好奇,孫中山先生為什么放棄行醫(yī)而轉為革命救國。單純用書本的解析:清政府腐敗無能,孫中山認識到“醫(yī)術救人,所濟有限”,“醫(yī)國”比“醫(yī)人”更重要,從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學生聽起來很抽象,難以理解并認同。所以,筆者講述以下兩則小故事來解析:孫逸仙博士在做外科醫(yī)生的時候,看到樓道里躺著住不上醫(yī)院的病重老農,而清朝官僚的官員病房里明明還有很多空著的床位。可是醫(yī)院的負責人寧可讓官員病房的床位空著,也絕不讓病重的老農住進去。這些老農因為病痛的折磨而發(fā)出的呻吟聲繚繞不絕,孫逸仙博士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幕。有一次,孫逸仙博士在下鄉(xiāng)巡回醫(yī)療的時候,農村的老大娘端給孫博士一碗雞蛋掛面,而老大娘的兩個光著身子的孩子啃著硬到咬不動的窩窩頭,眼饞地趴在窗口看著。孫逸仙博士的淚水掉在碗里,他想把面條讓給孩子們吃。這時候,老大娘跑到外邊,用掃帚把孩子們轟走,把面條留給孫博士吃。孫逸仙博士曾經詢問清朝的官員:“難道這就是你們報紙上天天宣傳的大清盛世?”
正是這一幕幕場景深深地震撼了孫逸仙博士的心靈,他認為治病救人所能救的只是極個別人,而他想救的是全國的貧苦民眾,想讓他們也可以有尊嚴地活著。這就是孫博士放棄醫(yī)學生涯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這樣形象生動的講述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并讓他們喜歡上歷史課。
二、學生講故事
除了教師講故事,筆者也注重訓練學生在課堂上講故事。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在互聯(lián)網很發(fā)達,有很多著名歷史人物和事件被寫進故事書或者拍成電影、電視劇、小視頻。學生在課外收集歷史資料、歷史故事也比較容易。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相關主題的歷史人物事跡或者故事傳說,在課堂上讓學生講述故事,一節(jié)課讓一兩個學生講,故事數量為一到兩個。這樣的作業(yè)學生不難完成,也沒有增加學生太多課后負擔,學生也喜歡做。
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和第七課《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這兩課之前,筆者讓學生完成的課前作業(yè)是:查一查下列成語典故“退避三舍、紙上談兵、老馬識途、百發(fā)百中、唇亡齒寒、臥薪嘗膽、朝秦暮楚、三令五申、一鼓作氣、完璧歸趙”,把查找到的內容抄寫在作業(yè)本上,準備下節(jié)課講故事,每個學生至少準備好兩個成語故事。這個作業(yè)也是教科書第35頁課后活動的第一題。在上課時,筆者講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名稱和著名戰(zhàn)役之后,就讓兩三個學生分別講一兩個故事。例如,請一個學生講述紙上談兵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他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便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惫?,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中箭身亡。
課堂上請一兩個學生上講臺講故事,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提起精神,使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理解并記憶了。
又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百家爭鳴》這課之前,筆者讓學生課外查找關于孔子的故事。講到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時候,筆者讓學生講述孔子的故事。有一個學生講孔子小時候勤奮讀書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孔丘說:“都記住了?!眿寢屨f:“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笨浊鹗呛透绺缭谝黄鹚X的。這天晚上,他鉆入被窩后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备绺绫凰@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蛇@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后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笑中帶甜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干大事??!”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后,更多的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可以講的故事有很多。如七年級上冊荊軻刺秦王、圖窮匕見、揭竿起義,七年級下冊唐太宗的故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八年級上冊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的故事,九年級上冊埃及金字塔、木乃伊的故事,九年級下冊貝多芬、羅斯福的故事等。筆者通過鼓勵、鍛煉學生在課堂上講故事,來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容易和主動記憶、理解歷史知識。筆者經過最近幾年課堂實踐發(fā)現,這種講故事的教學方法效果顯著,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學生容易接受也樂于接受,學生學習輕松而且成績不斷進步。雖然在課堂實踐中會有學生不肯說、不愿說、不想說,但相較于一節(jié)課自始至終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課,讓學生來講故事的方式會讓課堂更為生動有趣,也更有利于學生學習。
總之,歷史教學方法多樣,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筆者將會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總結,希望筆者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共同進步、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易中天.品三國(上、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3]諸葛文.中國歷代秘聞軼事[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