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閱讀”和“研究”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支柱,它們相輔相成又有區(qū)別:閱讀首先關注的是個人體驗,在共鳴中逐步觸摸到文本的價值;研究則是按科學程序盡量排除非常個人化的情緒體驗,提取具有共通性的要素,形成模式化的認知。語文特級教師倪江認為,沒有閱讀的研究不是真研究,沒有研究的閱讀也不是真閱讀。誠然,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確實是“戴著鐐銬起舞”,既要兼顧高考成績的優(yōu)劣,又得考慮學生是不是真正有所收獲,在二者之間尋找新的突破點。
一、從建模走向脫模
不少人認為,語文是沒有公式的學科,這并不意味著語文學習無規(guī)律可循。以江蘇卷文學類文本為例,從2008年開始,11年來主要考查的是小說,涉及理解、分析綜合、評價鑒賞、探究多個能力層級,往往落實到語句理解賞析題、作用題、探究題上。通過真題訓練與分析建模,學生要明確知曉諸如在答概括題時提煉取舍,而答分析題時要回歸文本尋找依托。江蘇卷的主觀題命題還很注重局部細節(jié),如:“分析小說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二乖的天真可愛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請結合文章,闡釋最后一段中‘有規(guī)律的自由的內(nèi)涵?!敝饔^題的問法,事實上是在引領學生更精準地走進文本,由頂層發(fā)動,全面建構小說命題的出題角度、問法和答法。
學生要關注探究題的問法,回答時既立足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又側重于文本價值的思考。探究題體現(xiàn)了新高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同時有效考查了學生對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感知能力。因此,學生解答此類題務必建立“上位”概念,有意識地從社會、生活、自我和人生層面去思考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甚至命題者選文的指向意義。適當?shù)慕J潜匾?,但是建模是為了最終的脫模。建模需要有“大語文”的視野,既有宏觀把握,又有微觀策略。而脫模則需要有“真語文”的魄力,不僅要有量的足夠積累,還需在適當時機努力促成質(zhì)的飛躍,從而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二、由命題回歸答題
以選修教材《鑒賞家》一文為例,學生在仔細研讀文本、研析真題的基礎上,試著按照高考要求命題并給出答案。有學生出題為:“簡要分析第三小節(jié)的語言特色。”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得知,“語言特色”這一問法并不常見,改為“表達特色”會更典型。在討論評價環(huán)節(jié),出題學生給出的兩點答案是:“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水果的新鮮可人;②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葉三不同時節(jié)賣不一樣的水果,對季節(jié)和時令的掌握表明他賣水果非常有講究,表現(xiàn)出葉三是個有講究、有原則的人。”這些都注意到結合文本分析,師生給予充分肯定。稍加點撥,要注意思考的全面性,其他同學立刻補充:“③口語化的表達,使文章具有生活氣息,風格親切自然?!?/p>
又如學生給出的必考題:“分析葉三這一人物形象?!眳⒖即鸢笧椋孩購娜~三不把壞的果子賣給別人看出他是個實誠的人;②從葉三對季匋民的畫的點評看出他是個有鑒賞能力的人;③從葉三對果子的挑選和擺放,及不同時節(jié)賣不一樣的果子,看出他是個尊重自然、熱愛生活的人。④從葉三只給日本人看畫卻不賣,看出他是個有民族氣節(jié)的人。借此趁勢引導:葉三對季匋民的畫不僅有夸贊,不合理的地方還直接指出來,所以,第②點的表述可以修改為:“從他不僅能夠欣賞出季匋民畫的優(yōu)點,還能夠指出畫的缺點,看得出他是個有鑒賞能力的人?!绷硗猓M一步思考得知,葉三給日本人看畫,主要是出于遠道而來不便拒絕的原因,拒絕賣畫,其實與日本人出價高低無關。第④點“給日本人看畫卻說不賣”表述不夠準確,加入具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可以突出人物形象,修改為:“明確拒絕日本人高價收購季匋民的畫,看出他是個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人?!蓖ㄟ^對題目正確表述和參考答案的深度研析,學生切實揣摩和體會到了出題人的意圖。讓學生研制試題,目的不是顛覆,修正完善答案卻是回歸,真正做到既要研究考點覆蓋,還要注意在組織答案時的全面思考、深入細致。
三、析文本深度探究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特級教師余映潮提出實行課堂主問題教學的理念。所謂主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能從課文整體的角度或?qū)W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chuàng)編、欣賞的重要提問或問題。隨著“主問題”的到來,課堂的高潮如期而至,學生提出:“這篇文章以‘鑒賞家為題,試探究其深刻意蘊。”參考答案將較多筆墨集中在“葉三”身上,追問:“這里的鑒賞家指的是誰?除了葉三,還有哪些人可以稱為鑒賞家?”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思考。經(jīng)過再次討論后,學生的思路開闊了很多,歸納總結為:
第一,鑒賞家指的是葉三。①葉三作為賣果子的人,能按不同時令給不同的人送不同的果子,了解果子的習性,說明他對不同的果子、不同的時節(jié)、不同的客戶需求有著很強的鑒賞能力。②葉三不僅能夠欣賞出季匋民畫的優(yōu)點,還能夠指出季匋民畫的缺點,說明他對生活之美、生活情趣有一種天然的鑒賞能力。③葉三明確拒絕日本人高價購買季匋民的畫,說明他已經(jīng)能從鑒畫升格為鑒人、鑒心。
第二,鑒賞家指的是季匋民。季匋民不僅是個畫家,也是個鑒賞家,鑒的是葉三。季匋民與葉三是知音,葉三以賣果子為媒介保持著與季匋民的往來,他們之間跨越了身份,跨越了階層。季匋民與葉三惺惺相惜,在生活情趣和為人處事上不謀而合。季匋民甚至送好多幅畫給葉三,認為葉三是個真正懂畫的人,也是個真正的鑒賞家。
第三,文中有位來買季匋民畫的日本人,他識畫懂畫,懂得季匋民畫的重大價值,他當然也是個鑒賞家。
第四,文章的結尾寫的是葉三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畫和父親一起埋進了棺材里,呼應了前文葉三與兒子們對話的情節(jié),兒子們不僅懂得葉三的想法和做法,還以實際行動來支持父親和季匋民的相交、相知,兒子們也是鑒賞家。
“探究”這一題型,《考試說明》中的要求如下: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所謂“角度”,是指看事情、問題的立足點或出發(fā)點,主要是指讀者角度,但也不要忽略作者意圖。綜合而言,這類題往往指向藝術手法的考查,在內(nèi)容和形式兩大常規(guī)方面上,還不能遺漏“作用”。而“作用”常常指向的是作品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等,具體如愛國思鄉(xiāng)、誠信等民族心理和尊重生命、平等自由等人文精神。
綜合以上,教師還要以“拓展”來延展“探究”文本的功效,故而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讀更多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去感受和體悟其中的風格和意蘊。如此這般,學生不僅能對文本做出深層賞析,還能發(fā)現(xiàn)新思想、解決新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2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