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芝
摘要:《鑒賞家》中,汪曾祺通過打破了“言意”一致性的表達規(guī)則,大膽制造了“言”與“意”的背離,在“言意”的背離中完成了“興”的表達,營造了“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文學(xué)意境。汪曾祺制造的三次“言”與“意”背離是:“前言”與“后語”的背離,葉三鑒賞繪畫之“行”與鑒賞之“言”的背離,鑒賞家葉三“第一個”的榮譽稱號和他與其他鑒賞家比較結(jié)果的背離。
關(guān)鍵詞:《鑒賞家》“言意”背離興
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短篇小說選讀》選入的汪曾祺短篇小說《鑒賞家》,深為學(xué)生喜愛。但很遺憾,我在教學(xué)這篇小說時,大多數(shù)學(xué)生把小說主人公葉三解讀為隱逸在民間的藝術(shù)家。我上網(wǎng)搜索了一些《鑒賞家》的書評發(fā)現(xiàn),與學(xué)生解讀相似的竟也較為普遍。
其實,《鑒賞家》只是用平白如話的語言,講述畫家季匋民和果販葉三之間的簡單故事。只是“在汪曾祺這里,‘平白如話’通常是個假象,他的作品有時反而不好讀”。這些因不好讀而讀出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品的審美價值,甚至完全背離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不能不說是大遺憾。
汪曾祺的小說看似簡單卻不好讀的原因,就在于其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慣常使用的“興”的藝術(shù)表達手法。何謂“興”?鐘嶸在《詩品》中評價《詩經(jīng)》時指出,“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這句話不僅點明了文學(xué)作品中“言”與“意”的關(guān)系,也揭示了在營造有韻味的藝術(shù)境界中“興”的巨大貢獻。“興”的手法開啟了中國詩歌講究韻味的先河,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而汪曾祺對當代小說的貢獻就在于,他不僅延承了“興”的手法,還創(chuàng)造性地借助“言”與“意”的關(guān)系,將“興”這種藝術(shù)手法演繹出了眾多樣式:從《受戒》到《大淖紀事》,從《異秉》到《雞鴨名家》,幾乎無文不“興”。而在短篇小說《鑒賞家》中,他更是把“興”的藝術(shù)表達運用到純熟老練、了無痕跡的程度。
《鑒賞家》中,汪曾祺是如何借助“言”與“意”的關(guān)系完成“興”的表達,如何使“平白如話”的語言承載無窮意味的呢?他打破了“言意”一致性的表達規(guī)則,大膽制造了“言”與“意”的背離,在“言意”的背離中完成了“興”的表達,營造了“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文學(xué)意境。
在《鑒賞家》中,汪曾祺共制造了三次“言”與“意”的背離。
一、“前言”與“后語”的背離
小說開頭第一段:
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匋民,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
一段文字,兩個判斷句,構(gòu)成了并列的言語關(guān)系。第二句中,雖然作者并未指出葉三在哪一方面具有“第一”的鑒賞能力,但讀者會根據(jù)并列的句間關(guān)系,很容易從首句“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匋民”中,補全第二句所缺的鑒賞對象,即“葉三是全縣在‘繪畫’方面的‘第一個’鑒賞家”。這是小說的“前言”,此前言與文題呼應(yīng),同時“文”“意”一致,清楚明了。
但行文向下,卻陡接一句“葉三是個賣果子的”,出人意料。這一句,緊隨“前言”,卻又背離了“前言”,似有“山窮水盡”之境。持“葉三是民間高手”觀點的讀者,也正是以此為依據(jù),認為此處的背離是作者有意用“落差”之法塑造人物,并且認為緊隨此句的描寫和敘述恰恰是“落差法造人”的明證。
的確,在交代了葉三果販的身份后,作者以優(yōu)美的文字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極富有詩意的民風民俗的畫面,美感四溢:四季水果圖,色香味俱全;巧手撕布圖,聲色兼?zhèn)?親情倫理圖,溫情祥和。這些美或在葉三的親手把玩中呈現(xiàn),或在葉三的身教言傳中傳承,都給“高手在民間”的解讀提供了看似翔實的依據(jù)——葉三在常年走街串巷、奔南闖北的買賣果子的活動中,獲得了對美的自覺領(lǐng)悟,并本能地追求美、傳承美。但持此觀點的人,恰恰忽視了這些被葉三“鑒賞”的對象中,有水果、有生活、有親情,卻唯獨沒有繪畫,即沒有作為藝術(shù)鑒賞家的鑒賞對象。這些描寫并不能成為“葉三是鑒賞繪畫方面的專家”的依據(jù),亦沒有提供果販葉三具有繪畫鑒賞能力的邏輯可能性。
所以,這種說法雖以文字為依據(jù),但解讀信息止于字面,且未對信息進行歸類分析,未能究其實質(zhì)。因此,離開了文本依據(jù)的結(jié)論禁不起推敲。把葉三解讀為民間高手的讀者,忽視了被作者打破了的“言意”一致性的背離,從而錯過了作者通過前言不搭后語的邏輯背離表達出的“興”的意味。退一步說,如果作者真想借助人物身份和能力的落差塑造民間高手的形象,那么,在行文中就沒有必要打破前言與后語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故此處只能理解為作者是要把讀者引入“山窮水盡”處,目的是引領(lǐng)讀者探究“柳暗花明”的出口。
二、鑒賞繪畫之“行”與鑒賞之“言”的背離
如果說第一次“言意”背離在表面上尚有因果關(guān)系支撐,那么第二次的“言意”背離就隱秘多了。小說在題目與開篇第一段中都給予葉三“鑒賞家”的定位,這樣的定位自然會喚起讀者對葉三鑒賞行為的期待。作者在宕開好幾個語段以后終于要將這個懸念落實在文本里了。并且,鑒賞之前,作者又有意說了句:
葉三只是從心里喜歡畫,他從不瞎評論。
一句“從不瞎評論”提升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可謂蓄足了勢。
葉三的鑒賞到底精彩到什么程度呢?
我們對文本中葉三鑒賞繪畫最精彩的三次活動進行分析。
先看葉三的評價——
季匋民畫紫藤花,葉三說:
“紫藤里有風”,因為“花是亂的”。
季匋民畫老鼠上燈臺,葉三說:
“這是一只小老鼠?!?因為“老鼠把尾巴卷在燈臺柱上。它很頑皮?!?/p>
季匋民畫白蓮花結(jié)下的碩大的蓮子,葉三說:
“四太爺,你這畫不對。”
“‘紅花蓮子白花藕’。你畫的是白荷花,蓮蓬卻這樣大,蓮子飽,墨色也深,這是紅荷花的蓮子?!?/p>
再看季匋民的反應(yīng)——
“對極了!”
“對!”
“紅花蓮子白花藕,果販葉三是我?guī)煛?/p>
慚愧畫家少見識,為君破例著胭脂?!?/p>
鑒賞家與畫家的互動熱烈而又和諧:一個沒有不懂裝懂,瞎評;另一個也沒有半點失望,興奮地回應(yīng)。但是,請注意,作者在這樣精彩的互動中不動聲色地制造了第二次“言”與“意”的背離,再次暗示了葉三非專業(yè)鑒畫家。理由如下:
首先,葉三的評價用語不專業(yè),三處評價沒有一句是行家話;其次,葉三的評價只涉及季匋民所繪之畫是否合乎生活實際;最后,季匋民的回應(yīng)也補證了葉三的“非專業(yè)”:“對”字用了兩次,“慚愧”用了一次,且三次回應(yīng)都以葉三的“見識”為核心。雖然兩人的互動是和諧的,但無論是鑒賞者還是回應(yīng)者,都沒有涉入專業(yè)的鑒賞范疇。由此可見,季匋民對葉三的欣賞是對葉三的廣博見識的欣賞,是對葉三“不裝懂”的“真”的欣賞。此處,作者其實是借助葉三的鑒賞之“行”與鑒賞之“言”的背離,暗示讀者:葉三是鑒賞家;但葉三不是繪畫鑒賞家。
當然,作者的暗示還不止此處,在安排葉三評畫之前,作者憑空多了這樣一段文字:
季匋民最愛畫荷花。他畫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復(fù)堂,但是畫風和復(fù)堂不似。李畫多凝重,季匋民飄逸。李畫多用中鋒,季匋民微用側(cè)筆,——他寫字寫的是章草。李復(fù)堂有時水墨淋漓,粗頭亂服,意在筆先;季匋民沒有那樣的恣悍,他的畫是大寫意,但總是筆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凈,而且筆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參用了張大千,但更為舒展。他畫的荷葉不勾筋,荷梗不點刺,且喜作長幅,荷梗甚長,一筆到底。
這一段文字才是真正的繪畫鑒賞:“畫風”“用筆”“筆意”“筆致”,句句關(guān)乎專業(yè)。這一段文字與下文葉三即將開始的鑒賞默默地比照,悄悄地暗示,以專業(yè)印證不專業(yè)。
三、“第一個鑒賞家”與其他鑒賞家比較結(jié)果的背離
在前兩處的“言意”背離指向葉三專業(yè)與否的確認后,作者設(shè)計的第三次背離直接指向了“第一個”的榮譽稱號是否可靠。小說首段中說“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既有“第一個”之譽,那必是比較后的結(jié)論。而實際上,在《鑒賞家》中,汪曾祺最起碼把葉三和兩種鑒賞家做過對比。
一是偽鑒賞家:“季匋民最討厭聽人談畫……一些假名士高談闊論……特別愛在他面前評書論畫……這種議論全都是道聽途說,似通不通。季匋民聽了,實在難受?!焙瓦@些假名士相比,葉三自然勝出,“第一”的榮譽稱號自然當?shù)闷稹?/p>
但行文中作者又安排了另一個人和葉三進行比較,這個人是辻聽濤,而辻聽濤是個真正的繪畫鑒賞家。小說對辻聽濤做了這樣的描述——
有一天有一個外地人來拜望葉三,……姓“辻”,叫“辻聽濤”。一問,是日本人。
辻聽濤說他是專程來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畫的。
……辻聽濤非常虔誠,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還先對畫軸拜了三拜,然后才展開。他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贊嘆: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聽濤要買這些畫,要多少錢都行。
辻聽濤千里迢迢而來,洗手、焚香,三拜畫軸,態(tài)度虔誠。如果僅就對季匋民畫作的虔誠態(tài)度來說,辻聽濤并沒有比葉三更占優(yōu)勢,還不足以奪走葉三“第一個”的稱號。但就辻聽濤用以評價季匋民畫作的評語“真是神品”而言,辻聽濤就遠遠勝過葉三了。 “神品”二字,不僅鑒賞了畫之表,更鑒賞到了畫之神。 比起只會說“對”與“不對”的葉三,兩人的專業(yè)鑒賞能力是云泥之別。所以辻聽濤是專業(yè)鑒賞家,葉三不是。“第一個”的榮譽稱號與葉三的實際鑒賞能力不符,說葉三是隱逸在民間的藝術(shù)家是對文本的誤讀。
但《鑒賞家》確實是在禮贊葉三。作者對葉三的贊譽不在畫作鑒賞方面,而是在葉三的非專業(yè)的身份上,在葉三的言與行中——
葉三在季匋民死后的行為:已經(jīng)不賣果子,但是四季八節(jié),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季匋民墳上供一供。
葉三拒絕賣給辻聽濤季匋民的畫:不管多少錢都 “不賣”。
葉三的遺囑:叮囑兒子“把季匋民的畫和他一起裝在棺材里,埋了?!?/p>
所以,汪曾祺在《鑒賞家》中根本沒打算把葉三塑造成隱逸在民間的藝術(shù)家。季匋民是第一個畫家不錯,葉三是第一個鑒賞家必然也不錯。只是葉三的“第一”之譽是在對自然美的鑒賞方面,是在對擁有自然美內(nèi)核的一切形式(水果、繪畫、季匋民)方面。葉三對一切自然之美的強烈熱愛,對一切自然之美的自覺追求,是金錢不能動搖、生死不能改變的。汪曾祺要贊的就是葉三的真、葉三的善、葉三的誠。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第一個”之譽,葉三當之無愧。
小說“言”止于葉三是第一個鑒賞畫的藝術(shù)家,“意”卻從否定葉三是第一個鑒賞畫的藝術(shù)家開始了。作者把要贊葉三的意圖通過 “言”與“意”的背離,巧妙地“興”起“言已盡而意有余”的藝術(shù)效果,含蓄而堅定地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真善美的禮贊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