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春覺齋論文》之“理”探微

2020-10-22 08:44:54鄧智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林紓古文古人

鄧智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晚清著名文章學家、小說翻譯家林紓的古文寫作理論著作《春覺齋論文》自出版以來,即受到學界關(guān)注,此篇長文亦是其得意之作,是林紓古文創(chuàng)作理論的集大成之著,分為“述旨”“流別論”“應(yīng)知八則”“論文十六忌”“用筆八則”“用字四法”六節(jié)。此著述上承劉勰,中繼韓柳,下續(xù)方姚。上承是為遵循《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敘述方式,對文章體式作了“流別”議論;中繼韓柳則是對韓愈柳宗元二人明道、經(jīng)世、致用的文章功用和目的思想的繼承,而在文章創(chuàng)作的本體論上,則沿襲二人“師古人神而非師古人形”的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應(yīng)知八則”;下續(xù)方姚,是對桐城派古文理論的批判性接受,一方面他將桐城派劉大櫆、姚鼐、方苞三人的“義”“理”觀吸納進自己的古文理論,認為“義”“理”既是文章寫作之材料,也是審美形式及藝術(shù)效果達成的根源,另一方面他也認識到桐城派的弊病,“桐城之短在專學歸歐”“專于桐城派文,揣摩其聲調(diào),雖幾無病之境,而亦必無精氣神味”[1]6537。因此除強調(diào)讀書明理之外,人生閱歷也在其列,并認為要形成自己的理解,否則難免落入陳腐、繁碎、拘牽等文弊窠臼。縱覽全文,此著所反映的林紓的古文創(chuàng)作觀,皆系于一個“理”字,無論從文章本體論、審美范疇,還是作者修養(yǎng)來看,都離不開明“理”一說。那么,“理”的內(nèi)涵是什么,有何作用與意義?

一、“理”之地位及內(nèi)涵

由上對“理”作抽象概念的分析可知,“理”在林紓的古文創(chuàng)作觀中首先作為文章的骨鯁和最終表現(xiàn)對象存在,分屬文章本體論的概念范疇。那么,“理”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春覺齋論文》對“理”字著筆甚多,但并無一處對其內(nèi)涵做出詳細闡釋。“述旨”一則提出:“由積理厚,凡所吐屬,皆節(jié)節(jié)依經(jīng)而附圣。”[2]44對比《文心雕龍》宗經(jīng)、征圣的意旨,林紓所謂“理”出經(jīng)、圣,不全是儒家經(jīng)傳至理,“從他在《春覺齋論文》所引用的書目看,其中不乏《莊子》《史記》《論衡》《淮南子》等這些非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4]。但是,“理”的主要內(nèi)涵仍是指向儒家經(jīng)典思想和學說,例如,他談到:“欲去虛枵之病,必讀書明理,準以儒先之道;不得實際,不敢為坿會之詞,亦不至有浮夸之失?!盵2]95林紓所談讀書明理,多從運用的角度來切入,儒家先賢甚或諸子百家的各種經(jīng)世、治人思想,所傳著作都應(yīng)該有所涉獵,但讀書、明理、宗道并非是將古人所傳所著皆原封不動存入自己腦海中,更忌諱照搬進所寫文章里,“作文時不可專摹古人,須使有個我在”[1]6537。更何況,“為文者本宜多讀書,亦萬不能恃有多書,即可縱筆為文”[2]45。因此,著文耕筆者應(yīng)博覽群書,閱盡諸“理”,但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理”統(tǒng)攝于自己的思維之中,“得其理,失其形”。同時,論理不宜堆砌,要使用精當,如《文微》言:“說理文字,最怕火色太濃而不自然?!盵1]6532這是林紓對論“理”一途所作規(guī)范。另一方面,林紓所言之“理”并不僅限于書本著作,也包含人生閱歷。他講究文章創(chuàng)作應(yīng)立意為先,“須先把靈府中淘滌干凈,澤之以詩書,本之于仁義,深之于閱歷,馴習久久,則意境自然遠去俗氣,成獨造之理解”[2]73??梢砸姵?,作為文章根本的意境之創(chuàng)造,根源在于立意即明理,那么,要使這理能遠去俗氣,獨成見解,則須得先將靈府中一己之愚見滌除干凈,以圣賢經(jīng)傳中的至理名言陶澤,以仁義為本,以閱歷豐腴、深透其中,長久馴習方能成就。也即是說,為文者不能照搬古人著述,得雜以所處時代的現(xiàn)實境況來參透書中道理,所撰之文才具有真正的傳世意義。

二、“理”的指導(dǎo)和規(guī)范作用

從文章本體論來看,“理”是古文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以及要表達的目的。在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與審美實踐中,“理”亦是評價標準。林紓認為:“學者能溯源于古,多讀書,多閱歷,范以圣賢之言,成為堅確之論?!盵2]46即是說,文章所言所論要達到堅確,足以流傳,須通過讀書、閱歷來明晰其中道理,以先賢著作為創(chuàng)作的規(guī)范和標準。況且,“文必醞釀而始有味”[1]6530?!段奈ⅰ匪勧j釀大抵與“理”所涉相同,“理”作為文章的本質(zhì)力量,在對象化即以文字形式展現(xiàn)之前,必然久久于作者心中盤繞、分析。文字既出,必是精當深刻之理,自然有味。因此,“理”在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中具有規(guī)范文章內(nèi)容的作用,所寫所著須符合先賢著述之理和世事發(fā)展之理,而作為此種規(guī)范的典范——圣賢之言,則成為評價后輩著書立言的批評范式并對古文寫作的美學價值予以規(guī)約。但此種規(guī)范或規(guī)約不是盲目崇古,與劉勰所說“精理為文,秀氣成采”相應(yīng),林紓言:“大率析理精,則言匪不正;因言之正,施以詞采,秀氣自生?!盵2]47為文是否具有秀氣,歸根結(jié)底在于析理精深與否,但析理不必盡出于古人著述,而在于作者自身對著述、閱歷的理解,不拘牽于古人所言。正如《春覺齋論文》中指出:“有古人之志愿問學,加以磨冶,吐屬間不期古而自古。”[2]92

“理”對古文創(chuàng)作的指導(dǎo)、規(guī)范作用在“應(yīng)知八則”“論文十六忌”兩節(jié)里有較為集中地展現(xiàn)。論及“意境”,林紓借朱子之語談到:“‘作文字需是靠實,說得有條理?!梢娢ㄓ欣斫?,始能靠實。理解何出?即出自詩書、仁義及世途之閱歷?!盵2]73朱子所說的靠實,乃是針對六朝以降的浮麗文風,指責這些當時文章空有浮泛艷麗的工巧文字,而沒有精深至理的內(nèi)容;林紓所說的理解,亦是對詩書、仁義和閱歷中的深刻內(nèi)蘊、道理進行理解,實質(zhì)上都是指向一種概念范疇——“理”。那么,意境作為文章母體,要創(chuàng)造出高潔誠謹?shù)囊饩呈紫鹊美斫狻袄怼?,即理解圣賢言論之理、仁義道德之理、世事變遷之理,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意,立意既成,造境方得。文章另一重要審美范疇——“識度”,在林紓看來,“識者,審擇至精之謂;度者,范圍不越之謂”[2]75。因為是審擇至精的結(jié)果,所以并非處處須及,乃“見遠而晰其大凡,于至中正處立之論說,而事勢所極,咸莫能外”[2]75。審擇是對世事閱歷、以往著述的篩選,因為人力有時窮,世事不可能盡躬身體驗,以往著述也不都是精妙之作,再者,對圣賢經(jīng)傳所傳之理、自身所見所歷之事的理解是透過語言等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見其內(nèi)核,以客觀的態(tài)度加以審視,得出中正言論,著書立言,世事變遷都在此內(nèi)核中,亦不必囊括所有?!翱傊?,欲察其識度,舍讀書明理外,無入手工夫。若泛濫雜家,取其巧思,醉其麗句,則與識度二字愈隔愈遠矣?!盵2]76而在“神味”一則里,林紓繼承了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韻味”說的內(nèi)涵,認為:“使言盡意盡,掩卷之后,毫無余思,奚名為味?”[2]86即是“韻味說”所指“言有盡而意無窮”,“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文章而有神味,是對文章藝術(shù)魅力或藝術(shù)效果的極高要求”[4]。那么,此一審美效果的產(chǎn)生與“理”的關(guān)系是什么?林紓對“神味”作如下解釋:“神者,精神貫徹處永無漫滅之謂;味者,事理精深處耐人咀嚼之謂?!盵2]86所謂神味,是指精深事理在經(jīng)過作者的長久讀書、體會之后,于己之精神上所形成的綿延不斷的思想修養(yǎng),外化為文字以呈現(xiàn)在文章中,讀者對此文本閱讀之后所產(chǎn)生的獨特審美感受。因而,神味來源于“理”,儲之以文字,形成于讀者的審美閱讀活動中。在《與姚叔節(jié)書》中,林紓也“津津樂道于‘古文惟其理之獲與道無悖,則味之彌臻于無窮’”[5]。

林紓總結(jié)論文弊病時,劃分為十六種,“如果我們仔細辨析,籠圈條貫,就知道實際上他主要講了四種毛病”[6]298,一是博而不精,一是言之無物,一是以自矜炫,一是求肖古人。這四種毛病的根源仍在一個“理”字。博而不精實則是析理不精,“無精意以立其干”“由于不學理,不厚積,言之易盡,不能不取常用之言足成篇幅”,“作文貴在‘精意’,為文者必須依脈而行,沿波討源,然后進行采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能文勢順暢,成一家之言”。[7]因此,“不由于學,則出之無本;不衷于道,則言之寡要;以無本寡要之義,胡能立于世?”[2]95。言之無物其弊病在于“于篇中索氣,于句外求響,舍道理而之不求”[2]94。歸根結(jié)底仍是對讀書、明理、宗道的強調(diào),認為在這三者之外“求響”是舍本逐末之舉,文章即淪為言辭的空殼子。以自矜炫是學問不純,私見過深,往往妄談高論,求癖尋怪以立言,須“積理積氣于平日,加以檢點于臨文之時”,即在平日里下功夫于明理宗道,養(yǎng)成雍和平易之氣于胸中,臨文之時已成竹在胸,自然不會有下筆放縱矜炫之弊。求肖古人之弊,韓、柳早已點出,他們主張創(chuàng)新,強調(diào)“陳言務(wù)去”,師古人意而非師古人形。林紓繼承韓、柳之志,認為“唯醇古不陳,唯精古不腐”,“為文當肖自己,不當求肖古人”。其意亦在指明學習古人著述時,要運用自身理智加以沉潛體會其中的精醇深意,形成自己的理解,所思所寫應(yīng)著自我色彩。所以,糾正此弊病也應(yīng)回到明理一途上,這也是他與桐城派有別的地方。

三、作為主體修養(yǎng)之“理”

《春覺齋論文》所論之“理”,一方面作為文章本體論范疇規(guī)約古文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與形式,并對文章的審美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從文中所述亦可看出,“理”也是作者自身人格知識修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這從林紓強調(diào)人生閱歷對明理、宗道的作用可見出。文章確為析理,而“理”之根底來源于作者對古人著述、自身閱歷的深刻理解和洞識。如神味說,“雖然是文章藝術(shù)上的體現(xiàn),但歸根結(jié)底卻是作者素養(yǎng)能力的要求”[4]。林紓論及“識度”時也說:“試問非沉酣于古,博涉諸家,定其去取,明明是古人病處,而盡力摹仿,盡力追求,即有明眼者告之以病,亦不之信也。”[2]75此處即是對作者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修養(yǎng)之構(gòu)建的叮囑。識度的高低無疑與作者的知識修養(yǎng)息息相關(guān),作者須有鑒別優(yōu)劣的能力,更有沉酣古著、博覽眾家的堅韌品性,才能具備高深的識度。林紓認為,古文寫作要講究斂氣蓄勢,“氣不王,則讀者固索然;勢不蓄,則讀之亦易盡”[2]76。又說:“大凡文章須靜理遠神。理說不盡而有含蓄,謂之靜理?!盵1]6530說理含蓄在此既是對文章制局的要求,也是對主體運理之氣度的要求,與儒家所說君子氣度要含蓄收斂相承。氣勢的關(guān)鍵在于臨文之先,并非在做文章的當下,故意呻吟、停留、鋪展,顯得矯揉造作,氣勢的內(nèi)核也在于“理”“法”,正所謂“理足而神王,法精而明徹”[2]77。作文之前作者積理是否充備,作文之法是否融通決定了文章氣勢是否流暢,因此,“理”“法”既是達成文章審美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作者自身修養(yǎng)的組成部分?!奥曊{(diào)”亦然,“在乎情性厚,道理足,書味深,凡近忠孝文字,偶爾縱筆,自有一種高騫之聲調(diào)”[2]80。所說既是文章中的“情”“理”,更是作者自身情理的外化。語及文章弊病,譬如“熟爛”時,林紓認為“推其病源,終屬理路不清,用功不得根據(jù),又寡閱歷,凡其所得,皆屬古人糟粕”[2]115。雖然是對文章創(chuàng)作本體的評價,卻可以推知,文章的弊病在于“理論”不清,既是文章所述之“理”不清,更是作者所明之“理”不清。所以,此中“理路”亦指向?qū)懽髦黧w的知識修養(yǎng)。林紓《文微》中對讀書求理的論述,更能直觀表現(xiàn)寫作主體與“理”的關(guān)系。他認為:“由書求理,則書如蠶網(wǎng),讀之者貴細細抽繹之。”[1]6534由書求理的過程,寫作主體作為施行者應(yīng)該細細審擇、抽繹,猶如抽絲剝繭,才能求得繭中蠶——“理”。而在此之后如林紓所說:“參以今世之閱歷而求其會通,如此為文,則有根底而不迂固?!盵1]6534更是直接表明為文根底在于主體對閱歷、道理的融通,主體自身的修養(yǎng)素質(zhì)決定了文章內(nèi)容質(zhì)量——“理”的質(zhì)量之好壞。正如此,林紓才有“為文須有心把握而明道理。既于道理明澈,然后施之以文采,自為世重”[1]6537一言。

作為古文理論家,林紓對古文創(chuàng)作之核心的認識極為清晰,并非只是對劉勰、韓愈、柳宗元等古人之觀點的簡單繼承,因而,他所言明理不僅是圣賢經(jīng)傳之理,更包括人生閱歷之理,不可謂不獨到。此外,與同時期外國文論如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將形式視作文學相對獨立的審美范疇所不同,林紓對中國古文的本體論認識是將內(nèi)容與形式辯證看待,認為形式上的弊病根源仍在于內(nèi)容的粗陋,即析理不精、論理不當。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將寫作主體與寫作本體之間聯(lián)系起來,認為文章的好壞與寫作者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作者于讀書、明理、宗道、人生閱歷上的理解直接影響到文章質(zhì)量,具有樸素的語境主義傾向。但同時,也能見出林紓的古文創(chuàng)作理論的局限,即對文章本體級度的相對獨立性的認知上尚顯不足。

猜你喜歡
林紓古文古人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好玩的古人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古人怎么洗澡?
稱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4
林紓當眾燒借據(jù)
回望林紓:孝道、愛道與友道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古人如何睡眠養(yǎng)生?
海峽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3:00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谢通门县| 乌拉特前旗| 光山县| 闽侯县| 珲春市| 崇文区| 咸阳市| 平乐县| 阿合奇县| 米易县| 满城县| 平和县| 隆昌县| 隆德县| 五原县| 永嘉县| 新建县| 临沭县| 即墨市| 沾化县| 达拉特旗| 新绛县| 宜君县| 衡南县| 额济纳旗| 襄汾县| 思茅市| 峡江县| 元朗区| 临湘市| 花莲县| 德兴市| 玛多县| 汪清县| 南京市| 双峰县| 望都县| 玉屏| 栾城县| 哈巴河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