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珊
摘要: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不僅必不可少,而且至關(guān)重要。在新課標下,中學化學實驗的地位、功能、內(nèi)容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何通過讓學生接觸真正的科學探究實驗來構(gòu)建趣味課堂,文章提出教師可通過“感受實驗本身的美”“體驗‘找茬的快樂”“學生動手探究”以及“布置家庭小實驗”等構(gòu)建趣味化學課堂,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關(guān)鍵詞:中學;化學教學;化學實驗;趣味課堂
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每個教師都應該不斷探索的問題。眾所周知,學生在玩游戲時會很沉醉,對游戲規(guī)則了如指掌,過關(guān)技巧更是無師自通。這是什么原因?是興趣使然。當然,學科學習不同游戲,學生要學好一門學科,不可能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情。要想“讓教師少教,讓學生多學”,就必須注重過程教學,想辦法刺激學生各種感官,用興趣驅(qū)動學生自主學習。根據(jù)化學學科的特點,實驗就是調(diào)動學生興趣的最佳利器。
一、感受實驗本身的美
(一)走進化學實驗室——實驗之美初體驗
初見的美好能影響人對事物的整體印象。教師應設計好第一堂實驗課,讓學生對實驗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當學生初次走進化學實驗室,就像在美景前蒙了一張薄紗;當琳瑯滿目的實驗儀器展示在他們面前時,如同薄紗落下,美景當前,充滿驚喜。試管、燒杯、錐形瓶,是那么晶瑩透亮;酒精燈就是現(xiàn)代版的阿拉神燈;鐵架臺就像樓盤邊上的起重機;藍寶石般的膽礬、紫水晶般的高錳酸鉀、氣味古怪的濃氨水、自動冒泡的過氧化氫溶液等,無一不在撬動著學生的好奇心。此時,教師可以一氣呵成地組裝出一套氧氣或者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讓學生為教師嫻熟的手法所驚嘆,被裝置造型的奇美而打動。
(二)精選演示實驗——呈現(xiàn)“變化”之美 演示實驗能給學生提供第一手感觀材料。教師可以精選一些可操作性強、變化現(xiàn)象明顯、能給學生帶來較強視聽感受的演示實驗。例如:鎂帶的燃燒,耀眼的白光猶如璀璨的煙火;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如同巴拉拉小魔仙手里的魔法棒;燒堿溶液中滴人酚酞,好似一瓶蒸餾水秒變葡萄酒。試問有誰能輕易忘記這些實驗的奇妙和美好呢?如此一來,學生的興趣便能被激發(fā)出來,對接下來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為學生自主學習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二、體驗“找茬”的快樂
(一)教師“錯誤”實驗,挑起學生“找茬”的興致
這里說的“找茬”,指的是找出實驗操作的錯誤或?qū)嶒灢襟E的錯漏。教師總是演示正確的實驗,并口頭陳述實驗錯誤導致的后果,這樣一來學生就只能靠背誦文字來記住這個“后果”。例如,在學習給物質(zhì)加熱時,教師一般會做一遍正確的加熱方法,并告誡學生試管外壁應該干燥,加熱后的試管不能立即接觸冷水或用冷水沖洗,否則試管會破裂等。一次課上,筆者突然靈機一動,與其反復強調(diào)不能這樣做那樣做,還不如干脆犧牲兩支試管。于是,筆者直接把一支試管外壁潤濕后加熱,隨后聽到“啪”的玻璃破裂的聲音;再將一支干燥的試管加熱后,立即放人冷水中沖洗,又是“啪”的一聲。兩次“啪啪”的聲響,很輕易就撥動了學生的神經(jīng),挑起了他們“找茬”的興致,立馬就得到了“熱試管不能碰到冷水,一碰就會破裂”的結(jié)論。這不是比反復強調(diào)理論的效果要好得多嗎?
(二)教師“馬虎”操作,故意露“茬”
教師還可以故意“馬虎”操作,把“茬”暴露在學生的眼皮底下,不但讓學生對實驗的操作細節(jié)有更深刻的認識,更是提高了學生做實驗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粗鹽提純”這一實驗活動時,許多學生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在蒸發(fā)皿出現(xiàn)較多固體時就停止加熱。所以,筆者就在演示時故意“馬虎”操作,漫不經(jīng)心地對蒸發(fā)皿持續(xù)加熱,當學生看到蒸發(fā)皿內(nèi)的鹽粒不斷跳起時,馬上意識到這里出現(xiàn)的錯誤操作,成功“找茬”。如果繼續(xù)加熱,更多的鹽粒跳出蒸發(fā)皿,除了粗鹽的產(chǎn)率下降外,還會出現(xiàn)燙傷實驗者的危險后果。學生才恍然大悟,應該在蒸發(fā)皿中還剩少量液體時,便停止加熱,利用蒸發(fā)皿的余溫把剩余的液體蒸干。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演示中故意犯錯時,一定要保證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nèi)進行。如因操作不當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的實驗,還是運用口頭描述或播放視頻等方法為宜。
三、學生動手探究,獲取真實的自我感受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說過:化學實驗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梢姡瑢W生實驗在化學探究和學習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成敗并不重要,成功可以使人愉悅且自信,失敗也可以讓人越挫越勇,最重要的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整個令人難忘的探究過程。
例如,在進行“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時,一開始就涉及了許多學生不太熟悉的物理性質(zhì):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入水底,并判斷石蠟的密度與水的相比是小還是大。與其讓學生憑空猜測是沉還是浮,是大還是小,不如讓他們親自一試。當學生把蠟燭放入水中,明顯看到蠟燭根本不溶于水,且浮于水面,便可立刻判斷它的密度比水小。隨后,開始研究火焰。在此之前,許多學生根本就沒有留意過火焰是分層的,更不知道每層火焰的溫度各有高低。而當學生點燃蠟燭后觀察,并將火柴梗平放人火焰中1秒后,一切都豁然開朗了。這些看似簡單而又熟悉的物質(zhì),在學生的一系列探究之后,才發(fā)現(xiàn)它們都隱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特性,這種感悟是終生難忘的。
四、布置家庭小實驗,輔助課堂教學
在學校的學生實驗中,學生還有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家庭小實驗可以說是完全依靠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現(xiàn)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大部分學生極少做家務活,更別說自主動手做實驗了。所以,教師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增強學科學習趣味性,把化學學習延伸到生活,這也是有效實施實驗教學的一種輔助模式。但是教師在布置家庭小實驗的時候,切記不得有危險操作,必要時可以聯(lián)合家長共同參與。下面,跟大家分享兩個例子。
(一)捕捉空氣
在學習《空氣》一節(jié)時,筆者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實驗——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有什么方法能捕捉空氣?第二天,當筆者問及這個小實驗時,學生給出了各式各樣的做法:打開塑料袋抖動后封好,袋子里裝的就是空氣;空杯子倒壓進水里,水無法完全進入杯里,就是因為杯子里有空氣;空杯子壓入水中再側(cè)翻,有氣泡冒出,這些氣泡就是空氣;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氣球里就是空氣;用扇子扇動有風,就是空氣在流動。
(二)廚房尋寶記
廚房里藏著許多化學物質(zhì),與教材出現(xiàn)的內(nèi)容息息相關(guān)。筆者常常讓學生利用廚房里現(xiàn)成的物質(zhì)進行小實驗,稱其為“廚房尋寶記”。如在學習“金屬的腐蝕與防護”時,筆者會讓學生去廚房尋找“鐵銹”,引導他們觀察鐵鍋在沒有擦干時留下的斑斑銹跡;在學習“離子的鑒別”時,提到含碳酸根離子的物質(zhì)加入稀鹽酸會產(chǎn)生氣體,筆者會布置學生找到蛋殼與食醋,將兩者混合,觀察蛋殼表面是否會產(chǎn)生氣泡;當學習“常見的鹽”時,筆者會安排學生找來食鹽和發(fā)酵粉,觀察它們的外觀并限制用廚房用品來鑒別。廚房成為學生的家庭實驗室。
其實,化學物質(zhì)源于生活,它們既讓人感到熟悉又深藏奧秘。教師給學生布置家庭小實驗,就是對課堂演示實驗的補充和延伸,不僅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化學,而且找到了“樂子”,增強了學生繼續(xù)學習化學的意愿和樂趣。
五、結(jié)語
化學世界多姿多彩、奧妙無窮,實驗讓學生輕松愉悅地靠近了化學。實驗給予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喚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教師對實驗進行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讓學生的心情隨著知識的學習進程而起伏,形成了持續(xù)的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增強學習動力,最終獲得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任寶華.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戴安邦.全面的化學教育和實驗室教學[J].大學化學,19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