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利策社論獎作為普利策獎最早設立的四大獎項之一,在新聞界一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我們所知,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離不開一個好的新聞標題。因此本文通過對2017年到2019年這3年的普利策社論作品標題的長短、詞性頻次、修辭手法以及時態(tài)的研究,分析普利策社論標題的特點。
關鍵詞:普利策新聞獎;社論;標題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9-0069-02
一、引言
作為新聞界最著名的獎項,普利策新聞獎于1917年設立,在走過100年后,它創(chuàng)造的輝煌和在新聞界的巨大吸引力仍舊在持續(xù),它匯聚了最為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評選出最杰出的新聞報道。而社論獎作為普利策新聞獎最早設立的四大獎項之一,由普利策本人親自命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美國《每日論壇報》編輯米歇爾·加特認為“社論是報紙的心臟和靈魂”[1]。
“文好題一半”,正如所說的那樣,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離不開一個好的新聞標題。好的新聞標題能夠讓新聞報道脫穎而出,能夠迅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也能夠反映新聞記者的態(tài)度和觀點??梢哉f,標題的閱讀和解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讀者是否會繼續(xù)閱讀該新聞報道的其他部分。
鑒于此,本文將以2017—2019年間普利策新聞獎獲獎社論的標題作為樣本,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分類,包括單詞數(shù)量、詞性頻次、修辭手法以及時態(tài)研究。本文中所選取的數(shù)據(jù)均來源于普利策新聞獎的官方網(wǎng)站,樣本標準為2017年到2019年的所有獲普利策社論獎的作品。從官網(wǎng)上共獲取了29條標題,共160個字符,本次研究的標題只包括主標題。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一)標題簡短
對于標題單詞數(shù)的研究,通過統(tǒng)計普利策獲獎社論從2017年到2019年這3年里標題的單詞數(shù),并進行總結(jié)。結(jié)果顯示,普利策社論獎獲獎作品的標題單詞數(shù),最長的為11個詞,最短的為2個詞,其中4詞標題和7詞標題出現(xiàn)的頻次最多,為5次;11詞標題出現(xiàn)頻次最少,為1次。
據(jù)此可以分析出,雖然普利策委員會對于社論的標題詞數(shù)沒有硬性要求,但是簡潔明了的標題仍舊是記者們寫報道時自我要求和心中默認的準則,標題太過冗長,會使讀者失去閱讀興趣,標題太過簡短,容易導致文章內(nèi)容無法快速地傳遞給讀者。
對這3年普利策社論的第1篇社論的標題詞數(shù)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3年的標題分別是“BV is losing the public”(《布埃納維斯塔正在失去民心》)、“Fetal tissue bill is anti-life, anti-science”(《胎兒法案是反生命、反科學的》)和“Slandering the Unborn”(《被妖魔化的孕婦,被詆毀的一代胎兒》),詞數(shù)分別是5個、6個和3個。對于普利策獎社論而言,其追求連貫性和整體性,第1篇社論自然是開啟這一系列社論的開始,而標題又是一篇社論的開始,因此第1篇社論的標題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梢园l(fā)現(xiàn),3年間的第1篇社論標題都不長,沒有過多的辭藻修飾,但是將這一系列的主旨都表達出來。
(二)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頻次高
對于詞性的研究,筆者采取的辦法是將這29個標題,一共160個字符,使用Free CLAWS WWW Tagger語法標記軟件(用于標注英文詞性的自動詞性賦碼器),進而統(tǒng)計出標題里的各類詞性,如形容詞、動詞、名詞等英語詞性[2]。下表就是筆者通過此軟件得到的有關普利策社論標題詞性的分析結(jié)果。
通過表1的結(jié)果顯示,可以發(fā)現(xiàn),普獎社論作品的標題以名詞、動詞、形容詞詞性為主,其中名詞的頻數(shù)最多,為52個,其次是動詞頻數(shù),為25個,之后是形容詞詞性頻次,為24個,而代詞、數(shù)詞、副詞相對于來說數(shù)量較少,分別為4、3、2個。這表明普利策新聞獎社論類作品的標題的詞性以名詞、動詞、形容詞為主,而代詞、副詞和數(shù)詞的使用頻率則較低。
從詞性上看,大量使用名詞和動詞相對而言較客觀中立,這凸顯了普利策獲獎社論的客觀性,但同時,形容詞的使用頻次僅次于名詞和動詞的使用,眾所周知,形容詞是帶有情感色彩的,使用形容詞會讓讀者一眼就看到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讓讀者感受到文章的立場,而社論就是要旗幟鮮明地表達觀點立場,如2018年普獎社論的第1篇報道標題為《胎兒法案是反生命、反科學的》,作者連用了兩個“anti”,表達了其對胎兒法案的不滿,凸顯了作者反對、批判的態(tài)度。
將標題中的形容詞收集后,以正面感情詞、負面感情詞和中立客觀的感情詞為標準,對其進行細分,可以發(fā)現(xiàn)在近3年的普利策獲獎社論的標題中,形容詞感情色彩以中立和負面為主,其中,中立的詞語占12個,負面的詞語占9個,而正面感情色彩的詞語很少,只占3個。這也反映出普利策獎社論作品批判和監(jiān)督的態(tài)度,沒有過多的阿諛奉承和溢美之詞,這也與美國新聞界一直以來的“揭丑”傳統(tǒng)有關,雖然普獎作品以揭露和批判性內(nèi)容為主,但其社會作用卻是正面大于負面。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評論編輯柯妮麗亞·格拉曼所說:“我們會對一些不利于社會公眾利益的做法旗幟鮮明的給予批評,不管他是政府還是大公司。”[3]
(三)善于使用修辭手法
在新聞標題中使用修辭手法可以起到吸引讀者、增強標題本身的趣味性和引起懸念的作用,研究這29條標題后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標題是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直接告訴讀者文章內(nèi)容[4],如2017年最后一篇社論的標題是《喂別管銷售稅了》,當讀者讀到標題后就明白,接下來的文章,是希望立法機關不要管學校的銷售稅。
除此之外,作者還會采取一些修辭手法對標題進行修飾。
“設問”,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通過作者提出問題,之后再對此問題進行回答,這樣一來一回引起讀者的關注。如2017年第5篇社論的標題為《誰在為巫師付錢?》,巫師指的是幕后為被告縣支付法律賬單的人,而作者在此也進行深究,究竟是誰給這些幕后操作者的人付錢?作者在下文中回答,正是愛荷華州農(nóng)業(yè)法律辯護基金農(nóng)業(yè)企業(yè)協(xié)會作為布埃納維斯塔、卡爾霍恩和薩克縣的代理人,為得梅因和華盛頓州的律師事務所支付賬單。
“比喻”也是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根據(jù)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事物來分析事物的本質(zhì),如2019年第2篇社論的標題為《一個比當奴隸更糟糕的命運,在糖土地上萌生》,在這里糖土地指的是美國得克薩斯州,德克薩斯州是以種植甘蔗而著名,而甘蔗的糖分十分足,所以文章以糖代替德州,這樣一方面引起讀者興趣,同樣也形成了強烈對比,在德州到處是奴隸的辛勤勞作,而這些奴隸面臨的則是被機器絞殺等慘狀。
“排比”的修辭手法也比較常見,排比就是把結(jié)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lián)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如2017年第4篇社論,其標題為《大的,大膽的,死亡的》,作者采用3個形容詞形成排比,加重了情感,諷刺了愛荷華州州長之前對自己法案的過于自信,而這項大膽的法案對于愛荷華州的水質(zhì)問題沒有一絲幫助。
(四)時態(tài)以一般現(xiàn)在時為主
英文里有16種時態(tài),將這29個標題進行劃分之后,其中只有18個標題中有牽扯時態(tài),其余11個則是以形容詞為標題,故將其剔除。結(jié)合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普利策獎社論作品的時態(tài)以一般現(xiàn)在時為主,占比50%,其余則是現(xiàn)在進行時,占比22%,一般過去時占16%,一般將來時占11%。
一般來說,新聞標題為顯今日之事,以一般現(xiàn)在時為主,少有過去時態(tài)。一般現(xiàn)在時可以讓讀者感受到新聞的及時性和新鮮性,如2018年普獎第2篇社論作品《責怪病人并不能壓低藥品的價格》(Blaming sick people does not lower drug prices),作者以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為主,表達觀點,雖是之前發(fā)生的事,但是責怪一詞的出現(xiàn),就強烈地體現(xiàn)了事件發(fā)生的新鮮性。
三、結(jié)語
在對2017—2019這3年的普利策獲獎社論作品的標題進行研究分析后,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具有4個特點:第一,普利策社論作品的標題簡短,清晰明了;第二,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使用頻次高,同時,情感色彩偏向于負面批判;第三,善于使用修辭手法;第四,標題的時態(tài)以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為主。從這樣的結(jié)論也可以看到,新聞標題對于一篇社論的作用遠比我們想象中重要,尤其是對于普利策獎這種十分重要的新聞獎,一篇社論能否出彩,能否吸引讀者,標題的作用就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美]康拉德·芬克.沖擊力——新聞評論寫作教程[M].柳珊,等,譯.新華出版社,2002:73.
[2] 馬云飛. 2013-2017年普利策新聞獎財經(jīng)類作品研究[D].長安大學,2018:23-24.
[3] 辜曉進.走進南方大報[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223.
[4] 谷一.新聞微信公眾號標題修辭的傳播效果分析——以澎湃新聞為例[J].傳媒論壇,2019,2(21):54-55.
作者簡介:白冰(1996—),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