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宏
〔摘要〕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各級地方政府是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審批效能顯著提升、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績。隨著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改革仍面臨著制度不夠健全、法治保障不足、行政審批模式有待進一步創(chuàng)新等問題。為此,應通過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提供改革法治保障,創(chuàng)新審批模式,加大審批事項清理力度,建立改革聯動機制等舉措,扎實推進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改革成果帶來的便利。
〔關鍵詞〕 地方政府;行政審批改革;政府職能;法治保障
〔中圖分類號〕D63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442(2020)03-0018-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加大了簡政放權力度,加快了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爱斍拔覈姓徟贫雀母镏饕遣扇⌒姓訂T的方式,通過行政組織的層序性結構自上而下層層推動。” 〔1 〕中央在精簡行政審批項目的同時,要求各地方加大行政審批清理力度,推進“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部署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是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直接執(zhí)行者,是地方行政審批機構整合和優(yōu)化的落腳點,也是我國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持續(xù)深化,各級地方政府大力度推進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同樣面臨一些困境。為此,應進一步加大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讓群眾感受到改革成果帶來的便利。
一、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效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xù)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要求,我國各地方政府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域開始了更深層次、更為積極主動地改革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一,地方審批效能顯著提高。各級地方政府將提高審批效能作為改革首要目標,通過進一步清理審批項目、優(yōu)化審批程序等多手段聯動,實現了審批效能的顯著提升。例如:上海市通過創(chuàng)新審批方式,以告知承諾代替?zhèn)鹘y(tǒng)事前審批,使產業(yè)審批項目時間從原來的500天縮短到現在的220天,“比法定時間壓縮三分之一,有的項目可以壓縮二分之一” 〔2 〕。江蘇省推進“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宿遷市作為實驗地區(qū),其“房地產建設項目審批時限由220個工作日,壓縮到40個工作日;二手房轉移登記辦理時限由最初的20個工作日最終優(yōu)化為即辦件;投資建設項目綜合審批時限由90個工作日精簡至40個工作日,審批效能大幅提升” 〔3 〕。山西省印發(fā)《推行網上辦、一次辦、馬上辦、就近辦清單》,“精簡壓縮范圍涉及進駐省政務大廳的行政審批部門41個。37個省直部門大幅壓減審批事項,涉及846項,法定辦理時限合計22 528天,壓縮后辦理時限合計10 963天,壓縮率為51%” 〔4 〕。各級地方政府結合自身區(qū)位特點,在改革方式、審批程序、審批模式、審批規(guī)范等多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優(yōu)化了地方行政審批流程,提高了審批效率。
第二,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各級地方政府不斷強化法治對改革的保障作用,強調依法改革,將各類改革措施納入法治軌道,對于暫時缺少法律支撐的改革措施和手段,堅持立法先行的思路。如《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規(guī)范省政府部門行政審批行為改進行政審批有關工作的實施意見》(晉政發(fā)〔2015〕15號)強調,要堅持依法審批。嚴格落實行政許可法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行政審批受理、審查、審批、辦結、告知等各環(huán)節(jié),確保行政審批全過程依法有序進行。上海市在告知承諾等新型審批制度推行時,出臺了《上海市行政審批告知承諾管理辦法》(2018滬府令4號),保證審批機關有法可依。
二、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新的癥結開始出現,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制度不夠健全
第一,改革標準有待細化。行政許可涉及的范圍較為寬泛,“其涉及政府管理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自主決定的關系,政府管理與市場競爭機制的關系,政府管理與社會自律的關系,行政許可方式與其他行政管理方式的關系等” 〔5 〕37方方面面?!吨腥A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以下簡稱《行政許可法》)為調整政府和市場關系,在第13條明確規(guī)定,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guī)范的可以不設行政許可,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jié)的、行業(yè)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jiān)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 〔6 〕。該條成為各地行政審批改革中取消行政審批項目的法律依據。從目前實踐來看,此條規(guī)定在各地行政改革中并不能完全適用,難以發(fā)揮充分指導作用。一方面,《行政許可法》對于哪些領域屬于公民法人可以自主決定的、哪些屬于市場競爭機制可以有效調節(jié)的,沒有作明確規(guī)定,導致地方政府在取消審批項目時,不確定哪些項目應當取消,使取消審批事項的“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改革標準不夠細化,一些地方出現了急于下放、基層難以承接的現象。有些相關部門將復雜的審批項目下放至基層,如建設項目審批、環(huán)境評價審批等領域。這些復雜的審批項目專業(yè)性較強,基層組織往往由于人員配備有限,對于審批所需的技術和條件還不成熟,延長了審批時間。
第二,輔助制度不完善。一是容錯機制有待進一步細化和優(yōu)化。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的失誤錯誤” 〔7 〕。容錯機制能夠有效降低行政管理者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承擔的法律風險。當行政審批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后,各地實際情況不同,無先進經驗可借鑒時,“地方行政審批改革面臨較大的政治成本,改革成本明顯大于收益,這使得各地方、各部門缺乏改革自發(fā)力” 〔8 〕,削弱了改革者的積極性。二是人員配備制度不完善。行政審批人員需要掌握大量相關法律政策和相應專業(yè)知識,基層審批單位要及時根據工作需要補充人員數量、提高工作人員業(yè)務水平。一些上級機關將審批項目下放至基層機關后,沒有同步增強基層審批力量,出現了基層審批人手不夠、審批任務超負荷的現象。
(二)地方改革所需法治保障不足
行政審批改革涉及行政機關的職權、政府的管理職能等方面,是一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系統(tǒng)工程。一方面,地方政府面臨著地方立法權限困境,無法完善改革相應的法治保障。例如:我國各級地方政府成立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承擔著推進改革的監(jiān)管職能,從法律性質來看,改革領導小組是一個議事協(xié)調機構,不具備問責權能,因此監(jiān)督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部分改革相關規(guī)定由于制定時間較早,存在一定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下放審批事項的空間。如企業(yè)在進行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前,需要填報《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告知書》送至市質監(jiān)局備案。由于備案不涉及實質性審查,一些地方審改部門發(fā)現如果把該事項下放至縣級監(jiān)管機構,能夠提高審批效率,便利群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23條規(guī)定:“特種設備安裝、改造、修理的施工單位應當在施工前將擬進行的特種設備安裝、改造、修理情況書面告知直轄市或者設區(qū)的市級人民政府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督管理的部門。” 〔9 〕目前,該項審批只能由直轄市或設區(qū)的市一級政府負責實施,無法根據改革實際需求下放到縣級辦理。
(三)行政審批模式有待進一步創(chuàng)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以及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產業(yè)的升級,市場同時也對行政審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滿足市場需求,行政審批程序和審批模式仍有待進一步創(chuàng)新。
第一,審批程序有待創(chuàng)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為群眾服務是政府的本分,要把能否做到企業(yè)和群眾‘辦事不求人’作為衡量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的一個‘試金石’。政府各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認真梳理企業(yè)和群眾辦事最煩最難的領域和環(huán)節(jié),看看哪些事項需要反復跑、哪些窗口排隊長,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10 〕近年來,各地方人民政府為了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普遍采取網上審批等方式,其中一些審批程序的細節(jié)仍有待優(yōu)化。如有些市級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交證明材料,而這些材料可以通過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完成驗證,復雜的審批流程給申請人增加了成本。
第二,新型審批模式創(chuàng)新力度不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審批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從市場的“管理者”轉變?yōu)槭袌鲋刃虻摹氨O(jiān)管者”,從市場監(jiān)管者角度出發(fā),改變傳統(tǒng)事前審查模式,探索新型審批方式。從實踐來看,有些地方政府仍采取簡化程序,集中受理、電子化信息化等方式,以優(yōu)化傳統(tǒng)模式為主。有些地方政府雖然創(chuàng)新了審批模式,但考慮到創(chuàng)新可能帶來的管理風險,往往持相對保守態(tài)度,僅在一些地區(qū)試點推行。從整體改革成果來看,改革力量主要集中于對傳統(tǒng)模式的優(yōu)化,對于新型模式的創(chuàng)新力度稍顯不足。
三、深化地方政府行政審批改革的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
第一,加快制定改革統(tǒng)一標準。一要各省、市級政府進一步細化改革內容,界定相關部門的改革權限,明確哪些事項可以由有關部門酌情考慮下放,突破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瓶頸。二要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標準化。行政審批標準化要遵循公開性和統(tǒng)一性,在精簡審批項目、再造審批流程、完善監(jiān)督問責機制、規(guī)范行政許可受理場所建設與管理等方面著力,進一步制定行政許可事項的分類、編碼、測評、審查等相關領域的標準,推進各部門的統(tǒng)一化管理。
第二,完善輔助機制。一要盡快完善容錯機制。明確容錯的范疇,要“既不縱容違法亂紀的行為,又能鼓勵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 〔11 〕,為改革創(chuàng)新營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二要完善人員配備機制。一方面,要對負責改革的工作人員加大培訓力度,在本區(qū)域范圍內組織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學習和宣講,邀請國土、城建、自然資源等領域的專家為改革工作提供幫助和建議,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對審批力量相對薄弱的部門增加人員配備,提高審批工作質量。
(二)進一步提供改革所需的法治保障
第一,要從立法層面適當擴大地方政府改革所需的立法空間。市一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這就需要市一級政府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措施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應當考慮適當允許地方政府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域制定政府規(guī)章,以便用法律的形式明確本區(qū)域內改革的原則、主體、實施方法、責任等相關問題。這既可以使得改革于法有據,也有利于改革的深入。
第二,要從許可法層面為市一級政府提供更大的空間。一方面,應當充分考慮市一級政府的改革空間,新設的行政審批項目若可以下放至下一級部門實施的,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要適當允許各部門先行先試,充分發(fā)揮本地方的積極性。完善立法空間需要較長時間的架構和實驗,但改革的推進不能因此止步。因此,允許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在現有制度設計中先行先試,再將好的經驗和方法統(tǒng)籌推進。對于已經成熟、效果良好的改革舉措要盡快在立法層面予以保障,為地方政府深化改革提供制度支持。
(三)創(chuàng)新審批模式
第一,要對傳統(tǒng)審批模式進行優(yōu)化。地方政府要認真梳理審批所需的每項材料,對通過政府信息共享能夠證明的事項,堅持能省則省、能免則免的原則,避免申請人重復提交,對給群眾造成較大負擔的審批流程,要予以簡化。
第二,要加大新型審批模式創(chuàng)新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積極打破事前審查的模式,用事后監(jiān)管代替事前審查,通過簡化事前審查、強化事后監(jiān)管,探索新型審批模式。另一方面,要發(fā)揮既有創(chuàng)新模式的引領作用。例如: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容缺審批”“告知承諾”等創(chuàng)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可以提高推廣力度,進一步擴大適用范圍。
(四)加大審批事項清理力度
一要繼續(xù)加大對既有審批項目的清理力度。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嚴格依照《行政許可法》的規(guī)定,結合本區(qū)域實際情況,根據“應減盡減、應當盡放”的原則,進一步清理行政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干預。二要清理審批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除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和省級政府規(guī)章以外,對存在的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部門審批事項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清理。三要嚴格控制新設審批數量。在履行管理職能時,將設定行政審批作為最后的管理手段,凡是通過市場、中介組織、行業(yè)自律能夠有效解決的,應優(yōu)先考慮發(fā)揮市場、中介組織和行業(yè)自律的功能。
(五)建立改革聯動機制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并非某一部門獨自推進即可實現,需要多層級、多部門聯動合作。當行政審批改革推進到深水區(qū)時,需要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互相聯動,共同破解體制性和機制性問題。一要完善上下聯動機制。上級政府及時傳達改革動態(tài)、方向和思路,為下級政府的改革實踐提出原則和方向;下級政府要積極提出實踐經驗和創(chuàng)新思路,為上級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二要積極推動內外聯動的溝通機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僅關系到各級政府,而且影響到參與市場活動的各類主體。一項審批項目能否發(fā)揮其管理價值,是否有其他更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替代,參與市場實踐的主體提出的建議同樣極具價值。因此,要積極聽取相關行業(yè)、領域專家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開展民情民意調查,充分融入社會力量形成改革合力,推動構建暢通溝通機制。
〔參 考 文 獻〕
〔1〕艾 琳,王 剛.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14(08):33-36.
〔2〕上海:產業(yè)項目審批時間壓縮三分之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2/07/content_5264524.htm.
〔3〕 “不見面審批”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EB/OL〕.http://w ww.sqzwfw.gov.cn/Sqzwy/002/20181212/002001_48cf0abc -ca53-4905-ab40-bf3fb9d8175e.htm.
〔4〕山西省審批服務便民化再提速〔EB/OL〕.http://www.gov. cn/xinwen/2018-12/06/content_5346187.htm.
〔5〕楊臨萍.行政許可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EB/OL〕.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5/64f52a065d3142ae92d95fa860e2f0e0.shtml.
〔7〕中辦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5-21(01).
〔8〕盧 超.事中事后監(jiān)管改革:理論、實踐及反思〔J〕.中外法學,2020(03):783-800.
〔9〕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3-10/22/content_1811006.htm.
〔10〕李克強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 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713/c64094-30144442.html.
〔11〕鄭 軍.用容錯機制激發(fā)干部積極性〔N〕.人民日報,2018-10-15(05).
責任編輯 梁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