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古代典籍如《左傳》《史記》中記載了大量的夢故事,探究中國夢文化心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先民們的社會生活和思維方式。夢與先民們的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密切相關,夢滲透到非夢中,與之一起構成歷史。早期夢的主要功用有:闡發(fā)人生觀、溝通鬼神、夢占軍國大事。
【關鍵詞】 夢文化心理;夢占;功用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5-0085-02
本論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晚清《史記》接受研究”(14YBA070)研究成果。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夢曾經(jīng)起過重要作用。王鍾陵先生曾說:“如果說人類存在過夢文化的話,那主要應是在人類早期?!盵1]354夢是一種牽涉甚廣的文化心理現(xiàn)象,從夢出發(fā)探尋中國古代人的文化心理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商周時期對夢的卜筮是卜筮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種類。先秦諸子中孔子對夢發(fā)出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的感慨,《韓非子》中侏儒夢灶以諷諫衛(wèi)靈公等等,夢多方面地參與到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中。先秦集中反映夢的典籍主要有《左傳》和《莊子》?!蹲髠鳌分斜容^重要的記夢材料大約有二十多條,《莊子》三十三篇中有十篇與夢有關。其他著作中也有不少夢的記載,如《史記》《晏子春秋》?!妒酚洝坊騾R集前人史料,或采錄各地見聞,書中夢事記載較多,如《殷本紀》中的武丁夢;《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夢與海神戰(zhàn)以及秦二世夢見白虎;《高祖本紀》中劉媼夢與神遇;《封禪書》中的秦文公夢黃蛇、秦穆公夢上帝;《晉世家》中周武王夢天賜子名虞、驪姬以夢為手段殺太子申生、狐突夢申生;《鄭世家》中燕姞夢蘭;《趙世家》中趙簡子夢鈞天廣樂、趙武靈王夢女鼓琴而歌、趙孝成王夢龍上天不至而墜;《孔子世家》中孔子夢楹;《外戚世家》中薄姬夢龍生代王、王美人夢日入懷生太子,等等。借夢以闡發(fā)人生哲理、以夢通鬼神以及夢與政治的密切關系,這是早期夢文化的幾個主要功能。
一、借夢闡發(fā)哲學觀
唐陸德明曾說《莊子》:“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jīng)》,或類《占夢書》?!盵2]28莊子常借用夢的形式來闡釋自己的哲學觀,夢的大量運用增強了《莊子》文學風格的詭誕性。
莊子在《大宗師》中提出“真人無夢”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薄坝X無憂”和“寢不夢”二者相輔相成,“覺無憂”方能“寢不夢”,“寢不夢”故“覺無憂”?!罢嫒藷o夢”中的“真人”是莊子虛構出來的理想人物,實際上與后世的神仙無異,它要求完全摒棄人世的俗慮,萬物不縈于心。
莊子還有“圣人大覺”說,《齊物論》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盵2]104-105 夢到“飲酒”,白天可能會哭泣,夢到哭泣,白天可能在“田獵”,說明夢是相反的?!胺狡鋲粢?,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夢時為真,覺時方知夢為幻。莊子將人生比喻為一場大夢,“大覺”者為圣人,愚人是不能“覺”的。人生如夢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后世文學。
莊子關于夢的最重要的論述當為夢蝶說,莊子借夢蝶事來說明他的齊物論,亦即說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蝴蝶與莊周,通過做夢,而互相轉化,體現(xiàn)了夢的“物化”觀。
《人間世》中通過匠石夢櫟社樹的形式揭示了樹因不材而長壽,以闡發(fā)其無用即為大用的觀點?!锻馕锲飞颀斖袎羲卧瑧谇笊?,但因其有知反遭刳腸之禍,莊子認為去智、去善方能免禍?!吨翗菲分星f子夢骷髏談死之樂,闡發(fā)其以生為苦,以死為樂的人生觀。
夢寓言清晰、全面地展示了莊子的人生觀,夢中形象多變,托夢者有神龜、蝴蝶、骷髏、樹等,在夢中,這些動物、植物甚至死人都富有靈性,能與人對話。莊子筆下的夢都是寓言,大部分是虛擬,以夢闡發(fā)其哲學觀,寓意深刻,他對夢與覺、夢與人生、夢的本質(zhì)有初步的探討,這些探討從側面說明了夢在當時的重要性,同時開啟了中國的夢文化思想。
二、以夢通鬼神
當人們發(fā)現(xiàn)夢境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災難和喜事有著某種聯(lián)系時,由于解釋不清,就將之與不可預知的鬼神之力聯(lián)系在一起,把夢看成是鬼神對做夢者的預示,產(chǎn)生夢是夢者“與精靈、靈魂、神的交往”,做夢是“神為了把自己的意志通知人們而最常用的方法”。[3]世界各地的原始文化中都普遍信仰夢魂觀念。我國云南景頗族和傈傈族的某些地區(qū),解放前仍處于原始社會,他們認為人做夢就是靈魂外出遇到的事物和人,[4]“在高山族、黎族、彝族、壯族以及中國境內(nèi)的所有少數(shù)民族那里,我們幾乎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夢魂觀念的表現(xiàn)或殘余”。[5]
中國早期的夢文化也主要體現(xiàn)為夢魂觀念,即認為夢是靈魂的外游。人在清醒時,靈魂寄居在人體中,當睡眠時,靈魂就會外出游蕩。屈原《九章·惜誦》云:“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夢與魂并列以說明登天之夢。王充《論衡》:“人之夢也,占者謂之魂行?!?/p>
《左傳》中有些夢體現(xiàn)出早期人們以夢通鬼神的觀念,《左傳·成公五年》記載:“嬰夢天使謂己:‘祭余,余福女?!箚栔T士貞伯。貞伯曰:‘不識也?!榷嫫淙?,曰:‘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p>
趙嬰被趙同、趙括放逐后,夢到天使的神示,他試圖通過祭祀免禍,但是由于他與侄媳趙莊姬私通,犯了淫罪,即使祭祀仍然得不到神的福佑。神福仁而禍淫,說明神對人的庇護也是看對象的,夢中的世界雖然有神的指示,但神的指示仍然遵循人世間的道德法則。
《左傳》的夢大都被當作上天之命、鬼神之意,鬼神在夢中出現(xiàn),將旨意或信息傳達給做夢者,睡著時的夢境對清醒時的日常生活有著強烈的指示作用。對于《左傳》將夢當做歷史的一部分加以記載的現(xiàn)象,“當原始人把夢看作是真實的存在時,夢也就會介入到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了……夢滲入到非夢之中,并和非夢一起構成歷史?!盵1]354夢與非夢,都是人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早期文化中夢對非夢的滲透作用,更使得它具有不可隨意摒棄的重要價值。
三、夢的政治作用
在中國前期文化中,上至君主,下至臣僚,都喜歡用占夢的形式?jīng)Q定軍國大事。莊子《田子方篇》中周文王為了達到授政臧丈人的目的,不惜編造夢,群臣對此夢認可,周文王最終也順利達到目的,這說明夢在當時具有合理性和權威性,夢某種程度上相當于神示。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夢見三神告訴他“戍商必克”,也是以夢境來表明周朝是天命所歸,具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夢得賢臣是夢的政治功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武丁以夢得傅說,對于這段記載,王鍾陵先生論斷道:“無論這是當時的神道設教,還是事后的涂飾,要托以夢見,則夢之力可懾服‘群臣百吏’,為圣人增天命之光,亦偉矣夫!”[1]359
也有以夢作為政治進諫手段的。如《晏子春秋》記載景公夢見彗星后,“明日,召晏子而問焉:‘寡人聞之,有彗星則必有亡國。夜者寡人夢見彗星,吾欲召占夢者使占之?!套訉υ唬骸犹師o節(jié),衣服無度,不聽正諫,興事無已,賦斂無厭,使民如將不勝,萬民懟怨,茀星又將見夢,奚獨彗星乎?’”[6]夢見彗星是不吉之兆,晏子一方面利用了彗星的不吉傳說,另一方面進一步將著眼點從天災轉到政治上來,以闡釋景公的夢,從而達到勸諫景公改變行政之道的目的。此外,《晏子春秋》中景公夢二丈夫、五丈夫、慧星以及夢與二日相斗而不勝等記夢情節(jié)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晏子的政見和敢于直諫的精神。
夢往往被有心人利用,尤其是帝王后妃。《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驪姬以夢為手段謀害太子。在帝王以天命自許的時代,夢往往是天命的媒介,帝王為了增強自己皇位的正統(tǒng)性而借助夢兆?!妒酚洝じ咦姹炯o》記載劉邦以夢為手段為自己制造有利輿論:“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盵7]341
夢中之神即為龍,為了說明高祖的龍子身份,文中其他地方也有事實佐證,如借高祖斬蛇證明其為赤帝子,又說劉邦“醉臥,武媼、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7]343 劉媼之夢神,即為了證明劉邦乃天命之所歸?!稘h書·王莽傳》劉京上書言夢:“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暮數(shù)夢,曰:‘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亭長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且百尺?!盵8]這個夢得到了王莽的歡心,為王莽的纂漢提供了輿論資助。
在早期占卜中,八卦、龜卜均需借助于工具和物理手段,其操作往往有不可控性,比較而言,夢更靈活,它具有自知性,個人的夢境與感知可以根據(jù)現(xiàn)實的需要來編造、描繪,這大概也是早期典籍中夢記載看起來較多的原因吧??傮w上看來,《莊子》記夢多用以闡發(fā)莊子的哲學觀,顯示出初步對夢的哲學辨析,《史記》等史傳作品中的夢則較多地體現(xiàn)出早期人們的夢魂觀念以及夢的預兆作用與政治生活的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王鍾陵.中國前期文化—心理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3]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48-49.
[4]中國哲學史學會云南省分會.云南少數(shù)民族哲學社會思想資料選輯[M].1982:9-10.
[5]劉文英,曹玉田.夢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
[6]盧守助.晏子春秋注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35-236.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4093.
作者簡介:
曾小霞(1981-),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湖南城市學院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