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潔 孟志兵 常財旺 張強 邵苗苗 郭軍 黃錦華
行顴骨顴弓及下頜角截骨整形改善面部外貌的患者日益增多,但目前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手術方法的本身,關于該手術對顳肌影響的相關報道較為少見。本研究主要通過對比分析顴骨顴弓聯合下頜角截骨整形術患者術前、術后2周及術后2年的顳肌橫截面積和咀嚼效率的變化,了解顴骨顴弓聯合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對顳肌產生的影響[1]。
選取我科2008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顴骨顴弓聯合下頜角截骨整形術患者18例,其中女性16例,男性2例,年齡24~36歲。本組患者術前面部基本對稱,無偏頜畸形及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綜合征。排除標準:手術前后有拔牙史以及面部整形史。
所有患者在術前、術后2周及術后2年,采用128層螺旋CT機(SIEMENS,德國)行顏面部三維CT重建,圖像資料采用IMPAX6.0影像及儲存系統(tǒng)(AGFA,比利時)進行處理。咀嚼測試物為甜杏仁及小棗。
術前、術后2周、術后2年,患者行CT掃描后對顳肌進行三維重建,標記喙突平面,測量喙突平面顳肌的橫截面積(圖1)。
圖1 三維CT測量顳肌(紅色區(qū)域為顳肌)Fig. 1 Three dimensional CT measurements of temporal muscle (Red region: temporal muscle)
取甜杏仁和小棗各5 g,囑患者咀嚼30 s后吐入500 mL容器內,漱出物以小孔篩(孔徑1 mm)充分清洗過濾后室溫下放置;取甜杏仁和小棗各10 g作為對照物,與完成過濾的剩余物在65 ℃恒溫箱中共同干燥4 h后稱重,設定對照物干燥后與其鮮重的比值為t,咀嚼效率=(t×咀嚼前重量-剩余量)/(t×咀嚼前重量)×100%,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2]。
術后2周時患者顳肌橫截面積與術前相比無明顯變化(P>0.05),術后2年時顳肌橫截面積與術前相比明顯減小(P<0.05)(表1);術后2周時咀嚼效率與術前相比明顯降低(P<0.05),術后2年時咀嚼效率與術前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2)。
表1 各時間點喙突平面顳肌橫截面積Table 1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temporalis muscle in the plane of coracoid process at each time point
表2 各時間點杏仁及小棗的咀嚼效率Table 2 Masticatory efficiency of almond and jujub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研究顴骨顴弓聯合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后顳肌改變的方法有B超、肌電儀等,三維CT重建因有著立體、直觀、精確度高等諸多優(yōu)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我們對顳肌進行三維重建,可以在立體空間對其進行多方位觀察并獲得可靠的測量數據[3-6]。
顳肌大部分位于顳窩,起自顳窩和顳深筋膜的深面,呈變形扇狀,前份肌向下,后份肌向前下,通過顴弓深面發(fā)展為較強的肌腱,止于喙突及下頜第三磨牙遠中,顳肌收縮可上提下頜,產生閉口運動,也參與下頜側方運動。本研究發(fā)現,顴骨顴弓截骨整形術后2年顳肌出現萎縮。其可能的原因:①顳肌雖不直接附著于顴骨顴弓表面,但術中剝離及結扎固定骨塊等操作或對鄰近組織造成一定損傷,繼而造成顳肌暫時行血腫,表現為術后2周橫截面積可能稍增大,后期可能由于顳肌局部痙攣或雙側顴骨顴弓內推后對肌肉產生類似捆扎作用而造成肌肉局部缺血,導致術后2年顳肌橫截面積變小[7-9];②下頜角截骨操作時需剝離部分顳肌附著,可能導致顳肌肌肉張力無法完全恢復,繼而導致廢用性萎縮。
咀嚼效率的測定方法眾多,各種方法仍在改進和完善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吸附比色法、過篩稱重法及懸濁液比色法等。卞潔等[2]采用甜杏仁和小棗作為測試食物來進行咀嚼效率測定,以更準確反映受試者對脆、韌性食物的咀嚼能力。參照以上實驗,我們發(fā)現患者術后2年的咀嚼效率較術后2周明顯提高并接近術前水平,這可能受解剖、關節(jié)、肌肉、神經、生理學等因素影響,也可能與其他咀嚼肌群的協調作用有關[10-13]。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顴骨顴弓聯合下頜角截骨整形術后,患者顳肌的體積會縮小,且早期的咀嚼能力會下降,但2年后其咀嚼能力可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