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高等學府不是命運的唯一寄托之地,但絕對是最便捷的鋪路石。
七月、八月對莘莘學子和他們的家庭來說,注定是不平靜的日子。每年的高考在七月,出成績和錄取大都在八月??梢哉f,這兩個月決定了一些人的前程甚至命運。
金榜題名的必然是歡呼雀躍,奔走相告;而名落孫山的或者事與愿違的,自然懊惱不已,長吁短嘆。高考,這在當下還難以被取代的對人生歷程起決定作用的競爭規(guī)則,影響和左右著千千萬萬有志青年。
從高等學府走出來和沒進過高等學府的人,其命運大多會截然不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訓”固然有局限性,但也反映出“知識改變命運”的普世真理,以及人們對此的高度認可和殷切期望。前些日子高考“頂替”的話題,一度成為社會焦點,被炒得沸沸揚揚。人們的憤怒集中在那些被頂替者的結局,假如那些人沒被頂替,命運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盡管這未必是絕對的,但一紙文憑在手,如同在人生路上有了“特別通行證”,似乎就會走得更好。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大學同學。我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入學,那時的大學生年齡參差不齊,小的只有十七、八歲,大的都已到“而立之年”了。我說的那位同學,屬于“中不溜”年齡段,檔案里據說是二十六歲,不過從形象上看,顯得很老氣。同學私下議論說,這一定是干農活風吹日曬的緣故。
日常里拉呱了解到,他確實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里還有其他兄弟,也都做農活。同學開玩笑說,你這個年齡應該已經成家了吧?他笑笑未置可否。畢業(yè)前夕同學聚餐,從不舍得出錢參加此類活動的他,得知可以“免單”,便欣然赴約。那天他喝得有些高,話就多起來。說著說著,一個令在場人都大吃一驚的秘密公開了:他已經結過婚,而且家里有三個孩子。這且不說,他的本名不是現在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是親弟弟的。因為當年超齡不能報考,他用了弟弟的名字和檔案。他還有些自豪地透露,他的弟弟在他上大學的第二年,也考入了一所大專,而且比他早一年畢業(yè),在地方的一家機關工作。這讓在場的人都驚訝不已,也都沒想到,平時沉默寡言的他,竟有如此的“秘密”,還有那么大的“能耐”!
還沒走回宿舍,他的酒醒了。酒后真言讓他后悔莫及又“膽戰(zhàn)心驚”。他挨個把參加聚餐的同學都找了一遍,一一作揖,央求大家“高抬貴手”別到輔導員那里“舉報”。并告之之所以“撇家舍業(yè)”來上大學,就是想有個文憑,將來全家“農轉非”。后來知道,輔導員早就掌握了他的“秘密”,但并沒有聲張。同樣來自農村的輔導員知道,當年農村檔案管理非常不規(guī)范,做個手腳并不是件難事。那位同學未必有什么“手段”,只不過遇上了“好說話”的管事人而已。
畢業(yè)時他被分配回到家鄉(xiāng),在縣中學教學。很快,按照政策全家如愿成了“非農業(yè)”戶口。他從不跟同學聯(lián)系,就像失蹤了一樣。但許多同學都理解:畢竟他的年齡和家境跟絕大多數同學不是在一個層面上,而且上大學的目的也決然不同。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全家變成非農業(yè)戶口。現在目標實現了,或許他需要的是“清靜”。不過令同學們一直感慨的是,如果當年他不冒名頂替弟弟,也許還在農田里忙活。他那三個孩子,也一定是另一種命運。
高等學府不是命運的唯一寄托之地,但絕對是最便捷的鋪路石。有它做基礎,人們會有更多的機會,會有更加美好的前途。高等學府為什么使人們趨之若鶩,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