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輝
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著各具特色的鮮活內(nèi)容與多樣的言語形式,是學生習得語言的范本。因此,教師要巧妙借助文本語言,引導學生尋找言語實踐的生發(fā)點,讓學生進行言語實踐,不斷提高閱讀素養(yǎng)和表達能力,真正使語文課堂達到“言意兼得”的理想境界。
一、積累運用詞匯,歷練表達
吳忠豪教授指出,提高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關(guān)鍵要素是語言積累的數(shù)量,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語文水平高低取決于掌握詞匯量的多少。因此,語言的學習重在理解、積累與運用,也就是說,感性地積累語言文字比理性地認識語言文字更為重要。
如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課的故事內(nèi)容比較淺顯,語言簡單明了,插圖生動有趣。筆者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chǔ)上,首先出示了一組文本中的詞語——扎風箏、折紙船、松鼠、屋頂、幸福、難過、取下、抓住、但是、愿意、和好、高興,讓學生通過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男女生讀、比賽讀等形式來掌握。接著出示語境填空題:“小熊住在?搖?搖 ?搖?搖,松鼠住在?搖 ?搖?搖?搖,他們倆通過?搖?搖?搖 ?搖和?搖?搖 ?搖?搖成為了好朋友。可是,他們倆因為?搖 ?搖?搖?搖吵了一架。后來,他們倆又通過?搖?搖 ?搖?搖和?搖 ?搖?搖?搖成為了好朋友?!弊寣W生根據(jù)提供的語境,依托文本,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交流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比較準確地填上相應(yīng)的詞語,從而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實現(xiàn)有效的語言積累。最后筆者又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借助課文插圖,選擇合適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讓他們嘗試還原課文語言。這樣,學生在反復運用詞語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還把握了課文情感、構(gòu)建了內(nèi)在言語。
二、尋找特殊句式,模仿表達
吳忠豪教授還指出,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是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也就是將課文中典型的句式輸入到學生的語言倉庫中。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善于模仿的天性,利用課文中比較特殊的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模仿練習。
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中有許多有特色的語句,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薄帮h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因此,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中找出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語句,并想一想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交流時,有的學生從“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句話中體會到黃黃的銀杏葉不僅很美,還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讓人覺得特別涼爽。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再讀句子,并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描寫銀杏葉的。學生讀后發(fā)現(xiàn),原來作者是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寫出了銀杏葉的美,特別是“扇哪扇哪”這個詞語給人一種動態(tài)的美。這時,筆者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試著用上這樣的句式:“它把?搖?搖 ?搖?搖(顏色)給了?搖?搖?搖 ?搖(誰),?搖?搖 ?搖?搖(怎么樣)。”模仿文本內(nèi)容寫一句話。交流時,有的學生這樣寫:“它把白色給了菊花,白白的花朵像姑娘的裙擺,搖啊搖啊,搖來了秋天的涼爽?!庇械膶W生這樣寫:“它把橙紅色給了柿子,紅紅的柿子像紅彤彤的大眼睛,眨啊眨啊,眨走了夏天的炎熱?!边€有的學生這樣寫:“它把黃色給了桂花,黃黃的花朵像少女的頭巾,飄啊飄啊,飄來了秋天的涼爽?!边@樣的語言實踐,雖然是以模仿為主,但學生能嘗試自主構(gòu)建語言去描繪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們有話可說。可以說,通過句型模仿訓練,學生不僅積累了課文中獨特的表達句式,也掌握了言語表達的秘密,進一步增強了語言的感受力。
三、捕捉文本空白,想象表達
想象和幻想是思維的翅膀,它能引發(fā)學生樂于表達語言的欲望。因此,教師要借助文本內(nèi)容,善于捕捉“文本空白點”,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大膽想象補白,豐富文本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言語技能。
如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一課中有許多空白點,如:沒有火時,人間是一種怎樣的悲慘情景;火神是怎樣把普羅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的;大力神是怎樣解救普羅米修斯的;大力神解救普羅米修斯后會有什么后果;等等。因此,筆者在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從文中找出描寫人類有了火之后的相關(guān)語句。交流時,很多學生都能從找到的句子中感受到火給人類帶來的幸福,如吃上熟食、遠離寒冷、趕走野獸……學生交流后,筆者讓他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讀相關(guān)的語句,學生對人類有了火之后的理解自然就更加深刻了。學生讀完后,筆者把話鋒一轉(zhuǎn):“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讓人類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人類沒有火時又是一種怎樣的悲慘生活?”交流時,大部分學生都能緊扣文本內(nèi)容進行言語實踐。有的說:“沒有火,夜幕降臨時,人類只能待在山洞里,躲避野獸的侵襲?!庇械恼f:“沒有火,人類只能吃生的東西,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庇械恼f:“沒有火,冬天來臨時,人類只能蜷縮在一起,相互取暖……”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合理想象,不僅進一步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加深了對文本的情感體驗,還激發(fā)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言語訓練得以內(nèi)化。
四、習得文本技法,遷移表達
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本中的表達方式、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都值得借鑒。因此,教師可以依據(jù)文本的特點,采用轉(zhuǎn)變角色、變換體裁等方式對教材進行改寫,讓學生在遷移表達中形成言語技巧,內(nèi)化語文能力。
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作者在文中描寫桑娜的心理活動時有好幾處用到省略號,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非常逼真地描寫了出來,也充分表現(xiàn)了窮人寧可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接著讓學生說說從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經(jīng)過交流,一個心地善良的窮人形象馬上浮出水面。于是,筆者讓學生說說作者是運用什么樣的寫作方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很快,學生就發(fā)現(xiàn),作者是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筆者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拓展遷移:當你們獨處黑暗或做錯了事或參加比賽前,會有什么樣的心理活動?有的學生這樣寫:“有一次,爸爸媽媽不在家,家里突然停電了,到處黑乎乎的,墻上的時鐘發(fā)出‘滴答滴答的響聲,我害怕極了:會不會有壞人出現(xiàn)……有沒有傳說中的鬼……”可見,對于課文中的精彩語段,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反復誦讀感悟,接著引導他們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法,然后再進行仿寫遷移,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把習得的文本語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言語實踐,在教材內(nèi)容與言語形式之間尋求一片“共振區(qū)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表達,并適時進行語言實踐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