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真實存在的知名人物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真人同人小說存在名譽權侵權的風險,因其極少涉及公共利益 而不應要求所涉名人盡容忍義務,而應直接依侵害名譽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其中名譽權受損的事實應 按照一般理性人的標準進行推定并區(qū)分同人圈內外讀者;違法行為體現(xiàn)為向第三人公開作品中針對特定真實人 物的侮辱、誹謗性的內容。
關鍵詞:同人;名譽權;公眾人物;侵權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3-0060-04
同人創(chuàng)作是指以原作品為基礎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或以真 實存在的知名人物為對象進行的創(chuàng)作。同人創(chuàng)作形成的 作品即為同人作品。同人作品愛好者往往也是原作品或 特定的真實人物的喜愛者,他們基于對原作品或真實人 物的認識與喜愛而創(chuàng)作與欣賞同人作品。同人作品愛好 者通過線上與線下的交流所形成與發(fā)展的對同人文化具 有相同興趣愛好的群體常被稱為同人圈。
同人小說(Fan Fiction)是同人作品的下位概念,主 要指愛好者基于原作品再創(chuàng)作形成的小說,但也存在以 真實人物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的同人小說,即真人同人小說(Real Person Fiction,可簡寫為 RPF)①。 真人同人小說涉及的真實人物主要為影視、音樂、舞蹈等領域的明星,也可能涉及政治人物、文化名人等。真 人同人小說創(chuàng)作者往往出于對特定名人的喜愛,在部分 真實內容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賦予他們新的故事,以填補 遺憾、滿足幻想、尋求共鳴。固然在大部分情況下,真人 同人小說因承載作者對美好的希冀而呈現(xiàn)出向善向美的 正面狀態(tài),其虛構內容也格外突出,即便同人圈外一般讀 者也能夠辨別內容的真?zhèn)?,因此很難造成特定名人的名 譽權損害。但是,不排除在真人角色上安插真?zhèn)坞y辨的 負面情節(jié)的少數(shù)情況的出現(xiàn),也正是因為存在可能導致 侵權的情形,才使得真人同人小說始終在掙扎中艱難發(fā) 展。一邊是對自由創(chuàng)作的渴望與為所愛發(fā)聲的滿腔熱情, 一邊是因為擔心侵權而主動進行的自我約束,真人同人 小說創(chuàng)作者因而時刻小心翼翼。
為規(guī)避侵權風險從而更好地創(chuàng)作交流,也為保護同 人愛好者所喜愛的名人,本文將討論聚焦于真人同人文 學作品可能涉及的名譽權問題,探尋其法律邊界。
一、公眾人物名譽權的限制與保護
因為真人同人小說所涉真實人物為各領域知名人 物,有觀點認為相關名人作為公眾人物應針對本人創(chuàng)作 的同人小說盡克制、容忍義務 [1]。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待商榷。
公眾人物理論認為,基于公眾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其 言行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為維護公共利益,應當對 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姓名權進行一定程 度的限制。公眾人物泛指具有社會知名度、在公共生活 中發(fā)揮作用的一切個人,既包括政治人物,也包括經(jīng)濟、 科學、文化、藝術等社會各行業(yè)精英 [2]。
因言論自由與公共利益聯(lián)系緊密,且隨各類媒體的 迅速發(fā)展及民眾表達渠道的豐富,言論自由被賦予了更 多期盼。美國公眾人物理論被我國學者吸收借鑒并被部 分司法實踐援引作為理論支撐,試圖借此實現(xiàn)言論自由 與人格尊嚴背后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平衡。但公眾人 物理論的引入以及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應用一直伴隨著 質疑,最主要的原因即在于司法實踐的援引缺乏法律依 據(jù)。出于“公眾人物”概念較為模糊等原因,該理論一 直未被我國以制定法形式所規(guī)定。
為保護言論自由與公共利益,實現(xiàn)言論自由與人格 尊嚴的平衡,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 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 法典)第 1025 條規(guī)定了限制名譽權的情形,“行為人為 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jiān)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 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 捏造、歪曲事實;(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 到合理核實義務;(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 譽。”我國學者宣揚以及司法機關援引公眾人物理論的 最主要目的即在于通過保護正當?shù)男侣剤蟮琅c輿論監(jiān)督 來有效保護公共利益,而該條規(guī)定可以很好地替代公眾 人物理論在輿論監(jiān)督保護方面對公共利益的重要價值。 但對于新聞輿論之外的情形,比如針對真人真事或以特 定人為描寫對象的文學、藝術作品,因為多數(shù)情況下與社 會公共利益的關聯(lián)度明顯低于新聞輿論,因此《民法典》 并未直接規(guī)定對名譽權的限制。
就真人同人小說而言,一方面,其屬于一種虛構性較 強的文學作品,而非以真實為基本特征的新聞報道,也 往往難以起到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因此其所指向的真實人 物的名譽權并不應當基于《民法典》1025 條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對于法律沒有直接規(guī)定能夠限制名譽權的文 學作品,即便回歸公眾人物理論,真人同人小說也難以適 用該理論對公眾人物名譽權進行限制。一般而言,公眾 人物的兩類行為應當被認定為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第 一類是因其特殊身份而產(chǎn)生的活動或者與其身份密不 可分的活動;第二類是有關公眾人物私德的行為 [3]。雖 然真人同人小說的關注點多包括明星等名人的工作、事 業(yè)及其已被曝光的私人生活等內容,但這些真實部分往 往只是同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落腳點,其主要創(chuàng)作內容是靠想 象填補,而名譽權侵權糾紛的爭議點也多集中于虛構部 分,因此真人同人小說與公共利益關聯(lián)不大。真人同人 文學創(chuàng)作所體現(xiàn)的對于展現(xiàn)愿望、表現(xiàn)情趣、表達情感的 追求,更多反映了一種公眾興趣,這種公眾興趣并非總是 與公共利益相關,往往只是一種好奇或為一種精神愉悅。 固然公眾人物因為享受了遠多于一般人的公共資源,被 認為應就特定私人利益作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但這種讓 步仍然需要符合嚴格的條件,法官在裁判時仍應采取十 分審慎的態(tài)度,否則可能使公眾人物私人利益被隨意侵 犯。在我國法律對于私人利益的高度保護的背景下,以 公共利益限制私人利益時尚需極其慎重,更毋論價值明 顯低于公共利益的公眾興趣,因此筆者認為不應以公眾 興趣限制私人利益。真人同人小說也因為與公共利益關 聯(lián)不大,而不應當適用公眾人物理論限制所指向的真實 人物的名譽權。
在排除了公眾人物理論適用于真人同人小說的可能 性后,又因為“強調小說等文藝作品的特殊性、強調‘創(chuàng) 作規(guī)律而否定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之構成的要件, 是不能接受的,也是有違我國法律制度嚴肅性、統(tǒng)一性 的?!盵4] 因此侵權認定標準完全可以在名譽權侵權構成 要件的框架下分別進行分析。
二、真人同人文學名譽侵權的認定標準
侵權責任構成素有“四要件”與“三要件”之爭?!蹲?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之七 規(guī)定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要滿足四個要件,即受害人 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 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肚謾嘭?任法》第 6 條第 1 款是我國立法對過錯侵權應具備要件 的規(guī)范基礎,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 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睂υ摿⒎ㄒ?guī)定是為“四要件”還 是不包括違法性的“三要件”仍存在爭議,而《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 1165 條第 1 款基本延續(xù)了《侵權責任法》 的規(guī)定,且《民法典》人格權編并未就人格權侵權構成 要件進行特別規(guī)定,因此“四要件”與“三要件”之爭 仍未終止。違法性要件取舍矛盾的根源在于兩種理論對 過錯本質的認識不同,或堅持主觀過錯,區(qū)分過錯與違法 行為,或堅持客觀過錯,將過錯與違法行為合二為一。二 者雖存在一定差異,卻不至因此產(chǎn)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均能有效解決侵權責任認定問題。但因“四要件”理論 能更好解釋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間的因果關系,而有利 于侵權行為類型化,且客觀不法與主觀過錯范疇畢竟存 在不同 [5]508,加之立法規(guī)定的過錯侵權構成要件并未明 確采納“三要件”說,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 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之七指明“四要件”作為名譽 權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因此本文將結合真人同人文學的 特殊性,從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 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 有過錯這四個方面分別展開討論。
(一)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1. 名譽權以外部名譽為客體 廣義上的名譽,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他人對特定人(包括法人)的屬性給予的社會評價,即外部 名譽,為狹義的名譽;第二層含義是指人對其內在價值 的感受,即內部的名譽,亦稱名譽感。[6]401《民法典》人 格權編第 1024 條第 2 款首次對名譽的概念進行界定: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 價?!贝思磳⒚u權的客體名譽限制為外部名譽,而不包 括內部名譽。在過去的學理及司法實踐中亦普遍認為, 若社會評價并未降低,即外部名譽未受損,單純的名譽感 受到傷害并不能成為名譽權損害的事實。當然這并不妨 礙在造成外部名譽損害的同時,可能造成內部名譽的損 害,特殊情況下造成附帶財產(chǎn)損害 [7]。
2. 損害事實的認定應當適用理性人標準 實踐中損害事實認定之難點即在于社會評價存在于第三人觀念之中,未必表現(xiàn)出來,受害者也因此難以舉 證?;诖?,多數(shù)學者主張免除受害人對名譽損害事實 發(fā)生的舉證責任,而采取推定的方法確認損害事實的存 在。受害人應提供證據(jù)證明針對自己的誹謗和侮辱性內 容已經(jīng)為自己以外的第三人所知。在這個基礎上,法官 根據(jù)一般的經(jīng)驗法則推定必然產(chǎn)生損害結果 [8]578。
在確定本身具歧義或含糊不清的言詞是否造成名譽 損害后果時,有兩種標準具有較大影響力,理性人標準以 及正確思考標準。理性人標準認為應按照理性的一般人 的理解確定特定言論是否造成名譽損害結果,而不論理 解是否正確②。正確思考標準則認為應以正確思考后的觀點作為判斷標準。支持正確思考標準的原因主要在于 我國追求客觀真實性,且我國不具陪審團制度,無法以陪 審團的理解作為理性人理解的參照 [9]。但社會評價作為 客觀的公眾的評價,無法受統(tǒng)一的意志來支配,因而也無被現(xiàn)代的公眾接受,也可能存在新的與公眾名譽觀相悖 的情形。對于某些正在經(jīng)歷變革的社會觀念,諸如對 LGBT 特殊群體的認識,即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 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法用公正的標準去評判 [10]520。是否正確思考難以判斷, ?(Transgender),也從排斥漸漸轉變?yōu)閷捜荨km然社會公且在理性人中即便確實存在所謂“不正確”思考產(chǎn)生的 評價,這也是社會評價的一部分。采取理性人標準意味 著排除了極個別價值觀念與主流觀念格格不入的小眾群 體的意見,以更好地推斷具有理性思考力的社會公眾基 于特定言論產(chǎn)生的社會評價,而這種評價對言論所指向 的人才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同人愛好者群體與圈外普通 人相比在價值觀念上并無明顯差異。有特殊甚至有悖于 公序良俗價值觀者畢竟是極少數(shù),且并非僅存在于同人 圈,因此理性的同人愛好者當然屬于一般理性人,應當適 用理性人標準。
3. 在以一般理性人標準分析真人同人小說內容是否 造成名譽損害結果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理性人標準在應用于同人圈內外時往往呈現(xiàn)出一定 的復雜性。同人小說與一般小說的區(qū)別即在于其虛構性 之強,同人圈內部讀者深知同人文學的特點,往往能比較 清晰地辨認幾乎所有虛構的內容并與特定名人的真實生 活割離,因此一般不會基于作品而產(chǎn)生對真實人物的負 面評價。但圈外的一般理性讀者可能并不存在同人愛好 者敏銳的辨別能力,也可能對特定名人的真實情況了解 甚少,這時就需要結合同人作品內容進行分析。對于依 經(jīng)驗常識不可能發(fā)生的情節(jié)比如男男生子、女體化,或者 與真實人物過去人生經(jīng)歷明顯矛盾的情節(jié)等,就很難將 小說情節(jié)與名人的真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但真人同人小 說也存在有一定迷惑性的情節(jié),比如將明星之間或明星 與粉絲之間配對,描寫名人具有某些不良習慣或有隱藏 的心理或身體疾病,或將某些虛構情節(jié)與真實經(jīng)歷相摻 雜等等。這時圈外普通讀者就有可能基于作品內容,對 特定名人產(chǎn)生和作品內容一致的懷疑或因為文中出現(xiàn)的 侮辱性描寫感到反感,形成負面評價。因為同人作品的受 眾一般為圈內讀者,這種情況下,真人同人作品是否能為 同人圈以外普通讀者所接觸就成為是否侵權的重要因素。
對特定言論應結合上下文作全面整體的理解。單獨 從作品中摘出的一句話也許存在侮辱誹謗的可能性,但 將其置于整個作品中綜合分析則可能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 含義。斷章取義式分析不符合一般理性人的思考方式, 非為理性人標準的體現(xiàn),甚至可能成為羅織罪名的工具, 阻礙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社會評價兼具時代性與繼承性。隨著時代發(fā)展,社 會觀念也存在一定改變。曾經(jīng)引人非議的行為可能已眾對 LGBT 少數(shù)群體的接納已為大勢所趨,但仍存在阻 力。涉及此類內容的真人同人作品是否能夠造成名譽損 害結果仍存在爭議。另外,縱然社會逐漸開放,文學藝 術領域不再對情色內容諱莫如深,公眾對情色內容的邊 界問題同樣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且當情色內容涉及真 人時,即便作品本身可能具有相當高的欣賞價值,并未 觸碰公法的紅線,也未必能夠避免名譽權損害結果的發(fā) 生。在更多被傳承下來的名譽觀念中,小眾類型的違背 公序良俗的題材與以刻意描寫某些犯罪等過程為爆點的 小說,與法律、社會倫理道德徹底背離,都應當是絕對禁 忌的題材。另外小部分作品出現(xiàn)泥塑情節(jié),即男性明星 性別轉換女體化,或童養(yǎng)媳情節(jié)也可能與主流觀念不符。 上述某些情節(jié)因嚴重違背常情常理,一般不易使讀者與 現(xiàn)實相混淆,也因此不易使真人名譽權受損,但卻可能觸 犯其他類型法律,情節(jié)嚴重時甚至可能觸犯刑法。
在真人同人小說前加注的“請勿上升至正主”等類 似標簽有時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未必能夠 徹底阻卻讀者基于作品對特定名人產(chǎn)生負面印象?!安?能把一部喜劇、小說或者短片故事放到一個貼著‘虛 構——請勿信以為真的標簽的盒子里?!盵11]510 是否造 成名譽權損害的結果取決于發(fā)表作品的內容及由此產(chǎn)生 的后果,而非作品前的標語,否則即便是存在侵權故意的 作者都可以憑借一個形式化的標簽擺脫侵權糾紛。
實際上,同人圈出于對他人的尊重與對自我的保護, 向來奉行“圈地自萌”原則,把相關作品、話題等控制在 一定范圍之內,這有效地避免了同人作品的廣泛傳播。 因此同人小說的讀者通常為同人愛好者,而圈外讀者接 觸到相關作品的幾率較低。因為圈內讀者多具有辨別真 人同人小說虛構與真實內容的能力,所以幾乎不會因為 同人小說而影響其對真人的評價。即便是不熟悉真人同 人小說的普通讀者,也經(jīng)??梢砸罁?jù)常識分辨出小說中 明顯虛構的內容,不會輕易相信。因此真人同人小說往 往很難造成名譽權損害結果。但這并不排除存在特殊情 況,即某些真假難辨的內容導致普通讀者產(chǎn)生相應懷疑 從而影響真人社會評價。具體是否造成名譽權損害,還 需要結合每部作品的具體情況才能作出判斷。
(二)行為人行為違法
1. 存在侮 辱、誹謗行 為?!睹穹ǖ洹啡烁駲嗑幍?/p>
1024 條與《民法通則》第 101 條規(guī)定大體一致:“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 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币晕耆?、誹謗作為侵害名譽 權行為之典型。馬克思在“《新萊茵報》案件”的訴訟 中提出,誹謗指的是把某些事實歸罪于某人的詈罵,侮辱 指的是譴責某種缺陷和一般的侮辱性詞匯。侮辱、誹謗 內容可以以文學作品的形式體現(xiàn)?!睹穹ǖ洹啡烁駲嗑?第 1027 條第 1 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 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之九的基礎上規(guī)定:“行為人發(fā)表的 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 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 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p>
2. 名譽權侵害行為應指向特定的人?!蹲罡呷嗣穹?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之九規(guī)定,“撰 寫、發(fā)表文學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為描寫對象, 僅是作品的情節(jié)與生活中某人的情況相似,不應認定為 侵害他人名譽權?!薄睹穹ǖ洹啡烁駲嗑幯永m(xù)了上述觀點。 真人同人文學以指向特定的真實人物為其基本特征之 一,且指向性往往較為明顯。一方面同人文學主人公多 保有名人的相貌、性格等特點,且同人文學創(chuàng)作多建立在 特定對象公開的部分經(jīng)歷或人物關系等真實素材之上; 另一方面,同人文學對主人公名稱的設定往往與真實人 物相關,或為姓名的字母縮寫,或為粉絲等對其的昵稱, 有時甚至直接為其真實姓名。作品的真人指向性源自于 作者本身對特定名人的喜愛,也是作品吸引同樣喜愛特 定名人的讀者的磁石。但同人圈也存在極度 OOC(out of character)現(xiàn)象,即作者只是套用特定對象的名字,人 物設定崩壞,言行舉止不符合原本的人物性格。此時判 斷是否具有人物指向性則需要結合其他因素綜合分析。
3. 名譽權侵權以公開作為重要特征。就文學作品而 言,需要侮辱、誹謗性的作品內容以某種方式使第三人知 悉。這種方式一般表現(xiàn)為發(fā)表,即將作品向不特定公眾 公開。若未向第三人傳播,則只涉及作者自身的創(chuàng)作自 由,并不能造成損害名譽權的結果,不應被認定為侵犯名 譽權的行為。
隨著國外同人文學網(wǎng)站在國內影響的擴大,為作品 添加警示標簽的分級制度也被同人愛好者接受。讀者能 夠通過標簽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品與避免無法接受的作 品,從而使具有不同偏好的同人愛好者們能在同一個平 臺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分級制度在某種意義上實現(xiàn)了 作品選擇讀者的功能,也因此限制了讀者的范圍。這是 同人平臺制度的一種進步。但不論公開的范圍大小,其 已構成公開。也許我國對藝術文化的監(jiān)管會在將來逐漸 演變成為一種更為開放的形式,但當下分級制度在我國 尚缺乏適用推廣的條件,缺乏配套制度,也非與我國法律
契合。加之少數(shù)作者未嚴格依規(guī)定為作品綴上相應標簽, 且存在個別利用嚴格監(jiān)管的國內網(wǎng)絡平臺向同人網(wǎng)站內 容導流的情況。即便是未達到標簽所設年齡標準者、厭 惡特定內容的讀者或者圈外讀者,事實上都可以不受限 制地接觸到任何作品,這已經(jīng)屬于向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公 開。
(三)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以一般的經(jīng) 驗常識來判斷,當事人的行為能夠發(fā)生同樣的損害結果。 應注意的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如果作者創(chuàng)作了含有侮辱、 誹謗內容的作品,而并未將其發(fā)表或向任何第三人公開, 作品是由第三人傳播,從而造成名譽權損害的結果,則作 者的創(chuàng)作行為僅構成引起損害結果發(fā)生的條件,依經(jīng)驗 常識判斷,通常并不能造成同樣的損害結果,因此不構成 法律上的原因。
(四)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侵害名譽權行為屬于一般侵權,以過錯為主觀要件, 表現(xiàn)為故意與過失兩種形式。將過失作為可歸責的主觀 心理狀態(tài)之一即是因為侵權人并未盡到必要的注意義 務,或因疏忽大意而未遇見本能夠預見的行為結果,或雖 遇見卻輕信可以避免,從而繼續(xù)侵權行為,并最終導致?lián)p 害結果的發(fā)生。
就真人同人文學而言,其作者多是出于對特定名人 的喜愛而創(chuàng)作,侵權人一般不具備侵權之故意,但卻存在 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過失,因其發(fā)表的作品內容造成 他人社會評價的降低,同樣需要承擔責任。
三、結語
對于真人同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特定真人多采取 接受或無視的態(tài)度,甚至將其當作一種營銷策略加以支 持,而很少有人明確反對。這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真人 名人背后的資本與同人文化存在互利關系,或者真人本 身對此感興趣或至少并不反感,沒必要因此與一部分喜 愛自己的粉絲產(chǎn)生矛盾。另一方面則可能因為此類案件 勝訴確實存在困難,而且訴訟會導致相關作品的進一步 傳播造成對真人本身更不利的局面。因此雖然存在潛在 的侵權風險,真人同人小說的隊伍還是在悄然壯大,且一 路發(fā)展至今,呈現(xiàn)出繁榮的態(tài)勢,成為同人愛好者心愿的 聚居地,亦為文化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 仍需警惕真人對真人同人小說的沉默容忍并非意味著作 者具有了無盡的自由,一旦踏破法律的邊界,侵權的風險 仍在,真人就具有了起訴與否的選擇權,作者就將處于相 對被動的境地。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由,但自由的前 提是不損害他人的自由?!白杂删褪菑氖乱磺袑e人沒 有害處的活動的權利。每個人所能進行的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界限是法律規(guī)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標確定 的一樣。”不管是出于尊重他人人格尊嚴的義務還是基 于對侵權風險的防范,都應時刻敬畏法律這一最后底線, 這種自由才是真正應受法律保護的自由。
注 ??釋:
①因為以歷史人物為對象進行創(chuàng)作的歷史同人往往不存在對 在世者的侮辱、誹謗,而多不涉及名譽權侵權問題,因此本 文所指真人同人并不包含歷史同人,而僅就非歷史人物的 真人同人文學進行分析。
②美國侵權法重述 564 條:貶損信息傳播所牽涉之人(受害人), 系指信息之接收(受)者正確地或錯誤地,但合理地了解 該信息傳播所意圖提及的人。此條對貶損性言論的理解, 是以理性人的理解為標準,無論其理解對錯與否,這種理性 人即 RPPSSC(reasonably prudent person in same or similar circumstances),是指在相同或類似的情形下,一個正常的、 謹慎的普通人對此貶損性言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葉名怡 . 真實敘事的邊界 隱私侵權抗辯論綱 [J]. 中外法學 , 2014(4).
[2] 龔家勇 .“同人小說”涉及的法律問題 [N]. 檢察日報 ,2020-03-11.
[3] 楊士林 .“公眾人物”的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沖突及解決 機制 [J]. 法學論壇 ,2003(6).
[4] 張新寶 , 康長慶 . 名譽權案件審理的情況、問題及對策 [J].現(xiàn)代法學 ,1997(3).
[5] 江平 . 民法學 ( 第四版 )[M]. 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2019.
[6] 王利明 . 人格權法新論 [M]. 長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7] 張新寶 . 侵害名譽權的損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濟方式探討 [J].法商研究 ( 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7(6).
[8] 王利明 , 楊立新 . 人格權與新聞侵權 [M]. 北京 : 中國方正 出版社 ,1995.
[9] 鄭仁榮 . 論誹謗 [D]. 福州 : 福建師范大學 ,2009.
[10] 楊立新 . 人身權法論 [M]. 北京 : 中國檢察出版社 ,1996. [11]( 美 ) 理查德·波斯納 . 法律與文學 ( 增訂版 )[M]. 蘇力譯 . 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作者簡介:李曉文(1999—),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單位為 西南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研究方向為法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