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雯
摘 要:文章闡述了通過運用柯達伊教學體系中的柯爾文手勢教學法來輔助合唱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形象地建立音高概念,有效地進行音準、和聲訓練和二聲部、多聲部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和音樂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柯爾文手勢;音高;合唱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6-0096-02
合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xiàn)力,以及協(xié)調(diào)合作能力。2014年國培計劃項目培訓時,筆者有幸聆聽了賴達富教授的講座和授課,對柯達伊教學體系,尤其是柯爾文手勢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之后,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柯爾文手勢來輔助合唱教學,并嘗試將其不斷運用于教學實踐,切實感受到了柯爾文手勢給音樂教學帶來的快樂,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形象地建立音高概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伊教學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借助七種不同的手勢,把各個唱名的音高關系表現(xiàn)出來,讓“音高”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原本聽覺的物象視覺化,幫助學生感受和辨別音程之間的空間距離。例如:唱do時,手勢穩(wěn)重以示主音,手勢的起點在腰部,雙臂相對彎曲,手掌半握拳成O形。si用食指向上,則表示si音傾向do音,它表明導音si的不穩(wěn)定性。發(fā) la音時,手勢有向上提東西的感覺,并保持 a (啊)的口形。
城鄉(xiāng)中小學教師互調(diào)。由于教育教學交流的工作需要,筆者被教育局安排赴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qū)西洞學校,下鄉(xiāng)支教一年。來到西洞學校,才知道這里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才知道這是一所包含初中和小學的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寄宿制學校。筆者生平第一次真正來到農(nóng)村,接觸農(nóng)村的學生,與他們一起吃食堂、一起住宿舍、一起學習、一起勞動,深切感受到這里學生的貧困、可憐;同時也感受到了這里學生特有的淳樸和善良。
城市的學生大多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在家長的支持和培養(yǎng)下學習各種藝術特長。他們視野開闊、見多識廣、陽光樂觀、大膽自信,一個班里絕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音樂,非常喜歡上音樂課,在課堂上總是充滿熱情和活力,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所以上音樂課對城市的學生來說是一件輕松、自然、愉悅、開心的事,更是一種美的體驗和享受!
而筆者支教所在地的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農(nóng)村,環(huán)境因素決定了這里信息閉塞,學生知識面狹窄,而且膽小怕生。大西北偏遠農(nóng)村的教育條件較差,人才緊缺,學校沒有專職音樂教師,所以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上過正規(guī)的音樂課。音樂素質(zhì)低,聆聽能力和感受能力可想而知……起初,這些學生在筆者的音樂課堂上不愿說話,不肯回答問題,不愿意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這讓筆者匪夷所思,非常不適應,更別提他們對音符、唱名、音準、節(jié)奏、音程等一些常識性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或許是沒有接觸過的原因,學生很抵觸,甚至表露出厭煩的情緒。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尤為困難……此情狀對筆者觸動很大。這是教育的缺失,是教育的不均衡所導致的城鄉(xiāng)差距和城鄉(xiāng)學生個體受教育程度的差異。這對農(nóng)村這些樸實、善良、可愛的學生來說是多么的不公平!
既然只身來到這里支教交流,就要全力以赴,盡所能地愛這些農(nóng)村的學生,將最好的音樂課堂展現(xiàn)給他們,讓他們也享受和城里學生一樣的最好的音樂教育。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始創(chuàng)的柯達伊教學法,提倡參與是學好音樂的最好辦法,也是普及音樂最有效的途徑。所以筆者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讓他們喜歡上音樂,并融入音樂課堂中來。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們通過切身體驗、感受,慢慢對音樂課感興趣。經(jīng)過嘗試筆者發(fā)現(xiàn),對在音樂方面一無所知的他們,運用柯爾文手勢進行教學,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柯爾文手勢可以形象、具體地表現(xiàn)出音高和音程的距離,學生可以跟著教師邊做手勢邊歌唱,既生動又有趣,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例如,湘教版音樂教材八年級上冊《星星索》,這是一首非常好聽的印度尼西亞民歌,是單三部曲式結構的合唱歌曲。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為伴唱。全曲曲調(diào)柔和、緩慢、悠揚、空靈,略帶憂傷,表達出一種思念之情。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筆者把學生分成四組:打擊樂器的一組;低聲部人聲固定音型伴唱的一組;高聲部主旋律演唱的一組;再找出幾個敲擊鋁片琴,做低音固定音型器樂伴奏的一組。
課前,筆者將準備好的寶貝們(碰鈴、沙錘、三角鐵、玲鼓、木魚、響板、鋁片琴等)拿出來,學生看到各式各樣好玩的打擊樂器時,好奇、好動的天性就顯露出來了,看得出學生特別想看一看、動一動、摸一摸。見勢,筆者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擊樂器,試一試,敲一敲,聽一聽,感覺一下。課間就讓他們動起來、活起來,這就是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然后筆者手把手教學生怎么用每一件打擊樂器,在筆者的指導和示范下,學生對每一件打擊樂器都進行了各種嘗試,玩得不亦樂乎。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邊玩邊學,輕輕松松就掌握了簡單的打擊樂器的用法,在課堂上就可以互相配合了。
經(jīng)過課前熱身,在課堂上進行歌曲《星星索》歌唱教學時,筆者巧妙地設計了幾個環(huán)節(jié):第一遍聽賞音樂時,學生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音樂,可以聽著音樂在教室里悠閑地走步、手拉著手擺動身體,甚至可以通過旋轉(zhuǎn)、舞蹈等律動來初步感知旋律;第二遍聽賞旋律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擊樂器隨意為歌曲伴奏來表現(xiàn)音樂;第三遍聽賞旋律時,可以看著課本上的歌詞輕聲哼唱主旋律,從節(jié)奏、速度、力度三方面,對比歌曲的一、二段有什么變化;第四遍再次聽賞全曲,跟著教師做柯爾文手勢,在腦海中建立基本音高概念,繼而唱準歌曲。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多渠道、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地讓學生反復聆聽音樂,聽賞主旋律,對旋律熟悉了,學生自然就會唱了。在訓練二聲部合唱時,筆者特意帶領低聲部演唱組邊唱邊用柯爾文手勢比畫,借助柯爾文七種不同手勢,準確地在空間表示音程之間的位置,用簡單的肢體語言律動,表現(xiàn)歌曲的情緒,整節(jié)課課堂氛圍寬松、活躍、和諧。
如此,每節(jié)音樂課都堅持訓練,時間久了,便能通過運用柯爾文手勢在學生腦海中形象地建立音高概念,老大難的音準問題就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學生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的、幸福的、燦爛的微笑。這樣的“演唱”、這樣的音樂課堂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各音階的位置,進一步熟悉了各音的手勢。慢慢地,學生在筆者的有效引導下開始張口唱,大膽做,時間久了他們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音樂,也敢于在音樂課堂上表現(xiàn)了。這是柯達伊教學體系中的柯爾文手勢教學法帶給學生的巨大變化;這是柯爾文手勢教學法帶給筆者出乎意料的驚喜;也是柯爾文手勢教學法帶給音樂教學的快樂與魅力,教學效果顯而易見,真是讓人喜出望外。
二、有效地進行音準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
合唱要求每個學生在獨立唱準、唱好自己聲部的同時,還能感受和辨別周圍同學的音高、音色、強弱力度等,使之與其他聲部協(xié)調(diào)、均衡。因而,首先應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具備正確的音準和聽覺能力??聽栁氖謩菽芙柚蜗蟮氖謩葜庇^地表示出各音的相對高度,并且提示發(fā)音口型,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準概念,將音正確地唱出來。比如:用手勢提示學生發(fā)mi 音時,舌尖貼著下齒齦,有平放的感覺;唱fa 時,大拇指向下,它表示唱fa的感覺要向mi靠攏;體現(xiàn)出fa到mi的半音關系等。
唱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上的,一些學生不敢唱,原因大多是腦海中沒有形成正確音高位置,不知道這個音有多高,應該唱多高。在音準訓練中,教師要讓學生多加練習,反復練習,還要結合范唱和鋼琴、電子琴等鍵盤樂器,通過一遍遍地聽音、模唱,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正確的音準、音高位置,讓學生掌握各音間的空間距離。
三、有效地進行和聲訓練和二聲部、多聲部訓練,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
合唱的魅力源自和聲。和聲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音按照一定的法則同時發(fā)聲而構成的音響組合。但一般學校每年組織的合唱比賽,大都變成了齊唱或歌詠比賽,學生也一向認為這就是“合唱”,其實不然。要想獲得美妙的和聲效果,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和聲的魅力和合唱的魅力,學生就必須進行嚴格、系統(tǒng)的和聲訓練。這需要長久的、科學的、系統(tǒng)性的訓練。貴在堅持,只要持之以恒,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用柯爾文手勢進行音程、和聲訓練。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或四組,安排各組演唱不同的音高,同時教師用柯爾文手勢提示各音的音高位置,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能力和和聲感覺。有時還可進行教師和學生間“找朋友”的游戲,如教師唱1、學生唱3,教師唱2、學生唱4,或1、3、5,2、4、6等和聲的練習。如此堅持不懈,長期練習,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和和聲感覺。
其次,教師運用兩只手的不同手勢表示不同聲部的音高,引導學生做二聲部和多聲部的練習、及時調(diào)整音準,訓練學生的聽覺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互相傾聽和配合的能力。
另外,強化欣賞教學,經(jīng)常聆聽優(yōu)秀的中外合唱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合唱能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合唱帶給我們的美妙聽覺享受,引導學生逐步正確認識合唱,區(qū)別歌詠。
總之,柯爾文手勢與合唱教學的完美結合,能夠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形象化,使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學習、切實感受合唱的美妙和魅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合唱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享受藝術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宣宇.巧用柯爾文手勢法[J].小學科學·教師, 2014(7):18.
[2]王樹屏.柯爾文手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內(nèi)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4(9):8,28.
[3]曹 鳳.聲樂基礎訓練的步驟和方法[J].大眾文藝·理論,2009(5):145.
[4]黃燕茹.淺談柯爾文手勢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旬刊),2015(6):169.
[5]王金蓮.柯爾文手勢在學校合唱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天地,2018(4):18-21.
[6]林秋子.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路徑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S1):328.